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某元老拳痴的文字
<font face="Verdana">上海滩某元老拳痴的文字<br/>上海滩某元老拳痴的文字 <br/>.我巳古稀,在五岁至廿岁间练了杨家拳和少林拳、推手、摔跤、擒拿和拳击,卅岁时学过陈家拳第二套,但跳不出杨家味,要不就像少林,练不出陈家的味来,放弃了!我颇为关注各种拳及技击的进展,发现太极拳早在清朝就开始发生了蜕化,由于太极拳自身的特点,比外家拳容易进入社会上层,于是架子高了、速度更慢了、推手文了、搏击没了。太极功夫逐渐变味,要维持太极拳的威望,又拿不出真功夫,只能谈古论今自娱自乐了!我欢呼自由搏击、拳王争霸赛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划时代的飞跃和进步,我以为太极拳也应投入拳王争霸的实战中,誏外家拳一家独鸣的局面变成百花齐放。我以为争霸台上出真功夫是华山一条道。言者无罪!说以下十点供消遣!<br/>1. 编故事风:把崇拜的拳师说成一伸手就发人于丈外、拿倒在脚下,就像传说中的轻功、踪身一跳就上了房一样,陶醉在武侠小说般的虚构中,而在正史上有记述吗?远的不说,近的来看,如1954年吴、陈二名家在沃门的比武,与现在拳王争霸赛的水平也在伯仲间,虽不戴拳套也未见惊人之举,只是容易受伤罢了,在录像中能听到五十四岁吴老出拳的拳风,证明确有功夫,上台与一年轻、力壮、魁伟的青年武师比武不容易,现在的名师那个敢上争霸台?但这场赛事年轻的胜之不武,而老的也未显败迹,裁判又无标准,因此不应分胜负,总的来说这场年令相差悬殊不符客观自然法则的比赛是不公平的、不科学的,不人道的。六十年代在体育宫,硬气功师们勇敢地上台与泰拳搏击,显得毫无章法、看得出是不会打架的好好先生,结果都被动挨打、其中一人被肘击项背而跪地,我很不理介,是谁既不了解外面世界的行情,又不能科学地评估功夫的真实能力,盲目低估了别人,把不会搏击的硬气功师无端地推上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战斗之中。不由我不想到慈禧太后认为义和团能刀枪不入一样愚昧无知,奉劝拳界有权的知名人士切勿当慈禧太后!若派个会打架的少林武师或摔跤手上去恐怕形势会大不同,可惜太极高手没有人上台一搏,运用『内功』一伸手发泰拳师于丈外,因为这些神功都是编故事!其实中国功夫在比武中的能力与世界拳击台上的场面不可能有什么大不同,编故事胡乱吹吹怎么能使武术屹立于世界『武林』之巅。要科学地评估功夫、正视人的能力,科学地练拳与搏击。年轻一代教练和运动员做到了,他们了介世界、不信邪、不空谈、尚实战,使中国武术在与拳击、泰拳等比赛中互有胜负,并越打越好,我们的优势在于拳打、足踢和摔跤并用,我们劣势在于长期没有把实战放在首位,而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柔道都崇尚实战。我们在用拳上还不那么规范有力,KO率低于泰拳手,有的还不如阿里女儿莱拉的出拳呢,更何况泰森、霍里菲尔德。我们腿法与摔法好些,这与比赛规则有关、用腿易占优势,规则一改就要吃亏,最近摔法巳经受限制了不是,而腿法无护具易造成伤害,我估计踢击『点』很快会受限止,所以要重视练拳法。那末在拳击台上也就可争一席之地,我以为中国武术仅仅是练基本功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方法,与西方人靠综合方法坛强体能和实战中培养格斗能力相比,我们的优势不会太大,要知道会拳、有功夫不等于会打,相反他们的方法更容易掌握、更速成、更实战、也更科学。<br/>2. 老师不败的误区:功夫再好,老了只能当个好教练,绝不会是个好搏击手。这是客观自然规律,就像人必有死一样不可抗拒,泰森的教练是斗不过泰森的、但他教出了泰森。世界各种搏击中,最后都是年龄大了就输给年轻人的。一般很少超过四十岁,中国功夫也不例外,但老拳师在如何练拳出功夫上有独到的经验和方法,这都是值得虚心学习的,要尊师重教但不制造个人崇拜。说句大不敬的话,杨公澄甫拳照上那个年纪那个体态,如登上国内争霸赛台必败无疑、更何况国际拳坛!不幸患了高血压的五十岁的陈照奎老师也一样,无一例外!这是客观自然规律,他后期的拳照就显得功夫不如前了,把老拳师说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不言败是难以置信的!<br/>3. 几十年出功夫的误区:很多人迷信这说法,其实不然,如果真如此,那么练成了中国武术有何用。的确多年拳不及当年跤,那是教学上的问题,与运动量不够、不重实战、要实战又无护具、很难实施搏击有关。