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 儒家伦理文化对武术之影响
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 儒家伦理文化对武术之影响<br /><br />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对武术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对武术文化尤有影响。武术讲武道、武技、套路和法则,一招一式皆显示着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要寻根,儒学应该称得上是其思想文化的根源。<br /> <br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体育方面有可贵的见解和实践。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孔子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皆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从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出发,孔子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br /> <br />六艺礼乐之中的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射、御更是重要的武艺。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儒家的“仁爱”观念。它构成了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br /> <br />从“武以观德”看武术伦理。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其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br /><br />历史上各个武术流派几乎都把武德摆在首位,这在今天仍是可取的忠言良语。武术重德还有它自身的特殊需要,从武术的源流及其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武术是同人与自然搏斗,同敌对双方作战的行为密不可分。在尤其在当代,武术变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更要讲究武德了。<br /><br />在今天弘扬武术、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应当吸取“仁爱”其中的精华,以新的武德展示于世。武林中自古就有“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的格言。当今讲武德修养要以礼为先,是旨在倡导习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文明待人处事。<br /><br />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以抱拳礼作为武术行礼的形态,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礼节。如今抱拳之礼被赋予了新的含意,是本着当代武术运动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右手握拳:寓意崇尚武德,以武会友精神;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br /><br />在中国古代,武德受长期的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自然也具有相当的封建色彩,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所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但是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爱国、正义、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至今仍需要发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