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奇墓碑研究之三——李自奇墓碑的几个问题
<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李自奇墓碑研究之三 <br /></font></font><br /><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李自奇墓碑的几个问题 <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 <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魏 美 智 <br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 <br /></font></font><br /><font face="宋体">【摘要】:通过对李自奇墓碑的几个问题的详尽考证,用翔实的事实证明李自奇墓碑的真实性,为心意拳、六合枪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font> <br /><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 /><br /><font face="宋体">关键字:李自奇墓碑</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真实</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珍贵</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翔实</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历史资料</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r /></font><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 /><br /><font face="宋体">作者:魏美智</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河南博爱,毕业于郑州大学,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覃怀历史文化和武术文化研究</font> <br /><br /><font face="宋体">邮编:</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4450 E</font><font face="宋体">一</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ail boaiweimeizhi@sohu.com <br /></font><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 /><br /><font face="宋体">李自奇墓碑的出土,是武术史研究上的一件大事,它为已经被传说弄得纷乱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的传承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翔实的研究资料。</font> <br /><br /><font face="宋体">李自奇墓碑墓碑出土的信息见之于媒体后,引起了许多武术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笔者也是这些讨论的参与者之一,因此,也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探讨成果公之于众,与大家共勉。</font> <br /><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一、“皇明”与“大清”问题。 <br /></font></font></span><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李自奇墓碑主碑文是“皇明庠生李自奇”,落款为“大清康熙”某年、月、日。有位研究者认为将大清与皇明同刻一石,这有违常理,犯了清王朝的忌讳,有陷入文字狱之嫌。</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 <br /></span><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笔者认为,碑文中将国家、朝代皆用尊称、全称,是我国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光荣传统。因此,在各种文件、文体的行文中,常常骄傲地在国号前加一个修饰语:“大”字。如大秦、大汉、大周、大隋、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等。这个称呼,见之于碑碣的也比较多。如,原先屹立于博爱县金伞山的汉代东方朔所书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就落款为:“大汉乙卯岁八月一日安昌县令刘德辛立石。”(</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年版《怀庆府志》金石志</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48</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页)唐村现存的北魏《千载寺僧惠和尚造像记》的落款为“大魏武定三年”(原碑现存唐村千载寺遗址)。《东魏武德于府君义桥石像碑》的落款为:“大魏武定七年”(原碑现存金城乡武阁寨村)。</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 <br /></span><br /><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将帝王称为皇帝,将王朝称为皇朝的习惯可以追朔到秦始皇。秦王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称为始皇帝的国君。到了</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唐王朝以后,为了强调皇权,多将国号修饰为皇唐、皇宋、皇元、皇明、皇清等。</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将帝制王国饰以皇的碑碣,以笔者手头的资料有案可稽的有现存少林寺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皇元</font></span><font face="宋体">少林大宗师裕公宗师道行碑》</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宋体">所以李自奇墓碑称皇明顺理成章</font><br /><br /><font face="宋体">那么,为什么不将大清也称为皇清呢?