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雀尾 发表于 2002-9-3 16:10:00

林炳尧先生的太极拳答问(zz)

<br>林炳尧先生的太极拳答问<p> by ZZA<p>以前,我们跟随林老师学太极拳时,每每都要按林老师的要求做笔记。<br>我手头的这份资料,原来名称《林老师的语录》,<br>是我在学拳时的笔记本,曾给林老师亲自看过,改过。<br>今以《林炳尧先生的太极拳答问》整理,以示同学参考。<p>问:学好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什么?<br>答:下苦功夫!以我几十年来锻炼太极拳的经验来看,要练好太极拳,<br>关键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于个&quot;练&quot;字。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运动项目。老少皆宜。<br>只要下苦 &nbsp; &nbsp; &nbsp; <br>功夫,自然而然会有成功和成就。<p>问:学太极拳应该从哪里入手?<br>答:先练架子。或曰盘架子。技术要求轻灵放松,中正安舒。身体能<br>够的话,<br>架子大些,低些。架子要正确,合乎自然,这样有助于增长内劲。然后再 &nbsp; &nbsp; <br>学推手,先学单推手,后练双推手。先学被动。以后练习活步,大捋。练 &nbsp; &nbsp; &nbsp; &nbsp;<br>架子与推手是相辅相成的。架子练得扎实,推手的进退就自如。推手中练 &nbsp; &nbsp;<br>得听劲,尝到了每个动作的应用,再回到架子中。再到最后,练架子就如 &nbsp; &nbsp;<br>一个人的推手,推手成了两人在盘架子。<p>问:年青人学太极拳要注意什么?<br>答:第一要思想作风端正,人要正派。第二要谦虚谨慎。第三要持之以恒。<br>思想作风端正,人要正派,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好勇斗狠,一则练不好 &nbsp; <br>太极拳。二则容易出事故。太极拳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仅仅是在 &nbsp; <br>行拳中去贯彻太极拳的原则,更加重要的是通过锻炼,使这些原则成为人 &nbsp; <br>们日常生活的良好行为,使锻炼身体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动都能符合科 &nbsp; &nbsp; <br>学性和卫生要求,得到身体,心灵诸方面始终保持中正安舒,健康的状态。<br>谦虚谨慎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作为太极拳锻炼本身要求先学柔松,被 &nbsp; &nbsp;<br>动(挨打)。还要练习单式,许多年轻人就是不肯练单式,我见到过:单<br>鞭, &nbsp; &nbsp;<br>搂膝拗步,架子摆到二分钟,就不摆了;老师教的扎扎实实,他厌太慢; &nbsp; &nbsp; <br>教得快,他就高兴。到最终,架子一套学会了,但自己练习时,走了宗。 &nbsp; &nbsp; &nbsp;<br>连自己也觉悟不行,想改,的确不容易。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 &nbsp; &nbsp; &nbsp;<br>是不谦虚的结果。<br>青年人接受能力强,这是优点。容易骄傲,这是致命弱点。还有一个缺点, &nbsp; &nbsp; &nbsp;<br>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学习太极拳是一件并非靠小聪明能够解决的事。须得 &nbsp; <br>费时间。时间愈长,功夫愈强。体会愈深,趣味也愈浓。往往年轻人学了 &nbsp; &nbsp;<br>2-3个月或一年半载,学了一些拳架,学了推手,以为学好了,一知半解地 &nbsp; <br>走了。半途而废。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是很痛惜的。到头来皮毛都没有 &nbsp; &nbsp;<br>学到。试想,一个老师一生中能够教出几个得到真传的学生?要一定的时 &nbsp; <br>间,一定的精力。走了一个,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再走了一个,又浪费。 &nbsp;<br>于是,有许多东西就要失传了。因为功夫是到了一定阶段,才能体会得到 &nbsp; <br>这个阶段的滋味。过早教,不会有体会,也记不住。