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兆元姐夫很多信息《鲁豫有约刘大观》
<font size="6"><strong>刘大观</strong></font> 刘大观(1753~1834),字正孚,号松岚,山东临清州邱县(今属河北)人。乾嘉时期著名文人,为官有政声。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其生平事迹,坊间诸书或有讹阙,故缀此小文。<br /> 据民国六年刘青溪等续纂之《邱县刘氏族谱》卷一,刘大观一世祖彦实,明初由山东莱州府潍县徙东昌府邱县,为迁邱始祖。二世至十一世祖,依次为刚、庆、宪、三聘、韶、嘉祯、尔浚、中鳌、世宠、若敞。高祖秉义,例贡生。祖士缙,雍正十三年拔贡,知贵州天柱、四川荣经等县事。父曰燮,监生,广东新会、安徽休宁县丞,安徽桐城、泾县知县。兄大程,弟大夏、大均、大雅,五人皆同父异母。大均于道光二年至四年任直隶遵化州丰润令。<br /> 刘大观一生,大致可划为五个时期。(一)出仕之前。据民国《邱县刘氏族谱》卷四,刘大观生于乾隆十八年四月初五日(1753年5月7日)戌时。其二十六岁前,乃里居读书应举时期。可识者,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日,生母姚氏卒。二十七年,游粤东。三十六年,客吴门。四十二年,受知于山东学政钱载,为拔贡生。(二)初宰粤西。四十三年(1778)五月,廷试列一等,拣发广西以知县试用。署柳州府融县令,补桂林府永福令。尝署柳州府首县马平令、象州知州、平乐府贺县令。四十八年秋,调补镇安府首县天保令。五十三年,尝摄府篆。五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继母陈氏卒,是冬丁忧离职。五十七年三月二十日,父曰燮卒。浪游江浙。(三)继牧宁远。乾隆五十九年(1794)服阕,冬抵沈阳,旋署盛京附郭承德令。六十年五月,补开原令。嘉庆元年(1796)春,升宁远知州。六年,遵工赈例,捐升道员。八年,离任候选,冬客扬州。九年,遵衡工例,加捐过班;游江浙。十年十二月,以道员分发湖北,具折请训,补授山西河东兵备道。(四)观察河东。嘉庆十一年(1806)二月初二日,接河东道印,旋兼管晋、陕、豫三省盐务。同年九月十八日,署山西布政使,十一月回原任。十四年冬,再署山西布政使。十五年正月,上疏劾前任山西巡抚<a href="http://bbs.taiji.net.cn/view/269145.htm" target="_blank">初彭龄</a>。二月二十六日,嘉庆帝降谕:初彭龄以四品京官补用,刘大观照部议革职。十六年三月,迎銮五台山,赏通判衔。(五)退居怀庆。嘉庆十六年五月,携家客河南怀庆府城。十八年,掌怀庆府覃怀书院讲席;应怀庆府济源令何荇芳请,主纂《济源县志》。据其覃怀书院弟子李棠阶《李文清公日记》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条,刘大观卒于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1834年5月1日),享年八十二岁。<br /><br /><br /><br /><br />鲁豫有约刘大观<br /><br />继关外苦寻刘大观、大观墨迹现羊城之后,我又开始了鲁豫有约刘大观之旅。鲁者,山东也;豫者,河南也。结伴同行者谁?全国著名漫画家侯峻山先生、爱女金玉。历时五六天,行程三千里,汗流浃背,斩获亦丰,不虚此行。<br />始至邯郸<br />8月3日,旧历七月初三。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二四八,好回家。那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顺利地登上了开往邯郸的长途客车。<br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顺抵古赵之都——邯郸。侯峻山先生去买票,三张邯郸到新乡的。在火车站广场,我遇到了一个同乡的乡镇长,与我甚熟。他带着二十余个乡镇干部在搞“灭火”工作、“狙击”活动。结果,跟着跟着,还是跟丢了两个要进京到省上访的村民。