称为大清是不是含有贬义的意思?</font><br /><font face="宋体">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大清是清朝的正式国号。</font>1635<font face="宋体">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font>“<font face="宋体">诸</font><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申</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女真),定族名为</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满洲</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1636</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年,清太宗皇太极改</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大金</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国号为</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大清</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Arial">”</font></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称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这段历史在</font></span><font face="宋体">《清史稿</font><font face="宋体">》中就有记载。在该书《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受朝贺。始定祀天太牢用熟荐,遣官以建太庙追尊列祖祭告山陵。”(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font><font face="Arial">1986</font><font face="宋体">年版《二十五史》之《清史稿·太宗本纪二》</font><font face="Arial">29</font><font face="宋体">页)这说明大清是清朝的正式的国号,行文中称大清是全称、官称、尊称,丝毫没有贬的意思。反之,如果不这样称呼,则是不正常的了。清王朝的</font> 统治者,原先只是居住偏远的中华民族中的一支。立国后,他们从统治只有数百平方公里的偏远一偶的小种族,到统治一个数百万平方公里、几十个种族的泱泱大国,以大为荣。所以,称大清是一种时尚,清王朝从统治者到朝野上下也以称大清为荣。以此而论,李自奇墓碑的碑文中关于皇明与大清的写法是无可挑剔的。<br />说起清朝的文字狱,很多朋友以为清朝到处都有文字狱,其实并不尽然。从文字狱盛行的年代上看,历史研究学者的共同认识是在清乾隆朝最为盛行。从起始的年代上看,清朝最早的文字狱是在康熙朝的康熙三十年之后。从文字与发生的对象看,清朝的文字狱主要发生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在民间下层并没有文字狱一说。从形成文字狱的内容上看,这些文字狱都涉及了清王朝的统治的根本问题。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很多人对他们能否统治这个泱泱大国表示怀疑。所以,清王朝统治者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一经发现,往往严惩不殆。清朝历史上发生的文字狱,大都于这个问题有联系。<br />李自奇墓碑刊刻时,清朝还没有文字狱一说。李自奇墓碑所反映的皇明与大清的问题,并不是清王朝统治者所关心的立国的根本问题,那么,我们也不能凭相当然去推断、或者假设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的存在。<br />从清王朝与明王朝的关系看,清王朝所要推翻的是明王朝的统治,他们要夺取的是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而不是明王朝的称呼和历史时代。一个王朝的称呼和历史时代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存在,是任何人也不能消灭的。朝代更替不仅是朝代名称的更替,更是统治权力的更替。将朝代称为皇朝是帝制国家的惯例,我们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看待清王朝的统治着,不能站在相当然的立场上去看待清王朝的统治者,从而编造出清王朝文字狱的种种理由。<br />李自奇出生于明末,逝世于清初,是一个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人物,他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必然避不开明、清两个朝代烙印。刊刻时间早于李自奇墓碑的修武县的一通《创修关圣庙碑》的碑刻,则更有时代意义,它的落款依次并刻着的三个年号:“大明崇祯拾柒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这通碑是记载有李自成建立大顺朝年号的最早的碑文。这通碑的时代特征比李自奇墓碑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历来没有人提出过有什么不妥,也没有因此发生文字狱,这说明人们对反应时代特征的文字是共同认可的,无可厚非的。李自奇墓碑的文字忠实的反应发了他所处的时代,也应是无可厚非的。 <br />二、“宗师”问题。<br />有人说,宗师一词是民国之后才开始见之于碑碣的。其实不然,笔者手边就有些许见之于元明清的碑版有关宗师的实例。<br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亲笔所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是元代的遗物,迄今已六百八十余年,详尽地记载了“上卿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家世、生平活动以及皇帝的敕赐等,不仅字体潇洒流畅秀丽端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且对元代道教研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原碑现存少林寺)<br />《皇元少林大宗师裕公宗师道行碑》此碑在少林寺慈云堂院内,裕公即“福裕”,“字好问,以雪庭自号,太原文水张氏子。