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10 09:29:00
安般太极拳法67之后的合辑 作者:阿邓
<strong><font size="5">安般太极拳法67之前的合辑 作者:阿邓 :</font><a href="http://bbs.taiji.net.cn/forum2/thread-14236-1-1.aspx" target="_blank"><font size="5">http://bbs.taiji.net.cn/forum2/thread-14236-1-1.aspx</font></a></strong><br /><br />作者:阿邓<br /><br /><br />二絕對棚劲测试指数<br /><br />氣功或内功不同于内劲,但却可以转化成内劲.太极拳不主张用外力,而主张用内劲,曾有过一种说法,力主于骨,劲主于筋.现在这种说法不流行了.因为缺少科学的论证.科学还是很重要的,不清楚的东西,先放置一边,不懂装懂或盲目迷信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br /><br />内劲反映在太极拳里就成了懂劲.懂劲一词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李雅轩曾讲过较极端的一句话,雅轩师说:太极拳只有两种劲,一种是懂劲,一种是不懂劲.<br /><br />我在博文<懂劲秤>中曾将懂劲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叫做懂劲。<br /><br />有博友提出异议,认为那不是懂劲,只是整劲.<br /><br />这位博友讲的有些道理.我现在讲懂劲重新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修炼者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及以此为基础,在习练中得到的沾粘连随,听话拿发的综合能力叫做懂劲。<br /><br />在太极拳的各门劲路中,讲的最多的是棚劲.十八在诀中说,棚在两臂.我觉得,棚在两臂,也在周身.重点还是腰腿.田兆麟前辈讲到棚劲时说:此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推手时如无棚劲,一搭手后,即为人所压瘪,无以相抗.但棚敌非用手臂,须用腰腿,加以意气,使敌不易攻入.<br /><br /><br /><br />再来看看萝卜酒写的一段文字:太极的懂劲真是困难,非日久不可。我师傅每天练拳之余都要压压我的手,搞了几年,我就是不懂什么叫棚。师傅每次不是说“硬了”,就是说“软了”。硬了,师傅一收手,我自己就跳起来了,说软了,一上力我就被压塌了。直到有一次,师傅压师弟,我在旁边看,猛地一下灵光一闪,我知道什么叫“根劲”了。师傅一压,说了声好,让师弟也来压我,比较一下异同。我当场就听到的师弟的劲,随他怎么动,我一点也不瘪,他若猛的撤力,我也不反弹,而且还不累。以前自己手酸臂痛也坚持不了几分钟,而用根劲一棚就是半小时,心不跳,气不喘,就是小腿有点胀,真是又简单又神奇!若非恩师口传身授,我又怎能得见如此美事。<br /><br />棚勁的关键在腰腿,若是用手臂棚,肩还要松开一些.我在练拳二个月时,让一位师兄按我的棚手,结果是一按就瘪.之后,就再也没玩这个游戏.直到一年半后,再找这位师兄,他按不动了.其实棚劲并不是太极拳特有的东西,练八卦掌出功夫了也一样有这东西.我的一位学生只练安般念,她也有些棚劲,我在<野狐大仙架>中曾讲过有位大仙类的学生,他第一天来报到时试劲时还不行,但之后来学拳的一天就有了.他内功的基础好,且练过站桩,关键是肚子里有货,所以一示范就来了.我也试过荷兰人凯利,他练三十五年了,他出棚手,我一按就瘪.<br /><br />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杨氏太极拳起式之后,接下来就是左棚,此式在101杨氏太极拳里叫做经典左棚,现在一般的传统杨氏太极也都大同小异,只是傅派的杨氏太极多了点零碎.以此左棚为定式,叫你的一个朋友两手来按你的左棚手的小臂,不必用猛劲,要缓缓加力,由小到大,如果是一按就瘪说明你没有棚劲,注意,棚劲不是顶,如果是顶,对方一撤手,你就要向前载了.如果是棚,要将来力经腰腿导入地下.,棚劲的大小根据对方来力的大小而变动.而且头要有向上顶之意.初学乍练,自然是一按就瘪,如果学练太极拳超过三四年了,还是一按就瘪,就不对了.当然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几十年拳龄的人,一按就瘪的有的是.<br /><br />绝对棚劲测试是我设想的一个测量棚劲的实验,这需要一个测力器,这测力器的高矮是可以调的,测力器向前伸出两个测力棒,通过测力棒受到的压力而显示向前推力的大小,这两个测力棒最好做成两只美人手,测力时,受试者以经典左棚的姿势接受两只美人手的按力,受试者以棚劲相抗而不能硬顶.测力器上显示的最大数据就是受试者的最大棚劲力,以此数据除以受试者的体重,得到的就是受试者的绝对棚劲测试指数.<br /><br />推手要推得好,光有棚力还不行.但棚劲是最重要的基础,没有棚劲的推手叫顶手,当然顶手也不犯规.只是档次差了些.<br /><br />名家的棚劲都是其大无比的,郑曼青在重庆跟鬼佬比试时,曾伸出一只棚手,叫大家来推,没一个人推得动.我们所能看到的曼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得黑白片里,曼师一只棚手,可以抵挡四个来推的大汉.曼师说他自己是棚捋挤案的一捋,其实曼师是棚捋挤按得四手.曼师是太谦虚了.<br /><br />雅轩师讲的棚劲最经典:打棚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点的实用可用劲.<br /><br />如果看不懂李雅轩的话,就找个车轴往上按一下.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10 09:30:02
第二十二章 四正手说<br /><br />一 气沉丹田与安般守意<br /><br />早年练气功出过偏,出得还挺重,精遗,气结,神散,整个是乱了套了.我是坚持练习二十八式达摩易筋经二十年以之抗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听到丹田这两个字就害怕.还好,跟董老师学拳的时候,董师一般讲沉到脚底.这我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但有一次董师也讲到气沉丹田,我立即条件反射式的大声纠正,不对,是沉到脚底.我是不敢意守丹田的,但我练太极拳一年后,确实有丹田饱满的感觉.我已经不怕气沉丹田之说了.<br /><br />讲到内功,是一定要讲气沉丹田的.曼师晚年,打拳较少,但功夫不退反进,曼师说,是因为他几十年都能做到心与意相守于丹田.丹田的位置,一般是指脐下气海穴内,很多人练气功,就把意守在那里,这种方法适合一部分人,有些人意守丹田会遗精,据说,有些女人会血漏.尽管如此,如果你练内功或内家拳的话,气沉丹田应该是一个躲不过去的主题.<br /><br />雅轩师也不只一次谈到这个问题,雅轩师讲:<br /><br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br /><br /><br /><br /> 雅轩师在谈守窍之说时又讲:<br /><br />在练功未出势之前,在做预备工作时,就要做静心的功夫.先以意将散在外面的思想,把它收拢来,使其集中在印堂间安定下来,俟其集中安定之后,又要意识自印堂徐徐下至鼻端,,到达准头间,而后又由准头顺着承浆下到心间,它在心部要多收一段时间,等到杂念摒除了,心里一点往外想的意思也没有了,完全将在外散着的思想统统收回来了,身心也舒适了.在这个时候,口中定有田液生出,身心感觉非常的畅快.有了以上这种情形之后,再将思想意识徐徐地将它放下去,到达丹田.