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12-2 10:25:23

内外家之辩

一、内外家之辩<br /><br />我国的拳术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称,外界不明就里,对内外家之说众说纷纷,择其代表的:一是认为内家拳以武当道门为代表,外家拳则实指嵩山少林派,故人多谓,道为内家,释为外家。二是认为内家拳专于内功,以柔胜;外家专于外功,以刚胜。直目内家为软功,是松与柔的关系,外家为硬功是紧与刚的关系。说者滔淳,听着毛寒,此种光怪陆离之言论,其实皆皮相之见。吾道不传,若长此不辨,异端必生。教人事小,误人事大,一误再误,互相传播,贻笑大方,不知伊于何底!内家拳事一种由博而归而均精的特殊拳学。以发扬光大计,其使命在修正学问,发挥良能。余触目痛心,不忍坐视,今作明之。<br /><br />1、 何为“外家”?考“外家”二字,始见于《庄子》:“彼游与方外者”。至今引用为出家的僧道弟子欲与世人有所区别,尝称原有之家曰俗家,称剃度之所为外家。见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中云:“自明代以来,凡谈技击者,遂有内家外家之区别。何谓之内家?即凡尘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是也,外家者即出家方外之谓,以示与内家有别也。”这里明确指出“内家”即引用为本家或在家生活之人,外家即出家的僧人道士,跳出凡俗,追求极乐净土或世外桃源之辈。所以,修炼内容拳术者无所谓在道,在释或在凡尘世间。本门前辈高手多有佛门弟子,如僧尾、僧耳、天童僧山焰等。况且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先,已有被称之方外之人的外家出现,一定要以道为内家,释为外家,是不科学的。<br /><br />2、 拳术为我国传统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为人一后天运动的锻炼而已。其活动气血筋骨,有益身体强壮,精神健全,而尽摄生理中的卫生之道。故其一在强身,其二在御敌,其外曰寻趣利。然拳术者,虽千变万化,式多殊别,而握固者,则在外无非势形,在内无非气劲。世人认为少林拳劲显于外皆主刚,殊不知,少林亦有调呼吸内练一口气的,七十二艺中多有练气运百骸的内功之术。艺高者都是刚柔并举,而无全闭气主刚之弊。内家拳亦如此,上乘者,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如惧虎:甚气之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其势如鸡啄米,其形如蛇吞物,动之如江河,发之如迅雷。光若仿佛,气贯长虹。所以,无论何门何派,刚柔不可偏重,也不可内外须臾分离。拳术以和为贵,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又有刚柔之判?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09-12-2 10:25:42

