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渊源简述 作者:林子清
<p><font face="Verdana">太极拳渊源简述 作者:林子清 </font></p><font face="Verdana"><br /><p><br/>主流五派</p><br /><p>(一)主流五派的导源大师王宗岳、蒋发是主流的导源人,有以下的证据:1、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这是杨露禅的遗说。2、王宗岳后传至陈家沟陈姓,这是武禹襄的亲灾弟子李亦畲写下来的。3、乾隆年间有个蒋把拾在陈家沟传拳,这是陈家沟陈品三写下来的。三说汇合起来,正可互相补充,互相证明。陈王廷是明末清初的人,陈家沟有武术从他开始,这是事实。但是乾隆十九年所修的陈氏家谱上,还没有提起太极拳一名词,可见陈家沟旧有的拳术,不是太极拳。到乾隆十九年后才有太极拳传入。王、蒋两位大师的身份,王宗岳是知识分子,有他写的《太极拳论》可以证明。蒋发是职业拳师,从陈品三文中称他为蒋把势(陈文原作把拾,是音近之讹)可见。因为在古代不是职业拳师不会得到把势的称号。</p><br /><p>(二)陈派太极拳传到陈家沟,其拳套就有了两个不尽相同的架式,一是老架,另一是新架。陈长兴是最著名的老架拳师,他生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曾亲身受学于蒋发。他的儿子耕云,耕云的儿子延年、延熙,延熙的儿子发科,世承家学。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时,发科曾参加评判工作,此后不久就去世。我所知道在那时从他受学的人有北京李经梧。与长兴同时同辈的另一名是陈有本,他改太极老架为新架。他的两侄仲生、季生与陈清薄能传其业。仲生的儿子吕三(名鑫)著有《太极拳图说》四卷(1932年在开封出版)。受学于品三的有其族侄子明,著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1932年12月出版,上海中国武术学会发行)及《陈氏世传拳械汇编》(有1935年1月油印本)。这几部书对太极拳理法皆有所阐发,也提供了一部分史料。</p><br /><p>(三)杨派这派开始于杨禄禅。禄禅名福魁,河北永年县人。幼而孤苦,十岁左右,到陈家沟谋生,经过三十多年,才回永年。后来由武汝清介绍到北京教拳,声名渐大。清朝的端王请他到家当教师,教拳就成为他终身的职业。他的儿子班侯(名钰)、健侯(名鉴)都居北京,亦以教拳为业。健侯继承家学,班侯曾从学于武禹襄,故杨家有种短架太极拳,与武派太极拳形式极相近。健侯的儿子少侯(名兆熊)、澄甫(名兆清)都以教拳为业。少侯兼传班侯的短架。澄甫晚年的拳套极为舒展,这就形成了杨派的大架。有些直接从学于健侯的人,还保持着分健侯的原样,比较收敛,这种架子,被称为中架。杨派在五派中流传最广。杨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学生为最多。他于1936年逝世,年54岁。所著有《太极拳体用全书》(1957年经人民体育出版社删订出版),是一本比较精简的著作。他的学生我确知其所在地者,上海有褚桂亭、傅钟文,成都有李雅轩。他的儿子振铎,亦能继承家学。健侯的学生许禹生(名垅厚)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出版),对太极拳的理论和推广太极拳都起着有益的作用。但也散布了迷信的以伪乱真的有害东西。太极拳出于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等说,是由这部书传播开来的。</p><br /><p>(四)武(郝)派这派开始于武禹襄。禹襄名河清,永年县人,清朝的贡生。他和两个兄长--澄清、汝清都爱好武术。杨禄禅回永年后,禹襄和他结交,从他学拳,禄禅亦尽告以所知。他还不满足,又到赵堡镇(离陈家沟三五里地的一个小镇)向陈清萍请教。