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仍愿从头修
<font face="Verdana">八旬翁仍愿从头修<br/>——我刚刚理解“太极者无极而生’’<br/>●文/钱育才<br/> 我不是武术家。我是个太极拳爱好者。我心目中的太极拳就是太极拳.没有什么“杨、陈、孙、吴……式之分”。其实,我<br/>也不只是爱好,我简直是对太极拳着了迷,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执著地探求传统太极拳理论及实践的真谛。<br/> 我1922年生,1943年在大学时最初与太极拳结缘。后来断断续续练拳,算来60多年了。自1949年起我这颗。革<br/>命的螺丝钉”一直被拧在不署名的汉译俄翻译岗位上.终日伏案笔译,有时晚上还须加班.所以,每天早晨上班前和上下午两次”工间操”时间的太极拳练习.成了我维持<br/>生命之所必需。这样,我不期然而然地坚持到了现在。不知这是否也能算“塞翁失马“。<br/> 我爱抠书本.还认死理。我看过不少有关太极拳的书,有时遇到好书,买不到.我就用复写纸手抄(那时没有复印机)。我认为练拳.尤其是练太极拳.必须首先明理。<br/>当然,明了理,并不等于功夫真正上了身.但不明理,肯定是功夫不能真正上身。我认为太极拳的“理”,它的哲理、<br/>精神、行为原则、具体练法乃至应敌方略等等,全都包含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练太极拳必须首先学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它是学太极拳的必修课,是练太极拳的<br/>“宪法”。于是,我就本着”书读万遍理自通”的古训,反复读它,不断地琢磨它.用它检验自己的实践……我早已能<br/>够背诵它了。<br/> 随着练拳时目的增加和年龄渐长,我对太极拳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也逐步有所提高.更是对太极推手着了迷。我认为推手才是作为武术的太极拳之试金<br/>石。这些年来我到处找人玩推手。关于对推手的认识.我以前写过,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只想谈一点我对王宗岳<br/>《太极拳论》的新认识。<br/> 直到今年春季我才明白,能背诵王宗岳《太极拳论》并不等于就真正读懂了它。我不仅没有全读懂.而且几乎是全没读懂,因为我连它的第~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br/>都没有真正懂。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我练的是太极拳.如果不知道太极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才能把它练出来,那怎么打太极拳?打出来的怎么能是太极拳呢?这个问题并不是我自己悟到的,而是经过别人的“点拨”<br/>才明白的。所以我说“我刚理解。太极者无极而生…。<br/> 我受点拨的经过是这样的。今年春夏之交.我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在执著地追求太极拳,也知道我多年来一直在到处寻访“名人、能人”,便说<br/>要给我介绍一个人。一天.他果然与另外一位朋友一起同一位女士来我家了。这位女士身材苗条,高不过1米60.体重至多50公斤,留短发,穿着简朴.看去是个普通职业妇<br/>女。所以我根本没把她与太极拳联系起来。可是,两位朋友却介绍说:”她就是我们要给你介绍的练太极拳的和宝英老师,不久前作过太极拳报告的。”我心里暗暗一惊,<br/>但鉴于自己的年纪,不愿直称她”老师”.就说:“我就称您。和先生’吧,对女士称先生更显尊重。”朋友却立即说:<br/>“先生也是老师。”很有点非让我称老师不可的意思。我急忙说”对,对”。<br/> 接下去,按我们太极推手同好者的习惯,认识后总要“摸摸手”,也就是互相试试推手的功夫。我与和先生试了。头两次,和先生后退了两步.第三次和先生不退了.她<br/>站在原地说:“您再来呀。”我再往前进,推不动了,反而感到有一股力量反回来,挡不住。越用力.越往回反。我明<br/>白了:和先生前两次的后退并非真的站不住,她是想试试我的功夫或者想看看我的劲路,要不就是作为客人给我这个主人留了面子接着,和先生向前进.我想沉下去努力<br/>挡.还是挡不住。<br/> 和先生说:“这就是无极中生出来的那个太极.它的力量相当大,是站桩站出来的,自然生出来的.无法描述,不在意识.不是技巧,是练出来的,关键在于站桩,而且在<br/>于站桩时是否有坚定的信心,能否真正站到。无’。”<br/> 可以说是“天赐良机”,今年仲夏,我有机会跟随和先生一起去了外省几个地方。在几处我都亲眼见识了和先生<br/>功夫的实际显示:几个青壮年男子分别向她进攻(打去或推去).却一个个东倒西歪地跌出或跳回……应该说.她那从容,洒脱地应付来手的样子,让我这个见过不少场面<br/>的八旬翁也不能不为之叹服。<br/> 事实胜于雄辩。我认为修炼的途径就是有正路和歧途。功夫就是有高有低。功夫能否逐步向上,不在于个人修炼的年数,更无关乎年纪。我很高兴自己结识了和先<br/>生,也感谢她给我指破了迷津。我决心再从基本功练.从头学起。</fo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