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zhen 发表于 2010-4-26 07:58:37

转 :李正府宗师之《董氏六合枪序》 颜紫元

<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转</font></font><font face="SimSun"><font size="3">:李正府宗师之《董氏六合枪序》颜紫元<br /><br /><br /><br />董氏六合枪,又称“王堡枪”,为明末道人董老先师讳秉乾所创传。据谱载,董老先师乃怀庆府武陟小董人,生于明万历庚辰年,寿九十有九,逝后葬于怀庆府河内千载寺旁之道士坟茔。<br /><br /><br /><br />老先师曾南游湖北荆门,后自北之太行山而来,隐身于千载寺之道观太极宫。曾传河内唐村李仲、李信及温县陈沟陈奏挺三姑表兄弟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又传河内王堡王公仲锦先师六合神枪。<br /><br /><br /><br />董氏六合枪数传后至清乾隆年间王堡王先师讳安民公,安民公传孙王先师讳景苍公,景苍公与族兄霖苍公曾赴京传清道光皇帝。景苍公又传子王公讳万选,万选公传河内西庄吴先师讳华林,华林公于清同治年间传怀庆府修武县上白作李公讳隆延、李公讳克富,隆延公即吾亲祖父。<br /><br /><br /><br />余李氏先祖乃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叔伯兄弟共五人移离祖居,一落户于河内唐村,一落户于河内李洼村,一过黄河落户于巩义,一远赴安徽,另一落户于河内柏山。余先祖即柏山一支,而此支一世祖半道染疾身亡,由余一世祖母携三子入居柏山,后二世祖兄弟三人又各分开,一迁清化城(河内县城),一迁杨中道村,余二世祖则留居柏山村。<br /><br /><br /><br />柏山村一支至余七世祖,又迁出四支,一赴沁阳王召村,一去河内黄岭,一迁修武县上白作,一支仍留柏山。余即明嘉靖万历年间迁上白作一支之李氏子孙,迁上白作一支,过了四、五代,又有一支迁李封村。自明初一世祖至余已十七世,家谱至今尚存,而村中已有李氏二十二、三世孙矣。<br /><br /><br /><br />余父辈伯、仲、昆亲兄弟三人,余伯父早亡,叔父受命专攻文,而余父专习枪。余父李讳维彬,排行老二,聪敏灵慧,自幼刻苦练枪,枪法绝伦。十八岁时在一次械斗中,以一杆枪同时缠翻十八根枪杆,惊散数倍于我之众,保护了家乡,并一举成名。后曾于孔村传武术成手枪法,并曾受聘于冯玉祥将军部队任武术教官。<br /><br /><br /><br />在清朝末年,博爱王堡王三岐老师前来上白作李家走访王堡枪传流情况,余父热情接待王老师来吾家传授枪艺,了解情况。王三岐老师给吾父招打十六回缠捉棍,练到十五回脑后取宝,吾父一枪翻把王三岐老师头上的帽翻到地上,王老师急忙讲:功夫练成这样程度,是很难的,是要流很多汗、吃很大苦的。<br /><br /><br /><br /><br /><br />董老先师之枪法以里三合、外三合之六合,而名之为六合枪,演习时,时时不离此六合之身法及劲意。此枪讲阴阳二气,秀如伏猫,长如纵虎,藏头伏尾号胁肩,藏脉伏头,伏头藏豚,斜正身,弓马步,每动必以身法劲,而非胳膊之劲。