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一
“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一<br />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上古人物伏羲的祭祀地。<br /><br /> 伏羲,又称宓羲、伏牺、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在很多古籍的记载中,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王,“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是上古的一位智者,凿破鸿蒙,开启文明,成为“中华人文始祖”。<br /><br /> 按照古籍记载,伏羲有众多的发明和贡献。他仿照蜘蛛网的形态,结绳为网,用以打鱼捕兽,目的是用以祭祀,却无意间发明了原始饲养业;他制定婚姻制度,使先民的婚姻脱离血缘家族而走向族外婚;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而他最伟大的发明,则是创制了八卦,《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一画开天”,伏羲创制八卦,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开启了上古文明的曙光,并对后来的文明发展影响深远。<br /><br /> 因为生活在神话传说时代,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众说纷纭,云遮雾罩,莫衷一是。比如他生活的年代,有人认为是6000多年前,有人认为是五六万年前,而一些现代学者根据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通过文献和考古印证,认为伏羲生活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如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杨作龙教授认为,伏羲距今18000年左右,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r /><br /> 关于伏羲氏的地望,也有众多的说法,如今河南淮阳、甘肃天水、山东泰安、河北新乐都有伏羲的纪念性建筑。<br /><br /> 那么,孟津的这座龙马负图寺与伏羲有何干系?近日,我们来此寻访,发现这座古寺传承久远,其来有自。<br /><br /> 古寺延续千年<br /><br /> 孟津县会盟镇西北五六里,绿柳掩映中,龙马负图寺红墙绿瓦,巍峨壮观,颇具气度。<br /><br /> 在管理处主任张红伟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这座寺庙。该寺有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鼓楼;二进为伏羲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供奉伏羲坐像;三进为三皇殿,是一座高台建筑,明七暗五,重檐庑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br /><br /> 据张红伟先生介绍,眼前的龙马负图寺是十多年前重修重建的,寺内唯一的古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伏羲殿。重修之前,山门、钟鼓楼、渊源阁、三皇殿等都已不存,伏羲殿的台基也被累年增高的地面湮没,大殿也是残垣破壁,漆彩剥落。1992年,孟津县决定重修该寺,对伏羲大殿进行全落架提升修复,在原有地平上抬高两米地基,对原建筑构件如立柱、檩条、斗拱及墙体进行修正后重新上架,保持了原有建筑物的风貌及其文物价值。<br /><br /> 此后,孟津县陆续重建了山门、钟鼓楼、三皇殿等建筑。张红伟说,这些建筑虽然是新建的,但基本保持了古代龙马负图寺的原貌,这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发现。在整修伏羲殿时,人们发现其墙体内镶嵌了数十通石碑,其外用一层泥皮遮掩。经过调查得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用泥重抹了殿内墙壁,将这些石碑封了起来,使其逃过那场文化浩劫。经整理发现,这些石碑有着极高的价值,上刻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王铎等易学家、书法家撰写的碑铭诗赋。此外,还有一通石碑刻着龙马负图寺的全图,后来,这幅图成了大规模重建的蓝本。<br /><br /> 在这些石碑中,还有两通古代重修的碑记。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龙马负图寺碑》,记载着该寺建于唐麟德四年。据孟津研究者焦学峰先生考证,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李治在位期间频频改元,“麟德”这个年号只用了两年。这个碑记可能有误,所谓“麟德四年”,实际为乾封二年,即公元667年。或者是麟德元年或二年的误记。可能是其所依据的前代石碑文字漫漶所致。该碑记说,在武则天晚期,该寺大殿已因风雨剥蚀,“几欲倾废”,狄仁杰有一座府第在该寺附近,他出资重修,增其旧制,将伏羲殿建造得精巧而华丽(原文),使寺院的香火祭祀更加昌盛。该碑记载,到明代时,该寺“墙垣圮毁,殿宇摧残”,孟津官员和乡宦卫天祥、陈文山、雷时春等捐出银两,“秉虔重修”,使“就湮之故迹,焕然复新”。因“犹不欲后世疑功德自今始也,则踵事增华,理应明其朔”,立下了重修碑。<br /><br /> 这次重修十多年后,嘉靖四十年孟津县令冯嘉乾又在寺后空地增建了伏羲庙。在碑刻《新建伏羲庙记》中,冯嘉乾写下了增建伏羲庙的缘由,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洛阳县志》,再次认定该寺是伏羲时龙马负图出现之地。