从此就以丹田为家,思想意识在丹田里主导一切,------<br /><br />從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对于丹田,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开始练拳时,只求心静体松,练体固精,练精化气.待丹田饱满不再空瘪时,功夫有些基础时,方可意守丹田.<br /><br />田兆麟说:初练太极时,亦觉脐下空瘪,不知丹田为何物.三年后始觉,所谓丹田者,能蓄气,能发气,能养气,实为人身气之总机关.,若气足,则丹田充满,按之如鼓然.艺高者呼吸,每以丹田为换气之所,与普通人呼吸绝不相同.<br /><br /><br /> <br />我覺的我摘得这三段文字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这两位前辈高人的的话语中看出,太极拳的内涵都包括了什么.太极拳是武术,也是一门包括调控身,息,心等的综合学问.中国政府国家体委搞的一系列太极野狐套路,对弘扬和普及太极拳,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起了良好的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但是在普及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极具实用价值的技击拳术.<br /><br /> <br />安般太极拳法是以科学安般守意为内功心法,解决了习练太极拳需要极长久的时间才能有内功上身的难题.需要说明的是安般念是一种历史悠久,且为多种宗教共同重视的修道方法,佛教中,安般念和不净观被称为最重要的甘露二门.安般念不是佛教所独有,也不是佛佗发明的,但因为它是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所以有些人称之为佛家功法.<br /><br />修安般念,达到高层次时是可以证四禅八定,获大神通.这也是印度修行者的修行目的之一,中国没有修习禅定的传统,一般到欲界定或未到地定都不多.科学安般念主要讲的也是到达禅定以前的基础部分.有位博友看了我的文章后,表示要认真修行,并说,好歹要搞个初禅的层次.希望这位博友早日证到初禅.有些博友问,安般念和练气功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气功呢?气功是修习禅定中最初阶段的一些感觉或觉受,有人拿这些觉受作为目的来修炼,就成了气功.<br /><br />修安般念最初会有呼吸放缓的状况,当呼吸慢到每分钟六到七次的时候,就变成腹式呼吸的状态.再慢一点就是科学安般守意讲的定义每分钟五次的粗住腹式呼吸.这种东西在安般念里是没有记述的,修安般念到了一分钟一息还是看不到禅那的影子.<br /><br />但腹式呼吸在练太极拳中却是好东西,這是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一辈子也练不出来的东西.安般太极拳法认为,练太极拳的人,如果呼吸没有改变,不能算高手.从博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经出现了腹式呼吸,有些人已经到了随息的层次.<br /><br />但在练太极拳时,不要考虑呼吸.让修安般念练出的东西和太极拳的功夫自然结合.<br /><br />安般太极拳法认为修炼太极拳就要按照郝为真的三层意思,一层一层的向上修去.太极拳的身,息,心三关,科学安般念可以解决息与心的高层次问题.但身体的筋骨变化却只有通过大量的盘架和基本功练习来解决.<br /><br />我在最初的练习期间每天都要走拳六次以上,每次时间三十五分钟。这使得我肌肉的酸痛在头半年一直随身而伴.半年之后,我找到了水中走路的感觉.我跟我太太讲,如果再让我这样苦一回,我老人家肯定受不了了.之后是松沉之痛.练习拳架的次数一定要减量.当进入如在水中游的阶段,且松沉之痛过了之后,会发现,推手时,如果不用力,还是很难发出去人.我再看在此层次的一些人的发劲,也都很勉强,不很正确,突然明白,到此层次时,一定要有再从零开始的心态,还要兢兢业业,日进纸功,才能再上一层楼.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14 15:43:19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 68 四手不清是艺人<br /><br /><br />三 十个艺人十不知<br /><br />太极拳的本来是一种高深的技击拳术,但现在能用太极拳技击的人似乎不多,有是肯定有的,但似乎都上了年纪.还好有很多人喜欢太极推手,并且有了推手竞技比赛,但竞技推手的要求跟传统太极拳推手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世界在变,太极推手也在变.<br /><br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练推手呢?我可以给出如下答案:<br /><br />一 太极拳推手本身带有很大的趣味性,他可以作为成年人及老年人的游戏让你乐在其中.<br /><br />二 太极拳的推手是检验你练习太极拳拳架的最好的方法,你练的正确与否,效率如何,及你在这方面的天赋,可以通过太极推手检验出来.<br /><br />三 太极拳的推手能力是寻找太极拳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准.<br /><br />四 太极拳的推手是从拳架过渡到散手的一个重要阶段.有推手基礎的技擊为艺术技击.<br /><br />太极拳推手的好坏主要看推手者懂劲的程度如何,前辈们喜欢说,能听劲,然后能懂劲,我的感觉却相反,我觉得能懂劲,才能有听劲,懂劲的功夫,主要还是从拳架的练习中获取的.<br /><br />一般推手从单推手学起,但应很快过渡到双推手.练习粘粘连随及基本功的最好方式是推四正手.但大多数人的四正手都打的不对,这正应了一句太极名言:棚捋按挤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四正手的内涵在腰腿,而外延是棚捋按挤四种手法.传统杨氏太极对四正手极为重视,四正手打不好被称为四手不清.<br /><br />田兆麟说:惟初学推手,在四手中,大半缺挤手,故推手盘圈不甚圆满,希学者注意.<br /><br />田兆麟说对了重点,看来这是一个老问题.我觉得大多数人玩得只是打轮,不能称为四正手,这种打轮,捋手不是向后捋,而挤手通常也不是挤向对方.敌我不清,虚实不清,方向不清,四手四不清.在郑子太极拳的推手训练中,是把打轮和四正手分开来练的.不仅四手清,而且打轮轻.名家就是名家,不同于混饭吃的艺人.<br /><br />田兆麟说:太极拳基本功夫全在停步推手中,希学者切勿漠视.推手至相当程度后,又不可专与一人推练.无论何人,手刚手柔,劲大劲小,艺浅艺深,均需推习.<br /><br />田兆麟说:初学定步推手,棚捋挤按四手大半不能连贯圆满,须跟随教师或艺高者盘至圆圈至纯熟后,再由教师口授棚,捋,挤,按四手.四手能一一分清,练至绵绵不断,腰腿能旋转自如,粘化均能顺手,然后可学拿劲发劲.<br /><br />从前辈高人留下的经验之谈可以看出,推四正手,及四手要分得清清楚楚是相当重要的.我看的第一个觉得清清楚楚的四正手是李天骥的弟子刘庆洲的教学带,刘庆洲对他传授的四正手也解释的清清楚楚.推四正手是要按照棚捋按挤得顺序来推,并有口诀曰:弓步完成挤完成,坐步完成捋完成.挤手是挤向对方胸口,挤手的后手手心是向着对方.<br /><br />我看过之后就记得清清楚楚,我向董师推荐说,这样的四正手才是正确的四正手.但董师拒绝采用,董师认为国家套路都是不好的东西,离的越远越好.但董师不反对我将刘庆洲的四正手传授给别人,我于是教了周围几个人.我那时学太极拳只有一个半月.<br /><br />我学拳四个多月时,认识了来泰国度假的美国人比特,比特是郑曼青的弟子陈志诚的学生,他教了我郑子四正手,顺序也是棚捋按挤,也是弓步挤,坐步捋.但李庆洲的捋是手捋,而郑曼青的捋是肘捋,郑子的挤手后手也是手心向对方,但郑子的挤手是两手掌根向对,这跟传统的挤手有点不同,但比较方便左右挤手的调换.