我们谈笑风生,似乎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味道。但味外有味,让人感到滑稽格外,可笑殊甚,可悲非常。<br />老话讲,穷死不做贼,冤死不告状。上访与群众,我向来认为,有人、有钱的群众不用上访,无人、无钱的群众白上访。越级访,反映的是同级党政部门的失职;群体访,反映的是基层维权意识的增强;缠访,折射的是政府公信力的打折;赖访,彰显的是法纪机关职能的软弱。<br />辞别那位乡镇长,我们就近在美国加州拉面馆,每人要了一碗拉面。一看,每碗10元钱,加上筷子每双1元。看来,物价和股市正好相反,一个是直线上升,一个是全面下挫。真是该涨的不涨,该落的不落。市场是一种无形的手,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牵动着百姓的喜怒哀乐。<br />K49火车于20:59火车缓缓启动,随后加速,宛如一条巨龙在风驰电掣。车厢内人头攒动。由于是过路车,我们都没有座位。幸亏我早有预谋,随身带着小马扎。在前后车厢连接处,蜷伏下来。那种忽张忽合的厕所门,不时地传来一股股刺鼻的尿骚味,呛得我们头昏脑胀。 车至新乡<br /><br />新乡站到了。我们匆匆下车。<br /><br />“爸爸,拍一张火车全景吧,妈妈还没有见过火车呢!”金玉悄悄地说。<br /><br />是呀!妻子与我结婚十五六年。我只是带她到过邯郸,连坐火车远出的机会也没有。惭愧惭愧!金玉在2000年元旦,曾跟随我远赴天津,参加民政部天津民政学校88届行政管理一班毕业十周年同学大聚会。那年她才六岁。活蹦乱跳,到处撒欢,至今让我历历在目。<br /><br />“几位要休息吗?铁道宾馆欢迎您!”尚未出站,几位身穿铁道服装的中年妇女拦住了我们。<br /><br />“对不起!我们不用休息!”我斩钉截铁地回绝。过度的热情,会招致陌生人的反感与抵触。再说,铁老大,铁老霸,不知是我的偏见,还是事实如此。我向来对于铁路系统有一种嫉妒和羡慕混杂的感觉。<br /><br />我们在车站广场附近,找到了邮政宾馆。那里的总台服务员是一位半老徐娘,很和蔼可亲,给人以无限的亲情与友善。但房间内潮乎乎的床位让我久久不能入睡,这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br /><br />新乡图书馆藏有刘大观及门弟子、三代帝师李棠阶的《李文清公日记》、《李文清公遗书八卷》,刘大观的卒年日期即是哈尔滨许先生在《李文清公日记》中发现的,并及时告知我的。<br /><br />《李文清公日记》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月初一日条:“酉正,接刘克庵信,知松岚师于三月廿三日仙逝。带来生平纪略,属代作《行述》。”那么,《李文清公遗书八卷》中会不会有《刘大观行述》呢?这是我们前来新乡图书馆的目的之一。<br /><br />更为重要的是,据邱县原方志办主任潘芝林先生提供的1981年第10期《文物》杂志,中有刘乾先生所写的《高密诗派抄本晋唐六家五言诗选》一文,披露:“使高密诗派走出胶州,而得扩大其影响者,是刘大观。”“翁方纲讥笑高密诗派只学张籍、贾岛为‘窘步’,当是未见此选本的缘故。所以,此选本是了解高密诗派的、与《主客图》同样重要的文献。《主客图》虽然一刻再刻,今仍罕如凤毛,而此选本向未付刻,当然更为希见。”“书中刘大观所录小字,有评有注。”如能斩获此本,可谓如获至宝,弥足珍贵了。<br /><br />“先不要退房,看进展情况再定。”一觉醒来,我这样嘱咐侯峻山先生,“反正十二点前退房就算一天。”<br /><br />简单地吃过早餐,我们乘车到达新乡市图书馆。由于时候尚早,我们就在牧野广场上转悠、拍照,打发时光。<br /><br />“老侯,在新乡市图书馆大楼前留张像,作为纪念!”我这样招呼老侯,显然我们对于新乡市图书馆是充满期待与热望。憧憬着找到古籍中“刘大观”时候的那种幸福与满足,隐隐约约中,我的内心涌动着浓浓的诗兴。<br /><br />“古籍部正在整理当中,所有古籍都已打包。你半年以后再来吧!”新乡市图书馆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是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态度很热情,但与古籍部联系的结果却让我们失望。