他根据残留的石碑考证,该寺不是始建于唐代,而是始建于晋代,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当时神庙倾颓,冯嘉乾深恐圣迹湮灭,感慨地说:“伏羲阐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所以启圣人之智者,实于此焉,赖之也,容可或泯乎!”于是,命该寺住持“重起伏羲庙三楹”,重立伏羲之像,每年春秋“以少牢祀之”,而“仍名其寺为‘龙马’”。<br /><br /> 同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两通碑记,在龙马负图寺的始建年代上出现重大分歧,该以何为准?孟津县研究者李根柱先生考证认为,冯嘉乾说虽然后出,但以残碑为依据,应该更为准确。且“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说明寺的历史应该更早一些,其始建至少应在1600多年前。这座寺庙多次改名,先后叫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负图寺,等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寺、庙并存相融,但千余年来,这里却无疑是作为感念并祭祀“人文之祖”伏羲的一个重要场所。 卦沟图河地名悬疑<br /><br /> 龙马负图寺前有邙山横卧,后有大河奔涌,端的是个好去处,但该寺之所以选择此处建立,却另有缘由。<br /><br /> 该寺山门之前,一座桥梁横跨小河之上,这条河名叫图河,其名字大有讲究。该寺山门内有一通唐代古碑,上书“图河故道”四字,其实指明了该寺选址的奥秘。图河发源于邙山,向东北延伸,在龙马负图寺所在的雷河村一带汇入黄河,总长度不过21.5公里,流域面积约63平方公里。如今的图河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河,水流时断时续,但据李根柱先生介绍,六七十年前,图河还水量充沛,水草丰茂,鱼虾戏游,野鸭群集,鹭鸟觅食,满河喧闹,夏季大雨时节更是水势大涨,波浪汹涌,颇为壮观。清代孟津知县赵擢彤曾写诗描绘图河夏涨的非凡声势:“急雨落图河,水天浑一状。倾耳聆涛声,纵眸看夏涨。晚来水渐平,渔歌发清唱。”<br /><br /> 图河自发源就处于一条大沟之中,这条沟名叫卦沟。卦沟、图河的名字显然很有来头,而沟边村庄的名字也大多很特别:凤台村、瓦店、卦沟村、负图村、上河图村、下河图村、马庄、孟河村、雷河村,等等。李根柱先生说,这些地名的来历,在地方史志中找不到任何信息,老百姓也说不出所以然。孟津文物局局长杨长生先生则认为,地名不是谁想起就能起,想改就能改的,其形成过程应该很古老。<br /><br /> 近些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图河流域的卦沟台地上,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密布,其中朱寨遗址属裴李岗文化,卦沟遗址属仰韶文化,瓦店则有古陶器作坊遗址。进入卦沟深处,随处可见沟壁上层层叠叠的古文化断层,灰陶、夹砂陶器残片俯拾皆是,其上绳纹、方格纹清晰可辨。<br /><br /> 在卦沟一带的村庄,流传着诸多与伏羲有关的传说故事,其中一则“伏羲养马”的故事很神秘动人:<br /><br /> 伏羲养的龙马经常到图河黑龙潭洗澡。那马扇着双翅疾飞而来,扑通一声潜入潭底,有时几天不见露面。太阳正午时,有时龙马会浮出水面,与鸳鸯、野鸭游戏一番,一跃而出,浑身一抖,满沟都是蒙蒙细雨,彩虹缤纷。那马身上却不见一滴水滴,悠闲地在沟底吃起嫩草。等吃饱了草,龙马仰天一声嘶鸣,霎时乌云蔽天,黑龙潭的水像锅滚了一样嘶嘶直冒热气……<br /><br /> 这些地名和传说,都有意无意地聚集到一个话题:伏羲、龙马、八卦。<br /><br /> 龙马负图圣人则之<br /><br /> 在龙马负图寺伏羲大殿之前,有一3米多高的龙马塑像,这匹龙马足踏波浪,仰首嘶鸣,栩栩如生。该寺伏羲圣像碑上也刻有龙马像,并附《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br /><br /> 龙马涉及中国古文化中非常著名而又扑朔迷离的一段故事,其要点在于龙马与河图有关,启发伏羲创制八卦。古文献中,关于龙马与河图的记述很多,《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则说:“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br /><br /> 孟津当地世代相传,龙马就是在图河与黄河交汇处出现,伏羲制服了它,在图河研究它身上的旋毛图案,最终画出了八卦。<br /><br /> 著名书法家、孟津人王铎曾写《龙马记》记述其事:<br /><br /> “余儿童时,戏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声,曾出龙,相传以为怪。’余亦讶以为奇。后数十年,阅石碣所记载,知为宓羲画八卦肇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即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明清为孟津县城)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br /><br /> 王铎在石碑上看到的龙马,“身龙鳞,首口鼻类龙,喘成云,无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冒(覆盖、涵盖意)天地鬼神之道,为千古文章鼻祖。”<br /><br /> 对于龙马负图的故事,王铎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夫天地间最灵最秘之窍(意指玄妙的道理)”,在混沌开辟之前,仓冥之中好像有人主管着,但他不肯明白传播,而只是示象于伏羲,使他开辟混沌,使文明显露于世上。这也许是天要借神灵之手把他包含聚集的神妙东西释放出来的意思吧!