郑子确实是聪明过人.比特教完我后就去了寮国,两个月后他再回来曼谷时,又跟我打起了四正手,此时我的太极拳已经比两月前进步了很多.已經懂得了推手是以身带手,走身不走手的特点,我和比特打四正手走的极轻灵,两人有和二为一的感觉,比特也很高兴,说,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br /><br />一年后,我认识了泰国潮州会馆的太极拳教练刘松泉老师,刘老师向我传授了董虎岭式的四正手,跟以前的两种又不相同,董虎岭四正手的四手也分得清清楚楚,同样是棚捋按挤的顺序,弓步挤,只是坐步后捋时是用手腕捋,而且捋的是大臂,有点像大捋的意思,曼师的四正手是左右互挤调换方便,董虎岭的是腕捋大臂,如对手不及时挤出,就在捋后给一肘.<br /><br />刘老师十六岁因体弱多病而跟董虎岭学拳,身体练好以后,对太极拳极为着迷.刘老师跟董虎岭学拳的时候,每天都要做推手练习,四正手推了一年以后,还要做发劲练习.刘老师发劲凶猛短快,劲起于脚,长劲短发.可惜后来在同其他人比手中,将右膝碰伤,<br /><br />除了跟刘老师推手外,也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后听刘老师讲述他跟董虎岭学拳的一些经历,他讲的董英杰三打马剑臣,及董虎岭在某银行内轻松战胜泰国顶尖高手的事情我也曾听别人讲述过,但没有刘老师讲的清晰全面.刘老师亲自见证了马剑臣同马来西亚的顶尖高手在体育馆公开比手,董虎岭不在,曼师的弟子叶秀庭为马方压阵.双方斗的紧张激烈,十几分钟后,叶秀庭下场将两人分开.叶秀庭是曼师手下第一猛将,外家的功夫极好.长期在槟城教拳,晚年却在泰国渡过,叶秀庭逝世于泰国的普吉岛.
太极云
发表于 2010-1-16 12:31:20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0.gif" emoticon="" />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1-18 17:29:24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 69 化功大法速成路<br />四 化功大法速成路<br /><br />葉秀庭是黄性贤在抗日时期的朋友,并早于黄性贤而拜曼师为师,在曼师的弟子中叶秀庭第一个在马来西亚站住脚,是最终使郑子太极走向世界的急先锋.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较多的地方,习武的传统使这地方从不缺武林高手,祝圣锦以武功实战而闻名于当时,黄性贤去槟城时先同祝圣锦比武,胜负未分但黄的衣服却被撕破,出于礼貌比手未能继续下去,之前有吴氏嫡传吴某某同祝比武被打倒在地.叶秀庭在听了黄性贤的介绍后,有备而来,在同祝圣锦的比手中干净利索的三次将对方打倒在地.祝心服口服的拜叶秀庭为师之后即成为郑子太极军团的一员大将.<br /><br />郑子太极拳的四正手优于一般名家的四正手,这表现在郑氏四正手的捋是肘捋而不是手捋,这样接着的踩按显得自然连贯,之后的挤手两手相对而目的明确.刘庆洲的四正手也是扬家正宗,但手捋如改成腕捋再接后面的按手会显得更连贯一些.四正手的正确推法是双方都不可有胜负心,在推时,无乱动,无自动者或自动少者即为艺高者.郑子动步四正手,也比传统扬家的动步四正手自然实用.郝为真和孙录堂都认为太极拳的主要内容是开合,但郑子太极却把杨家最典型的开合架双峰贯耳除掉,仅从这一点看,郝,孙两个大腕对太极拳的理解都不及郑曼青这个超级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国家套路真正的祖师爷是李景林,在三十年代为推广扬家拳而同扬澄甫曾反复推敲,李景林的弟子李玉林学拳于李景林,李玉琳没有机会同扬澄甫直接交流.根据叶家后人的记载,叶大密有一次因动作不规矩惹火了杨澄甫,被澄师粘起来就发,杂烂了黄元秀的一屋好家具,孙村周怕伤到叶大密上前阻挡无效,最后请出孙录堂才拦下了火气已销的杨澄甫,而事后叶大密却非常庆幸他有机会被澄师真枪实弹的连续发出,认为收益匪浅且机会难得,倒是黄元秀心疼他的被砸烂了家具.<br /><br />曼师在教授推手中是一直要求学生要学会只化不法,曼师说这样看起来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曼师说因为他的师兄大多是强壮的北方人,所以他在做推手练习时吃了大亏,但实际上却占了大便宜.其实练习太极推手的速成之路最好就是找艺高者拿之发之.但这也不容易做到,且肯吃亏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艺高者也不是很好找.<br /><br />来看看罗卜酒写的文字: 何师懂劲之后,瘾大得不得了。早上在李雅轩那里学,晚上就拉着我师傅练手。我师傅当年没有下乡,也没有工作,每天就陪着何师当陪练,从不间断。就是下雨,何师都要穿着雨衣在体育场等。师傅常讲,“何师就象拍皮球一样把我放飞”。何师这种瘾头我现在很能理解,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此。内力放人的感觉非常爽,就象性生活一样爽,也许还更好。房事之后,腰腿乏力,脚跟是凉的;内力发人,浑身是暖的,腰胯麻痒,特别是有一股暖血,沿小腿流向脚底。当年杨露蝉父子王府教拳,端王、傅伦贝子这些人都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之人,你猜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迷恋。内家拳神色庄严,心平气和, 瞪眼间降伏野蛮汉, 那种成就感,那种自信心,何快能为!内家拳懂劲之后,可以感觉到自己真实的身体,把运动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而且心情轻松,头脑清醒,感官灵敏,在竞技比斗中站尽先机。欲炼坚钢者不得坚钢,极柔软者反而极坚钢。道之玄妙, 玄而又玄, 中国人的老祖宗怎么就如此聪明!<br /> 何师胖大,如祖师杨澄浦的风格,拳风蛮横。何师用松弹劲把人放飞,身体没有什么伤,但感觉很不舒服,头晕想吐,好象轻微脑镇荡的症状。何师的学生都怕,躲。何师也怕打出事,每天就只好发我师傅这个死心塌地的大徒弟。我师傅身材瘦小,年复一年被何师打出一流的听劲、化劲。师傅的风格和何师完全不一样,极空灵。师傅有个服人的绝技就是,背贴床边任人冲撞,脚跟一丝不动把人发到床上。这是根劲充沛,听劲高超的表现。太极好化劲就是来力再大,也能不动步、不后退就化个干净。<br /><br />当然,太极拳推手的基础是要在盘架子上多下功夫,而在最初练习推手时,要先在化劲上找东西.原则上说,在你达到最高一层的境界之前,最好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我慢贡高是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我是09年五月才跟刘松泉老师熟悉起来,刘老师喜爱推手,基本功好,是少数得到过董虎岭老师称赞的学生.刘老师的特点是攻强守弱,他的膝盖因和人比手时受伤所以守起来较难,我跟刘老师推手时也是只化不法,刘老师的发劲不错,快而又力,我是靠着根好身软勉强支撑,刘老师一掌一掌发的开心,因我不反击,所以刘老师无后顾之忧的得进且进.有时象是要骑在我身上来功,我被打得东摇西晃浑身是汗,基本能支撑,但也有被发出去的机会,真是吃了大亏.我跟刘老师玩了两天,感觉是相当困难,我大概只能坚持十五分钟,而刘老师的年纪却大我二十几岁.这只能说明我功力不足.<br /><br />我回家练习了两个月拳架之后,在盘架中以松两胯关节为主.走矮步时,找一腿三折的感觉.我于八月份再来找刘老师推,这次感觉已完全不同,我还是只化不发,但感觉已很轻松,不再浑身冒汗了.偶尔也被发出,但被发出的机会已少了很多.而且陪刘老师玩半个小时也没觉得累.刘老师说,跟两个月前相比,整个好像换了一个人.我跟刘老师推了总共六七次手,被他发过几百掌,而我到目前为止,没发过他一下,真是吃了无限大亏,也站了大便宜.不过跟刘老师到成了好朋友.
