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十一)
发力时,只有使用丹田和后腰部两肾处之力往外发出的整体力量(刀劲厚实)才会沉稳力重,如用肩背之力发劲(枪劲虚灵)则气机容易上浮,发出的劲就会轻飘飘的。这就是郭云深与某寺僧比武后说的:“以肺力伤其肺力,药饵可疗,以肾力伤其肾力者,则莫解矣。"这是以肩背劲打人较轻浮,以丹田腰部之力打人较沉重并具有穿透力之故。(注:身如板刀,脚下生根,臂似长缨,手如钻头。)所以,心态不同,结果也不同。你想的是和别人推手找劲,而别人想的是一下打倒你,结果当然是你会输。这是心理层面的高低分界,技术掌握到家了以后,决胜就必须得靠坚强的意志和墩实的功力。动手要想取胜必须靠红脸,人急了以后就没有不会打架的。人的本身天生都具有六面力,只是有些方向的力较强,有些方向的力较弱,所以在弱的方向上就出现了缺陷和漏洞,因此才需要从练功中去弥补——做到像大树干一样使六面浑圆充实起来。练拳练得就是功力墩厚,六个面上的方向都要力量大、速度快,身体筋骨强壮、心态就好。速度快不只是说出拳的速度要快,各手法转换间的速度及身法配合要更快才行。如果自己还没有练出深厚的功力和速度,就把一些所谓的高深莫测的技术用在战斗中肯定会吃亏。凭借强大的功力压制住敌人的攻势后快速的让开打到或者堵住打到就是唯一的、一体两面的最高强技术。从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进攻和试探,在接触点上做螺旋的钻进(以向心力挤住)、钻出(以离心力勾挂回带)并不断来回变化进攻方向就是攻守的方法。现在你应该明白什么叫浑圆力了吧。串子术的压制就是相互攻守降服的技巧。功力强大胆量就大,胆大手黑速度快是胜利与信心的保障。总之学理无涯,其用却至简至易。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头不领劲手上的劲就不实)。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配重。腰无力则脚下无根)。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身形出入于正门奇门之间),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摘自《浑元剑经-贯气诀》】
习拳者有曰"神之拳",有曰"意之拳",有曰"力之拳",有曰"形之操"之分。然形乃意之奋,力乃形之用,神乃意之感,意乃神之用。神意形力四者焉可分开各论。故独重意者失于狂妄,独重形者失于迟慢,独重力者失于滞重不灵,独重神者失于空洞无为,此四病也。以上四病皆为有体无用,或独病、或兼病。正确的形出正确的力,正确的意出正确的神经反射。形乃力之体,力乃形之用;意乃神之体,神乃意之用。无形无意为自然功成之化功,即把正确的力和正确的意都融化到骨子里去了以后,每一动都是对的,这才是拳拳服膺的真功夫,即习惯成自然的正确的形。所以,得片面的一招一式一形一意很容易,得全功难。松弹练筋,沉练骨,紧练肉。劲从脚底贯穿至两肘为体验整劲的功夫,从肘至小臂、到手掌根、手指尖为灵活的用法。(骨要紧,肉要松,筋要弹,力要整。腰主下,为根劲之主,出根劲;头主上,为手劲之主,出梢劲。手在奇〈隅〉则身在正,身在奇〈隅〉则手在正。先动者,是欲以时间换空间;后动者,是欲以空间换时间。不动者,不得即失,不失即得。先动先觉,后动后觉,不动不觉。先动先得,后动后得,不动不得,不得者能无失乎?先动而后至即其失也,后动而先至即其得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宇宙时空来说,大道不增不减从未湮灭。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大道不彰,物是人非。)
知行之理可证互用之妙!知、行之理在思,更在行。思之本体权不在理,其大权在乎大得。得、失交变在谋,谋之深浅远近在慧不在智。智由一心而生,小智也。慧之所由在万物,万物归心,得一(大)者行也哉!(此处的"一"是指整体而非个体而言,大个的冲在前面,小个的放在后面。)一指的是整体。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与谋一域。谋定而后动,动,所谓实施是道坎儿,迈过这道坎儿就进入知行合一、互证互用的通家境界了。