澄清做舞阳县知县,在该县盐店中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禹襄就按谱揣摩,并利用其社会地位,选力大身强通武的支的人作为打(推)手的实验对象。这就练出了轻灵精确的技巧。他传技于外甥李亦畲(名经纶)、李启轩(名经纶)。他的遗著有《十三势行工心解》(或作《打手要言》)、《四字密诀》等。他第一次改编了王宗岳的拳谱,插进自己的著作。这一拳谱也被杨禄禅所采用。至今杨、吴两派还在沿用(有些变动增改,非尽原样)。亦畲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极拳谱跋》等文。他又一次改编了拳谱,又在王、武的旧文外附入自己的著作。武、李的作品确能阐明太极拳的规律,提供新知,把练法说得更具体,是一分珍贵的遗产。但《太极拳小序》中说杨禄禅不肯授技于武禹襄,这是对事实的歪曲,不免迷误后学。这是门第之见在作崇。亦畲传近邻郝为真(名和)。为真先为米商,晚年任永年中学武术教员。禹襄、亦畲都以教书为业,传授限于至亲好友,至为真传授始广。为真儿子月如(名文桂)、孙子少如世传家学。因此武派又称郝派。月如中年任小职员,到五十岁以后才以教拳为专业。1935年11月逝于南京,年59岁。遗著有《太极拳图解》(稿在郝少如处),从学最久的有张士一、冯超如,俱在南京。我于武术略知门径,主要是受到月如师的教益。少如现在上海。</p><br /><p>(五)吴派这派开始于全佑,全佑是满族,他的儿子艾绅,另一姓名为吴鉴泉,所以人称为吴派。全佑本受学于杨禄禅,后又师事杨班侯。他善于柔化。他教的学生不多。鉴泉继承家学,后又受教于宋书铭,所以吴派有“小九天”等拳法(宋书铭为伪造历史,必须揭穿,他的技术上的成就,仍可吸取)。他以教拳为业,学生甚多。吴派流传之广,仅次于杨。鉴泉于1942年8月在上海逝世,年73岁。他的学生徐致一著《吴式太极拳》(1958年7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是有助于研究吴派太极拳的参考书。鉴泉的学生在上海授拳甚久者,有赵寿村。</p><br /><p>(六)孙派这派开始于孙禄堂。禄堂名福全,河北完县人。先习形意、八卦,辛亥革命后四五年,郝为真到北京,他才从学太极拳。因已精通形意、八卦,所以学太极拳只一个多月,就得其要领。所著《太极拳学》(1924年出版于北京)于练拳时的姿势动作说得很详细,书中强调养生治病之功,实为有益之言;发挥中和空灵之旨,亦皆出于心得。惟蔓引河图洛书,附会神仙,是其疵病。较论得失,瑕瑜互见,此有其时代关系,应当批判吸收。现在此书已不易得。他的女儿剑云编成一本《太极拳》(1957年9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约略可见孙派太极拳的概况。禄堂于1933年在完县逝世,年72岁。他的传人有儿子存周,女儿剑云。他的学生也很多,一般是兼传三门--太极,形意,八卦。帮助他著书的,有靳水陈微明(名曾则),东台吴心瑴。其他知名者有李玉林等。</p><br /><p>四、五派的异同</p><br /><p>(一)五派异同,先从拳套谈起。五派的套路与架式名目大体相同,在各个式子的动作和拳套的整个形式上就有不同。详细较论,过于繁冗,运动量大,又有“二起脚”、“摆脚跌岔”等难度运输和,于青壮年为宜。(老架拳架就其共同点说,不再区分。)</p><br /><p>杨派和平舒展,稳定空松(就大架说),但在运用上仍发强烈之劲。这就是杨澄甫说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这派学之不难,探之颇深,适应泛宽,所以流传最广。现在最通行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套,都是以杨家大架为基础的。</p><br /><p>武(郝)派拳式紧敛,极重轻圆,要逐步从轻化圆化中练出精确的脆劲。练法细致严密,须耐性研习,湛思默会,方能有得。</p><br /><p>吴派保持了杨家中架遗式,趋重灵敏活泼,宛转多变,仍承杨派传统,入手不难,所以流传亦广。</p><br /><p>孙派短架,体势未离武式,却于轻松之中,含有精刚之致。禄堂于形意、八卦,功力极深,融合太极,遂能自成风格。