我衷心希望青年人无 &nbsp; &nbsp;<br>论你跟随哪个老师学,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要朝三暮四,要持之以恒, &nbsp;<br>才能登上高峰。<p>问:具体地说如何进行太极拳练习?<br>答:太极拳练习可以分为单式和套路练习。包括架子,推手和散手。有<br>快的练 &nbsp; &nbsp;<br> &nbsp; &nbsp;习和慢的练习。<br>单式练习就是练习时一式一式练习,成熟一式,再练习下一式。要练得熟, &nbsp; &nbsp;<br>就要动作刻求准确无误。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精神,意气都要练好。 &nbsp; <br>初练时会感到枯燥乏味,练久了会喜欢的。<br> &nbsp; &nbsp;套路练习就是把每个单式连接起来,连接得好,天衣无缝,就是成功。<br>单式和套路练习可以一个人练习,太极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一个人练, &nbsp;<br>如著名的太极五拳:搬拦捶,撇身捶,指档捶,栽捶,肘底捶,揽雀尾等 &nbsp; &nbsp;<br>等,还有玉女穿梭都能一个人练还可以部分套路连接,反复练习。当然全 &nbsp; <br>套太极拳架子练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静静地练习,会进步大。单式和 &nbsp; <br>套路练习还可以两个人练习,除推手单式和套路练习以外,单式和套路练 &nbsp; <br>习完全可以在两人练习中使用。一个人主动(进攻),另一个人被动(防守), &nbsp;<br>交替反复。可以单一手法的练习,还有编成几个手法有规则的练习,进一 &nbsp; <br>步练习无规则的手法练习。<p>问:我们应该看哪些太极拳方面的书?<br>答:书可以看。现在出版发行的书很多,主要看人家的锻炼身体方法,体会。 &nbsp; &nbsp; <br>但是不要过多迷信书本。太极拳中有许多方面是书本写不清楚。我的老师 &nbsp; &nbsp; <br>陈微明先生在他写的《太极拳答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家问他:&quot;为 &nbsp; <br>什么你的《太极拳术》一书没有写应用技术&quot;。<br>微明先生答道,他曾问过杨澄甫老师,杨老师说我们的太极拳每个动作都 &nbsp;<br>能有无数应用,书写不清楚。假使勉强写出,学者会误解,有百害无一益。 &nbsp; <br>我这里有一个故事,我的老师陈微明先生在整理杨式太极拳十要时有含胸 &nbsp;<br>拔背之说,但他在教授我是用的是舒胸顺背,与含胸拔背恰恰相反,微明 &nbsp; <br>老师亲口告诉我,书本上写错了。还有微明老师的另一本书《太极剑》之 &nbsp; &nbsp;<br>内有像方向错位,顺序的错误。所以,太极拳的有些东西,书本上没有, &nbsp; &nbsp; <br>要靠口述心传。而且大部分要自己练,从中获得体会。例如,揽雀尾中有 &nbsp;<br>堋,捋,挤,按四种劲,以我多年的经验,堋中就有捋,挤,按,采,冽,, &nbsp;<br>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势。也就是说,太极拳中每一个动作 &nbsp; &nbsp; &nbsp; &nbsp;<br>出手就应含有这十三势。这一些恐怕书本很难说清楚。我建议,陈微明老 &nbsp; <br>师的三本书很好,可以多看看。尤其是《太极拳答问》一书。<p>问:太极拳的劲通常被人们说得很深奥,有人还会隔空发劲,这是不是太极拳 &nbsp; <br> &nbsp; &nbsp;最高水平的表现?<br>答:在劲的问题方面,要破除迷信。劲是力的密度,练习多了,下了苦功夫, &nbsp; &nbsp; &nbsp;<br>悟出太极之道,内劲是会大的。功夫深了嘛!甚至于每一个毛细孔都会有 &nbsp; <br>听劲,化劲和发劲。这是练习中心静人自然,听劲好,化劲自会好,发劲 &nbsp; &nbsp; <br>自然很大很长。凌空劲,隔空发劲都是骗人的把戏。打拳的人气血好,皮 &nbsp; &nbsp;<br>肤表面温度高是有的,发气是不科学的。希望大家一起同这类违背科学的 <br>现象作斗争。<p>问:您对于太极拳的源远的看法?<br>答:我自入致柔拳社至今已经五十个春秋,本人读书不多,对太极拳的理论, &nbsp; &nbsp;<br>历史认识水平不够。但当时在致柔拳社时,只知道张三丰传下来的,根本 &nbsp; <br>不知道陈式太极拳。后来才听说有陈式太极拳。看到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变 &nbsp;<br>化规律,几乎与杨式太极拳不尽相同,尤其是震脚容易伤身。