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qing1901 发表于 2017-8-9 19:45:32

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七)

所谓“六面浑圆力"指上下双向、左右双向、前后双向都有强力支撑的活泼之弹力,且分合离向、旋转进退之间都要有所关联,这就是形意拳的崩劲,也是太极拳的掤劲;脚下虚实(单重)与手上的撑进抱退之间必须能相互触发(手臂上产生虚实变化之感),身体上的虚点〈空间〉与实点〈力〉之间要引起连续的惯性与刹车作用,使身体好像一个永动仪一样一旦被触发就不会停下来(长拳一上便没有停之意)。其运用之妙,诚如坎卦之象,外形虚灵而内力充足,不似普通人之躯干皆为外强中干之离中虚,虽表面刚强但内里空虚之极。郭云深不光有坎象之功,更有乾象之能,内中外均充实饱满,其功力如龙在天,当然可傲视群雄。这个乾阳内劲就是形意之"横“劲。这个内劲就如同门和车轮的作用一样,你用它它就出来了,你不用它它就隐藏在那里不被人知晓。功夫的感觉,就是这么练这么用才能体会到的(在日常的劳动〈用〉当中偶然被发现,形成理论后在练功中又加深了体认。)。这个横中包含着静能力与动能力,静能力会产生沉稳的效果,动能力会产生虚灵的效果。这一横,至中致和,退可守株待兔,镇守中宫,进可斩关夺隘,无往而不胜。无论是谁,只有找到空当后绕开这一横,才能打到自己。而浑圆力的作用,就是封住上下左右前后中而不给人留空当。浑元力是三角力,浑圆力则是各个方向和角度的浑元力的集中体现。

金丹火候:古时练功夫讲究百日筑基,因为人的筋骨之处多气而少血,伤筋动骨后需百日左右才能恢复,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而锻炼筋骨时,如果想打通所有筋脉的气血,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有初步的效果。百尺竿头不进则退,三个月之后,须继之以徐徐温养3个月,再之以进火退符之法养练结合再强化训练3个月,最后再迈入最高级的巩固养成阶段3个月。这样大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练出内功金丹(丹田整劲)。整劲一出,一定会全身舒畅,心情愉悦,轻灵而舒适的感觉遍布全身心,身体内所有血管气路筋脉关节骨髓细胞内脏皮肤毛发全部被连贯打通,人也会显得精神饱满,气力充沛,好像有永远也使不完的力气。人体的水循环系统(闭合环路)被打通后,能使新陈代谢没有任何阻碍的往身体各处输送营养,滋养细胞,加快坏死细胞的更新速度,使器官恢复到青年时的状态。这样就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百病会自动消失,这就是通了大周天的感觉。【小周天是指任督循环通路平圆360度,大周天是指整个身体的浑圆360度。大周天一点儿也不神秘,它只是全身气血通畅,气力顺遂这种功境的专用名称而己。】

论武艺水平:从通往巅峰的道路拾级而上,站在每个台阶上所看到的景色都会有所不同,而只有站在最高山顶上的人才能看到全貌,才能知道谁正站在哪层,最重要的是他站在高处才能够了解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真谛。

为什么用掌不用拳:用重拳打人易戳到手指手腕且比用掌距离短,因此可以改为用掌打用指戳。手掌还可以当作刀来用,最重要的是可以突出"指领法"的守中用中技巧。但用掌根打人的力道没有用拳头的指骨打人时那么硬朗,所以应专门练习以加强功力。

三体式:指3D立体结构。即由前后、上下、左右三条相互重直的直线所组成的立体十字型结构,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练出丹田整劲。此即形意拳所讲的“横”<即蛮横>。三条直线上的劲集中起来,汇聚于丹田,圆满无缺,就叫内部的浑圆力。从四肢的形与力上也要能体现出浑圆力,才可以叫做“内外合一”。这与叶金山所讲的三体“手之势、身之势、腿之势”的概念完全不同。三体之公式是内涵,三体之形势是外形。

传统内家拳在接手或打人时主要靠整劲技术和整劲的爆发取胜,而在还未接触时靠的是步法和身法取胜。你认为海陆空三种动物都有什么技术和绝招呢?下面用三种动物来说明。1鹰。绝招:高空侦察(超强的视力)、远距离定位、快速俯冲、鹰捉喙啄翅打、空中灵活的盘旋。2、猫。绝招:夜视能力、四肢具备两套单重蓄发力系统、快速扑杀、柔软灵活、躲闪迅捷,头撞爪拍撕咬、摆腰打、摆尾打、坐胯打。3、鲨鱼。绝招:嗅觉好、嗜血、快速冲撞猎杀、在水中非常灵活、势大力猛、嗜杀成性。综观以上三种动物特征,在与猎物尚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要想突然发动攻击靠的完全是灵活性与高速度的扑杀,这种直接而快速的冲撞击杀才是分击中的必杀技,其它的技术都是次要条件。猫有什么招术?鹰有什么招数?鲨鱼有什么招数?没有。牠们靠的就是高速度的冲击力和猎杀的本能。所以,人在实战中也必须靠这种高速度的冲击力夺敌重心,抢占先机,这要靠身法与步法的巧妙配合来实现。一步不行还要连二连三进步追赶。
芗老的著作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描述,实为意拳最高级心法。天机已泄,学者当勉之。
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从神意上先对敌人进行笼罩和控制),四围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齐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的精神而应付之(胆大心细,警醒之心要常存),以求虚中之实(追求在实战氛围当中去练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实力),则为实中之虚(从心理上藐视对手),要在平时操作体认含蓄、修养(从战术上重视对手,不打无准备之仗)。总之,都是由抽象得来的。所谓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只求实战之神意不考虑用何技术),更不许存有对象(绝不能倚仗一家之长与一技之巧,要用完整战胜涣散),而解脱一切束缚者是也(要依靠自己的实力信手拈来,随意击之,拳拳服赝)。切记,习时要慢(勿忽略细节,勿练伤自己的筋骨),而神宜速(神意的变化频率要快,要以点动的弹抖发力为主),手不空出(钻挤打),意不空回(勾挂牵),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积少成多),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积小胜为大胜),内外相连(整劲、崩劲),虚实相需(单重变化),而为一贯(积弱为强连成一线),须要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本能(随时随处可发出腰背丹田之沉猛的弹抖力爆发力),倘一求速(达),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要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之(试力,以力为主,静中触动),总之须要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和合(四心者,即顶心、本心、手心、足心是也),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凝聚身体的一切力量),不执着(如瀑布之亲上就下),不停断(抽刀断水水更流,神形意力似年糕),再与大气相呼应(再加上灵活运用),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也。离开己身(物质的身体),无物可求,执着枯形(使一形一势间断然分离而缺少必要的呼应就会出现空隙),永无是处,皆在斯言也,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而渐知其奥也。
…………苗注:上文中“是故初学时,要以站桩为基础"一句和"皆在斯言"四字宜当细细品味之。原来站桩只是让初学者能很快体会出整劲感觉的功法之一。究竟是何物"离开己身"即"无物可求"呢?曰:弹抖力、爆发力。而"执着枯形"说的是,如果只执着于站桩或招式套路的一招一式的枯形中去锻炼而不去专门练习整体而快速的弹抖发力技巧与体会力与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则"永无是处",永远也不对永远也练不出真功夫。关于运动的方法和技击的技巧,不是光靠站死桩就能解决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站死桩的特殊作用,拳法运动技巧是为了技击的需要,而站桩不单纯只为了技击。不可否认的是,本来技击术也是从养生的角度逐渐衍化过来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