<br /><br /> 如王铎所说,八卦确实揭示了自然的玄妙,抽象而又朴素具体地描述了万物生成和转换、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道理。不管是日升日落,还是春荣秋枯,其规律在八卦中都有反映。在这个奇妙无比的模式里,皇极五数攒聚中央,是衍数之母,它与四方的生数照应,配合为成数。生成转换,始终反复,世界因此万物充盈,生生不已。这种宇宙观与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后来有人称之为“伏羲易”,是后世所有易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泉与基础,甚至有人认为是中国一切本土文化的源泉。伏羲因此格外为人尊崇,龙马负图寺存有一首宋代大儒程颢的诗,赞伏羲为“万世莫京”,京是大的意思,程颢是说,再也没有比伏羲更伟大的人物了。<br /><br /> 有现代学者认为,“易”是伏羲发明的,以阴阳逻辑为基础,以方圆结构表示的整体逻辑符号体系,是描述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模拟系统,通过联系自然式的思维方式建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br /><br /> 不过,龙马负图,助伏羲创制八卦的故事,显然有着浓郁的远古神话色彩。《易·系辞》所说或许更接近事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约伏羲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洞察自然运行的规律,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创制了八卦。<br /><br /> 早在宋代,就有人怀疑“河图洛书”的真实性,认为这只是祥瑞文化之一端,目的是提升君王的神秘性和权威性。河图洛书的传说其实也不限于伏羲,黄帝、舜帝也有类似故事。<br /><br /> 远古文化,无不带有神秘色彩,但神秘外衣之下,自有其真实的成分。洛阳学者徐金星先生认为,“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河图”、“洛书”之说,无疑在客观上反映了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br /><br /> 正因如此,孟津图河岸边,才会有这么一座祭祀伏羲的所在。“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一
<a href="http://bbs.taiji.net.cn/forum15/thread-13286-1-1.aspx"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0066cc;">“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一</span></a> “龙马负图寺系列”之二<br /><br /> 《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显然,易讲的是阴阳之道。为了生存,也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究,古人从洪荒时代起,就“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久而久之,人们认识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br /><br /> 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天地的观察和思考,持续不断,智慧不断累积。终于,一位伟大的智者——伏羲诞生了,他汇聚前人思考的成果,观察天地万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他“一画开天”,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又根据自己所洞察的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的“天地之机”,创造出了八卦。<br /><br /> 伏羲创制八卦的时间太早了,以至于很难准确说出伏羲生活的时代。司马迁说,“神农以前吾不知也”,所以不言“三皇”,只从《五帝德》、《帝系姓》中,“择其言尤雅者”,开篇从黄帝说起,作《五帝本纪》。但也有一些史学家对“三皇”的年代有记述,如三国时期的谯周即云:“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三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是不当身相接。”<br /><br /> 结合现代科学考古发现,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杨作龙先生认为,谯周的话是可信的。他根据古文献计算,每一“姓”(即每一代帝王)在位平均70年,以此推出神农氏距今14000多年,伏羲距今约18000年。<br /><br /> 上古史的系统,学术界通常的序列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牺(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和黄帝。杨作龙先生认为,上述氏族或族团,都有着划时代的发明与贡献。如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伏牺(伏羲)氏发明了原始的饲养业,神农氏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炎帝使原始农业达到顶峰且袭神农之号,黄帝发明了原始的畜牧业。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原始农业出现在距今12000年以前,而早于原始农业的原始饲养业,当出现在更早的时候。