红枫叶 发表于 2004-5-10 10:04:00

太极,非太极,是名太极。

太极,非太极,是名太极。<p>太极拳是八十三式,八十六式,或是一百零八式。这只有<br>数学家才去理会的事,因为太极拳就只有阴阳一式,是谓<br>太极。但是太极者,非太极,是名太极。若执著于陈式,<br>杨式,吴式而不知阴阳,那就不是太极拳。<p>太极拳能成为一种优秀拳种全因为分阴阳,全身处处有阴<br>阳,每一动都是阴阳相济,其所形成的状况,是谓太极,<br>故无形无象。不是真有一物名太极。打一个青龙出水时,<br>左手撩掌发劲(是主,是阳),然后顺缠收腰际是阳极生阴<br>(是客),故此左手是从刚变柔。而右手逆缠从腰际发劲是<br>阴极阳生,从柔变刚。一套拳就在阴阳变化下形成太极状<br>况,那才是真正的太极拳。<p>太极拳能技击,全因为以阴阳为本,两手一轻一重,两腿<br>一虚一实,气往下行,劲往上走,中间腰胯一转,阴阳变<br>换。左拳收后是阴,右拳打前是阳,中间转抖把劲换。正<br>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阴阳,刚柔,虚实,息息间<br>变换,使敌难以捉摸。在己而言,一边肌肉休息,一边肌<br>肉瞬间紧一下,跟着又放松,全身常保持在一松一紧的情<br>况下,因此能够长期作战。<p>我们常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其实是错误的观念。<br>因为有生就有灭。无极能生,即无极也能灭。正确的观念<br>是无极没有生太极,太极没有生两仪。无极就是太极,太<br>极就是两仪,无生也。是故太极,非太极,是名太极。

三板斧6235 发表于 2004-5-10 13:00:00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板斧6235在 2004/05/10 04:26pm 第 1 次编辑]<br><br>  红枫叶先生前三段说得很好,对我们练拳有指导意义。<br>  最后一段我有异议:《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没有道,何来一:没有一,何来二!同理,太极不是凭空而生,没有无极,何来太极!“太极者不过阴阳浑沌耳”(明。来之德)。各派太极拳架都是无极式起,无极式终,而且式式不离阴阳,就是顺应了道法自然的哲学原理!至于“道”(万物的起始)又从何而来?这就超出板斧我的知识水平了,因为这是人类哲学命题中最深奥的一个,至今无人能解!<br>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知红枫叶先生“是故太极,非太极,是名太极”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按照我的理解,无极转化为太极,太极又发展到两仪乃至八卦,最后回复无极,无非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所以无所谓“生”和“灭”。对这几个阶段命名为“太极”也好,“两仪”也好,无非是个代号而已,可以不用执著!<br>单以太极拳来说,我认为只要遵照易理、《拳经》的理论就行。

三板斧6235 发表于 2004-5-10 16:41:00

又,前几天与五云桩和凌虚论及无极桩时,五云桩兄谈到成都某太极拳老师,在起式的双臂上棚至肩平时,便停止动作调息达数分钟才继续。我们皆认为不合拳理。<br>按说练拳先站无极式,从无极开始,一动便分阴阳。阴阳循环不止,拳式应演练完再回无极式,中间不应有明显的停顿。该老师的练法,有故弄玄虚之嫌!<br>

红枫叶 发表于 2004-5-12 09:20:00

板斧兄<br>谢谢提出异议,有异议就有讨论,才可以擦出火花。<p>我说太极,非太极,是名太极。是借用金刚经的三句义,<br>即”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其意义<br>是说太极者,因其无形无象,非真有一物,无以名之,故<br>此以太极两字名之。主要是说不要着相,不必执著什么太<br>极,实在是阴阳变化而已。(太极者,不过阴阳混沌耳)<p>如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问是什么把<br>道生下来呢?再者,道能生,就能灭,这仍未脱离世间的<br>生灭法,怎能是道呢?同理,无极生太极,谁生无极呢?<br>既执著无极,怎能是无呢?若能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就<br>已是太极状况,不必追求所谓太极也。若能不执著,已是<br>无的境界,这正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无极了。<p>先生说的”无非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这统称阴<br>阳变化,名太极。”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所以<br>无所谓生和灭“,无生灭,这我称无极。愚见认为,只要<br>心念一动,站在场中想打拳,这是太极状态(不是无极),<br>只是阴阳未分,一动才分阴阳。那个“演练回原来式子的<br>过程和状态”(无生灭) 就是无极,但中间不执著任何态势。<p>双手平举调息,可视作一种站桩方式,各人有各人的方法<br>而已。<p>本来不想写第四段,恐怕这些抽象言论容易有争论,但先<br>生给的意见很好,在此谢过。

三板斧6235 发表于 2004-5-12 12:06:00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板斧6235在 2004/05/12 12:14pm 第 1 次编辑]<br><br> 红枫叶先生对事物名称与事物本质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从《金刚经》的”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和《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来看,释、道的确是相通的!<br>我在前贴中考虑到可能对“道”的来源有争论,结果先生还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哈哈……佛家讲轮回,完全回避了起源的问题;道家意识到了起源,但是没法说清楚,所以含含糊糊用了个“道”来代表。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宇宙的起源,自人类有了思想以来,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哲学界是一个无人能解的古老命题。因为无人能解,所以有了神创世的神学,连大科学家牛顿到晚年为了弄清楚“力”的最初来源,作了大量研究后还是归因于上帝,成为我国科学界的笑谈。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倒是哲学精神的体现,是非常严肃的,没有什么可笑的!虽然搞不清楚能够证实的起源,但是各派哲学都相信,必定有这么一个起源!<br>红枫叶先生,不知我把意思说清楚没有。<br>按照我的愚见,无极并不等于“无”,它可能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太极拳中,表现为思维、外形的松静。在无极状态下,气机蕴集引至气的流动,气动阴阳即分,引发外动即成太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非太极,是名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