太极云
发表于 2010-1-21 09:08:52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0.gif" emoticon="" />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2-7 09:29:25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70 捋手需神意 四两拨千斤<br /><br />第二十三章 虚灵顶劲 含胸不如拔背<br /><br />一 捋手需神意 四两拨千斤<br /><br />棚勁是太极拳的基本劲,可自保,可击人.太极拳另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劲是捋劲.捋劲用好了,可以有神来之笔.棚劲代表气,是内劲的表现.捋劲代表神,是灵意的發揮,用捋劲,除了代表太极拳不以力相抗的特点外,也代表着可以以弱胜强的智慧,捋好了,就是四两拨千斤.<br /><br />對於四两拨千斤,有人说,需有千斤之实力,才能四两拨千斤,以我亲身的体验,是根本不必要的,但如果也有千斤的实力无疑会更好.空城计还是不唱的好.我这样说,是因为有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之前有写过,我曾跟一个练吴氏拳的好手在北京日坛公园里推过一次手,因为实力悬殊,场面是一边倒,他几十次的把我搞出圈,但其中有一次,只有一次,他双手按来,我突然神意一振,看得清清楚楚,向左将他捋出,那人的功夫好过我很多,不论是体,是气,是神都要强过我很多,但在那一瞬间,我的神意胜过他,所以将他捋翻.<br /><br />我在这次重学太极拳不久之时,大概学拳一个月半左右,找到泰国顶级推手好手阿赞摇,(姓陈,可讲华语).他知我学拳不久,所以两手随手按来,我看得清清楚楚,向右将他捋出,搞得他如临大敌,以为碰到高手,但实力就是实力,他随后还是将我推出,这人有武德,发劲时甚至提醒我,我进攻了.<br /><br />对于神意,我有一次很深的体会,91年我在泰缅边界泰方一侧的农田边学骑摩托车,骑了几圈之后,一时大意,在转弯时不慎摔倒,摔倒只是一瞬间,但奇怪的是就在這一瞬間當中,我心中的念头是一个接一个清清楚楚的湧出:,1我要摔倒了,2骑摩托车就是容易出事,3这次轮到我了,4我出车祸了,5我以后再也不骑摩托车了,6我不知会摔成什么样子.其实摔倒是极快的事,眨眼的功夫,我已经被摩托车压在地下.但由于当时出神,好像感到连人带车都是做慢动作倒下,而且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清清楚楚有五六个念头接连出现.<br /><br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练神,李雅轩说,功夫不外神,气,体之修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李雅轩进一步说,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炼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分较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而.雅轩师讲的一段经历对我们了解神意有所帮助.<br /><br />雅轩师说:我在成都藩署街文炽昌寓,与朱某推手之化劲.按朱力大势猛,推手向来无敌手,素有坦克车之称.在闲谈间,朱忽然用十分猛的力量向我涌来,意图一下子将我推到墙上,以显示推手唯我独尊.但我知他来力甚猛,不可以抵抗,随用一种极其轻妙,蚊虫不落,寸草不粘的极其虚灵的走脱之化劲,他连来三四个猛劲,我也连用了几个一化再化干净利爽.统统给他化掉.他因连扑了几个空,身体打了一个大转转,站立不稳,背部向着侧面立柜倒去,我怕损坏人家的家具,随速用手将其拉回,然立柜已撞的哗啦一响.<br /><br />朱家兄弟几人皆是孙门虎将,内家拳加西洋拳合练是他们的特点并因此而在数次擂台赛上名列前茅.其推手时的冲力快而猛,对一般人来说如迅雷不及掩耳无法躲避.而李雅轩却能一化再化,靠的就是神意充沛,只有观的亲切,看得清楚,才能走化的干干净净.我翻车时虽然只是一瞬间,但感到却象是慢动作.同样朱某的迅猛身手,在李雅轩当时看时,也如同慢动作一样,清楚分明.<br /><br />09年二月三月,我一直在家里练功,四月初,去了一趟是乐园,在公园里碰到一个熟人,这是个病号,身体差的很,没办法只好跟董老师学拳,他学拳比我还晚两个月,但反映强烈,练拳后身体好了很多,而且有气遍周身的感觉,他应该是较敏感者.又极用功,每天十几遍拳,因此进步快,虽只学拳一年,却自感已得太极拳之三味.病号遇见我也挺高兴,他说,阿邓,你练得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病号说,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膝盖痛?要痛忍一下就过去了.<br /><br />然后病号说,他练太极拳已经得到东西了.我说你练出了什么东西,我能试试吗?我说完就去推他,一推他就动了,一松手他又回来,没根,就像大人推小孩子一样,但我根本不敢用劲.我说,你这好像没东西啊.病号说,我有,我用了你受不了,我说你用吧,他用力推了几下,又伸脚下绊,被我躲过.推了几下之后,我一不留神,发现他人不见了,一回头,发现他正在我身后空中飞行,一个漂亮的鱼跃动作,一头扎进路边的一个浅水洼.<br /><br />我是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飞到我身后去的,大概是他推急了,所以用尽全身之力向我冲来,但没找到我的重心,就从我身边滑过飞出.我应该是一走神,所以毫无顶抗只意,让他扑了空.等我回过神来,看到的是一个鱼跃动作的慢镜头.神回来了,但动作跟不上,阻止不了,眼看着他一头扎进脏水里.<br /><br />董师为此事说我不该跟重病号动手,又说我功夫不到家,如果换做他,一把就能把人拉回来,我心里想,我跟病号动手还不是跟你有关系.<br /><br />推手有三种推法,一是不求勝負的練習推手,比如打四正手,这要求动作完整,按要按到位,捋要向后捋,挤需挤出去,棚住刚刚好.二是不帶神意的追求胜负的推手,是真的去推对方的两只手,推手只为了推手,搞好了也能将对方顶出去.三是体气神平衡带有神意的推手,这种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重心为目的.<br /><br />神意这东西,说起来也挺神,毛竹席说,世界上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因为一认真,你就得用神.列凝同志说: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因为要想学习好,要用心来学,也是要用神,这神跟人的定力有关,比如列凝同志,神意充沛,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看一样,听另一样,再写一样,还能说另一样.神人也,所以做领袖.有神的人,性能力也强,列凝同志的性能力就很强.我知道老同志死于梅毒是因为我在十几年前在曼谷开过一家小广告公司,我公司的经理是去中国留学的泰南人,他学的是医,他告诉我,除列同志外,还有一个太极拳的大宗师,也是死于此病.<br /><br />讲道捋,不得不提起曼師,曼師自云,棚捋擠按得一捋。