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8-11-21 16:55:00

何谓“杨氏老谱”?

<font face="Verdana">何谓“杨氏老谱”?<br/>&nbsp;&nbsp;&nbsp; 文/吴文翰<br/>&nbsp;&nbsp;&nbsp; “杨氏老谱”系指清末民初由杨 派太极拳传人传抄和发表的太极拳谱。<br/>&nbsp;&nbsp;&nbsp; 清季道(光)成(丰)年间,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禄禅(1799—1872)经 乡友武汝清(1803一1887)举荐进京 教拳。汝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久在刑部任职,熟人较多,首荐杨禄禅于京西小府张宅教拳,后又荐禄禅到旗营任职,杨氏拳艺逐流传于京师。后来,禄禅的次子班侯(1837—1892)、三子健侯(1839—1917)也相继在京教拳,太极拳逐渐成为著名拳种。<br/>&nbsp;&nbsp;&nbsp; 杨禄禅在原籍时,与武汝清的三弟武禹襄(名河清,1812—1880)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拳艺,禄禅的次子班侯又是禹襄的学生,与禹襄的外甥李启轩是同窗好友,因此杨家最初所传太极拳理论多为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武禹襄的长甥,1832一1892)所作拳论。嗣后,杨氏在北京的传人也写出若干篇脍炙人口的拳论,汇集成册就成为杨派太极 拳谱,因其形成时间为清末民初,故 民间习称“杨氏(家)老谱”。<br/>&nbsp;&nbsp;&nbsp; 杨澄甫编著的&lt;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1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发行)一书中,就有家传《老谱》拳论32自(实有40目)。1948年国光书局出版的《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gt;,书中拳论大都来自杨健侯赠给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吴公藻(1901—1985,吴鉴泉的次子)晚年编著的&lt;吴家太极拳&gt;(1980年5月香港捷信印刷订装公司印刷)一书,书前附有&lt;太极法说&gt;,封面盖有吴鉴泉和吴爱仁堂及珍藏者黎铎的印章,旁署&lt;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gt;,下钤吴公藻的印章。吴公藻在&lt;题跋&gt;中说,“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所授……”。书中书中所录拳论有32目,内容与杨澄甫著作中的条目基本相同,有的文字略有差异。199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lt;太极拳秘诀评解&gt;(郭福厚编著),书中&lt;八门五步&gt;之后3l篇,是根据昊鉴泉&lt;太极法说&gt;的另一抄本记录的(见该书176—225页)。<br/>&nbsp;&nbsp;&nbsp; 以上各书所收篇目虽然同出自杨派太极拳谱,因抄录时间不同,除文字有所差异外,封面署名也不相同,可能是收藏者自拟,但都没有用《杨氏老谱》作为署名。采用《清代杨氏传抄老谱》这一名称的首见于1991年9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谱》。该书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分别收辑&lt;清代杨氏传抄老谱&gt;42篇目,如除去《太极刀诀》、《四刀赞&gt;、《太极枪法&gt;和《十不传》,实为38篇,是目前所见各种“杨氏老谱”中篇目较多的版本。<br/>&nbsp;&nbsp;&nbsp; 《杨氏老谱》中的拳论虽无作者姓氏和写作时间,由于其中不少篇章对太极拳的组织结构、十三势八门劲法都有精辟论断,常为太极拳研习者所引用,对太极拳的弘扬发<br/>展有不小贡献,应作为太极拳重要文献予以研究。<br/></fo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谓“杨氏老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