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chen12
发表于 2010-4-13 10:01:49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是张三丰所作。那么,“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难道不是王宗岳所作。至于行功心解说是李春茂所作,那就有点不沾边了。人们知道的是;杨露禅跟陈家沟的陈长兴学的太极拳。若塘村李家也会太极拳,怎么名不见经传。再者,塘村的人难道都是文盲,不知挂在什么门上的那块匾是干么的?。文革前【包括解放前】以唐豪.顾留馨之流就鼓吹;太极拳是陈家沟陈王庭创的,塘村李家难道不知此事。李家的人不该都死绝了吧。再者说,谁家的家谱能记什么“太极拳论”一类的东西。若如此,那些圣人的家谱岂不是光记他的著作了。家谱家谱,是族人的传承记载,顶多在旁记上官居何职,有何明说。象太极拳论应是单独记载。独自传承的。<br />我以为;论述太极拳的渊源的关键;首先自己的功夫要到一定的层次。小学生不行,中学生也不行,大学生也不行,最少得到教授级。身上有了功夫,其说的真假,一看便知。塘村李家不会一个练太极拳的也没有吧?。他们怎么传承的呢?。
weizhen
发表于 2010-4-14 06:39:26
请看清楚十三势行功心解是李仲所作。唐村的家谱是经过专家鉴定的。你应该好好读一下家谱的发现过程与鉴定情况再发表意见就比较容易讨论。非但李氏家谱、拳谱那样记载,同时乾隆年间的王堡枪谱也提到王堡枪法宗师王安民及苌家拳苌乃周也从唐村李鹤林学十三势等。李氏在舞阳等地也教拳,不过在咸丰以后就衰落,以致后人不闻。这不奇怪,姬龙峰在自己家乡仅传了一两代便无声了,不然去山西戴家学拳的李洛能应去姬龙峰家或者在河南南阳学拳的戴龙邦父子应回山西姬家学。王柏青本只有十三势论,无太极拳论等,足以说明太极拳论非王宗岳所作,如果你读过通背拳论,你就不难发现太极拳论有不少地方是来自通背拳论的。而给李鹤林送扁的是王安民,不是未成功器的阴符枪作者山右王,阴符枪作者山右王与王宗岳除了都是山西人外,无任何关系,完全是不同时代的人,是唐村造假者无耻的谎言。他们玷污了自己的祖先。
songchen12
发表于 2010-4-14 11:06:52
家谱是经过专家鉴定的,但是关键的一页没有。也就是太极拳论。河南造假可是天下第一。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什么碗。拿到中科院作碳什么检验,得出的结论是真的。可这位主家拿到河南造假一条街,那里的人一看,这是我们这儿出的。遂领这位主家到某个作坊一看,哈,全是青花瓷。<br />所以,我之所以说塘村李家的家谱是假的,就在于此。解放后不敢说,那解放前该有所交代吧。没有。为什么没有?。<br />旧时农村都有家谱。【就是在文革中,我们家的家谱也是放到了贫下中农家里藏了起来】。每逢过年,村里辈分高的人,有头有脸的,都要拜祖宗.族谱的。那么这个拿家谱的人,他自己拿着家谱干什么呢?。也就是用如何?。<br />所以,家谱记载功夫的事,在全国应是另类。大家都知道,孔圣人的家谱应是天下第一家谱。其也是记载了正宗族人的传承及分支。若把孔圣人的学说记载在里面,那就不叫家谱了。<br />武功的记载,应是秘传。不会记在家谱里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的传统。不然,也不会有“传男不传女”规矩。而且家谱里记在武功秘籍的都出在河南。
weizhen
发表于 2010-4-16 06:25:29
魏美智,看了你做的事、说的话,有时不得不承认网友说你那儿是造假最多之处。十三势论是张三丰所著,你的大本的落款是讲经时间,不是著作时间,不然十三势论是拳经之首,怎么会出现在歌颂十三势论的十三势歌的年代之后多年?李元春又不是白痴,在家谱序记载其祖先著作中非常全面,就是未说十三势论是他祖先的作品。难道不是你在白痴,会是李元春吗?!!!<br /><br />本人从来就说是王公悦(王宗岳)、王公素兄弟两,是家谱上写的,不是什么墓碑(你造李自奇碑造疯了,见啥都是碑)。历史上将名字之音写错的比比皆是:陈家沟写李际遇就有另一种写法李积玉;还有将姬龙峰写成姬龙凤、姬隆峰;戴隆邦写成戴龙帮,你真的智商不高,难怪你造的碑的鉴定书不敢拿出来。<br />你是个武盲,和你谈阴符枪是浪费时间,对牛弹琴。
weizhen
发表于 2010-4-22 16:55:32
董氏六合枪序<br /><br /><br /><br /> 董氏六合枪,又称“王堡枪”,为明末道人董老先师讳秉乾所创传。据谱载,董老先师乃怀庆府武陟小董人,生于明万历庚辰年,寿九十有九,逝后葬于怀庆府河内千载寺旁之道士坟茔。<br /><br /><br /><br /> 老先师曾南游湖北荆门,后自北之太行山而来,隐身于千载寺之道观太极宫。曾传河内唐村李仲、李信及温县陈沟陈奏挺三姑表兄弟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又传河内王堡王公仲锦先师六合神枪。<br /><br /><br /><br /> 董氏六合枪数传后至清乾隆年间王堡王先师讳安民公,安民公传孙王先师讳景苍公,景苍公与族兄霖苍公曾赴京传清道光皇帝。景苍公又传子王公讳万选,万选公传河内西庄吴先师讳华林,华林公于清同治年间传怀庆府修武县上白作李公讳隆延、李公讳克富,隆延公即吾亲祖父。