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小龙到中华武道
<br /> 去年我有缘回到了阔别近三十年的北京,一切的变化,很难仅以“巨变”二字来表达。这次是我历次回国中最令人兴奋和感慨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国来传授李小龙先生亲传的截拳道。李小龙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不仅通过电影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又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功夫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br /><br /> 此次回国,有幸结识了钟海明先生,二人见面甚是投缘,相见恨晚。在燕湘两地一路畅谈,从李小龙截拳道的技法、拳理,到李小龙的武道哲学思想,共同的理解和认同,紧系两人之心。特别是看了他刚刚写好的《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龙》和《中华武道概论》使我十分的感慨和震撼。<br />首先感慨的是,近四十年过去了第一次看到有国人能如此全面深入的来解读李小龙和他的武道思想。李小龙带给世界的影响是许多国内的人所不太了解的,他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遗憾的是我们的国人却是在他去世十多年后才渐渐对他开始有所了解。<br /><br /> 人们对李小龙的了解多数都是从他的功夫片开始的,是他在其功夫片中展出的民族气节感染和激励了人们。然而,这位被誉为功夫之王的王者,他的成功之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这位王者,又是如何成为一代武林宗师和国际影坛巨星的呢?他的功夫片及其人生的背后究竟还蕴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这些很少有人去作深入的探讨和解读。<br /><br /> 尽管四十年过去了,但是当年和小龙师父一起学拳练拳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在向他学习截拳道之前,我打过拳击,还学了一年多的太极拳,我要比他年长十岁,但跟随他仍然学习到了许多的东西,使我受用终生。当时,他虽然很年轻,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很深。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东西也看了很多,他私人藏书大约就有2500册。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当年他虽然没有机会到大陆遍访明师,但是他却以实战实用为原则,他能判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他能从传统武术中吸取那些最有用最有价值的东西,而去批判和抛弃那些华而不实和无用的招式。<br /><br /> 在他的武道思想理念中蕴含了许多老庄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他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国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大部分人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奥妙的。<br /><br /> 八十年代初,海明先生曾突破层层阻力首次把李小龙的截拳道介绍到了国内。这次他又携手国内的几位研究李小龙的年轻人撰写了这本《王者之路》,从不同的角度对李小龙一生中由武道、功夫片到人生感悟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深入的解读。李小龙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对其成功之路的解读,会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一些十分重要的启示。对中年人来说,李小龙作为一位生活的艺术家,相信同样也会给予许多人生之道的感悟。<br /><br /> 其次,我在与海明先生的交流中又读了他和马若愚先生写的《中华武道概论》,不由得使我感到有些震撼。书中所言与李小龙的武道思想,可谓既有所借鉴,一脉相通;又不谋而合,并有所延深。小龙先生当年未及全面表达的思想,在该书稿中却均有所涉猎或进一步展现。<br /><br /> 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华武道的哲学理念和技术理论体系,这是具有纲领性的。我和海明都是搞理工科出身的,因此都非常认同任何一个技术体系要想有生命力,就应当是一个开放性平台的观点。因为只有开放兼容,相互包容,才能共通共享。武术也不例外。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种类繁多,门派林立,更需要有相融与共的理念。更何况各门派的拳理本身就是相通的,只有百花齐放与对立统一能协调一致,中国的武术才有发展和生命力。<br /><br /> 实际上,李小龙当年就是中华武道的倡导者。有人问李小龙,截拳道是什么?小龙解释说,“我只能说是国术,一个没有门派之分的国术,是反对让武术流入形式化的国术,是从传统中解救出来的国术。”李小龙提出了“国术应当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用哲学精神,融化到国术里面去”的思想。<br /><br /> 当年我跟随李小龙练拳,学到的不仅是他的技法拳理,令我更加为之倾倒的则是他的武道哲学思想,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抛弃了任何的门户、门派之见,而集各门武技之大成。追求的正是武道的简单、直接和非传统性。在其体系中,真正体现了老子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的“得一”思想理念。老子的这一理论,也正是《中华武道概论》中搭建中华武道体系的理论依据。<br /><br /> 李小龙所倡导的截拳道,其实就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武术技法、拳理为基础,又吸收了西方搏击术而建立的中华武道体系。李小龙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博览群书,如痴如迷。在实践中,他不断地通过体用结合,所建立起的武道体系,正是以中华文化中的老庄哲学思想理念为基础的,他吸纳了中华文化中的辩论法——“阴阳学说”,以及称之为“五行论说”的系统论。同时,在习武过程中的认识论上,又充分体现了禅宗修行中“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使武道的修行赋予了“禅武合一”的特点。此外,他还时常运用“水的哲学”来解读武道理念和人生之道,强调要 “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 如今提倡振奋民族尚武精神,并非一个过时的话题。《中华武道概论》再次提出了文武并举,文治武备的思想理念,回顾了中华民族及武术文化的历史。数千年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历史都证明,尚武的民族总是生机勃勃富于进取的。世界其他民族暂且不论,先秦的中国,诸国争雄,竞争激烈,尚武之风炽盛。春秋战国的吴越,既有着当时中国最精良的战剑,又有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战士。史书称“楚人好战”,考古发掘则发现,楚国男子死后随身下葬必有一剑;秦国有“虎狼之国”之称,秦军则人称“虎狼之师”;齐国“隆技击”;燕赵为“四战之地”,燕赵从来多慷慨悲歌之士。赵文王剑客三千,日夜相击于前……<br /><br /> 目前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中华民族要想实现和平崛起,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内圣外王”的大国风范和智慧。这种气魄是需要通过长期的习武修身,以武入道,才能养育出的真正的“浩然之气”。面对当今的世界环境“武道兴国”也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兴国之策。<br />《中华武道概论》中积极倡导中华武道的思想,并非强调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恰恰相反,强调的是:当今的世界迫切需要一种以和谐文化为基础的人类文明,一种以包容文化为特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以和谐文化为内涵的民族与民族间的交往,一种以内敛文化为准则的外交环境。<br />只有这样,人与大自然之际间才能相依共存,人与人之间才能相惜共存,民族与民族之间才能相敬共存,国与国之间才能相荣共存。中华武道也将成为不同文化间共通共荣的和谐载体与纽带。<br /><br /> 我这次不仅看到了祖国的强盛,也看到了无数的截拳道爱好者和龙迷们的执著,更看到了国内学者对武道思想的深刻理解。我认为,截拳道属于世界,但又源于中国的武术,截拳道的根在中国。故而,此行有一种同源归根的感觉,相信小龙在天之灵,若能看到他创立的武道理念能回归祖国,并在全球发扬光大,也一定会十分欣慰的。<br /><br /> 相信广大的读者们通过这两本书,能更多地了解李小龙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一面。看到一位伟大天才成功背后的真实故事,看到他武道思想和心灵中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更希望能通过对中华武道理念的了解,给每一个青年人的人生成长有所帮助和启迪。<br /><br /> 愿小龙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br /><br /> 作者简介:<br /> 李愷先生已有八旬高龄,曾是美国火箭技术研究所的工程师,又是李小龙的第一代亲传弟子、著名的太极拳师和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的名誉主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