<br /><br /> 如此说来,伏羲出现在文明的萌芽期,这也与人们对他的“百王之先”、“三皇之首”、“凿破鸿蒙”、“人文始祖”的赞颂相符。那么,伏羲所创制的八卦,曾经历了无比漫长的岁月,这种被称为“易”的古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竟然穿越了那么漫长的历史时期,不能不让人惊叹。<br /><br /> 在孟津龙马负图寺,易文化无处不在,徜徉其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br /><br /> 桥上浮雕透露“消息”<br /><br /> 进入龙马负图寺之前,我们意外遭遇“消息卦”。<br /><br /> 该寺门对图河,进寺必过一座小桥。我们本想匆匆而过,直奔寺内,却被孟津伏羲文化研究者李根柱先生拉住了。李先生告诉我们,这座小桥显示的易文化就很有意趣。其两侧青石栏板的浮雕独具一格,分别刻着十二消息卦卦符。<br /><br /> 李先生曾是该寺重建的主要参与者,经他指点,我们见识了来自远古、无处不在的“消息”。<br /><br /> 十二消息卦在六十四卦中占有独特地位。“消息”一词,出自《周易》:“日中则仄,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的卦都由两种符号组成,一条线段即为阳爻,其中间断开即成阴爻,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六爻,即六个符号构成。所谓消、息,是指在一个卦体内,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凡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也就是说,阳减阴长称“消”,阴减阳长称“息”。简要地说,阴阳此消彼长,即为“消息”。<br /><br /> 在中国先哲看来,天地万物都各具阴阳,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每时每刻都有阴阳的消长,都在消息。如消息停止,即意味着事物的死亡。“坤”卦说,“履霜,坚冰至”,霜,昭示了冬的消息;春天柳枝发出嫩芽,我们称之为“春消息”。<br /><br /> 但阳气的回升不是从柳树发芽始,而是从农历十一月冬至开始的。“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现代科学说明,冬至日子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从此直射线开始北移,先民早已发现了这一点,对应十一月的卦象是复卦,该卦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古人称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元复始”即“一阳复始”,民谚说“冬至一阳生”,“一阳来复”,说的也是复卦卦义。<br /><br /> 同样,上面四个阴爻、下面两个阳爻的临卦就对应十二月,如此类推,表示一年之中阴阳消长的十二个卦符,就被称为十二消息卦。如果把这种阴阳消长用曲线表示,就形成一个S形,把这个S形用圆围起来,就变成了完整的阴阳鱼,即太极图,那条S形成为太极图的阴阳界限。在十二消息卦中,泰卦对应农历一月,该卦阴爻阳爻相等,三阴在上,代表阴气逐渐下降的趋势;三阳居下,代表阳气逐渐上升,成语“三阳开泰”,就因泰卦而来。与泰卦相对的否卦,则代表农历七月,这卦上面三阳,下面三阴,阳气虚浮,阴气凝结,阳气欲下而潜藏,阴气则欲“上位”。一年中否泰循环,成语“否极泰来”说的也是卦理。当然,乐极则悲生,泰尽则否来,否泰往复形成四季。世界万事万物生生不息,遵循的也都是这个规律。<br /><br /> 图河桥栏板上的消息卦静默不语,却包含着这么多的消息。李根柱说,研究消息卦,令人感到易学的博大精深,精研否极泰来,人生、自然、社会诸多道理就会豁然贯通。的确,领悟否泰往复,就能既积极进取,又经得起曲折和磨难,耐得住寂寞,懂得“韬光养晦”的克制,若能如此,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br /><br /> 易学博物馆内涵丰富<br /><br /> 进了龙马负图寺山门,明代古建伏羲大殿就映入眼帘。这座大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韵十足。殿内正中,高大的伏羲圣像上身著披风,下身树叶蔽体,手执蓍草,左右两侧分坐炎黄二帝。望着这些塑像,不能不感慨中华文化之传承久远,生机无限。<br /><br /> 大殿两侧山墙上,镶嵌着数十块石碑,除了历代重修碑外,多是历代先贤赞颂伏羲、吟咏易理的诗碑。<br /><br />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br /><br /> 这是宋代邵雍的诗作,多用易学词汇,寻常不易悟读。李根柱先生介绍说,“天根”即为复卦,“天者日也”,该卦一阳在下,为阳气根苗之初生;“月窟”即为 卦,“月者太阴也”,该卦一阴在下,为阴气根苗之初生。“天根月窟间来往”,是说阴阳转换的奥妙,<br /><br /> 把这阴阳之道参解透彻了,就洞彻了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道理。对这首诗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陈氏太极拳理论中,邵雍此诗被认为讲的是丹田的形成,认为他按《易经》先天八卦图中的始复之机借于人身,利用“阴极阳生”和“阳极阴生”的物极必反现象,促使人体内部以八卦爻相变易之理,引导气息起到相对应的变化,求得丹田的形成。这是宋代以后儒道两家练内功和炼丹的法则,诗中的“乾遇巽时观月窟”即为陈式太极拳“上丹田”形成的情景。<br /><br /> “三十六宫都是春”之语,历来有不同的理解。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认为,八卦的系列从1到8,这8个自然数之和为36。也有易学家认为讲八卦卦符的笔画相加,正好是36画。