前臂为豆角弯肘,前手不出尖,后手肘不离肋,三尖相照。既要虚实闪设,又有威风杀气,气发哈咦二声,讲心动眼合、身到步落,脚落手合,内外一时俱到,即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此枪无门,当地流传有“陈沟拳尽圈,王堡枪无门”之语,又有“枪挑黄河两岸”及“枪扎南北二京”之美誉。<br /><br /><br /><br />此枪原传十二路,分别为:缠捉棍十六回,长打十二回,小枪十二回,小使手三十六回(择要十六回),大使手十二回,大枪歌十二合(每合文各有数回,最后三合为马上三合),盖枪十回,滴水枪八回,斜穿枪六回,十情法十回,十上法十回,接枪十二回,而每回又有数招与十余招不等。<br /><br /><br /><br />吴先师讳华林又曾综合则要十四回。至于“王樵捆柴”则为一法,“神枪八法”只是神枪之辩,今人以为是二路枪法,误矣!<br /><br /><br /><br />余先人除上述十二路原传董氏六合枪即王堡枪,并吴先师之综合择要枪法全部学完外,另创有“富棍十六回”。盖上述枪法均为二人定式盘枪之套法,而“富棍”则为散扎,无定型套路,只有每回定式之开始。每回招数往返次数如遊场之交手比枪,全无定数,唯凭当场之情形。余先人另传有董先师之六合刀,然主练枪。<br /><br /><br /><br />据载此枪乾隆年间曾传陈沟,又有黄河南岸苌乃周来王堡学枪,清末太极忽雷架创始人李景彦及陈沟陈同等俱曾在王堡学枪,而王堡先师们也曾在怀庆府各地传授枪法,然迄今为止所有传承之地,唯吾上白作李家仍能保持枪法原貌。<br /><br /><br /><br />家严维彬公生于1885年,卒于1957年,余为独子。家严虽中年得子,爱余深切,然于枪术,则督教甚严。余自幼习枪,迄今已近七十年,仍每日必练,未曾稍懈。一则为强身延年,二则唯恐怠懈而遗忘。如今热兵登峰,此冷兵之遗技,百无一是,然于强身自卫,其功尤在。余父偿言:何为捶?丢枪即为捶。<br /><br /><br /><br />而于文化之研究,此枪价值似尤甚焉。余徒子颜紫元早年曾另随名师习原传十三势软手、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掌,而软十三、心意捶之身法、步法等,无不与董老先师之六合枪相契合。尤其是心意六合拳,诸多招式亦无不源自此枪,而此枪较之则更为完整原始。故紫元徒子据此及心意六合门残存之原传枪法招式等,断言心意六合拳鼻祖姬公龙峰先生,亦为董老先师入居太极宫之前,即于北之太行山修练时之传徒,姬氏后化枪为捶,开创心意六合拳。<br /><br /><br /><br />余曾传董老先师枪法予村中及博爱义沟赵庄年轻人,然得余之真传者,唯太江、太海二子、本家孙国战、族侄太喜、及爱徒紫元。紫元徒子虽于年半前始从余习枪,后又请余至其家中长住半年,早晚分二时督教传授,因其有坚实之武术根基,悟性超凡,肯下苦功,故进步亦非常人能所及。<br /><br /><br /><br />董老先师之六合神枪,历经数百年,真传一线未断,如今后续有人,老夫可告慰历代先师在天之灵矣。<br /><br /><br /><br />河南省焦作市上白作七十七叟李正府谨誌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二日于新西兰爱徒颜紫元之阆圃书屋</font><br /></font>