九岁入学,口了千言,乡闻日圣”。据记载是少林拳真传大成者. (原碑现存少林寺)<br />博爱县月山镇七方村金明昌六年所修五祖庙有《五祖庙记》碑文:“全真之教近世起于大宗师重阳子……。”(1959年《博爱县志》现存博爱县档案局) <br />在这座五祖堂,还有一座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东厢房碑记》也有”大宗师王重阳”的记载。(现存博爱县七方村五祖堂内)<br />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所编《王堡枪谱》的序言之后录有王堡枪传承情况:“(仲锦, 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师秉乾,复编著枪谱,有承前启后之功;廷臣,清康熙,枪法绝伦,王堡枪宗师;大理,清康熙,枪法精通,王堡枪传师;振,清雍正,枪法精通,王堡枪再传师……”(见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堡枪谱》1959年抄本,抄本现存王景略处)。<br />从上述五则记载看,见之于碑碣、典籍的有关宗师的记载是很多的。宗师一词汉代以来原是一种官职的称呼,随着时代的进步,宗师一词演变为“堪为人师,为众所宗仰”即称为宗师。(民国36年版缩印本《辞海》412页)也就是说,只要你的行为(包括行为能力)“堪为人师,为众所宗仰”皆可称为宗师。从这个层面上看,宗师、大宗师只是表示为“众所宗仰”的程度、广度和深度,按照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影响力的大小,他不是官职,没有多少的名额限制,也没有高低之别和行业界定。在武术界,也与被称为宗师的人的武术修养、从事武术行业时间的长短,武功的高低有关系。宗师,是一个层面,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专用名词。即凡是达到一定武功修养层次的武术家都可以称为宗师,并非只有一个。所以,在肯定李自奇在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传承史上的历史地位的时候,我们并不否认姬隆丰是心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传承史上的一代宗师。我们不能因为肯定了李自奇在心意拳、心意六合枪传承史上的历史地位,就去否定姬隆丰(际可)。也不能用姬隆丰在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传承史上的地位来否定李自奇创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的事实。<br />三、歷、曆二字问题。<br />曆与歷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张又栋先生主编的《书法字海》(修订珍藏版)载有歷字的写法26种,曆字的写法13种。(新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106、107页)王力先生编撰的《同源字典》对歷字与字曆的关系做过详细的辨析。王先生在书中说:歷、曆同音。说文:“歷,过也。”又:“嵗,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方言:“躔,歷行也。”说文新附:“曆,曆象也。史记通用‘歷’。”字本作歷,又作“厤”。史记歷书:“昔自在古歷,建正作于孟春。”漢書律曆志:“漢興北平侯张篬首律歷事。”書尭典:“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注:“步厤之始。”疏:“日月转运于天,猶如人之步行,故推厤为之步厤。”按,“曆”是后起的分别字。(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72页)所以,曆与歷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李自奇墓碑中的万历的历字写作歷,不写作曆,详细推敲亦无不妥<br />有人提出将曆写作歷,是为了避乾隆皇帝的讳。以此推测李自奇墓碑应出自清乾隆朝之后。<br />现在,我们且看《辞海》怎样解说这个问题:“厯,同曆、歷。清时避高宗讳曆,凡曆、歷多以厯代之。”(《辞海》合订本,中华民国37年10月再版,第231页)。《辞海》的这段话说明,只有写作“厯”才是为了避讳清高宗弘曆,写作歷并非是为了避清高宗弘历的讳。因之用避讳说,来考释李自奇墓碑,就就显得过于牵强<br />笔者曾经就有关李自奇墓碑书写的文字、语言的问题请教王兴亚先生。王先生的说法比较客观。他说:墓碑的书写反映了当时写碑者的政治态度、思想方法和文字水平。这是历史真实的一种表现。墓碑文字书写的方式、方法、语言特点、丝毫不影响该碑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即使有不符合现在人的表述方式、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是当时写碑者思想、立场、态度问题,是前人的问题,不是后人的问题,不能影响该碑的真实性和资料性。<br />四、“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问题。<br />李自奇墓碑的右下方有一段竖写的文字:“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一位网友认为,这段文字是后来加上去的。<br />到底是不是加上去的呢?我们先看看这段文字存在的特征。这段文字有3个特征:<br />1.这段文字,字分两行,右一行为“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左一行为“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两行文字字数相等,各为十二个字。写法左右对称。 2.这段文字的“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与其右侧的上款最后文字”榖旦”二字的距离,和左一行“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与其左侧的“自奇行五之墓”一行的距离,基本相等。<br />这两个特征说明这段文字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篇章结构是平稳的,严谨的。<br />3.“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行五之墓”的字行证实,“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的文字是经过精心布局、挪让,和主碑文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不可能是后来加上的。