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2-3 10:43:00

忆犹龙派太极拳家张鸿逵

<font face="Verdana">忆犹龙派太极拳家张鸿逵<font face="Verdana"><br /><p><br/>&nbsp;&nbsp;&nbsp; 陈庆国</p><br /><p>我是60年代在邻居王洪信家认识张鸿逵老师的,当时张老师五十多岁,从那以后,我就和张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现在恩师已经故去,但那朝夕相处的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 <br/>听张老师谈武术,言简意赅,受益特深。张老师说:“练内家拳首先要调好呼吸。如果用于技击,要舍已从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平时练拳是知己功夫,一朝动手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张老师又说:练拳也有真理,没有名师真诀是为盲目瞎练,投师不明,学艺不高。当老师要自己先明白,自己不明白,就不能去教别人,不能误人子弟。这个“明”不是名声的“名”,是日月“明”,是明白日月的老师。日月上下合起来是《易经》的“易”字。《易经》包罗万象,日月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万法之王,一阴一阳,真意之乡。练拳要勤习默会,一丝不苟,百炼成钢。先极柔软,而后极坚钢,无坚不摧。 <br/>说起犹龙太极拳,张老师说:“咱们的拳上对北斗,下踩七星,要天地人相应,练拳时要一脸正气,眼神要用睨视,直视必显而易夺,睨视乃凝而不玄也”练拳时把气口走均走到,要舒展大方 。太极拳不光是柔软松弛,还要挑起四梢,十指的捻动要随舌头的转动合着气口而动。将展未展,似松未松,用内气运化,开始练拳以松、软、慢为主,随着熟练同时求缠、绕、展、裹,进一步再求捻、拧、定、离、奇、闪、转。行拳如趟泥跋水,如临深渊、如覆薄冰、如风摆荷叶,通过大气的盘旋、内气的运转把拳打出润色来。 <br/>看张老师打拳是一种享受,在那儿一站,身体如同有一层气包裹着,神态庄严,眼神含光下垂半露,两手从腿的两侧徐徐升起,直至头顶上方百会穴处,两掌根相对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依次缓缓合在一起,由百会时鼻准向下慢慢拉至胸前(此乃佛教手);再由掌根、手指依次变成一横一竖的道教手;又由道教手演变成双手抱拳不断滚动的儒教手。双手抱拳由胸口滚动至脚下,身行也蠕动着,走得很慢。演练下去,是头一趟的五步七星,势子很低,好象身体内外都是气。 <br/>张老师说:“这是头一趟的开势和头几势,有歌诀为证:‘七星太极真玄妙,披法先参儒释道,凝神息气动中静,懒搭衣法意迟迟;顺势棚出舒双掌,伏身提膝走双按,蟾戏金钱向前欺,五步七星立根基’……拳怎么练怎么使,拳举无定向,没有死规矩,急来则急应,缓动则缓随,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一动就缠,一发即弹。” <br/>张老师还说:“凡是用力气打人,够着打人,都不叫武术。”张老师真是不用力气打人,也不是够着打人,而是身法赢人、神态吸人、逼人、步法欺人。恰如一个人在水里和一群鱼戏耍,人对鱼看得见摸不着,鱼却可以任意游来游去碰撞人的身体。 <br/>张老师告诉我:“咱们的拳,全称是“隐仙羽化犹龙派武当嫡传正宗太极神功拳。”这门拳功法较难,练起来很艰苦,在向张老师学拳的日子里,张老师一点儿也不保守,倾囊相授。老师教的认真,我也学的认真,虽然很累很难,但我终于坚持下来了。张老师看我能坚持练很高兴。他常说:“咱们这门功夫来之不易,希望你能认真练,把老前辈的功夫心法全部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我就心满意足了。”老师的这些话,我时刻铭记在心,我愿意继承他的遗志,把本门功法传给武术爱好者,用以纪念老师。<br/></font></p></fo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忆犹龙派太极拳家张鸿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