weizhen 发表于 2010-4-26 16:39:45

魏老儿,刑警队长的事情发生在今年的河南,本人的家眷已一年半没回大陆了,所以应该是你家的女眷才符合道理,何况就在你们河南呢!哈哈哈。。。<br />我师傅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抖圈,你这武盲发明的东西怎么会成为我师傅的强项呢?就像你造假碑不需要逻辑一样,你能搞笑!

耄耋 发表于 2010-4-26 18:41:43

<div class="maxcode-quote">
魏老儿,刑警队长的事情发生在今年的河南,本人的家眷已一年半没回大陆了,所以应该是你家的女眷才符合道理,何况就在你们河南呢!哈哈哈。。。<br />我师傅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抖圈,你这武盲发明的东西怎么会成为我师傅的强项呢?就像你造假碑不需要逻辑一样,你能搞笑!<div style="text-align:right;">-- by 会员 <u>weizhen</u> (2010-4-26 16:39:45)</div><br /><br />
</div>
<br />颜紫元,怎么?河南人又窃你的姑盗你的嫂了?你怎么对河南人经常怀有刻骨仇恨啊?

weizhen 发表于 2010-4-27 07:23:54

魏老儿,大江先生如要造假,就应该将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等一同造进去,就同近年赵堡在王柏青的谱上造出一本王柏青谱“完整版”一样。而且大江的文章发表在上世纪末,还没有见2003年以后才发现的李氏家谱,不知道李元善序文中未说十三势论是其祖先作品。同样杜元化上世纪三十年代著书时就更不知李氏家谱了,他为什么不把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等一同写进书里?而那时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等已经很普遍,随手可得,如曾与杜元化同在河南国术馆的关百益就曾从北京抄得太极拳经带回河南并传至济源神拳传人处。这说明杜元化是个非常尊重事实的学者,他在赵堡只得了“十三势论”及对十三势论总结性的歌诀(乾隆年间七首歌诀之一),便只写十三势论。王柏青谱说明赵堡原传仅十三势论。但到了陈清萍及其弟子时代,除了十三势论外,还开始传入部分歌诀。据河北汤士林得太白山(太行山河北、山西境内的分支,非秦岭的太白山)老道传乾隆七首歌诀及二十四字,说明太行山道人(极可能来自千载寺)已将张三丰十三势论、李氏十三势歌、太极拳论等,并千载寺道人秘传的心法在乾隆年间写成了更为扼要的七首歌诀(故此,十三势论、十三势歌、太极拳经等在前,歌诀出现在后)。这歌诀中的一首于陈清萍、任长春时由太行山道人传至赵堡。据任长春后人说:任长春曾与太行山道人李松如切磋十三势太极拳。任长春、李松如年龄相仿。故李松如也应出生于道光年间,李的七首歌诀应得自乾隆年间太行山(千载寺)道人。<br />魏美智不讲逻辑,自己习惯造假,反而诬告大江先生造假,真是无耻小人。

耄耋 发表于 2010-4-27 13:15:05

<div class="maxcode-quote">
魏老儿,大江先生如要造假,就应该将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等一同造进去,就同近年赵堡在王柏青的谱上造出一本王柏青谱“完整版”一样。而且大江的文章发表在上世纪末,还没有见2003年以后才发现的李氏家谱,不知道李元善序文中未说十三势论是其祖先作品。同样杜元化上世纪三十年代著书时就更不知李氏家谱了,他为什么不把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等一同写进书里?而那时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等已经很普遍,随手可得,如曾与杜元化同在河南国术馆的关百益就曾从北京抄得太极拳经带回河南并传至济源神拳传人处。这说明杜元化是个非常尊重事实的学者,他在赵堡只得了“十三势论”及对十三势论总结性的歌诀(乾隆年间七首歌诀之一),便只写十三势论。王柏青谱说明赵堡原传仅十三势论。但到了陈清萍及其弟子时代,除了十三势论外,还开始传入部分歌诀。据河北汤士林得太白山(太行山河北、山西境内的分支,非秦岭的太白山)老道传乾隆七首歌诀及二十四字,说明太行山道人(极可能来自千载寺)已将张三丰十三势论、李氏十三势歌、太极拳论等,并千载寺道人秘传的心法在乾隆年间写成了更为扼要的七首歌诀(故此,十三势论、十三势歌、太极拳经等在前,歌诀出现在后)。这歌诀中的一首于陈清萍、任长春时由太行山道人传至赵堡。据任长春后人说:任长春曾与太行山道人李松如切磋十三势太极拳。任长春、李松如年龄相仿。故李松如也应出生于道光年间,李的七首歌诀应得自乾隆年间太行山(千载寺)道人。<br />魏美智不讲逻辑,自己习惯造假,反而诬告大江先生造假,真是无耻小人。<div style="text-align:right;">-- by 会员 <u>weizhen</u> (2010-4-27 7:23:54)</div><br />
</div>
<br />颜紫元小儿郎,你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历史,都是在那里胡抡瞎侃。李氏家谱记载的明明白白,李如松生于康熙年间,你还往那里故来故去的瞎胡喷。任长春是什么时候人,能与出生于康熙年间,成长于康雍乾年间的李如松切磋十三势太极拳?岂非天方夜谭吗?赵堡有原传《十三势论》正是李如松所传。乾隆年间之后,又传给他们《太极拳轮》,无论从历史上、时间顺序上都是符合逻辑的。杜元化只录了《十三势论》,还有几篇他没有录出来,在杜元化的《太极正宗》一书的序言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他的到的太极拳理论,共有四本书,他只出了其中一本,其他内容在其他书内,还没有来得及出书。<br />太极拳的传承情况是,陈家沟的太极拳是陈王廷所传,赵堡的太极拳是唐村的太行老道李如松所传,同门同宗,脉络清楚,与张三丰没有什么瓜葛。张三丰与太极拳也没有一点瓜葛。太极拳与武当山也没有什么瓜葛。武当山的太极拳始祖是赵堡的王海洲先生。80年代,王海洲教会了武当山太极拳。赵堡与武当山搭上关系是在2000年之后。赵堡人实在找不出早于陈家沟创太极拳的史籍,于是在2000年之后,将王霖贞改称为王宗岳,将李如松原传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打手歌》抄件的落款用黑笔抹去,对外称为武当赵堡,彻底从太极拳的正当的传承人的地位<br />上走下来,沦为武当山、张三丰的不伦不类的徒子徒孙。<br />谭大江造假是有目共睹的,你添谭大江的屁股,百般为他辩解,无非是想在武当杂志上发表你的那些连狗屁都不如的烂文,为你炒作而已。