<br /><br />外面的天气很热,但我们的心里很冷。我们迅即折返火车站,买上去往焦作的火车票,灰溜溜地吻别新乡。 逗留焦作<br /><br />“四块五一张火车票,真的很便宜!”侯峻山先生显得很兴奋。<br /><br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我这样顺口回复了一句。对于新乡市图书馆的失望情绪,一直笼罩着我,久久地挥之不去。<br /><br />果不其然,6905次列车见站即停,遇车则让,老牛四颗牙,不紧不慢,好像一只蜗牛在慢慢地蠕动。<br /><br />“给许昭伦先生发个信息,就说我是河北邱县的小邵,正由新乡赶往焦作,上午请您吃饭,看是否方便?”我吩咐侯峻山先生。<br /><br />许昭伦先生在焦作市体育局工作,是许衡的后人。刘大观曾序《许氏族谱》,但文中个别字句与我们正在整理的《玉磬山房诗文集》稍有不同,为此曾与许昭伦先生商榷。于是,我们成为道友。多有书信来往,但从未谋面。后来,哈尔滨许先生即是通过许昭伦先生中介,而对于刘大观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许昭伦先生,就没有哈尔滨许先生的加盟;没有哈尔滨许先生的加盟,刘大观研究就没有今天如此突飞猛进的进展。<br /><br />“对不起,我在山东出差,7日才能回到焦作。”真是不巧,许昭伦先生发回的信息确实让我感到遗憾。<br /><br />“这样回复许先生:有缘再见,欢迎到邱县。”我吩咐侯峻山先生。<br /><br />一到焦作,我就晕头转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在一家书店,我买了一本《四大名著人物点评》,女儿金玉则买了一本《读者》杂志。<br /><br />随后,我们随便找了一家小饭店。在找座位时,我想让一个毛头小伙,往里挪挪。可谁曾想,他“啪”的一声,拍得饭桌震天响。<br /><br />“你就不会坐里头?!”<br /><br />我无言以对,只能吃回哑巴亏。人到屋檐下,怎肯不低头呢?于是,我就厌倦起焦作这座城市来。<br /><br />事后,侯峻山先生这样说:“这家伙是人渣,是垃圾!”<br /><br />我还是无言以对,只得苦笑着摇摇头。“山大了,什么鸟没有?” 转战沁阳<br /><br />8月4日下午13:35,我们乘上了由焦作发往沁阳的客车。下车后,我们换乘摩的,急匆匆地赶往沁阳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李占京主任。他对我们非常热情,让我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可惜他对于刘大观一无所知。这也难怪,刘大观尽管客居怀庆二十余年,但他毕竟是客籍人物。<br /><br />他不停地往外打电话,联系这个,联络那个,忙得是脚手不使闲。最后,他给我们联系上了沁阳市文物局原局长、曹谨研究会会长李建兴先生。可惜不巧的是,李先生在武陟看病,当天不能回来。<br /><br />“关于刘大观的资料都在市文物局,你找田局长吧!我这就给他打个电话。如果他不在,找办公室也行!”电话那端传来李建兴先生热情而又周到的声音,当即就有一股暖流在我的心里喷涌而起,越来越强烈。多么令人尊敬的老者,那么久违而又熟悉。<br /><br />结交李建兴先生,也是机缘巧合。我是在《中州古今》杂志上看到署名为李建兴的《清代循吏曹谨宦台前后之行绩考述》一文。邱县方志办的杨凤奎先生抓紧通知我,我阅读完后,当时推测曹谨既然和李棠阶出仕前同在覃怀书院求学,而李棠阶是刘大观执掌覃怀书院时的及门弟子、得意门生,曹谨十有八九也是刘大观的弟子。于是,我就“莽撞”地写了一篇《曹谨:刘大观的门生翘楚》。后被哈尔滨许先生推翻。<br /><br />他的理由是:曹瑾嘉庆十二年中解元,嘉庆二十二年大挑一等。刘大观嘉庆十八年掌覃怀书院。他不是刘大观的学生,这是可以肯定的。李棠阶《曹君怀朴墓志铭》中没有提及与曹的同学关系。如果二人是同窗,绝不能不提。这一点非常重要。道光《河内县志》卷十六:“覃怀书院,在城内东北。乾隆四十三年,知府康公基田改义台寺建。”