</p><br /><p>至于有益强身,各派所同;用于疗病,可以按具体情况,选择应用。</p><br /><p>(二)其次略谈打手。陈家称打手为挤手。据《陈氏世传拳械汇编》载,挤手练法如下:</p><br /><p>(甲)定步挤法:(1)顺步,(2)拗步。</p><br /><p>(乙)换步挤法:(1)单步,(2)双步。</p><br /><p>(丙)活步挤法:(1)颠步,(2)大履。</p><br /><p>基本上是站定与走动两个程式,换步可归纳于活步。杨派一般是三个程式:(1)定步,(2)进退步,(3)四正四隅(即大履)。吴派与杨派同。孙派“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又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引《太极拳学》,惟破折号原书为括弧。)陈武(郝)派,各派都先练站步打手,然后练活步,熟练后便可解脱程式,进入散手。郝月如先生教打手,却只用进退三步半,换边两步半的一个活步程式。此后就是自由攻守。这是武禹襄以来的传统。散手是以有程式的打手为基础的。要熟于程式,敏于感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不拘程式而仍合乎力学的规律,并不是蛮打乱来。蛮打乱来,碰到懂劲的人(即敏于感应的人),只能挫败,不会占先。</p><br /><p>(三)再次,略谈器械。陈家有枪、大刀、单刀、双刀、双剑、双锏、棍、棒、朴镰等多种器械。枪法有三套,还有两套对扎枪法,但不尽联属于太极拳。其中可肯定联属于太极拳的四枪对扎。这种“四枪对扎”,其步法与活步打手的进退三步半完全相同。武(郝)派的枪法(亦名“四杆法”)即是这一种。杨派的太极枪共有十三势,其实就是以四枪对扎法为基础,加上一些变化而成。武(郝)派还有一套“八枪对扎”,这是陈家沟就有的,但亦畲不曾写上拳谱,可能因为它来自别门,不联属于太极拳,所以谱中不载(这套枪法直到郝月如还会)。另外见于李亦畲所编拳谱中的“十三枪”、“十三刀”(单刀)各式名目与陈家旧拳谱中的“十三枪”、“十三刀”大体相同,可见这也出于陈家沟所传。杨、吴两派无“十三枪”,有单刀,俱称为“太极刀”,但与陈、武两派的套路架式全不相同。吴、杨两家的单刀套路、架式亦复互异。看来别有来源,不是太极拳门的旧传。李亦畲改编的拳谱中,还有一套“四刀法”(或简称“刀法”),是对单刀的套子,未见于陈家旧拳谱,可能由陈清萍所创编。单剑套子陈家沟就没有。杨、吴两家各有一套,也不相同。杨家太极剑的前身是一套八十一式的“纯阳剑”,这套剑被杨家改造成为太极剑,不过在1915年前几年间。吴家的剑套,显然也来自别的门派。据我友李剑华先生说,是就玄化剑的套子改编的。李系吴鉴泉的旧友,此语可信。孙派有武当剑及其对打套子,是孙禄堂、李景林合编的。现在武派也有了单剑的套子,是我编的。</p><br /><p>五、后记</p><br /><p>本文是拙著《太极拳史考》中的一篇。为便于简略地介绍太极拳史及指出探究各派的线索,借此引起学者研习的兴趣,继续求进,不断锻炼。治病于未病,保健于平时。获得精神充沛、脑子活泼、提高思想、做好工作的效果。所以先把这篇单独发表。文中还有许多问题须要提出材料,分别论证,另作专篇,列于史考中。附带说明于此。限于水平,或多谬误,请阅者批评指正。<br/> <br/></font></p> 叙述客观,平实。 <p>这个林子清连杨露禅的真实童年都不清楚,就在此胡说八道。杨露禅去陈家沟时,外家.轻功功夫已达相当火候。要不然,也不会有偷窥一事。晚上各个门已关。不会轻功,能偷窥的了吗。所以这个林子清脑袋里灌了水了。</p><br /><p>28年,江南不肖生向凯然曾问陈绩浦,怎么你除了顺架推手。其他么也不会。人家杨家是跟你们陈家学的。人家的推手与你们不一样。人家是正架推手,左右都有。另外,还有活步.大捋.黏手等。器械,刀.剑.杆全有。你们陈家怎么没有。所以我建议这个林子清。好好看看史料。别让人家笑话。</p> 个人感觉完全不同,主要是内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