曼師的捋手是肘捋,這不同于雅軒師講的用手輕輕扶著往懷裏帶。曼師的推手练习中,捋挤互换是很重要的两招.进攻需用挤,防守要用捋,练拳走平面,用时多立体.曼师真是太有才了.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2-11 16:30:28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 71 玩劲不同发劲<br /><br /><br />二 玩劲不同发劲<br /><br />安般太極拳法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传统太极拳法,比如安般太极拳法认为,改拳容易学拳难.至于太极拳的盘架练习,安般太极拳法认为应该是先紧凑,后开展.练拳有两种方法,一是带一点力打拳.二是完全放松打拳,带不带力这主要指的是手臂.其实两种方法都能练出功夫来.主张完全不用力的有李雅轩和郑曼青.安般太极拳法也主张不用力.如果不用力打拳,在最初是根本开展不了.而随着功夫的加深,拳架子会越来越开展.如果用力把拳打开展了那是假开展,假开展也能练出功夫,等出了功夫就变成了真开展.<br /><br />拳要打得真开展,要有一定基础.这基础就是两肩和两胯的松开.初学者,两肩和两胯都是紧着的,你要让他怎么开展.只有假开展.太极拳比赛不管多少式子,都要求舒展大方.所以金牌发了很多,功夫却越来越差.<br /><br />安般太极拳法认为在盘架子的练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尾闾正中,第一是尾闾正中,第二是尾闾正中,第三还是尾闾正中.之后,要松开两个胯关节.然后,才轮到虚灵顶劲及松肩沉肘.<br /><br />四正手中,讲过了棚和捋,现在轮到讲按.按劲属于进攻手,是发劲.太极拳有诀曰:退圈容易进圈难.是讲在推手当中,化人比发人容易.按郝为真的太极拳有三层意思,一水中行走,二水中游泳,三水上行走.到水中走路这一层也只能偶尔发出好劲来.太极拳的发劲真的很难.<br /><br />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此文常被转载,有一点影响,文章题目叫发劲有这么难么?我只摘其关键的一节:<br /><br />发劲何难?<br />用轻柔虚无的内劲,把人打出"丈外","丈外"不过三公尺多而已,这种距离的发劲到底有什么难处?尤其是用在那些对发劲丝毫没有概念的武者,或用在那些完全没有心里准备的武者,或用在完全不吞化的行家与弟子身上,用内劲将他们发出三公之外有何难处?尤其是"发劲标准示范动作":"叫被发者不要吞化顽抗,发者不动步,而用轻柔虚无的内劲,将被发者用手轻轻发出丈外,或发到墙壁上,发出如钱投鼓的撞击声音。"这种发劲技巧,绝对不难,却为什么被人说得好像神技一样?实在令人好奇。<br /><br />关键的文字是作者写的发劲标准示范动作,这要求被发者不要吞化顽抗,这就不叫发劲了,只能叫喂劲,我看过很多人喜欢做这种静态的玩劲表演.这个确实不难,难的是双方互不相让推手时能否发出这种轻柔虚无的内劲,能否把人打出长外?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不行.<br /><br />这种东西是骗人的,怎么骗呢,现在先不谈.<br /><br />在练太极拳的前进道路上,时时会遇到三叉路口,发劲也是这样.向哪边走,要看各人的爱好才好确定.<br /><br />09年十月底在广西南宁时,曾跟一个练赵堡架的人推了一次手,双方都没有用拙力,相互问了劲,用内劲谁都推不了谁.推了十五分钟后收手.原来这人推手小有名气,以前练陈式太极,感觉不出功夫就改练赵堡.后来还真进步不小,跟人推手赢面较大,之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把泰国人搞出去,他说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出去.<br /><br />那时我练拳还不到十个月,打拳虽已到了水中行走的层次,但推手的经验较少,推手时完全靠条件反射.有了一些棚劲,但不够,只是不原意用拙力.遇到不用拙力者,自然玩得高兴.<br /><br />我第二天遇到的是一位太极拳名家,大理论家,跟我试劲,其大力顶来,我棚不住,瘪在身上,但我觉得他只是用力,根本不是内劲,于是我也用力,把他顶回去.但考虑到他是名家,我对他不愿用足力气.他之后叫他的一个弟子跟我推手,他的弟子也是只学了几个月,推手全用蛮力,我只好也用蛮力相抗,我有时借力,有时侧顶,十几次将他搞出去.他输的心服口服,对我说,你是高手,而我只想对他说,推手不应该这样推啊.<br /><br />中国有不少名家,他们专门研究他们不懂的事情.<br /><br />我擧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人们对太极拳推手的认知是非常不同的,认知的不同,带来练习方法的不同.到了一定层次,有些人认为可以用力,有些人认为不可以用力,我是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应该尝试.最好是你自己不要用力,但不能要求对方也不能用力.有一种理论,认为跟用力者推手会把手推硬.其实这种观点不对,手长在你的身体上,当你有工夫了,你的身体软了,你的手也会软.<br /><br />推手好最重要的还是练好拳架,另外就是在推手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胜心切往往效果相反.推手赢了自然会开心,推手输了也应该高兴,如对方比你好,这样就又多了一位可以学习的老师.绝对是好事情.<br /><br />正确的发劲,要求有极好的腰腿功夫,这腰腿上的功夫,不是任何人能给你的,只有你自己把它练出来.即便是到了水中游泳的层次,还是很难用内力发人.我是到了这一层次,才明白以前我很佩服的这个层次的大师们,他们的化劲都很不错,但谈到发劲,也都是要用力才能把人搞出去,只不过在用力的时候,嘴里还在喊着放松.而且这个层次的大师个个都爱玩劲.我说的玩劲,有点类似发劲标准示范动作:叫被发者不要吞化顽抗.为什么这么搞呢,因为真的东西太难了,还是玩点容易的好.<br /><br />我在跟澳洲好手安提推了一次手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推手时腰不够松,尾闾不够正.我之后去找了一个练吴氏拳的美国佬试手,我在刚练拳两个月时,曾将此人顶翻在地,这时我练拳已经一年又十一个月了,进入了水中游泳的境界,跟当初的水准比是天壤之别.我跟他推时说,我这次要试着发劲了,我用正规的方法,不用力的方法向他发起进攻,推了一会,但根本一点便宜占不了.推不出他去,还被他借劲将我打出去.看来以我当时的水准,要想推赢他,还得用力顶,顶是不行的,顶一个比我大十八岁的老人,警察一定会抓的.要想练好真正的太极推手,需要有一点求道的精神,宁可正确的输,不要错误的赢.<br /><br /> 按劲,十八在诀里讲,按在腰攻,除了腰之外,两肩的松沉也很重要.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2-21 08:45:48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 72 虚灵顶劲 含胸不如拔背<br /><br /> <br />修安般念时,有些要求是跟练太极拳一样的,一是要直脊,二是头部正直,下颚微微回收,三是两肩下沉。