曹如果曾在书院就读,那也是嘉庆十二年以前的事。<br /><br />于是,我知错必改,就试着改成了《曹谨:刘大观的忘年交》。后通过台湾文史学者、凤山赤邑文史工作室主任郑温乾先生才了解到李建兴先生的联系方式。于是,频相交流,成为道友,和焦作的许昭伦先生一样,神交已久,至今未曾谋面。<br /><br />我们急匆匆赶往市文物局,田中华局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不仅慷慨地惠赠天宁寺三圣塔基座上由刘大观题写的小注拓片,转赠了由齐天昌先生编著的《一代循吏曹谨》一书,展示了仿古影印本《怀庆府志》,还带着我们实地参观了天宁寺。更为可喜的是,还在碑刻墙上意外地发现了刘大观为他人所写的墓志铭,尽管大部分字迹模糊,但落款“山左(山东)邱县刘大观”依旧清晰可见,让我们激动不已。我抓紧让侯峻山先生拍了下来。<br /><br />晚上,田中华局长盛情地款待了我们,文物局的书记李丽明女士、办公室主任张红军先生也一同作陪。喝得我和侯峻山先生都云山雾罩,手舞足蹈。结果,我们住进了汽车站附近的圆梦宾馆。 直奔济源<br /><br />8月5日早七时许,我们登上了由沁阳市开往济源市的长途汽车。一路无话,顺利抵达。打的到达济源市人才大厦,我们找到了市史志办,接待我们是方志主编王传福先生。<br /><br />当我们说明来意后,王先生马上让人拿来《续修济源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刊本,共21卷。我们找到了刘大观代县令何荇芳所作的序,并找到刘大观主持续修《济源县志》的证据。何荇芳,江苏丹徒人,进士,乾隆六十年任济源县令。王先生显得也很兴奋,他随即提出要我们把刘大观《玉磬山房诗文集》中有关描写济源的部分提供给他们的要求,我们满口应承。<br /><br />当我们提供要查阅《济源县志》民国稿时,却让我们大感意外与饮恨。只见《济源市志》附录上赫然写道:“《济源县志》民国稿,由济源县方志馆馆长刘萱(又名刘兰如)主持编纂。稿成,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付印。历经战乱,志稿下落不明。”<br /><br />我们只得在拍摄了《续修济源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刊本书皮和刘大观所代写的序言后,无奈离开。<br /><br />与王传福先生握别后,我们参观游览了济渎庙。镏金大字“济渎庙”遒劲古朴,两旁的对联:“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勾人心魂。<br /><br />济渎庙,因四渎之一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该庙创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总面积达八万余平方米。现存宋、元、明、清历代各式建筑二十九座,唐至清各代碑碣石刻四十余件。清源洞府门,三间四柱,斗拱九踩重翘重昂,为河南现存最为珍贵的明代木牌楼。寝宫,建于北宋初,殿顶坡度平缓,斗拱雄巨疏朗,是中原现存最古老的殿堂建筑。济渎池,系济水发源地,池水莹澈,四周亭台楼间环抱,是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北方园林。<br /><br />走进济渎庙,穿过清源门,“天开洞府丹霄近,池涌灵泉碧海通。”白喜、干将,要离、专诸分列两旁,霸气十足,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br /><br />走出渊德门,但见汉柏耸立,直冲云霄,傲然屹立,斑驳陆离,似乎在诉说着久远的历史与沧桑。寝宫内,“河神高枕农无恙,黎庶安康民长歌。”<br /><br />龙亭之上,水波缥缈;济水之源,泉水涌动;天下第一洞天,俯视中州;长生坛上,益寿延年。虎守杏林孙思邈,八仙过海蓬莱湾。<br /><br />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心事几人能洞穿?我们试图在石碣碑刻中寻找刘大观的墨迹,可惜无功而返。 