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ore 发表于 2008-8-27 20:41:00

[转帖]班侯,少侯的艺业里有不合理性

<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4px;">老子对来访的孔子说,你看我的坚硬的牙齿快掉光了,可柔软的舌确好好.<br/><br /><br/><br />存在的东西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br/><br /><br/><br />班侯,少侯的艺业没办法往下传,并不仅仅是他们性格使然.<br/><br />刚,快,发力,跳跃并不悖太极拳的道理,但这不可以理解为太极的本像.<br/><br />道儒都认为,应走的路是由虚而入.而不是反之.<br/><br /><br/><br />人的本性中有自然趋向合理性的一面.<br/><br />这是世界向前发展,而我们人类还没有灭亡的原因之一.<br/><br />这同样可以拿来去看澄甫的从学者众.<br/><br /><br/><br />当有人炫耀地说他学的是班侯和少侯的艺业时,<br/><br />我心最底下微微地哂笑一下.<br/><br />因为我相信,张三丰的太极拳应该是太极拳最早的雏形.<br/><br />孩ti的时光虽然美好,可总是长大成熟的. <br/><br /><br/><br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4px;">杨太与陈太相比较,慢,柔,少发力,少跳跃.<br/><br />因此很多人认为是为了健身的'简化".那么就失掉了丰富的击技之术.<br/><br />很多太极拳前辈(如,吴图南等人),并不是这样看的.<br/><br />他们认为老陈太是从少林外家向太极拳路发展的过程.因次老陈太一半太极,一半少林.<br/><br />从太极拳的角度上看,粗糙的很!<br/><br />更有甚者,认为那就不是太极拳.<br/><br /><br/><br />我用了'老"字来说区别.因为陈太本身也是在一直发展的.<br/><br />陈发科的弟子练的陈太和陈家沟的就有很大的不同.变慢,变柔,少发力,少跳跃是明显变化特征.<br/><br /><br/><br />再回到杨家, 杨家自己的杨太的发展也是沿着同样变慢,变柔,少发力,少跳跃为主要特征而发展的.外表上看是容易了,实际上远不是这样的.<br/><br /><br/><br />大家都知道和公认的是练内难,练外相对而言容易一些.<br/><br />练外有明确的路可以走,具体的办法可供实施.练内则相对很抽象.<br/><br />以很多人都和看重的发力来讲,使劲发人容易,那你来个不使劲让人出去让大家看看.<br/><br />太极拳谱上讲的很明白不过了,"力从人借".<br/><br />那个发力的是借人力了的? 哪怕借一点也算可以啊.全是自己使的力气.<br/><br /><br/><br />因次杨家是越来越往"内"里走.<br/><br />从练法上看,内的练法与刚猛快发力跳跃是有一定矛盾的.<br/><br />不能否认的是太极拳是大道理,刚猛快发力跳跃并不与太极拳相悖的.<br/><br />从刚猛快发力跳跃上往太极拳上练并不是太极拳前辈们推荐的办法.<br/><br /><br/><br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4px;">"内"涉及的面挺多,太极拳是太极理论在武术方面的应用.<br/><br />它有一大套东西,是一套从训练到使用比较完备的系统.<br/><br />因此很难用一句话就说完了.<br/><br />但简单而言就是"意"<br/><br /><br/><br />因此有"意气君,骨肉臣"之说.<br/><br /><br/><br />意是看不见,摸不到的;骨肉(身体)是看得见可触摸的.<br/><br />因此是内和外的关系.<br/><br /><br/><br />太极拳简简单单地出一锤,动作上要求慢.是因为意念上要求多的因故.<br/><br />从技击上言,<br/><br />他在"听"对方是如何对这一拳反应和变化的!保留了先变化的权利."彼微动,我先动".<br/><br />可很多杨太系的传人,把他练的很猛,很快.或很刚.貌是很有技击性.实际上是丢了意的表现..<br/><br /><br/><br />太极拳系认为,长拳系是"铁柜装玻璃"<br/><br />比如说,长拳系出一拳,只有头和尾.没有中间.头是他看准了机会.尾是击中人的那一霎那.<br/><br />头和尾刚,中间空!<br/><br />开玩笑说,反正我打了,打着打不着先不管.<br/><br />出拳者的意念也只在头和尾.<br/><br />这里大多数人和人练过.知道这种拳如果在中途击中了对方,威力也不大.<br/><br />为什么?因为那中间,你没有"意".你不是"有意"在中途击中对方.<br/><br />太极拳系不主张发这种拳.<br/><br />(可我们可以看到,陈太中有类似的拳,练整劲?)<br/><br /><br/><br />太极拳系则要你从头到尾处处在意念的控制之下.<br/><br />从头到尾,从开始到收式.象长江大河一样,一直不绝(因此,他自称是"长拳")<br/><br />整个太极拳只有一个动作.<br/><br />否则就是伪太极.<br/><br />这也很容易看到,这比长拳难练.<br/><br />出成绩也更难.<br/><br /><br/><br />这还没讲到"舍己"的问题,那更是个讨厌的东西.<br/><br /><br/><br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4px;">太极拳的发人与网上常看到的录像有些不同。<br/><br />这里,我把太极拳限定在现在主流的道家太极拳上。<br/><br /><br/><br />现在发人的表演多数看不到什么借力。别人在那里站着,“某大师”一发,人应手而出,好点的如郑曼清的,偷步入人裆,再发。(太极拳一般要先拔掉根,再发。)<br/><br />我要问的是,这和外家长拳的发人有什么区别?外家长拳的发人不讲整劲?<br/><br />答案是几乎没有!<br/><br /><br/><br />太极拳的发人(和打人)主要是借人和趁人。<br/><br />否则它嫌太累!全是自己的气力。<br/><br />没有十分的把握!人家在那里好好地,不会躲,不会跑,不会挡?<br/><br />效果不好!即便打中了,人家的躲,跑和挡也会大大地影响效果。<br/><br /><br/><br />借人是借人力,借人势。<br/><br />趁人是趁人在变动中,失去重心的时刻,这时候受者没了反击的根。只有挨打的份。<br/><br /><br/><br />杨家的要求是“得机发人”。<br/><br />班候传出来的拳谱上有“得机不发艺难精”的话。<br/><br />这点,杨家弟子的要求是一样的。可“发”字在这里大有讲究。<br/><br />班候和少候在这样的机会是,打得人出,打得人狠啊!<br/><br /><br/><br />我在上面说过,用劲打人容易,不用劲打人难?<br/><br />尽管班候和少候在这样的机会是,打得人出,打得人狠,可劲是哪儿来的?<br/><br />答案是,他们自己。<br/><br />因此,和健候,澄甫相比落了下乘!<br/><br /><br/><br />健候,澄甫在有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不能象班候和少候在这样的机会时候,打得人出,打得人狠。他们只是不做。<br/><br />“非不能耳,不为也!”<br/><br /><br/><br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4px;">班候和少候传下来的架子,在这样的地方就相应地表象出了快速,刚健,发力甚至跳跃。<br/><br /><br/><br />王征南说,内家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人的,所以别人就会把外家的东西掺和进来。<br/><br /><br/><br />有几个人不懂武术的人会去看别人练太极拳?<br/><br />没几个人,因为太乏味。练习的人不会象杂技那样给看的人带来惊心动魄的刺激。<br/><br />甚至象长拳那样的雄健,力量也没有。<br/><br />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人的。王征南说的一点没错。<br/><br />可当你想把它练得漂漂亮亮,叫别人都说声好,嘿嘿。。。。</font></font>

