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胸”到底怎么涵?
在本论坛上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关于“涵胸”的理解是胸骨、肋骨自然松下,一方面可以助长挺拔,另一方面可使气沉丹田。<br>但是我昨天不期然在《武当太极拳社》中的论坛《太极拳功》中发现一个帖子,也是对“含胸拔背”的理解,现摘录如下:<br>“含胸拔背是指胸腔内气要饱满,叼含一个气球,所以说能含胸者自能拔背。胸在生理上处于重要位置,是承上启下关键部位。胸中要有意境,如胸有成竹;胸中要有气势,如胸怀大志。”<br>这显然与本论坛上的“涵胸”有出入,一个强调松垂,一个强调要“含”如充气。<br>谁的理解正确?麻烦各位真人解解惑。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第七辐射</u>在 <em>2004/01/04 12:34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在本论坛上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关于“涵胸”的理解是胸骨、肋骨自然松下,一方面可以助长挺拔,另一方面可使气沉丹田。<br>但是我昨天不期然在《武当太极拳社》中的论坛《太极拳功》中发现一个帖子,也是对“含胸 ...<br></div><br>我个人认为您上面说的这两种没有本质上的矛盾。文字上体现的是个人体会,个人修炼的层次不一样,体会也不尽相同。在一个层次上说一个话,参考别人的体会,自己去体证。关于太极拳,在修炼过程中很难说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认识提高以后会发现原本认为很对的东西也可能不对了,这个过程是完全reasonable(实在想不出来该怎么用中文表达这个意思,抱歉)的。如果您是初学,还是应该强调大松大柔,不要在这个阶段去追求气势。 碧海潮声说的有道理。其实,一般而言,只要在练拳盘架时不挺胸,顺其自然就好了,不要想那么多。汪永泉主张“开胸”,就是要顺其自然。最早提出含胸拔背一说的陈微明,其徒弟林炳尧多年后也为师傅作出澄清,强调他师傅的本意是为了防范挺胸,所以师傅主张的是顺胸。而李雅轩对陈微明提出含胸拔背曾经表达强烈不满。在他的书信录中多此提出批判。<br>此外,开胸也好,顺胸也好,含胸也好,都是一个意,而不是真正刻意去做。拔背也是之意,虚领顶劲也是之意,太极十要都是如此。<br>至于碧海潮声说不同阶段对拳论或前辈经验有不同理解,也是至理名言。我几年前读张义敬的书,觉得非常好,但后来体会就不同了。再都祝大彤的书,又觉得很好,同样是谈大松大柔,谈得较透。但现在就觉得那些境界还不够真正的高境界。几年前汪永泉、魏树人的书,如获至宝,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汪永泉的书要朴实得多,深得多。魏树人的书则有很多问题。<br>读来读去,练来练去,现在还是觉得《太极拳论》最好。最值得参考的练拳参考书就是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谱》。沈寿注的最好,因为他未加任何自己的东西,除了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外。孟乃昌注的也不错,但他的很多理解却因功未练到而解错了。 但沈寿引用付钟文:“杨家只有一套大架子”的话!是胡说八道!误导人的! 神鹰斑竹:我这里谈的只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的《太极拳谱》一书,非关沈寿的其他文章。其实,看沈寿的几本小册子,也就知道他的功力到何处了。 谢谢各位指点。<br>因为是刚学,所以从“松”与“自然”中求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br>另外,我曾经迷恋过一阵台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握杆的那只手的处理最有讲究,首先不能握得太紧,太紧容易失准头,力道也会不均匀;不能太松,松则懈,没有力。应该不闭气、手象钟摆、稍用力将胳臂拎起、整条胳臂不能有任何僵硬处。这样击中的球很有准头,而且在不须用大力去摆杆的情况下,力道很均匀,进袋的几率非常好。<br>就是有一条:当要用大力击球时,胳膊还是会有僵硬的地方,进袋的几率会低很多。<br>如果哪位太极高手曾对台球有兴趣过,请评述一下击球那只手的“松”与用拳架形容太极的“松”之间的区别?(李老把打太极不叫打太极,叫“形容”太极,我觉得很妙,暂借来用用。李老莫怪。) “含胸拔背是指胸腔内气要饱满,叼含一个气球,所以说能含胸者自能拔背。胸在生理上处于重要位置,是承上启下关键部位。胸中要有意境,如胸有成竹;胸中要有气势,如胸怀大志。”<br> “含胸拔背是指胸腔内气要饱满,叼含一个气球,所以说能含胸者自能拔背。胸在生理上处于重要位置,是承上启下关键部位。胸中要有意境,如胸有成竹;胸中要有气势,如胸怀大志。”简直是胡说八道.<br> 我发现自己握杆的那只手的处理最有讲究,首先不能握得太紧,太紧容易失准头,力道也会不均匀;不能太松,松则懈,没有力。应该不闭气、手象钟摆、稍用力将胳臂拎起、整条胳臂不能有任何僵硬处。这样击中的球很有准头,而且在不须用大力去摆杆的情况下,力道很均匀,进袋的几率非常好。<p>不值得惊讶。世间万物无不遵循此道。<br>报载现代舞最新的流行趋势是不发力,柔着跳。<br>吴清源现在追寻围棋的真谛是“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br>没什么稀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