要出『真功夫』,要自幼在有搏击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一天练十、廿套拳,还要把拳架拆开来单练,更要练其它能坛强体能的东西,包括器械上的,但这还是基本功、长了腰、腿劲而巳,是搏击的本钱,真要会搏击还要同时另练格斗术。大部份人在不同阶段被淘汰出局。现代人如此练有必要吗?可能吗?能推广吗?即使是职业拳师、年轻时还要读书,也不可能,所以我以为能有点符合现代需要的功夫就够了。不出功夫的另一原因还与人们练拳的目的不同有关,大部份人打拳是为了健身、消遣,一面打打拳一面谈谈天、说说拳术界的故事,于是一根鹅毛就成了一群天鹅,反复传述之后、真假莫辨了。另外求学者也有不同,练摔交的好斗擅斗,练外家拳也差不多,唯练太极者大多文质彬彬会说不会斗。大多数人还不曾正式打过架、是个好孩子。另外,拳台上对打还不同于打架,二战时期的当代拳王乔路易在酒吧中与一侍者发生冲突,『几拳』就被那侍者打倒了(用『』因为是形容)。国外职业拳击台上的拳王如和国外黑市赛拳台上的拳手比又小巫见大巫了,那是杀人赌命。所以练过拳会推手那不过是强身健体与消遣,离角斗士远了去。角斗是要天赋的,大部人不是练武那块料。<br/>4. 道听途说风:我喜欢『闯』场子找人推手,那里推手野、技击性强、那里不见怪就往那里跑,职业拳师那里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对义务教拳的『票友』情况比较了介,就我所知谈谈看法,例如乐焕之(震旦大学中文教师),在交手中胜了佟忠义,这完全是张冠李戴,那是另一个普通体育老师开玩笑背后袭击吧了,没有什么值得津津乐道的!事实上他的师弟董世祚还认为自已的拳是书生的游戏,说「佟先生的功夫才是真正能用于格斗的、上得了战埸的」。据我所知董世祚从未在法商电力公司工作过、不是工程师,更不是什么副教授。小职员一个。就我看来他为人低调、憨厚老实、待人真诚、谦虚好学、会多国外文、来往者多为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所以常以武会友是不可能的,又何来与未曾见过面的罗嵩高比试呢,唯有一次比试是抗战胜利后与一美国空军年轻魁伟的搏击教练先比了拳、后摔了跤。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当场被推上去的,能坍了中国男子汉的台吗?只可勉力为之了。还好董世祚自幼练外家功夫,师从其外公(唐代某罗姓名将之后、清代某武将之子)他教法不同、先练对方进攻、自己只能用步法躲闭、由一对一到多对一,过关了再允许用拳、腿格斗对打,之后练基本功包括利用器械与跑跳,最后才练罗家掌等外家拳。青年时又向西太后身边的关姓『头等扑夫』之子学摔跤。所以卅岁前巳学成外家功夫、善搏击格斗。再加上卅岁后师从董英杰学杨家、李家拳(香远),为了迟至中年难以练出太极功夫、辞职在家大运动量地突击练了三年,做到了内、外家互补,所以四十余岁时面对外国职业拳师尚能战而胜之。他六十岁后师从陈照奎老师,学陈家拳时实际巳是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的老人,怕心房内血栓脱落发生脑栓塞,少练拳不推手有多年了。我以为报名参加学习班、巳说明人家拜陈老师为师了,画蛇添足地编出而立之年的陈老师为立足上海而要杀杀董某威风(一个票友),这岂非贬低了陈老师的人格、抬高了谦虚好学的花甲老董,至于胜之不武的比试之事!有说用击地捶、有说是背折靠用肘、有说是要他靠上来,全身一抖就将人弹出丈外,也有说是连滚带爬出去了,我相信老虎狮子生来会抖动身躯、也只能抖去身上的水、做不到将150斤重的人抖出丈外!不经几个会合的战斗,一抬肘、一靠就发人于丈外、太夸张了,狮子追羚羊用前掌拍牠、也未见羚羊跌出丈外。师生俩『默契地』示教也巳不相宜、但还勉强说得过去。不要把原本很美好的轶事庸俗化了。编故事时不要信口开河、忘了道义礼节!别污辱了两位故人。有幸见过陈老师一面,那是六十年代我去董府找人推手,巧逢陈老师登门造访,就我看来陈老师憨厚、真诚、一脸正气,陈董二人言谈甚欢,不像有过节、芥蒂,要末两人都是特级演员?文章作者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br/>5. 空劲的神话:传说有空劲还能隔墙打人,这不是以讹传讹、就是中伤他人。要不就是那被打者有些『神经质』,因迷恋于拳书、传说,容易自我暗示,有些幻想症色彩(歇斯底里)而已。付之一笑吧!什么力量这么神,穿墙而过而墙不倒,穿空气而过也不生风!退一万步讲、人即使能发出些什么东西也不会有这么大能量。超人乎?外星人乎?<br/></font> <font face="Verdana"><br /><p><br/>6. 对拳经的误介:什么气沉丹田等,越讨论越深奥,受秘籍之类的毒害太深了,我以为这个『气』无非是指『注意力』和『重心』,谁能证明还有个神乎其神的内气外放、能由意识控制的、想运往那里就到那里的气,这气还能发人于丈外!