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里,第一是虚灵顶劲,第二是含胸拔背,第五是沉肩坠肘。虚灵顶劲和沉肩坠肘在发劲中非常重要,但含胸拔背這點却一直引起争议。<br /><br />最初对此提出疑问的似乎是唐豪,他认为含胸有损健康。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巴西人在足球场上屡屡战胜英国时,某些英国人认为这是因为生活习惯的原因造成的。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自然要昂首挺胸。而巴西人随随便便,喜欢含胸低头,随时可以向前冲去。<br /><br />我打拳第一年一直是含着胸打的,讲好听的是有点含胸,讲不好听的就是有点驼背。我想把脊背竖起来,但做不到,一竖脊背就觉得两腿的压力加重,受不了。这样看来含胸有轻身的作用。另外的感觉就是含胸有虚心实腹的作用,含胸有力于气沉丹田。我讲的这两点是我的亲身体会。<br /><br />练到第二年尾的时候,开始不含胸了。背部越来越竖直,虚灵顶劲的感觉也越来越强了。我的经验是含胸就不能拔背。沉肩有两种,一种是含胸沉肩,一种是拔背沉肩。功夫浅时,是含胸沉肩,功夫深时就变成了拔背沉肩。这就是我要说的含胸不如拔背。<br /><br />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尾闾正中神惯顶,从那来惯呢,从脊椎惯。太极拳在练习中要有对拉拔长的感觉,对拉拔长什么呢?也是这条脊椎。从某种程度讲,练太极拳最主要地方都跟脊椎有关。即然脊椎对练太极拳这样重要,所以我们对我们的脊椎要有一些了解。<br /><br /> <br />脊柱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4473b0100h5hg.html<br /><br />我们的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br /><br />我只讲这脊椎的24块椎骨,最上面的7块叫颈椎,中间的十二块叫胸椎,下面的五块叫腰椎. 在正常情况下,脊椎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鹘椎后凸。<br /><br />腰椎前凸,但从第三个腰椎起向后翘,尾闾中正就是要把向后翘的腰椎向前收.这一收,你的整个腰就松了.<br /><br />拔背是指胸椎的第三椎,是十二快胸椎后凸与前凸的转折点,拔背就是拔这第三胸椎,使整个胸椎伸直.拔背了,就不能含胸了.<br /><br /> (説明:網上似乎找不到好的中文脊椎圖片,可拷貝的都不能用。無法拷貝Copyright版权所有)<br /><br /> 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加骶骨1块、尾骨1块.<br /><br />虚灵顶劲就是把前凸的颈椎竖起,关键的是要把第7颈椎的位置竖好. 第7颈椎,它长长的"尾巴"是最具特色之处。所谓的尾巴,就是它向背部延伸的棘突,长而不分叉,在颈部隆起,您只需要伸手在颈后就可以摸到它--最明显的突起,就是第7颈椎的棘突。这个位置对于医生们来说也非常重要,西医医生要靠着这个标志来寻找和辨认病人的颈椎;中医师在这个突起的下缘,也就是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找到了治病要穴--大椎穴。<br /><br />第7颈椎在练太极拳里作用非常重要,只要第7颈椎的位置摆好了,就能找到虚灵顶劲了,另外从第7颈椎向上拔,拔正了第三根胸椎,就是拔背直脊.还有只要你的第7颈椎竖正了,你的肩就沉下去了.第7椎有控制两肩的用处,你用一只手按住你的第7颈椎,动一下你的肩膀,你的第7颈椎也会动.拔背沉肩好过含胸沉肩.所以说,含胸不如拔背.更神奇的是,打太极拳要求旋腋,你7颈椎能竖起来,你打拳就能旋腋了,能放开了,能舒展大方了.<br /><br />我练拳时是以尾闾正中为主,然后是松两胯关节.当这些做的好了后,胸椎颈椎开始竖起,拳也越打越开了,<br /><br />人类直立运动已有约300万~500万年的历史,但直立后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适应功能的需要.而练太极拳为什么对身体有好处,主要就是拔直这根龙骨脊椎,<br /><br />以上是我的体悟,不是真传,不是嫡传.是邓传,邓小平说,太极拳好.<br /><br />李雅轩是反对含胸拔背的,雅轩师说应改为顶头拔背,顶头就要竖第7颈椎,拔背就是拔好第3胸椎.雅轩师说,杨澄甫十要里的含胸拔背是陈微明给加的.<br /><br />陈微明也觉得含胸拔背不对,他跟他的弟子说,是印错了,不应该含胸拔背.<br /><br />陈微明在杨澄甫十大弟子中,排第一位,这人文武都是天才,通达广大.下面转摘瞿先生的一段文字:<br /><br />陈微明(1881─1958),湖北蕲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01年与兄弟乡试同科中举,一门三魁。微明先生自幼体弱多病,于1915年拜孙禄堂为师,练形意、八卦,体魄由弱转强。1917年,拜澄甫公为师,学习杨式拳、剑、刀、枪、推手、散手。1925年,在上梅武昌路创办致柔拳社,推广杨氏太极,沪上名人王一亭、聂云台等均来就学,当年5月2日(申报)曾有详细报道。由澄甫公口授,陈微明笔录之太极拳术一书,采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于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致柔拳社发行,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1929年,致柔拳社迁到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底层。当时同乡会四楼有少林武馆,由徐文甫、陈铎鸣二位任教授。徐文甫身材魁梧,能将百余斤重之石担用足尖挑起,然后单手抓举。陈铎鸣乃南京路华德钟表行经理,亦是身强力壮。徐文甫到致柔拳社挑战。陈微明乃身材矮小之文弱书生。徐文甫使用少林钻拉拳招数,连进三步。陈微明以倒撵猴式化解,连退三步,然后右手粘住来拳,用野马分鬃式将徐腾空发出,跌倒于丈外,徐文甫身穿中装短褂,左胸月牙形表袋中的怀表摔得粉碎。微明师伯将其扶起。徐文甫、陈铎鸣即请求人社学太极拳。三个月后,两人开始学习四正推手,陈微明只用挤式,屡次将两人发出寻丈之外,撞在墙上。于是两人上楼摘下少林武馆招牌,专心学习太极。有一次,徐文甫收账回宁波,腰包中有数十枚银元,在船上被人发现。两名歹徒下船后尾随徐文甫,走了十余里路,来到一座木桥上。两名歹徒见四周无人,想乘机下手,徐文甫突然转身蹬脚,一名歹徒落水,另一名歹徒持刀冲上前来,徐文甫一手采住歹徒持刀之右手,用了一招斜飞式,将此人打落水中。另一次,两名强盗到华德表行抢劫。陈铎鸣用采劲夺下歹徒手枪,将其押送老闸巡捕房,英国警官奖赏陈铎鸣银洋三百元。致柔拳社之甲种班,采用三年学制。第一年学太极拳、定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学太极长拳 ( 即快架 )、动步推手。第三年学大捋、散手、对剑、太极枪。此乃杨氏太极之系统训练方法。致柔拳社第一届第一名毕业生赵敌七,基本功夫扎实,打遍上海日本柔道馆未逢对手,后来被日本浪人暗杀。1951年致柔拳社从宁波同乡会撤退,迁至永嘉路陈宅。除了<太极拳术>之外,陈师伯还编写了<太极剑(附太极长拳)) (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他又编写了<八卦掌擒拿图),陈师伯确实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优秀武术教师。其关门弟子林炳尧于前年逝世。历史悠久之致柔拳社,终于后继乏人。<br />圖片網址:<b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4473b0100h5hg.html