二、拳术内外家之名的由来<br /><br />考“内家”二字,本意指六宫之内,见《周礼》:“会内宫之财用。”宫人称谓。犹言内待内府,内家一词见唐朝王建的诗:“尽送春来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支花。”封建时代又称皇宫为大内,内家。唐朝薛能的《美姬》诗:“身是三千第一名,内家丛里独分明。”内家又称宫女。李?浣溪沙词:“晓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无独于偶“内家”两字,在浙东四明土语中,意为内人,老婆家女人。据本门前辈可靠之说,内家拳术最早为女人所创,历古以来内家门内都亦传奉以春秋时期得南林越女为初祖。但尽管内家拳术由内家女人开始归纳创建而来也好,考证内外家名词由来较为古老也好。沿用内外家拳术之称者,最早的记载于明末清初的宁波学者黄宗羲(1610-1695年)于康熙八年(1669年)为其友人王征南逝世时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其文开头就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自此以后,人们亦习惯根据诸本基于的《王征南墓志铭》遂俨然将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这里需要说明指出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所指的外家,不是单单指当时的少林拳术,而是泛指当时除内家拳术(行字拳势)以外社会上所有的“主于博人。人亦得而乘之”得武术拳术体系。按内家拳术不必始于《王征南墓志铭》,而内家拳术之名则始见于此。<br /><br />三、何为内家拳<br /><br />拳法本是预于大战之技,是为了制人而不制于人。兵书有云:战势不过奇正,形势不过虚实,善战者,不过“攻之必得,守之不失”而已。内家拳关于拳的本来意思也尽同于此。所谓内家拳,昔也称剑术(主要包括行字拳势(勇)、箭术、道引科势、四明长剑技、伤科等读者可参考明?沈一惯《博者张松溪》、吴昆山的《行字拳勇?拳术伦语六十三篇》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陆某某的《王征南?秘授伤科卷要》以及无名氏的〈征南射法〉、夏明土的《行字拳书》等)简练深邃非同凡常,明末清初浙江学派的著名学问大家黄宗羲(1610-1695年)佥以它为拳术中“行家里手”之意,冠以“内家”二字名之。黄宗羲在其所撰写的《王征南墓之铭》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少林以为勇名天下,然主于博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为了明确这一论述,不妨再看看雍正末年(1723-1735)曹秉仁所编得《宁波府志?卷三十?张松溪》其书运价:“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以少林为盛,其法主于博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竦 ,故往往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所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费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尤善。” 新的、好的事物产生总是以旧事物为基础,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事物也总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这些都是事物的发展一般规律。黄百家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即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是胜少林。”内家拳得诞生,也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精,从低级到上乘,从外行到内行。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有的人所谓的“内家”和内家拳名问世时所谓内家,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有本质的区别。<br /><br />内家拳是中华武术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武术之奇葩,其法理深邃精微,不仅于养身修道、御敌防侮独有功效,还是一种又博而归约而匀精的上乘功法。16世纪中叶盛行于浙东四明一带,外人以为自张松溪至清初黄百家后,已趋湮没。后人曾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则内家拳已经成为拳术范畴,而具体的内家拳则称为“四明内家拳”。它是一种具体的拳术,又是一门精湛巧妙的综合艺术,是历古以来众多得内家拳先辈们在长期生活当中,继续了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广采博学百家之长,使之融会贯通,又经过反复实践锤炼总结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而来的。夏明土先生的《行字拳术》中称:“其会聚了法(阴阳)、理、医、易、兵、五事为一体,知之修炼,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妙用真功,包涵总括,尽收其中,实为天地所珍秘,进则可为治国平天下之用,退则当作修身齐家之策。” <br /><br />在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了他向王征南所学的四明内家拳技法内容:<br /><br />“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笔者注:有兴趣者可参考吴昆山的《拳勇论语》之《不宜打处?初学条目》)”;<br /><br />“其拳法有应敌打法名色若干: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弃物投先、推肘扑阴、……四把腰等”;<br /><br />“穴位若干:有死穴、哑穴、晕穴……等穴”;<br /><br />“所禁忌病法若干: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 <br /><br />“练手者概括为三十五:斫、削、科、磕、靠、掠、逼、抹、芟、敲、摇、摆、撒、镰、嚣、兜、搭、剪、分、挑、绾、冲、钩、勒、跃、兑、换、括、起、倒、压、发、插、删、钓(笔者注内家拳练手法实共有三十九手,即十二成一的天、地、人和三势。黄百家也称先生王征南之所注意的另有四手,见《王征南先生传》先生之所注意,独喜身负,迥绝乎凡技之上者,於拳则有盘斫。拳家惟斫最重。斫有四种:滚斫、柳叶斫、十字斫、雷公斫。”<br /><br />“练步者十八:瓦步、后瓦步、碾步、冲步、撒步、曲步、踏步、敛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绞花步。(笔者注:内家拳现在练步一般以五行为基础,后至十八等,到最后以行步为主。也讲究步法小九天、十二成一)。”<br /><br />“犹为余谆谆恺切曰: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属即六路亦用之不穷。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笔者注:小九天分阴阳共十八法,后又可增变出顺逆、双单、天、地、人和等,故无以穷尽),而变出即有四十九。又曰:拳如绞花槌,左、右、中、前、后皆到,不可只顾一面(笔者注:左右中前后应是左右、上下、前后。即内家所称的六面槌)。又曰:拳亦由博而归约,由七十二跌(即长拳、滚斫、分心十字等打法名色)二十五拿(即斫、削、科、磕、靠等)以正十八(即六路中十八法);由十八而十二(倒、换、搓、挪、滚、脱、牵、绾、跪、坐、挝、拿。笔者注:十二行内又称十二成一,它把天下所有的形势归约在十三个形式里面,即外界所盛传的内家十三丹功,分内外两种,即外形内意);由十二而归之存心五字――敬、紧、径、劲、切(笔者注:即张松溪所传的五字秘诀的武道最高心法)。故精于拳者,所记止有数字。”<br /><br />除了以上内容还有王征南见之笑曰的黄百家自己简捷的“六路”和“十段锦”和仅传其法的王征南先生的另一绝技“射”,以及强硬身体的枪剑器械等之用法,卒伍之步伐,阵垒之规模。(可参考清康熙十四年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br /><br />这些简明概括了内家拳的内容及其变化过程。可见,内家拳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一种由博而归约而匀精的上乘功法,其汇聚可法(阴阳)、理、易、医、兵五事融为一体,它所涉及的学问和可供研究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可用于完善自我,修正学问、发挥良能,故历来为修道之士首选的不二法门。但是,诚如黄百家所言,“木牛流马,诸葛之书中之尺寸详矣,三千年以来,能复用之者谁乎?”内家拳易学难精,举止动静,蕴藏着深明的阴阳之理、八卦之机,是一种由博而归约而匀精得上乘功法。学内家拳者能得其精微,一要遇有名师,能诚意传授;二要,环境优良,时间宽裕;三要身体适合,又有恒心,能下苦功。学习者有其学识渊博,心灵精细,极重悟性是其关键,才能在浩瀚而繁杂的武学大海中体会得形简意繁得此门哲理。

409330124 发表于 2009-12-4 14:02:15

内、外是以用途侧重不同而已。

轱轳 发表于 2009-12-4 21:13:01

内家、外家、打败泰拳是好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外家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