回折开封<br /><br />8月5日12时许,我们乘上了由济源市开往开封的高客。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我们顺达开封市。随即直奔河南省图书馆,开始了新一轮的搜索。接待我们的是古籍部的孙新梅老师,她对我们很热情。<br /><br />当我们翻开书目时,竟意外地发现了李怀民、李少鹤的诗集,李怀民,即李石桐,高密诗派的创始人,其手抄本《石桐先生评定刘松岚诗》在青岛市图书馆有藏,是研究刘大观所必备。李少鹤,即李子乔,是刘大观最初诗歌的切劘者,是师友关系。我们随即迫不及待地要查阅光绪丙戌(1886年)仲夏刊刻的李怀民《石桐先生诗钞》,结果在其《回帆集》中发现了《平乐遇同乡刘明府松岚即别》,在其《还山集上》中发现了《高士裘并序》。在其《还山集下》中发现了《刘明府正孚都门寄书,并新订诗卷以报短韵》。我们随即查阅同年仲夏刊刻的《少鹤诗钞》,在其《少鹤飞集》中发现了《寄刘正孚》,在其《宾山续集》中发现了《登镇安西楼,怀刘正孚》。<br /><br />在翻阅李棠阶《李文清公遗书》八卷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梦寐以求的《刘大观行述》,也许李棠阶生前并没有满足刘克庵要求他为恩师刘大观写行述的愿望,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我们依旧亢奋,因为在他的《李文清公诗集》中意外地发现了《次韵松岚夫子示书院诸生之作,并序》和《自景东返省道中,读松岚夫子娱老集,敬题》两首诗。<br /><br />更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在河南省图书馆所收藏的刘大观《玉磬山房诗文集》十四卷本中,基本上都能补齐刘大观研究会现有十七卷本所缺失的字迹,于是,我们便取消了南京之行。 东挺青岛<br /><br />8月6日0时57分,我们在开封火车站进行了短暂休整后,乘上了1162次列车,取道济南。到达济南时,已近中午。火车站广场上不时出现荷枪实弹的武警和耀武扬威的警犬,总给人以一种异样的感觉。我们简单地吃了口饭,侯峻山先生就去执行购买火车票的任务。<br /><br />当天下午15时04分,我们转乘K171次列车,发往青岛。到达青岛时,已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青岛作为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奥运会的气氛很浓烈,安检的氛围也很紧张。青岛火车站焕然一新,气势恢宏,洋洋大观,据说是专为奥运会而翻建。一些装饰工人还在加班加点,加紧扫尾。<br /><br />当天晚上,我们住进火车站国营旅店。一进三楼,就看见一个很不起眼的招牌。在进入房间的走廊中,我看见一个老爷子和一个黄毛丫头躺在一张床上,很不养眼。这时,我忽然想起郑州火车站厕所里的“免费妓女王莉”和“帅小伙真心找朋友”来,一种恶心感让我险些呕吐出来。<br /><br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打车到青岛市图书馆。路上,我对侯峻山先生说:“你知道吗?青岛有段邱县路。”<br /><br />“是吗?真的?!”侯峻山先生显得有些惊讶与兴奋,“咱们实地看看去吧。”<br /><br />“现在不行哦!那段路正在搞建筑,进不去!”出租车司机师傅的话让我们莫可奈何,只能是一声叹息。<br /><br />我们到达青岛图书馆时,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br /><br />“什么时候,咱邱县的图书馆有此景观,则邱县强兴矣!”我发自内心发出如是感叹。“一个小小的邱县吧,还让某些人搞得乌烟瘴气!”<br /><br />“特藏部,正在整理。所有古籍都已打包,重新上架,开放仍需时日。”大厅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彻底打碎了我们此行的一切梦想。<br /><br />“什么时候能开放呢?”我急切地追问。<br /><br />“那不好说!”<br /><br />后来,侯峻山先生前去服务台,与特藏部联系一下,结果是对方也说“NO”,好在记下了电话号码。