开心胸 发表于 2008-8-29 23:04:00

<p><font face="Verdana">不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转贴者能否注明一下?</font></p>

找路的 发表于 2008-9-10 17:07:00

<p>有道理。值得思考。</p><br /><p><font face="Verdana">向恺然先生</font>也曾疑惑为什么杨<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SimSun; mso-bidi-font-size: 9.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New"&nbsp;&nbsp;Roman'; mso-ansi-language: EN-GB;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孟祥(少侯)</span>练拳咚咚做响。</p>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8-9-13 11:15: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找路的</i>在2008-9-10 17:07:00的发言:</b><br/><br /><p>有道理。值得思考。</p><br /><p><font face="Verdana">向恺然先生</font>也曾疑惑为什么杨<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SimSun; mso-bidi-font-size: 9.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GB; mso-ansi-language: Roman?; New?>孟祥(少侯)</span>练拳咚咚做响。</p></div><br /><p>我不知向凯然是否亲眼见杨少侯练拳。我不知别人怎样。我师在练拳时,发现有人看,拳架马上就变。我们师兄弟现在也是如此。一是不在公众场合练拳。发现有偷窥者立即变架。所以我怀疑,杨少侯先生是有意而为之。</p>

找路的 发表于 2008-9-14 20:54:00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taijisanren</i>在2008-9-13 11:15:00的发言:</b><br/><br /><p>我不知向凯然是否亲眼见杨少侯练拳。我不知别人怎样。我师在练拳时,发现有人看,拳架马上就变。我们师兄弟现在也是如此。一是不在公众场合练拳。发现有偷窥者立即变架。所以我怀疑,杨少侯先生是有意而为之。</p></div><br /><p>我也不知向恺然是否见过杨少侯练拳。向恺然在其谈太极拳的文章中说到看了应许禹生之请到北平教拳的陈绩甫练拳,诧异何以差异巨大。其中说到:</p><br /><p>&nbsp;</p><br /><p>杨露禅不过百年,其所传与陈绩甫已相去甚远。吴鉴泉,得自杨家者,亦与杨澄甫有别。更有奇者,杨澄甫之兄杨孟祥,同受家传,而孟祥之太极独练“断劲”,一手一手使劲,放出咚咚有声,与外家拳无别。北平除杨孟祥一人而外,并无第二人以断劲练太极拳者。我曾问陈绩甫:“陈家沟练太极拳之人是否有练断劲一派?”陈言“无有”。我谓:“如此尚好!”太极一练断劲,便失却太极的原理,将无穷的用法变为有限的着数,于太极拳前途有害无利。</p><br /><p>&nbsp;</p><br /><p>以上是向恺然的原文。可见对太极拳的练法,争执由来已久了。</p>

taijisanren 发表于 2008-9-14 21:38:00

向凯然此说有失偏颇。为何,其未练太极。不知其所以然。杨少侯此练,当是发劲之练习。而不是向之说断劲。我师每每练完拳也如此。并告知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如何习练。太极拳谚曰;哼哈二字妙无穷。所以我断定,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陈家无此,实也。

启秀飞鹰 发表于 2008-9-15 13:40:00

<p>因此很多人认为是为了健身的'简化".那么就失掉了丰富的击技之术.<br/>----------------------------------------------------------</p><br /><p>&nbsp;</p><br /><p>这句话根本就是胡说,教不入门的弟子可以这样改,教自己的徒弟儿子总不会"为了健身"而把养家活口的东西改了吧?比如一个"二起脚",不单是其他式太极有,全中国众多武术门派,拳种都有,单单是杨式没有,难道是对杨门弟子来说,这个现在连小朋友都可以练得很好的动作太难了?要删了才可以?</p><br /><p>---------------------------------------------------------</p><br /><p>删/改了一些动作,不是说这些动作不好,否则也不会除了杨式大家都在用了,只不过是杨门子弟有自己的想法.按这个想法一路发展过来,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杨式太极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班侯,少侯的艺业里有不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