洪洞移民
发表于 2010-2-23 11:12:29
成仙之路-安般太极拳法73 放棄我执 静与动的区别<br /><br />四 放棄执着 静与动的区别<br /><br />我曾多次提到过尹先生,尹先生有修静的天份.尹先生练的是道教气功,达到较高的水平.他跟我一样发现,修静所得的定力大小跟呼吸速度有关系,所以他也喜欢测试呼吸速度.我每分钟五息时,他每分钟两息.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每分钟两息时,他已经一分钟少于一息了.他后来的平均呼吸速度一息一分钟二十秒.单次测试有时达一分钟五十秒.他的定力算很高的了.很早以前他就通了大小周天.现在打坐则是一片光明.原则上说打坐时出现任何景象都不值得称赞.惟有出现光却说明定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未到地定有两种定义,一种认为打坐时不见身形落入有分是未到地定,一种认为要有光才算未到地定.<br /><br />但尹先生过的并不快乐,尹先生的原因在于我执太强.前些天为了开导尹先生在董老师的家,当着董师的面,我讲给尹先生我和董师之间的一件事.<br /><br />08年我和董师参加马来西亚永年十年太极纪年会时,董师有上台表演拳架和推手.推手是和我推.我看过董师以前的大会推手表演,真的不怎么样.一次在泰国春武里,董师跟一名泰国弟子表演推手,本是示范动作.但那名弟子为了扬名立万在示范中对董师突下杀手,幸亏董师根稳手活,连连化解.董师少是非,事后只是一笑.又一次跟另一弟子在某国际会上表演推手,董师推他一次,他也要推出董师一次.<br /><br />为了使场面好看,也为了董大师有面子,我主动提出表演推手时,董师发,我不走化.这样推手时,弹簧对弹簧,可以把我发的很远.<br /><br />我们的推手表演是按既定方针办的.所以推起来很好看.头三次都是双方准备好了,董师发长劲,将我打出去.到第四次时我还未准备好,董师突然一个搂膝坳步,打我一个冷不防,我受到惊吓,踉跄着退了好几步,险些摔倒.我不明白董师为何对我突然袭击,下台后,以为他会有所解释.但董师的话却把我气得半死.董师说:阿邓,我刚才如果再加一点劲,肯定能把你打趴下.我愤怒,之后三天不给董师好脸.回国一周后还向别人诉说董师的不义.<br /><br />我向尹先生讲述到此,然后说,我讲述此事的目的是想说,董师此事可能有不当之处,但我比董师做的更不对.董师的错只是一掌和一句话.而我的错却是对此事执着了十几天.<br /><br />我接着说,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通病,这通病就是不正确的执着.我们每个人都很执着自己的正确,而执着别人的不正确.打拳时有时也是满脑子的杂念,这杂念都是别人的不对,不是这个人的不对,就是那个人的不对,反正都是别人不对自己对.其实这种执着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正确的执着会引起我慢贡高,而骄傲自满将使自己停止不前.对别人错误的执着首先会使自己不高兴,进一步可能会引出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应尽量放弃这两种执着,不要执着自己的正确,更不要执着别人的错误.当脑子里又出现某人的不对时,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如能这样想,我们平时的脑子能静很多,而且会很快乐.<br /><br />尹先生觉得我说的对,不过做起来有难度.不过尹先生承认,我的开导,对他有影响.<br /><br />我之前跟病号动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跟他相遇的两天前,接到董师的一个电话,在电话中董师跟我讲,这病号到处说他已经完全懂得太极拳是怎么回事.并在董师的场子放飞了董师的另一个学生.这个电话造成了我不知不觉对病号骄傲的不滿,並無意中对此执着.但当我在污水中捞出病号的假牙时,我真的后悔跟病号推手.因为他是一个身体状况及差得重病号.我讲了一百声对不起后,病号才说了一声没关系.<br /><br />修定有利于减少贪欲和执着,定慧双修到一定程度后,将对很多事不再执着,这使得人的烦恼减少,每天都很快乐.但如果你要钻研一门学问,比如太极拳,就一定要对这门学问非常执着.<br /><br />修安般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定力,去掉执着.当定力提升时,呼吸速度将越来越慢.但不可故意放慢呼吸速度来追求此一指标.一是故意控制出的呼吸是半真半假的东西.二是本来为了减少执着,你却增加了执着.三是违反了松静自然的修行法则,安全性减少.<br /><br />呼吸的放缓是自然出现的,比如尹先生,他练的不是安般念.他练功时除测试呼吸速度外,根本不意念呼吸.但他由于在练功期间定力很强,他练功时出现的呼吸速度也很慢.<br /><br /> <br />跟病号的事发生09年4月初,之后,我一直没去是乐园.4月份,一个朋友在我的拳社跟我互相喂劲,我用弹劲和拍劲反复的将其发出丈远.<br /><br />喂劲,按田兆麟的说法,原本是指老师教学生沾粘功,但现在一般是指老师教学生练发劲.老师做一呆点,不走不化,让学生用整劲发出,或让学生不得走化,体会老师的发劲.这种东西,是一种体会,比如每个人都可以用整力来推车,但没有人可以用整力来撩起蚊帐.<br /><br />喂劲多了,就便成了玩劲.现在的太极推手表演,功夫好的,有发劲,有玩劲.功夫差一点的,不能发劲,只能玩劲.发劲是双方不喂劲,凭本事把对方发出去,这要双方实力差距大,才发的好看.玩劲则需要对方配合.玩劲比发劲差别大了.隔山打牛的玩劲表演也比真正的发劲容易多了.<br /><br />看过一个表演,一名体壮的汉子上台要求试一下大师的发劲.大师说,我不要发你,我可以发你后面的人.大师叫了一名学生站在壮汉之后并用劲按住壮汉的后背,大师表演隔山打牛,把学生发出去了.台下一片掌声.但壮汉却摇摇头,失望的走下台。<br /><br />玩劲跟发劲的区别,就好像你拿枪打一只死鸟跟你拿枪打一只飞鸟的差别一样大.打飞鸟别说你了,许海峰都不行.<br /><br />4月份,我打拳时呼吸已经变了,人松了很多.玩劲的花样也无师自通的会了几种,中旬是泼水节,朋友黄老师来我的拳馆玩.黄是广西人,在泰国某大学教中文.黄的体力非常好,他可以连续踢三场足球.我跟他推过几次手,每次都是稍占优势.我以为我已经功力大涨了,但推起手来,还是没有什么优势,玩劲时灵活运用的招式一手也用不上.我跟他推了二十分钟,大汗淋漓.但黄老师说,他感觉刚热好身.能否再推半个小时,我一口拒绝.<br /><br />玩劲跟发劲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静中,一个是在动中.在静中,气容易下沉,对方又不顶不化,意动劲到,毫无阻碍.