weizhen 发表于 2010-4-27 14:08:08

魏美智小老儿,李鹤林的年龄比李如松小,他的太极拳论怎么会有年纪比他大许多的李如松收藏?若是你那个李如松传的乾隆七首歌诀的话,李氏拳谱早该收入,而李氏拳谱上不见踪影。任长春的曾孙任顺天今年已七八十了,对其祖上的事不比你这个造假分子清楚?你的那个康熙年间的李如松不是你现编的(原李氏家谱未出现过),就是与道光年间出生的太行山李如松老道不是一人。<br />另外,杜元化在序中哪里说其他拳经在“其他内容在其他书内”?你明目张胆地乱编。而且他说分几本出版,你都胡说成“四本”。你无赖得不需逻辑。

耄耋 发表于 2010-4-27 22:21:36

颜紫元小儿郎,李鹤林、李如松都出生于康熙年间,相差只是几岁,《李氏家谱》都有记载,你这个鸵鸟似的人物,将你那秃头埋在沙丘里,你就以为世界不存在了,无论谁说什么,都是不存在的了,都是别人的杜撰的。其实,你除了没有杜撰出几个爹之外,其他都是杜撰。却口口声声说这个杜撰,那个杜撰。

weizhen 发表于 2010-4-29 08:49:15

魏美智小老儿,你的教养就和你蹩脚的造假一样,太差劲了。劝你还是去自了了吧,你玷污了河南人的形象。<br />1, 任长春的徒弟杜元化、任长春的曾孙任顺天(现还健在)都说:任长春与太行山老道李如松交流,难道他们不比你清楚?或者不比刘瑞清楚?何况刘瑞的话郑钧、和家后代都说没那会事!你这个猪脑真的连这点判断力都无?!<br />2,假如你那个康熙年间的李如松存在的话,又是他将歌诀传给赵堡人的话,那么他不传给唐村李氏家,岂不是成白痴了?!李氏拳谱无丝毫“乾隆七首歌”的内容。<br />3,假如你那个康熙年间的李如松存在的话,又是他将太极拳十三式传给赵堡人的话,那么赵堡的动作名称应与唐村李氏家李氏拳谱中的十三式动作名称一致,可两者差别不小。这说明赵堡太极与你那个假如存在的李如松无关。<br />4,陈鑫太极拳书中补有杜元化的几篇内容,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其中就有十三势论。清清楚楚说明十三势论来自山西师傅。<br />你差劲的脑子与你差劲的视力一样,这点也看不清?!<br />5,我问了看过家谱完整复印件的小李,他说没见李如松、李朝客。<br /><br />所以李朝客是你们这些蹩脚造假者看到徐光春在香港与李嘉诚会谈,李嘉诚说他祖先来自河南后,你们开始看李嘉诚传,得知其广东潮州府的始祖是李朝客,于是你们造碑。可是家谱已发表过,谁会把兄弟名字中的一个去除,其他都发表?又不是捡来的。就同你父母的户口本上记录了他们子女的名字,却把你漏掉,后来有人问起了,你说漏掉的原因是你父母把你记在了出五户的亲戚名下了。你说可能吗?除非你的母亲与出五户的亲戚生了你。最搞笑的是本身仅为了李嘉诚,后来听说心意六合拳很出名,于是临时又决定把李春茂、李自奇说成是心意六合拳、六合枪的创始人。你们这么做不是说李元善又犯了一次白痴病,不仅漏掉了其祖先写的十三势论,而且把他们创六合枪、心意六合拳的丰功伟绩给漏了。陈鑫把不会拳的陈仆都强要说成是太极拳创始人,难道李元善会白痴到是他先人创的著名拳种不屑一提?!<br />6,李如松是你们看了刘瑞的书后,开始造假的。只是你们没看到任长春传人的书早就提到了。你也不顾刘瑞的老师的儿子郑钧及郑悟清老师和氏一支的否认说法。<br />所以你们除了耍嘴皮子、在文章中列进这两人的名字外,连声称有这两人名的家谱复印件也不敢出示。你们知道要在家谱上加入这两人名,是要有相应位置的空间及克服笔迹的不同。<br /><br />7,十三势论为张三丰遗留,王宗岳传到河南。太行山李如松老道是晚清人,与汤士林的老师太行山老道是同一时期人,或为同一人。“乾隆七首歌”及二十四字是乾隆年间的道人所作,而且极可能是千载寺道人所作,因为乾隆年间王堡枪宗师王安民的枪谱上的跋说:他还去千载寺交流。歌诀的部分内容在晚清由太行山道人李如松传给了任长春而传到赵堡。杜元化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书时将其中一首歌诀冠在蒋发得自山西师傅传的十三势论前。而“乾隆七首歌”及二十四字中又所有其他太极拳经所未载的太极秘诀,并明显有受千载寺中传承的通背拳影响。