<br /><br />我带着女儿金玉,逛到图书馆内的教育书店,买了一本《应知应会文化常识速读》,便直奔火车站。 曲线返乡<br /><br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加上爱女金玉偶染小恙,于是,我产生了今天必须回到邱县的念头。<br /><br />当天12时02分,由青岛开往济南的L56次列车。在列车服务的列车员都是清一色的学生妹,据说都是实习生。服务的程序倒比老列车员严格,照章办事。但明显的是实践经验不足。很可笑的是,她居然连到站与临时停车也搞不清楚,甚至会把站名错报,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br /><br />百无聊赖的我正襟危坐,百感交加,想起了很多很多,于是,便口占《旅途杂感》:<br /><br />火车天天开,我非日日坐。车外阳似火,车内汗如河。<br /><br />可叹小广播,不放好听歌。可笑列车员,站名竟报错。<br /><br />可爱对面女,顾盼流秋波。可悲泰山雨,空向山阴落。<br /><br />可怜流浪汉,奔袭无处躲。可敬刘大观,馆藏诗文多。<br /><br />我乃凡夫子,沽名文骚客。钓誉费心机,苦寻造物磨。<br /><br />我本白门后,祖上积阴德。邵智家族墓,幸赐我一座。<br /><br />万贯不曾有,万卷差不多。待我百年后,谁还记得我?<br /><br />家有双凤翼,恨无麒麟哥。隆隆东西车,匆匆南北客。<br /><br />抬头过眼云,俯首孺子座。窗外山峦舞,车内人婆娑。<br /><br />我为刘大观,心力亦交错。鲁豫今赴约,晋桂又待说。<br /><br />关外心独苦,羊城莫逆我。更喜数高士,雪中送炭火。<br /><br />冰城许教授,冷雨敲窗乐。古井小妞妞,尧山雨伯伯。<br /><br />王韧慷慨士,关心斋主客。尧山壁大家,梅津斋泼墨。<br /><br />李桂生恩师,许昭伦焦作。李建兴先生,田忠华局座。<br /><br />知恩不图报,涌泉报无多。恨我无诗才,苍天眷顾我。<br /><br />头上三尺灵,心中五内佛。是非曲直禅,酸甜苦辣乐。<br /><br />火车抵达济南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每人买了一把雨伞,就顶风冒雨赶往济南长途汽车站。买上了由济南开往长治的高速巴士。<br /><br />当天20时30分许,我们在馆陶高速公路口下车,时已暮色沉沉,灯火点点,星星闪闪,凉风拂面。徒步近两公里,顺利坐上了我们事先叫好的出租车,踏上了返回邱县的路程。<br /><br />在邱县与馆陶县的交界处,我们被拦了下来。理由不是看交没交费,办没办证,而是看我们是不是包车要进京告状的馆陶群众。于是,我又回想起在邯郸火车站“灭火”的乡镇长和他所带领的“狙击队”。我更想到刘大观在其《玉磬山房诗文集》之《岭外集》中的名篇《重至象州》:<br /><br />昔是此州主,今为此州客。风景尚依然,我鬓已苍白。<br /><br />停舟问遗老,半作东郭石。轩前古榕柯,生意尚婆娑。<br /><br />得寿固足喜,不材当奈何?治民如种树,须求根本处。<br /><br /> 世无郭橐驼,那得识其故?<br /><br />在香城固东顺饭店,小酌数杯后,返回县城,已是近23时。天上牛郎织女,人间糟糠夫妻。那一夜,我睡得很香,梦得很美,笑得很甜。我梦见自己挑着一双儿女,成了牛郎;还梦见有一个望眼欲穿的望夫女,那是我结发的妻子,她妆扮得花枝招展,像飘飘欲仙的织女。我们飞呀飞,飞到了8月8日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1.2 新乡市图书馆藏清代孙奇逢撰《读易大旨》手稿,是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版本价值的珍本。孙奇逢,字启泰,号夏峰,清容城(今属河北)人,明末避乱易州,晚岁移居苏门(今河南辉县境内)之夏峰,世称夏峰先生。该稿就是其流寓河南辉县时所作,他在自序中说:“至苏门,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日大旨。”