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拳术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3977">书法和拳术<br/><br/>卫俊秀<br/><br/> 书法通于射,而更通于拳。作字、打拳动作志趣不同,一在健身防敌,一在创造艺术佳作。但都在力求精能变化,由无法到有法,有法到变化,此中三昧,都是同样的一本经。现在且就《拳经》中同书法上相贯通的神理,略述于下。<br/><br/>《拳经》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一举动,定须合乎规矩,不得稍有偏差忽略。这就是说点子要真。<br/><br/>写字,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安排,也须敬谨从事,合乎规则,不得纵恣。这便是笔德。傅山曾偶简敝簏,自揽字无足存,然写时敬谨之意,固在行间。这是写字时应有的根本态度。<br/><br/> “周身俱要轻灵”。太极拳以柔为贵,舒畅自然,一重滞便不得灵活。作字就字态说,亦须有如活风快水,极尽轻灵之致,有似活物。看王羲之法帖,一片雍容自在,高韵、深情,直令人心醉。一式灵活,式式灵活,联贯不断;一字灵活,字字灵活,所谓一字有一字之天,一行有一行之天,一章有一章之天,上下左右相属相关,笔虽断而意联,这就是贯穿。<br/><br/> 又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不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这是说打拳练功时,运气凝神,应防止的毛病。作字亦是同理。大抵起笔时,总须心平气和,吸气落笔时,总是在出气,自自然然。斟酌鼓荡,有意努力,反害轻灵。神宜内敛,萎靡时则垂头丧气,更说不上内敛外发了。又大概写开阔字,如写黄山谷,势在勃发,须有几分烈丈夫气乃能抒尽胸臆。写《龙颜》、《宝子》一类魏碑,只觉其凝练如铸,力不外散,有似婴儿一片纯真,虽欲放笔,不可得也。说到点画、字形,有时写得好象先天不足,畸形怪状,或倚斜不稳,不平不正,在章法字字各如算子,彼此不相联络,失去生动和谐美感,就不成体统了。救治之道,在于一气呵成。“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写草字,气脉更须贯注,在上一字未成时,即须寓有顺流而下,或急转直下之势,乃现得精神。如原打算一笔写三字,而到第二个字上,墨已不足,便须在适当的笔画间濡墨,直接进入第三字中,不能等墨已枯再醮墨,有如拳中之换气。<br/><br/> 打拳有虚、有实。实才有力,虚才能化。能化便轻松灵活,随心所欲。有力引气入内,沉着制胜。双重则滞,双轻则浮,立脚不稳,心败。作字同理,有虚笔,有实笔。铺笔则实,实则力厚,提笔则虚,虚则灵明活泼。一提一按,亦刚亦柔,乃能有遒丽佳品。《拳经》中有“立身须中正安舒”一语。因身子不正,或偏或倚,使重心越出支撑面范围之外,为敌所制,失败倒地。所以,支撑面愈广,愈不易使重心出其范围,稳坐如山。初学写字,用九宫格,也就是要使字的重心居中,所谓先求平正,即是此理。<br/><br/> 拳术中,常常提到一个“劲”字。劲,就是力量。但这个力量,在太极拳中,不是指赤膊上阵的那种冲劲。而是由功深练出之灵明活泼的技法。其中含有难以表述的聪明智慧,是有意识的力量。对于对方机动变化用意所在,而能窥测无余,叫做懂劲。随对方机敏之动作而予巧妙的打击,叫做用劲。用劲之先,浑身充满了活力叫做蓄力。作字之道,也不外乎一个“劲”字。劲有大有小,有拙有巧。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写黄山谷,须有几分烈丈夫气,然太猛,现出凶险之状,只感到个野笔,韵味不足了。写《龙颜》,力不外散,气在字中。所谓柳骨颜筋,骨谓果断之力,筋指含忍之力。发而未尽发,使人感到后力无穷。此中机密,久练功深,乃能悟得。 <br/><br/> 所以说书法通于拳,妙于拳者,便妙于书矣。</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