耄耋 发表于 2010-4-30 13:21:11

<div class="maxcode-quote">
魏美智小老儿,你的教养就和你蹩脚的造假一样,太差劲了。劝你还是去自了了吧,你玷污了河南人的形象。<br />1, 任长春的徒弟杜元化、任长春的曾孙任顺天(现还健在)都说:任长春与太行山老道李如松交流,难道他们不比你清楚?或者不比刘瑞清楚?何况刘瑞的话郑钧、和家后代都说没那会事!你这个猪脑真的连这点判断力都无?!<br />2,假如你那个康熙年间的李如松存在的话,又是他将歌诀传给赵堡人的话,那么他不传给唐村李氏家,岂不是成白痴了?!李氏拳谱无丝毫“乾隆七首歌”的内容。<br />3,假如你那个康熙年间的李如松存在的话,又是他将太极拳十三式传给赵堡人的话,那么赵堡的动作名称应与唐村李氏家李氏拳谱中的十三式动作名称一致,可两者差别不小。这说明赵堡太极与你那个假如存在的李如松无关。<br />4,陈鑫太极拳书中补有杜元化的几篇内容,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其中就有十三势论。清清楚楚说明十三势论来自山西师傅。<br />你差劲的脑子与你差劲的视力一样,这点也看不清?!<br />5,我问了看过家谱完整复印件的小李,他说没见李如松、李朝客。<br /><br />所以李朝客是你们这些蹩脚造假者看到徐光春在香港与李嘉诚会谈,李嘉诚说他祖先来自河南后,你们开始看李嘉诚传,得知其广东潮州府的始祖是李朝客,于是你们造碑。可是家谱已发表过,谁会把兄弟名字中的一个去除,其他都发表?又不是捡来的。就同你父母的户口本上记录了他们子女的名字,却把你漏掉,后来有人问起了,你说漏掉的原因是你父母把你记在了出五户的亲戚名下了。你说可能吗?除非你的母亲与出五户的亲戚生了你。最搞笑的是本身仅为了李嘉诚,后来听说心意六合拳很出名,于是临时又决定把李春茂、李自奇说成是心意六合拳、六合枪的创始人。你们这么做不是说李元善又犯了一次白痴病,不仅漏掉了其祖先写的十三势论,而且把他们创六合枪、心意六合拳的丰功伟绩给漏了。陈鑫把不会拳的陈仆都强要说成是太极拳创始人,难道李元善会白痴到是他先人创的著名拳种不屑一提?!<br />6,李如松是你们看了刘瑞的书后,开始造假的。只是你们没看到任长春传人的书早就提到了。你也不顾刘瑞的老师的儿子郑钧及郑悟清老师和氏一支的否认说法。<br />所以你们除了耍嘴皮子、在文章中列进这两人的名字外,连声称有这两人名的家谱复印件也不敢出示。你们知道要在家谱上加入这两人名,是要有相应位置的空间及克服笔迹的不同。<br /><br />7,十三势论为张三丰遗留,王宗岳传到河南。太行山李如松老道是晚清人,与汤士林的老师太行山老道是同一时期人,或为同一人。“乾隆七首歌”及二十四字是乾隆年间的道人所作,而且极可能是千载寺道人所作,因为乾隆年间王堡枪宗师王安民的枪谱上的跋说:他还去千载寺交流。歌诀的部分内容在晚清由太行山道人李如松传给了任长春而传到赵堡。杜元化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书时将其中一首歌诀冠在蒋发得自山西师傅传的十三势论前。而“乾隆七首歌”及二十四字中又所有其他太极拳经所未载的太极秘诀,并明显有受千载寺中传承的通背拳影响。<div style="text-align:right;">-- by 会员 <u>weizhen</u> (2010-4-29 8:49:15)</div><br />