<br />按照一般的墓碑写法“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行五之墓”这行字的中心线应当是从上到下一线贯穿,不能偏左或者偏右。而李自奇墓碑为了安排得当,将皇明庠生李公讳之奇与自奇行五之墓”进行了有意的挪让,将“皇明庠生李公” 放在一条中心线上,将“自奇行五之墓”的中心线向左挪让了1.5cm左右。这样,“皇明庠生李公”的中心线,与“自奇行五之墓”的中心线要相差1.5cm左右。这就充分说明,为了安排“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这两行字。从章法布局上看,“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一句无疑是写碑人当时从墓碑书写的整个布局考虑作出的适当的调整,这充分说明这句话是原碑就有的,而不是后来加上去的,这句话是真实的、毫无疑义的。若非如此,难道是撰写墓碑的人果如传说中的刘伯温一样,能掐会算,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年,在三百七十多年前就知道李氏的后人要弄虚作假,假造心意拳、六合枪宗师,而故意挪动李自奇墓碑主碑文的书写位置,以让子孙们作假呢?<br />五、“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问题。<br />有网友提出,李自奇墓碑奉祀人李朝客下面连接号后的“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一句是后来加上去的。孰真孰假?我们先看看这段文字的特征:<br />李自奇墓碑奉祀人部分的字体大小,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男允字涞,牟字沐,参字浴,孙”(奉祀二字从书写笔力、字体大小上看,与第一层次相近);第二层次为”怀功字明山,怀德字泰山,怀兴字华山,怀恩字银山怀贡字金山;曾”;第三层次为“朝客。世胜?世拔?世宝?世功?世宣?朝宾?世光”;第四层次为“(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这四个层次的字,分别为,第一层次:大;第二层次:次大;第三层次:又次大;第四层次:最小。从书写笔力看,依次是:强,次强,又次强,弱。这个规律性的变化告诉我们,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书写时所用的毛笔、刻碑时使用的刻刀有很大的关系。书写时,笔的大小适中,写出的字就刚劲有力;小笔写大字,笔锋必然分散,写出的字聚不了笔锋,必然无神;大笔写小字,因笔锋铺不开,写出的字必然肉多于骨,欠缺刚劲。刻碑也是如此,用小的刻刀去刻大字,就如用小的毛笔书写大字一样,神散无力;用大的刻刀刻小的字体,因刀锋不能得到施展,刻出来的字必然肉多于骨。李自奇墓碑奉祀人部分的字体变化,说明当时书写墓碑的人所用的毛笔,和刻碑人所使用的刻刀是造成这些字体笔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要造假,博爱县的书法家很多,有的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为什么要找书写字体不刚劲的人去书写?博爱县有省级的篆刻家多人,有造诣的专业刻墓碑的人也不少,为什么会找书法笔力不一的书法家、刻碑刀法不统一的人去刻碑?<br />再从奉祀人部分的结构上看,如果没有“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一行字,奉祀人的“奉祀”二字的落款应当在“朝客。世胜?世拔?世宝?世功?世宣?朝宾?世光”这排字的下方5cm到10cm的位置,而不会留出30多cm的空白,然后再书写奉祀二字。<br />那么,为什么“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一行字的“田后居潮州府”几个字要向右倾斜呢?因为如果这几个字写的垂直了,奉祀二字必然得往下移,低于墓字的最下一笔,就会使墓碑的整体布局发生变化,引起整个布局倾斜,给人以该墓碑的体位是歪斜、失重的感觉。懂得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书法作品最忌讳章法不当所引起的作品重心失重。墓碑的书写,要比写在纸上的书法作品对章法的要求更严格。碑碣书法章法失重,这块碑碣无论如何也不会将碑竖立直的。所以,这几个字的稍作倾斜,体现了书写者的良苦用心。至于连接号的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墓铭的书写是一种很自由的散文体例,我们经常使用的行文方法,标点符号,都会被使用,没有那个规定不可以使用标点符号的。上面我们所传的呼延氏的墓碑使用的连接号是李自奇墓碑可以使用连接号的最好例证。<br /><br /><br /> <br />联系地址: Email: meizhi822@163.com<br />邮 编:454450<br />手 机:13598532095 楼主是不是将此碑的高清大图发出来,让大家看看。 “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师秉乾,复编著枪谱,有承前启后之功;廷臣,清康熙,枪法绝伦,王堡枪宗师;大理,清康熙,枪法精通,王堡枪传师;振,清雍正,枪法精通,王堡枪再传师……”(见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堡枪谱》1959年抄本,抄本现存王景略处)。”。。。<br /><br />前面都是宗教意义上的“宗师”,后者王景略告述本人是1959年抄时加上的“宗师”字样,一直加到民国的传人。低劣造假者竟然也拿来骗人。 真正的书法家,有必要跟着下三流的人造假吗?。造假的前提;是有利可图。真正的书法家.雕刻家.造假者给的那点钱是放不到眼里的。所以,碑刻上的字.及雕刻者均不是真正的大家。也只有这些不入流的人才看到蝇头小利,给钱就干。所以碑文上出现的问题,也就理所当然。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div class="maxcode-quote">“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师秉乾,复编著枪谱,有承前启后之功;廷臣,清康熙,枪法绝伦,王堡枪宗师;大理,清康熙,枪法精通,王堡枪传师;振,清雍正,枪法精通,王堡枪再传师……”(见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堡枪谱》1959年抄本,抄本现存王景略处)。”。。。<br /><br />前面都是宗教意义上的“宗师”,后者王景略告述本人是1959年抄时加上的“宗师”字样,一直加到民国的传人。低劣造假者竟然也拿来骗人。<div style="text-align:right;">--by会员<u>weizhen</u>(2009-12-195:55:05)</div>
</div>
<br />你的意思是王景略造假了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