我有几个朋 &nbsp; <br>友练陈式太极拳出毛病。以我的经验,还是杨式太极拳好些,架子大方拳 &nbsp; <br>理拳意清晰。可以说,杨式太极拳比陈式太极拳更合道家原理。有一部书 &nbsp; <br>是专门讲太极拳的源远,作者为黄景华,郑曼青校正。<p>问:您对论资排辈的看法?<br>答:武术界讲究师承流派,讲究论资排辈。其实不然,资深不一定功深,要望 &nbsp; <br>重。青年人刻苦学习,认真锻炼,超过资深的比比皆是。我讲,谁肯下苦 &nbsp; <br>功,有成就,谁就可以成为老师。资深不是资格,练不好,就没有资格。 &nbsp; &nbsp; &nbsp;<br>后来者可以居上。老师不努力,可以向学生学习;师兄努力,可以向师弟 &nbsp; &nbsp;<br>学习。<p>问:纯粹太极拳应该是什么样?<br>答:应与道合。微明老师讲纯粹太极拳应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我另外传你 &nbsp; &nbsp;<br> &nbsp; &nbsp;五个字&quot;绵,铁,胶,风,影&quot;。<p>问:怎样才算练好太极拳?<br>答:体弱者变强、体强着更前强、瘦者变壮、肥胖者变灵活。急躁者变有修养, &nbsp; &nbsp; &nbsp; &nbsp;<br>只要努力练习,生活有规律,脸色好看,睡眠足,思路开阔,做事灵活, &nbsp; &nbsp; &nbsp;<br>要通过自己的锻炼病人都回转好。<p>问:青年人应该以谁的架子为榜样?<br>答:以《太极拳术》(陈微明著)中杨澄甫先生中年架子为好。架子气势大、正 &nbsp; &nbsp; &nbsp;<br>宗。<p>问:杨澄甫先生有不少学生,哪一个最好?<br>答:我是跟陈微明先生学习,其他人不了解,听说都很好。陈微明先生长杨澄 &nbsp; &nbsp;<br>甫先生二岁,他是有名的好好先生,文学水平高,他向杨先生学习太极拳, &nbsp; &nbsp;<br>并教杨先生文化,所以他们是文武相教,关系很好,陈先生再推广杨式太<br>极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三本书对当时及当今的太极拳普及总结,意义  <br>很大。而且人也谦虚,他叫我出去推手,要输不要赢,学得到东西。输了 &nbsp;<br>就讲是陈微明教的。他还说要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推手去杭州向牛春明学。<br>现在看来微明先生是真正得了太极拳的道。<p>问:过去致柔拳社的教学内容简介?<br>答:主要是杨式太极拳。第一年学太极拳,不动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学<br>太极长拳,动步推手。第三年学大捋,散手,太极对剑,太极枪,太极棍。<br>微明先生还擅长八卦掌,形意拳,精点穴和暗器。这是孙禄堂先生教授的。<p>问:您在致柔拳社学习的情况如何?<br>答:我学完太极拳系列,还学八卦掌。点穴和暗器也学了些。那时微明先生很 <br>少教拳。平时几位大师兄代教,有如陈铎鸣,邬光明等等,微明先生在场 &nbsp; <br>时指导。我学的很努力,得到他的指导最多。微明先生外出时,把我托付 <br>给予田肇麟老师,又承褚桂亭,叶大密等老师经常关照。太极剑,枪,棍 <br>因携带不方便,加之文革,反右中为此受到冲击,这方面生疏了。点穴是 <br>很奇妙的事,大部分我已经讲给你听了。有点穴必有解穴。上次我给你讲 <br>肩井穴的子午流程,它的解应该在足三里。今天我告诉你,凡是人体突出 <br>部分都是要害。这是正宗密传。一般不传。点穴要有眼力,指力。眼睛经 <br>常练习看飞行物,小的看成大的。指力要练习插绿豆,黄豆,铁沙,还要 <br>练习推棉花。<br>暗器有一种金钱镖:用铜板,边磨尖,大拇指扣压在中指根部,中指指向 <br>目标,整体发力。平时可以两人练习先练手劲。练习久了,自然成功。<br> <br>问:推手中有软硬的问题,有时侯碰到很硬,有时侯碰到很软,应该如何看?<br>答:这一个概念问题。太极拳讲阴阳,不讲软硬,讲刚柔相济,讲不丢不顶,<br>也讲即丢即顶。静中有阴阳,动中也要有阴阳。该松时要松,该刚时要刚。 &nbsp;<br>不能偏向。<p>问:青年人学太极拳是不是合适?<br>答:完全合适!完全必要!就是要青年人学练,而且要有文化程度的最好。以 <br>前人不懂科学,不懂文化,很多不了解,弄得很迷信。现在科学发展,许 <br>多方面都能解释了,要以科学态度练好太极拳。我衷心希望青年人多点时 <br>间研究太极拳,大有好处。<p>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br>