<br /><br /><br /><br /> 余李氏先祖乃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叔伯兄弟共五人移离祖居,一落户于河内唐村,一落户于河内李洼村,一过黄河落户于巩义,一远赴安徽,另一落户于河内柏山。余先祖即柏山一支,而此支一世祖半道染疾身亡,由余一世祖母携三子入居柏山,后二世祖兄弟三人又各分开,一迁清化城(河内县城),一迁杨中道村,余二世祖则留居柏山村。<br /><br /><br /><br /> 柏山村一支至余七世祖,又迁出四支,一赴沁阳王召村,一去河内黄岭,一迁修武县上白作,一支仍留柏山。余即明嘉靖万历年间迁上白作一支之李氏子孙,迁上白作一支,过了四、五代,又有一支迁李封村。自明初一世祖至余已十七世,家谱至今尚存,而村中已有李氏二十二、三世孙矣。<br /><br /><br /><br /> 余父辈伯、仲、昆亲兄弟三人,余伯父早亡,叔父受命专攻文,而余父专习枪。余父李讳维彬,排行老二,聪敏灵慧,自幼刻苦练枪,枪法绝伦。十八岁时在一次械斗中,以一杆枪同时缠翻十八根枪杆,惊散数倍于我之众,保护了家乡,并一举成名。后曾于孔村传武术成手枪法,并曾受聘于冯玉祥将军部队任武术教官。<br /><br /><br /><br /> 在清朝末年,博爱王堡王三岐老师前来上白作李家走访王堡枪传流情况,余父热情接待王老师来吾家传授枪艺,了解情况。王三岐老师给吾父招打十六回缠捉棍,练到十五回脑后取宝,吾父一枪翻把王三岐老师头上的帽翻到地上,王老师急忙讲:功夫练成这样程度,是很难的,是要流很多汗、吃很大苦的。<br /><br /><br /><br /><br /><br /> 董老先师之枪法以里三合、外三合之六合,而名之为六合枪,演习时,时时不离此六合之身法及劲意。此枪讲阴阳二气,秀如伏猫,长如纵虎,藏头伏尾号胁肩,藏脉伏头,伏头藏豚,斜正身,弓马步,每动必以身法劲,而非胳膊之劲。前臂为豆角弯肘,前手不出尖,后手肘不离肋,三尖相照。既要虚实闪设,又有威风杀气,气发哈咦二声,讲心动眼合、身到步落,脚落手合,内外一时俱到,即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此枪无门,当地流传有“陈沟拳尽圈,王堡枪无门”之语,又有“枪挑黄河两岸”及“枪扎南北二京”之美誉。<br /><br /><br /><br /> 此枪原传十二路,分别为:缠捉棍十六回,长打十二回,小枪十二回,小使手三十六回(择要十六回),大使手十二回,大枪歌十二合(每合文各有数回,最后三合为马上三合),盖枪十回,滴水枪八回,斜穿枪六回,十情法十回,十上法十回,接枪十二回,而每回又有数招与十余招不等。<br /><br /><br /><br /> 吴先师讳华林又曾综合则要十四回。至于“王樵捆柴”则为一法,“神枪八法”只是神枪之辩,今人以为是二路枪法,误矣!<br /><br /><br /><br /> 余先人除上述十二路原传董氏六合枪即王堡枪,并吴先师之综合择要枪法外全部学完,另创有“富棍十六回”。盖上述枪法均为二人定式盘枪之套法,而“富棍”则为散扎,无定型套路,只有每回定式之开始。每回招数往返次数如遊场之交手比枪,全无定数,唯凭当场之情形。余先人另传有董先师之六合刀,然主练枪。<br /><br /><br /><br /> 据载此枪乾隆年间曾传陈沟,又有黄河南岸苌乃周来王堡学枪,清末太极忽雷架创始人李景彦及陈沟陈同等俱曾在王堡学枪,而王堡先师们也曾在怀庆府各地传授枪法,然迄今为止所有传承之地,唯吾上白作李家仍能保持枪法原貌。<br /><br /><br /><br /> 家严维彬公生于1885年,卒于1957年,余为独子。家严虽中年得子,爱余深切,然于枪术,则督教甚严。余自幼习枪,迄今已近七十年,仍每日必练,未曾稍懈。一则为强身延年,二则唯恐怠懈而遗忘。如今热兵登峰,此冷兵之遗技,百无一是,然于强身自卫,其功尤在。余父偿言:何为捶?丢枪即为捶。<br /><br /><br /><br /> 而于文化之研究,此枪价值似尤甚焉。余徒子颜紫元早年曾另随名师习原传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掌,而软十三、心意捶之身法、步法等,无不与董老先师之六合枪相契合。尤其是心意六合拳,诸多招式亦无不源自此枪,而此枪较之则更为完整原始。故紫元徒子据此及心意六合门残存之原传枪法招式等,断言心意六合拳鼻祖姬公龙峰先生,亦为董老先师入居太极宫之前,即于北之太行山修练时之传徒,姬氏后化枪为捶,开创心意六合拳。<br /><br /><br /><br /> 余曾传董老先师枪法予村中及博爱义沟赵庄年轻人,然得余之真传者,唯太江、太海二子、本家孙国战、族侄太喜、及爱徒紫元。紫元徒子虽于年半前始从余习枪,后又请余至其家中长住半年,早晚分二时督教传授,因其有坚实之武术根基,悟性超凡,肯下苦功,故进步亦非常人能所及。<br /><br /><br /><br /> 董老先师之六合神枪,历经数百年,真传一线未断,如今后续有人,老夫可告慰历代先师在天之灵矣。<br /><br /><br /><br />河南省焦作市上白作七十七叟李正府谨誌 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二日于新西兰爱徒颜紫元之阆圃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