筋要松,骨要缩。筋不松骨就不能团聚,也就出不来结构力。要想和别人动手时不累,先要练到自己单独做动作时不觉得累才行。小臂在放松的状态下去练习各个方向的筋的惊弹力(以肘为轴甩手开扇面,练习上下尺挠骨发力、里外撑抱发力、螺旋发力和正反画圆,用不了多久,你的手、腕、小臂、大臂和膀根里边的筋就会自动跳动起来,这表明你的筋脉已练出了弹性,这就是你能赢人的关键——不易被人察觉的,极微小的,高频率的内动“蠕动之动")就是在练习各处筋脉的采惊弹和挒惊弹,还要练习肘惊弹、肩惊弹。只有采、挒、肘、靠时大筋小筋都能发出强大的爆发力、弹抖力,才能学以致用。另外,如果没有手和小臂的快速惊弹变化配合,就永远也谈不上"快"速变化和动手不累。当然,还要配合上步进身夺位和拧腰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再者,快速踢腿也是靠练习小腿弹抖和甩胯才能实现的。要记住,鞭子越甩越好使,手脚越甩筋就越灵活有劲而富有弹性,出手时才具有抗疲劳能力,既使长时间运动也不会觉得累,所以一定要多多练习。从实战的角度讲,这种练法能在很短时间内练出速度、筋骨之力和耐力,因此比站桩的意义还要大很多。这是动练的方法也是练习如何动的方法。小臂和小腿的弹性之脆越好(来回劲就是弹性力的表现形式),手法和身法也就越灵活,才能练出打人如同蛇吸食的感觉。为什么王芗斋说郭云深练拳时有如下描述: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桩,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锤。因为郭老站完桩以后练的就只是发弹抖力和爆发力的崩劈钻砲横这五种劲,这五种劲都藏在钻、裹、践三拳当中,即用钻拳打崩劈钻砲横,用裹拳打崩劈钻砲横,用践拳打崩劈钻砲横,其中的钻又是最主要的,因为没有钻就吃不住人,就不能把劲打到人身上。没有钻的劲是顶、是挤,打上了也是不疼不痒的表面伤。所以其他招式郭老一概不练也没有招式可练。因此可以说肘以后的大臂、身体至双脚的部分出功力和摔法,小臂上的粘点出技巧(钻、弹抖、斜面杠杆、螺旋、钻挂如翻板),手指尖上出接手时压制的方向变化和控制人的方法。小臂要松透,要随时能发出弹抖爆发之力,才能磕打出一线空隙而钻进敌人内门进行打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小臂快速弹抖的技术主要是用在内门的防守中,小臂不要轻易挥出去打人,小臂挥的太远了回来的就慢和来不及,身体上会出现漏洞。因此必须含蓄的撑抱住内门做为防守,如果敌人的力量快速冲进来了,就可以用小臂的快速弹抖把它弹出去。但同时手又是先锋官,要敢于钻进敌人阵势中去捉拿和攻打主将帅,但要求动作往返的速度必须快,要快去快回。去即回,回即去,钻挂都要带上劲儿,不能空往空返。还是那句话,攻击意识要优于防守意识,动作上是攻防一体。自己的小臂作为阵列虽有防守作用,但打人时最好不要想以何种方法防守,何种方法进攻,一有方法,精神便不能专一,力量也会失于片面,不若整体团结为一心一力之挥使,为攻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打就是防守,打就是一切。整套甩臂下腰和踢腿、蹲起、跳绳(弹跳)功法练完后,马上会感觉身体变轻,出拳时势快力猛,可以体验到拳法下下如气锤的气势,也能感觉到在随意发拳时,可以实现拳拳服膺的真实的“拳功感觉“。(苗注:钻、裹、践就是挤、挂、打。)
调弦:最早的内家拳把开扇面练筋的方法叫“调弦"。这是因为琴弦只有在崩紧后才有强力的弹性,拨动时才能产生高频的颤动而发出长音。筋也一样,如果筋脉松弛无力像面条一样,你怎么动它也不会产生弹性的颤动,所以一定要把筋练出弹性才行。内家拳是以筋骨之力打人的,筋脉无力会使骨架松散,骨架松散不整还怎么打人,筋脉无弹性怎么发出高频的颤动。王芗斋早已明确指出:蠕动之动方是生生不已之动。这蠕动之动指的就是筋脉(调好弦后)所发出的高频颤动。只要用开扇面的方法锻炼筋脉,用不了多久,你就能体会到这种筋在身体里,尤其是手臂内的微弱但高频率跳动的感觉(最明显的感觉是筋在手臂里面突突跳动)。如能练到此种地步,一经动手,筋劲就会自动进行弹和颤的高频率变化,各手法间的转换和肢体反应也会非常快,而且全都是自动完成的。另解:调弦就是把弓箭(骨骼间架)上的弦调紧一些,让弦更有弹性一些,这样箭才能射的更远,而且更有力度。
动手累与不累的感觉就好像筋是质量好的软皮鞭,可以来回甩上万次也不坏。而如果没把筋练柔练顺且具有弹力,就好像是质量不好的皮鞭,甩不了几下就烂了,不能用了。累了,就好像是鞭子坏了,根本甩不起来了。所以,一定要把筋练得强壮而有弹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