《读易大旨》,《四库全书总目》虽已著录,但作为明清之际大学者的手稿真迹,作为河南地方文献资料,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该馆还藏有邑人李棠阶的《强斋日记》手稿,自咸丰元年辛亥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咸丰二年壬子四月二十一日,这本日记手稿恰是民国年间影印的《李文清公日记》中所缺少的内容,从而能使《李文清公日记》玉成完壁。李棠阶字文园,号强斋,清河内(今沁阳县)人,清道光二年进士,历宫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清。显然《强斋日记》手稿是河南近代地方文献中的珍奇藏品。 《李文清公日记》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条:“酉正,接刘克庵信,知松岚师于三月廿三日仙逝。带来生平纪略,属代作《行述》。”李文清公是对李棠阶谥号的尊称,而李棠阶则是刘大观掌教覃怀书院时的及门弟子,更是得意门生。<br />李棠阶,字文园,河南河内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 ,授编修。五迁至侍读 。二十二年(1842),督广东学政,擢太常寺 少卿 。会巡抚黄恩彤 奏请予乡试年老武生职衔,严旨责谴,李棠阶亦因违例送考,议降三级调用,遂引疾家居。文宗即位,复日讲,曾国籓 荐李棠阶“醇正,堪备讲官”,召来京。既而日讲中辍,李棠阶以病未赴。<br /><font size="6">咸丰三年(1853),粤匪北犯,河北土寇蜂起,用尚书周祖培 荐,命治河北团练。李棠阶联络村镇,名曰“友助社”。贼踞温县东河滩柳林,四出焚掠,李棠阶督团练击之,村民未习战,且无火器,杀贼数十人,卒不敌。会山东巡抚李僡 率兵至,贼引去。贼自渡黄河,始知民间有备,稍稍牵缀。洎河北肃清,叙劳,加四品卿衔,赐花翎。<br /></font>同治元年(1862),诏起用旧臣,李棠阶应召至。上疏言:“用人行政,惟在治心。治心之要,莫先克己。请于师保匡弼之馀,豫杜左右近习之渐。暇时进讲通鉴、大学衍义诸书,以收物格意诚 之效。”又言:“纪纲之饬,在于严明赏罚。凡朝廷通谕诸事,务饬疆臣实力奉行,庶中外情志可通,而祸乱可弭。”两宫嘉纳焉。授大理寺卿 。先是两江总督何桂清 偾事 逮治,部谳从重拟斩决,廷臣有右之者,言部臣有意畸重,仍从本律监候。李棠阶疏谓何桂清贻误封疆罪大,不当轻比,非公论。后何桂清卒伏法。连擢礼部侍郎 、左都御史 ,署户部尚书 。召对,言:“治天下惟在安民,安民必先察吏。今日之盗贼,即昔日之良民,皆地方有司贪虐激之成变。为今日平乱计,非轻徭薄赋不能治本。然非择大吏,则守令不得其人,亦终不能收令行禁止之效。”因极言河南乱事,及诸行省利病甚悉。命为军机大臣 ,具疏力辞,弗许。二年(1863),授工部尚书 。<br />三年(1864),江宁克复,论功,加太子少保 。大憝 既平,上谕中外臣工以兢业交勉。李棠阶语恭亲王 及同直诸大臣,谓当设诚致行,久而不懈,勿徒以空言相文饰,王深然之。翼日召对,王反复陈君臣交儆之义,李棠阶与同僚继言之,两宫改容嘉纳。寻调礼部尚书 。太后命南书房、上书房诸臣纂辑前史事迹,赐名《治平宝鉴》,命诸大臣进讲。李棠阶因讲汉文帝卻千里马事,反复推言人主不宜有所嗜好,以启窥伺之端。自是每进讲必原本经义,极论史事,归于责难陈善。四年(1865),恭亲王被劾退出军机,李棠阶谓王有定难功,时方多故,不当轻弃亲贤,入对,力言王非有心之失。会惇、醇两王 亦奏言奕? 不可遽罢,乃复命入直。僧格林沁 战殁曹州,李棠阶以朝廷赏多罚少,疆臣每存藐玩 ,上疏极言其弊,于是有申饬直省督抚之谕。<br />李棠阶自入直枢廷,军书旁午 ,一事稍有未安,辄忧形于色。积劳致疾,十一月,卒,年六十八。上震悼,遣贝勒载治奠醊,赐金治丧,赠太子太保,谥“文清”。<br />李棠阶初入翰林,即潜心理学,尝手钞汤斌 遗书以自勖。会通程、硃、陆、王学说,无所偏主,要以克己复礼、身体实行为归。日记自省,毕生不懈。家故贫,既贵,俭约无改。尝曰:“忧患者生之门。吾终身不敢忘忍饥待米时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