</div>
<br />1.颜紫元小儿郎,偷梁换柱是你的强项。明明是太行老道李如松,你改换为太行山道士。李如松为清康熙年间出生,李氏家谱记得清清楚楚,你闭了你的狗眼不看,反而去说这个看了那个看了,李如松的父亲李占鳌出生于明崇祯八年,他的儿子能出生于清朝末年吗?你的秃头里装的都是猪脑浆吗?你不敢正视李如松的存在,绕来绕去,一会任长春的后人,一会什么小李,一会杜元化,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别人的思想搞乱。你并不了解太极拳在我们这里的传播,又在这里胡搅蛮缠。你的无赖嘴脸暴露的太充分了。<br />2.刘瑞在太极拳得传承史上不算的什么。他说了什么,我们不会把他说的话当真的。我们说的是郑瑞,郑悟清老先生的公子,也是一代太极拳名家,他的传承是和赵堡太极拳的传承是一脉相传。郑瑞先生的太极拳著作十年前就给了《武当》杂志的谭大江,十年之间,谭大江又量体裁衣,为蒋发、张楚臣、邢希怀等人各写了一篇拳论,又在杨式太极拳谱中转抄了些东西,冒充郑瑞先生的所存有的拳论,出在书中,把郑瑞先生弄得不伦不类,处境十分尴尬。侮辱了郑瑞先生的清白,玷污了郑瑞先生的名声。更有甚者,把大汉奸的文章,打手歌等都窃在郑悟清的名下,让这些老前辈虽入土而不得安宁。是可忍殊不可忍?!<br />3.你为了诋毁李氏家谱的发现,以及千载寺武术的历史地位,特别是李自奇是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宗师的历史地位,你拉李嘉诚为虎皮,作为你攻击李自奇墓碑的盾牌,污蔑李自奇墓碑的发现是为了与李嘉诚拉上关系。其实,你攻击李自奇墓碑的真正目的,就是李自奇墓碑的出现,使你姬隆峰创心满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的谣言的破产,你如丧考妣,象一条丧家的落水狗,到处乱咬、乱叫。<br />4.你为了把你的谣言得到传播,“绑架了”你的老师李正府,让他在你的书斋里按照你的话“写序”,左一个爱徒,右翼个爱徒,肉麻的吹捧你这个秃头秃脑的无耻之徒,妄图按照你的谬论改写武术史。真是无耻之尤!

weizhen 发表于 2010-4-30 20:06:32

魏美智小老儿,唐村“如”字辈是李氏十一世,比李鹤林大一辈,而如字辈十一世中根本没有“李如松”,你这无赖只会耍泼妇,却死也不不敢拿出家谱。不敢回答上述每个问题。<br />魏老儿回答不了上述七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便疯狗般地以骂街来替代。连汤士林的老师太行山老道之事都不知,还指责别人“偷梁换柱”。无耻的蹩脚造假者。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转 :李正府宗师之《董氏六合枪序》 颜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