趙堡李 发表于 2002-9-3 18:06:00

&quot;但当时在致柔拳社时,只知道张三丰传下来的,根本 &nbsp; <br>不知道陈式太极拳。后来才听说有陈式太极拳。&quot;<br>杨式太极拳由陈式演变而成,为什么杨式门人只知张三丰?据说杨澄甫先生<br>到各地教拳,一定供奉张三丰排位,这与赵堡太极拳的源流说法较接近?<p>

亦凡 发表于 2002-9-3 23:32:00

历史的问题最好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你没看出你前后自相矛盾么?你连师道都没搞明白,怎么教学生?

过路客 发表于 2002-9-4 17:12:00

历史的原因很难用今天的眼光去解决。

莫邪 发表于 2002-9-4 20:32:00

不知道陈式太极拳的存在,并不能否定陈式太极拳的存在。而且杨式拳由陈式拳演化而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知道只能说明教的老师没教好,数典忘祖,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

揽雀尾 发表于 2002-9-5 09:24:00

莫邪先生恐怕言重了,林炳尧先生在当时应该是确实不知道有“陈式太极拳”,你想想看,陈微明,田肇麟,杨澄甫,乃至杨健侯,杨班侯,杨禄缠,恐怕都不知道有个“陈式太极拳”,也不知道自己所练乃“杨式太极拳”,他们只知道一个“太极拳”,要不然,为什么只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而没有叫“杨式太极拳使用法”,“杨式太极拳体用全书”呢?<br>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师尊 发表于 2002-9-5 09:55:00

如今最具代表性的陈,杨,武,吴,孙5式太极拳,后4式的传承历来没有争论。唯杨式和陈式这一段的传承,争论很多。我练拳初期,对5式拳都有涉猎。初期对这些争论不以为然,觉得陈式到杨式的拳架演变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随着功夫的上身,得窥门径后,发现杨,武,吴,孙确实同出一源。惟有陈式,不论拳架的力学架构,内劲运行,内功心法,都和其他4式有重大区别。我以为,当年杨露蝉神功盖世,后又得窥内家,道家微妙之处,对该拳做了重大变革。所以杨家虽承认得艺于陈长兴,却不愿承认陈家拳是杨家拳的根源。<br>一家之言。

manman 发表于 2002-9-5 14:16:00

师尊果然是行家。可以告诉您练的是那家?

莫邪 发表于 2002-9-5 21:40:00

师尊:武式的形成在杨式之前,此两式并无传承关系。你五式的内功心法都通,不知你老是否寿比彭祖了。杨式拳劲路与陈式是否相通,太极神鹰作为扬式正宗传人又到陈沟交流过,他应该有发言权的。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尊 发表于 2002-9-6 08:12:00

莫邪:你看武式的拳架和杨式近一些呢?还是和陈式近一些?至于太极神鹰,我看他的拳架已得个中三味,你不妨发个短信息问问他。只怕他的真名实性大家都知道,不肯如实相告吧。哈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林炳尧先生的太极拳答问(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