李根柱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八个卦正看反看没有变化,其余五十六卦反和正可各成一卦,因此这五十六卦,其实只是二十八卦。二十八加上正反不变的八卦,总数为三十六,这三十六可以代表六十四卦的全部。<br /><br /> 伏羲殿左右,各有十八间厢房,分别标注着三十六宫卦的一个,形成一个三十六宫外廊,而厢房内为三十六宫易学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内,陈列有《周易》全文碑刻,分前言、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周易六十四卦传文三个部分。前言由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均撰写。<br /><br /> 伏羲大殿之后,则是三皇殿。该殿的天花板上,绘有二十八宿星象图,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区的一种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体系,一是易经体系,充满阴阳对立、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辩证思想;二是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甲子体系;三是四方二十八宿体系。而其核心和本源,则是易学。<br /><br /> 二十八宿东方七宿包括300多颗星,其形状像一条龙;北方七宿共800多颗星,状如龟蛇,称玄武七宿;西方七宿有星700多颗,组成白虎形状;南方七宿有500多颗星,形状如展翅飞翔的朱雀。<br /><br /> 学者常秉义先生认为,中国原始形态的历法非常合理,其以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干支系统及与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组成的“宇宙大钟”构架,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度)和日夜百刻时针系统(类似百分比法),从而形成三代以前简练精致的历法。这种历法以爻为核心,动态地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中国古代天文学达到极高水准。甚至“比之后来的历法,从宏观上讲,差误要小得多”。<br /><br /> 一画开天生生不息<br /><br /> 伏羲殿神龛下,有一块横匾,上书“一画开天”四个大字,在相关资料中,这四个字是常见的对伏羲的赞誉。<br /><br /> “一画开天”是什么意思?相传伏羲画八卦,先创造出代表阴阳的两个符号:一条线段为阳爻,两条短线段为阴爻。随后根据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的变化,讲阴阳两爻经过一定的组成,生出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当时伏羲先画乾卦,该卦由三个阳爻组成,乾为天,所以他的第一笔被称为“一画开天”,意思是说,宇宙之间所有的奥秘,都被伏羲由这一画所建立的易学给破解开来了。如宋代陆游《读易》诗所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br /><br /> 凿破鸿蒙的伏羲八卦,称为中国文明的肇端,此后,易学不断延续、变化、发展。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田园认为,“易”经历过数次演变,伏羲易以后,依次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些“易”都是从伏羲易的基本模型演化出来的,是伏羲易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与伏羲易是母与子、根与枝的关系。连山易的代表人物是炎帝,归藏易的代表人物是黄帝,而到了商代末期,困坐?里城的周文王姬昌结合时代变化,立足伏羲创立易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周易体系。后来,孔子精心研究周易,很有心得,和他的学生一起留下了十篇文章,称为《易传》,也叫《十翼》,象征着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令其飞上了天空。<br /><br /> 田园认为,如今这个时代,新的自然条件正在形成,人类文明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易”就应该发生新的变化,一定要回到伏羲易的源头上,再次演易,推演出适应新自然变化的“易”。<br /><br /> 《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这是说万物繁衍不息,生长不已,新事物不断产生,这就是易。<br /><br /> 在现代汉语里,“易”有容易、变易等意。现在看来神秘深奥的“易”,其实本来是简单易行的道理,讲述的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之道,如日升日落,寒来暑往,盛极而衰,触底反弹……因容易,因变易,“易”生生不息,传承久远。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智慧、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也是唯一发祥于源头,流传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化。<br /><br /> 不仅如此,易还被视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整个传统文化体系,都以易为源头。<br /><br /> 徘徊在龙马负图寺的伏羲殿外,不能不为中华文化之传承久远、生生不息感慨、赞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