发劲则双方都在动中,发者气不易沉下,被发者是退圈容易进圈难.<br /><br />我直到十月份才可以在推手中轻松的战胜黄老师,但也是要靠借他的劲.<br /><br />好的发劲确实很难. 过去,上海武术界称田兆麟、武汇川为杨门“哼哈二将”,因为能够出手见红,随手发人大概只有他们两.这除了功夫外,跟人的个性也有关系.<br /><br />玩劲跟发劲不同,推手跟散手差别更大.请看这段网上摘得文字.<br /><br />一九四八年秋,有一位武林同道从温州来,此人姓陈(名不详),五十左右年纪,身高一米六、七,长得很墩实,他是来沪推销海味的。这天在外滩公园,我见他与许多人一一推手,但没有谁能胜得了他。后来田老师和同学们推手完毕,正准备休息,这位姓陈的兴致勃勃地走到田老师跟前要求搭手过招。田也高兴的与他搭手。只见他俩四只胳膊象四条蛇一样缠绕在一起,虽属定步推手,根本就看不清掤、捋、挤、按等手法。正在难分难解的时刻,只见田老师用肘猛压对方,而陈很巧妙的化去这一肘。田见一肘未中,疾速变成盖面捶,又未击中。紧接着挺腰冲拳,对方一转腰,又未击中。田老师见这连环三击,都未凑效,立即改换招数,将对方两手分开托起,这时田两手在下,陈两手在上,两个人都在聚精会神的手粘着手,一动也不动,四只眼睛放出寒光,目不转睛的对视着。这样僵持着有一分钟之久,围观的人都屏住呼吸,全场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忽听田双手一拍,“劈”的一声,对方向后跌出丈外,正好背后有假山石将陈挡住,幸未跌倒。陈因没有跌倒,跃步向前,对田胸部就是一拳。田边含胸,边用左手将对方右拳托向己身右边。陈顺势用右肩外靠,田提起右脚套住陈的右小腿后部,同时用右手横挒(这动作的速度只在一瞬间),陈措手不及,“咚”的一声,仰面朝天,跌倒在地。由于此人功底很深,就地一滚又起来,对田左颊一拳击来。田用右手接住对方右腕,左掌搭在对方右肩,向右一转身,又将陈发出一丈开外。这一手,大家看得清楚,田是手下留情的。为什么呢?当陈被挒倒后爬起,田已看见陈的口角流血。故而最后一手,顺势将对方轻轻捋出。立即摆好架势,并告说:“你还来?”此时陈也知趣,不再出手,田上前很友好地握住陈的手说:“你累了!走一走,散散步!”围观者数百人,无不钦佩田老师瞬息多变,步法灵活稳健,招无虚发,实在罕见。同时对这位陈某的功夫,评价也是很高的。<br /><br /> <br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姓高手跟田兆麟推手时还能应付一气,升到散手时.输赢立见.<br /><br />田兆麟前辈是一位非常另人尊敬的太极高手.还得转一下瞿世镜的文章:<br /><br />田兆麟(1891-1960),乃北京消防队员,健侯师祖见其年轻力壮,勤恳好学,遂多加指点。健侯师祖授拳极其严格,一式架势未达到标准,决不肯教下一式。据田师伯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田兆麟甚有悟性,每日在杨家勤学苦练,功夫大有长进,多次请求拜师。因其性急好斗,健侯师祖不允。1915年,田兆麟24岁,被选为救火队领班,健侯师祖指定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绍轩”,仍由师祖代子传艺。1917年,师祖逝世,田师伯再投少侯宗师门下,苦练杨氏家传的快拳及散手,身手柔绵而气势速猛。少侯公有“千手观音”之美誉,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公之风格。<br /><br />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车夫素有“刨黄瓜儿”之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师伯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师伯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之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br /><br />又一次,田兆麟在西湖边茶楼凭窗而坐,品茶观景。两名国民党下级军官要田让座,田兆麟不允。军官撒野动手,被田师伯发出丈外。军官回营召集十余名土兵前来围攻田兆麟,田师伯乘机大显身手,从从容容,将来人一一放倒。田师伯两次遭十余人围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发无损,于是名声鹊起,上门求艺者络绎不绝。<br /><br />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开山门,功夫炉火纯青。田兆麟闻讯后,专程赶回北京,与澄甫公试手。不料一出手即被澄甫公粘住,一筹莫展,连续数次被澄甫公发至丈外。田兆麟原以为自己熟练健侯师祖之中架子及少侯公之小架子快拳,杨家的功夫已集于一身,万万未曾想到澄甫公造诣如此深厚,不禁号啕大哭,跪地不起,重新叩头拜师,虚心求教。由于田师伯曾经得到健侯师祖以及少侯、澄甫两位宗师亲传口授,功夫不同凡响,曾在杭州国术比赛擂台夺魁。<br /><br />30年代初,田兆麟在上海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授拳,工商界人士慕名而来者甚众。田师伯又在外滩公园( 现称黄蒲公园 )设立拳场,公开授拳,历数十年之久。在50年代,我经常到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推手。不论功夫多深之徒弟,与田师伯一搭手,就受其控制,不过数分钟,即汗流浃背,不能支持,需要替换。田师伯“车轮大战”几十个回合,谈笑自若,额角上无一滴汗珠。早晨六时公园开门,田师伯即开始授拳,约十时许,到点心铺用一碗面,再与众门徒推手直到中午十二点,方始回家。各方拳师慕名前来切磋者不少。田师伯一不问来者姓名,二不问是何门派,欣然接手,哼哈之声间,对方即已跌出,田师伯从未失手。<br /><br />有一位练少林拳的码头工人,能举二百余斤之石担:时常在旁边嘲笑田师伯推手并非真功夫。有一次,我在外滩公园观看田师伯与徒弟推手,此人突然在田师伯身后出拳猛击其背部。田师伯并未回头,只听得他大吼一声,身前之徒弟与身后之码头工人均跌至一丈以外。田师伯回过头来问此人是否摔痛。此人十分羞愧,满脸通红,解释道:老师请勿见怪。我想试试您的功夫是不是真的。田师伯置之─笑。<br /><br />我曾经观摩张达泉、马岳梁、郝少如、何炳泉等各派名师太极推手,可谓各有千秋,然而田兆麟师伯确实与众不同,充分显示杨家“出手见红”的风格。田兆麟早期弟子叶大密、陈志进、杨开儒及晚期弟子沈荣培均擅长推手。由田兆麟口述,弟子陈炎林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19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出版,上下两册线装本,详细记录健侯师祖所授之大架、器械及内功基础,可惜未将健侯师祖所传之中架及少侯宗师所传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内,如今杨式中架、小架已后继乏人。<br /><br /> <br />杨氏太极一百家写过几篇,但已无意再写下去,吹别人不如吹自己,吹自己不如练自己,我去练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