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体验与望风捕影
<p><font face="Verdana"> 武学体验与望风捕影 </font></p><font face="Verdana"><br /><p><br/> ——从民国时期的状况反思今日的“武侠”</p><br /><p> 季培刚 </p><br /><p>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而今又为品位不一的影视剧所表现,可说是影响社会颇深。晚清民国时期,在尚武风潮激荡下,武侠小说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性过渡,出现向恺然(平江不肖生)、赵焕亭、姚民哀、姜侠魂、杨尘因、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家及武侠作品。今天反观民国时期的著作,仍然可以感受出当时伴随各类国术(武术、国技)著作一同兴盛的武侠小说的恢弘气势,可说是林林总总、应接不暇。当年国人在尚武风潮下对于武侠小说的追捧似乎绝不亚于今人对于武侠影视的热衷。这类著作在当时虽有鼓荡尚武风气,振奋国人精神的效能,然而也常为武术行内人所诟病。</p><br /><p>民国时期的金恩忠便认为:“文学家之记载,小说家之演述,或出于心造,或望风捕影,他如飞剑杀人,白光诛寇,均为不经之谈,难以征信,不如三五乡老,闲话桑麻,畅谈古今,翻为有据”。(金恩忠《国术名人录》“自序”)金一明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近世坊间出版之武侠奇侠异侠怪侠剑侠诸书,毫无手法眼法身法腰法步法,只可概称技击小说而已。林琴南之《技击余闻》、朱鸿寿之《技击述闻》,亦系用稗官野史之笔法撰述拳师之遗闻轶事,堪作酒后茶余之谈助,不足作锻炼行功之范本。”(金一明《中国技击精华》“缘起”)</p><br /><p>所幸民国时期的向恺然等多为通晓武术之人。即以向氏为例,其自幼习武,民国二十二年(1933)曾应湖南省主席何键之邀回湘筹组国术训练所及国术俱乐部,一生尚对众多武学著作有所诠释,有《牌筅》、《拳术》、《子母三十六棍》、《拳术传薪传》等传世,故其著作技击小说,尚不失武学原旨与大格,有可观处。</p><br /><p>非单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姜侠魂大概也是如此,有《少林内功秘诀》及所编《国技大观》等武学著作传世。尤其《国技大观》一书,他在自序中对编书原旨有所阐述:“侠魂不敏,本发扬国粹、普遍武术之意志,搜集古籍,校订新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历时数载,始克成兹巨帙,定名《国技大观》。”“冶南北技术为一炉,聚古今拳师于一室。推本溯原,开武术之先河。阐微扬幽,辟国技之榛径。使国人对于此道,有系统之观念,得适宜之范本。”</p><br /><p>因姜侠魂有强烈的武学关照,故其此前所辑侠义诸书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内外行人士的认可,这一点从庄病骸的叙述中可略知一二:“自姜子侠魂所纂武侠各书出版后,海上书肆,关于武侠著作,出则汉牛,藏则充栋。”“虽然,此纸上谭兵者也。乌有子虚之事也。若者能杀人于无形,若者能飞檐而走壁。皆凭一般时髦文人一枝秃笔,向壁虚造。著作者不过图每千字若干元之稿费,出版者又不过为每部数角之微利。……吾与姜子相处久,知其性好侠,并好辑武侠书。自姜子以前,武侠书盖寥寥。姜子初不知其以此可牟利也。姜子书既出,居然风行海内,书贾见其然,效颦者乃蜂起。是姜子之为侠书,据于性之所好,罗素所谓‘创造冲动’也。一般书贾之为侠书,由于有利之可图,罗素所谓‘占有冲动’也。两相比较,而姜子之人格见矣。”(《国技大观》“庄病骸序”)而乌一蝶对此也深有感触:“海上人文渊薮,书买之市场也。一编朝出,夕即风行。”“余戚友庄子病骸者,亦以稗官家名,每与余言,扼腕而叹,谓海上无一作者,无一说部,而独时时称道姜子泣群。余虽未见姜子,闻庄子言,固已心识之。既而读其所辑侠义诸书,如见燕赵之士,慷慨悲歌于纸上,字里行间,锋芒侧出。余素不好稗官家言,而手此一编,几废寝忘食,则其感人之深,可以见矣。吾辈不幸而自定为儒,秃笔败砚,终日咿唔,腐酸之气,逼人欲呕。故所为文,率奄奄无生气,正宜以姜子之书药之。”(《国技大观》“乌一蝶序”)</p><br /><p>而总体来看,众多望风捕影的武侠小说还是难以得到武术界内行的认同的,且常常引起笔墨纠纷。这种情况,就连通晓武术的平江不肖生也难逃过,诸如,陈微明便认为,“不肖生所作‘江湖奇侠传’述及杨家,多有诋毁之词,其所载班侯之事”,“皆道听途说之言,毫不足据。自古文人且相轻,何况不读书、不识字之武夫?故名愈高者,妒之者愈众,种种不实之传说,反出于同门之后生。小说家苦无材料,偶闻一段故事,即渲染成篇,种种附会,无中生有,只可作小说观,然毁人名誉,往往招口舌之祸,亦不可不慎也。”(陈微明《太极问答》)向恺然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p><br /><p>更可惜的是,自向恺然、姜侠魂等人开近世“武侠”风后,“书贾”蜂拥而起,对武学所知寥寥,随性所欲,完全心造,哗众取宠,至今不衰,从武术行内人士的角度看去,这类产品不但不能与早期著作相提并论,更加深了世人对武术的歧见,祸世不浅。</p><br /><p>而时至今日,又常见知名大学中文系学者反过头来致力于武侠小说的研究。其自身若无晚近以来的武术传承、对流派掌故的了解和强烈的武学关怀,可以想见其着力点早已离前人原旨甚远,而心境、感触更难捉摸,不免隔雾观花。研究后期武侠小说者,更是标榜附会,原著已是无根树,研究更不免天马行空、高来高去。再加上由此而引发的武侠影视的粗制滥造、泛滥成灾,这对后生小子曲解中国传统武术有推波助澜之害,也成为今日高校众多青年学子舍弃武术而追逐于东洋诸“道”、乐不思蜀的潜因之一。实乃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不负责任。</p><br /><p>文人好武,武人善文,自然历来为人所称道,而不通武的文人论武,却可说是既害了文人,又坏了武学。其弊有四:曰虚而无根,曰虚实不分,曰故弄玄虚,曰弄虚作假。总之,不实。所谓:“隔行如隔山”,外行看内行,常难看得清楚,而一旦看清,他便已经成了内行。故学人要论近世武侠,舍亲身体验武术真味、从史实入手理清晚近武术的传承发展境况,绝无坦途可言。若果真能有亲身体验,则一来对自身研究有益,二来不至误导社会。个人认为,今天的武侠小说创作与研究者不当不对此有所警醒。同时,与此相关的武侠影视制造者尤不当失掉反映中华武术真貌、弘扬武术精髓的社会责任心。</p><br /><p></font>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