这是伪科学。如果人的体表会有些可扦测的物质、那么人人都有、动物也有。否则夜视镜、红外线步枪无从发明,古代文人(往往不是拳师本人)写拳书时用词很美、很玄,但实际有科学和符合运动力学原理及技击要求的内容,只不过古代文字的精练、表达方式的简单化、用词不同于当代罢了,而现代人似懂非懂地钻了牛角尖,运动力学原理被神化了,试举一例:你站一个拳架子把胸一挺、肩一耸、肘一翻,那你体会一下你的重心一定上浮了、胸口有些憋闷、容易被推倒,古人就以气来描述这一憋闷与重心上浮感,用气沉丹田四个字来概括、岂非妙哉!但它留给后代很多后患,不但在拳门中,类似的古文也在我们生活的其它诸多方面誏人想入非非。听说杨仁辅太老师教拳时常只说架子低一点、腰挺起来点等三句话(另一句忘了),从不玄乎!<br/>7. 关于斗牛:推手好坏也有天赋,不是人人学得好的,它是练搏击的入门功夫之一、比较友好、比较平和不太会受伤,容易推广、故经久不衰。推手总是从斗牛开始、逐渐的举重若轻、变巧了,但只是相对的,碰到势均力敌者还是斗牛,任何那个祖师爷、再怎么炉火纯青了,碰到对手还会斗牛。不斗是目标、斗是必然过程、会斗才能不斗、斗是长期的,不斗多发生在智吃愚、强吃弱、大吃小、年青吃年老、内行吃外行时。现今教推手 时 老师一边说、一边示教如何发劲、他一发劲、另一方的学生便有礼貌地去化,”默契”地跌了出去,这是示教,是”讲拳”,不是真功夫,久而久之人们就习以为常,陷入了自以为是真功夫的怪圈之中了,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学拳中与老师有长幼之别,自觉被打倒是经常发生着的,这也无可厚非,旁观者且勿当真,而以讹传讹!,真的!是有些人本人或看见他人被老师很神的这么那么打倒,我承认存在这种情况,因为这些人本身就不是什么练拳的料,连打架也不曾正式有过,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但这些人多数会讲拳,他们是忠实的支持者、宣传队、播种机。<br/>8. 关于松、柔之说:一种拳要『又松又柔』地练出功夫是天方夜谭,可以设想要求胯与膝平还要求挺腰,能松柔吗?练久了腰腿劲大了就相对地松柔了、但随之要求架子更低更强调平衡,又不松柔了,这是一个不断转换的过程,松柔是一个境界、要练得松柔而非松柔地练。太极拳长腰腿功容易掌握些,要形于手就难些,因为腰腿还有个体重负荷、而手就没有,很多人有些腰腿劲但没手劲,怎么搏击,这还是片面强调手的松柔误了人。我自己体会练太极后,手就有二百来斤『死』力气。指器械上的!化为对付人的活『劲』、可能所作的实际功值还大些?但我是五岁开始练,多种东西综合练的,可能与成年后再练者不同。一般来说二、三十岁后开始练,是练不出什么功夫的!强身健体而巳。够了!杨、陈两个一代宗师均只在世53年,功夫再大何用?练功夫恐怕还伤身体,卫生太极与每天走半小时路更有好处。<br/>9. 气不喘汗不出的误区:我认为太极拳架子练得不对路、是很难在大冬天里出大汗的、更不会『喘』。实际上大冬天能出大汗了,架子低得呼吸加快加深了,你才刚入门了,出汗与不出汗、喘与不喘、松与柔、斗牛与不斗斗一样是一个过程,追求不出汗不喘、软绵绵地去练是出不了功夫的,我是好不容易练到这一阶段的,推手时觉得腰腿劲大长,可惜半途而废了,只练到会打架、能防身、不怕走夜路而巳。试问那一种体育运动不喘不出汗就出成绩的,老拳师表演时架子高了、一些外表看不见的要领略去了、飘逸若仙的假像就显示了。初练者切忌模仿!拳书上拳照也都是拳师老了之后的高架子,切莫以为这就是初练者的最高标淮。10. 太极拳应分武功太极与健身太极二类,武功太极应上搏击台比赛,逐步进级,以取得资格证书,可分九团。健身太极应由拳和推手练得如何来定,分九级、也发资格证书。这是治疗空谈的一剂泻药,崇尚实战的一剂补药。我不在此行中、口轻飘飘了、别见怪。<br/>以上为一管之见,故妄说之、故妄听之!</p><br /><p><br/></font> </p> 说的有道理,拳界的确存在许多不好的习气,比如:秘传\第几代(后人给前人长辈分)\凌空劲\发人于多少米以外等等,神乎其神.而最近看到很多的老一辈拳家的视频感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合规矩且有自己的风格,很朴实无华.有一近代有名气的几个武术大家的推手更是抛弃了玄妙的外衣与吹捧者的描述相差甚远矣.其实道理很简单想提高自己,就要练出真正的功夫,靠吹是不行的.武术界拳是硬道理. <p>据说柳海龙练过太极推手,柳的贴身摔很厉害,没有听劲摔不了那么干脆,谁说太极功夫就不上散打擂台了。</p> 好文章,学习了,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