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十二)
两个人功夫差不多时,从脚下到肘的用法几乎是相同而有限的,整劲都可以从脚下上贯头顶,降至两肩后再传导到肘部,谁的功力大(谁能用出丹田整劲,即根劲)谁就占便宜,所以在手法及技巧的比较上,双方最大的区别就是看谁的小臂灵活且能发挥更多作用。而化劲不好的人就是因为缺少快速的小臂弹抖技术,反应慢半拍就会挨打。因为速度是一切技巧的前提,动作慢了什么技术也用不好。对方在近距离内脱手快速击来,你不用快速弹抖还能用什么来化解?随吗?可以,但随不如打。随可以不被打但也打不了人。弹抖则是像掸身上的土一样连消带打。拿旋法来说,小臂的螺旋就像沙轮般快速运动,如果沙轮转的快,有东西一碰上立刻会被弹出,还怎么连随。如果沙轮转的慢,你怎么碰也不会被弹出去,这时才可以连随。要想在飞速转动的沙轮上加工元件,劲儿大了不行,劲儿小了也不行,所以听劲必须要好,用力必须要合适才能贴住沙轮进行操作。这就好像在对战时,我用旋法快速一转,在对方手臂上做了一个加速度,对方用劲太大也不行,会被弹出去。用劲太小也不行,会无法控制我的力量。所以很难跟上我的节奏,因此他的力量也就落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小臂的弹抖就像沙轮飞转,要让别人的力不容易落上;两只手就是钩子(鹰爪),让别人想跑但跑不掉(控制)。听[读作第四声]劲:此听劲不是用耳朵去听的意思,也不是练太极操的人所讲的用皮肤触觉知觉感觉或神意去听[读作第一声]别人力的动向和大小、速度、支点、距离等等,而是要和打麻将一样让自己身上的劲“上听“的意思。要使用从腰腿蹬上来的上了听的根劲加上六面浑圆力去沾粘连随和攻防击打,才是听劲的正确内涵。在和别人动手前,要先问问自己身上的劲“上听“了没有。只要身上的劲"上听"了,一动就会自动打人,当然也就可以随时发动连续而快速的重击,谁碰上了也会吃不消。只有“上了听"的整劲才能挨着何处何处击,不必考虑用肢体的什么部位去接对方的劲,沾上就有,一触即发力,这个劲只要往对方的间架上碰一下,对方的间架就轻飘飘的被拆散了,间架上的力也会随之而崩溃。这个"听劲儿"就是最原始的蠢蠢欲动,蓄势待发的野兽之力,其特性是:只要碰上它,就会、就要、就能把你撕烂。
"上听"之力从形上说,就是三个"S形"的统一体(双臂拧成S形,双腿拧成S形,身体与手足拧成S形),从力上说就是一个字"整"。从意义上来说,心力之所向,大势必成,不求最好,但求刚刚好,极刚易折,物极必反。力动松活弹抖,形动轻灵坚整,意动虚实离向。过硬即僵,僵则迟滞;过软即散,散则懈泄而无所用。〈身环与腿环形成双环套月式相互渗透与支撑的X形化劲、发劲的结构,身上的力就上听了。这个力就叫太极劲。双方的两条S线平行,一闪化一发力刚好是相生。一条S线与另一条S线正反对峙则刚好是相克。〉从动与静来说,静就是圆,一动就是方,方圆快速交变是其特性,两点之间的来回劲是其运动的主方向。我之整体间架S型上的力,就是一招制敌的终极实力。(两个三角就组成方,两个半圆就组成圆。三角即是半圆,半圆就是S的一半。所以人体的方圆交变就是用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胳膊〉当做半圆来守中,以中线两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弦边尖端〈两只手〉向敌人发起错综变化的进攻模式。即用人体中线两侧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交错进退,像蛇行走一样‘S‘形前进后退或左右移动)。胳膊的两条S线平行,一条S线发力另一条S线闪战发力刚好是相生。两人面对面的身体像一条S线与另一条S线相反而对,这种对峙的身体形态则刚好是两人桩法身形的相互克制之法。
现代,不懂武术的那些专家学者照着几本拳谱说文解字,非常了得,但弄出来的东西和武术中高层次的东西一点也不沾边。过去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老百姓,照着拳谱练也练不出来,为什么?因为看不懂。所以,练拳之人必须要有很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并且通过练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敢于纠正并排除其它各种错误理论的干扰和影响,自己找出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把信仰转化为一种不屈的力量。
为什么身体及手臂要松:就是为了先把筋肌松好再练出筋的弹力,否则,筋总是硬梆梆的还怎么出弹力呀。首先,不放松就无法练出弹抖之刚硬特性。其次,没有充分放松就练弹抖会拉伤肌肉和筋脉。明白了吧。以后,你敢在推手或实战中放松了吗?应该不会有问题了吧。要知道"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落空敌人之力,还有布陷阱诱敌深入的作用,松更是可以练出松活弹抖之力、之快和快速发出整体浑圆力的必要前提。
有些人一看见你在练小臂弹抖技术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你练的不是整体力而是小臂的局部之力,这种人的智力水平实在是让人堪忧。试想一下,你现在已经把整体力练到了肘部,你把肘想象为自己的手,你的"手里"拿着一根电线杆子去捅他,力量很大,他会认为你用的是整体力。你换一根竹竿去捅他,他觉得你的力量又小了很多因此用的不是整体力。你再换根筷子去捅他,他觉得你的力量更小了因此用的也不是整体力。这时,你把你的小臂想象成是鞭子或是一把大砍刀或棍子去抽他、砍他、敲他,看他会是什么反应。难道鞭子、砍刀、棍子不是由脚下传导至肘部的整体力发出来的力(武器、离弦之箭、子弹)吗?所以整力的直捅意义不大,那是螺旋的钻法或发人之力,而弹抖的磕敲点击(透劲和寸劲)、劈、砍、抽才是活学活用整劲的最好方法。直捅式的直拳或发力是体质强壮的人经常使用的,体质单薄的人发出直捅的整劲就是在对抗硬顶,所以很容易被对方把自己的重心顶偏了,而且几下以后就会累的气喘嘘嘘。
“极松(柔)即刚极虚灵"是指瞬间所发的弹抖惊诈之整力。"待机而动如猫行"是指身体微前倾失重像猫一样匍匐着(处于前三后七的单重的虚灵蠢蠢欲动状态,并以头向前撞并上顶,身体略前倾含住胸,头虚领住以保持重心线中正稳定且有灵动活泼之动意),等待机会随时发出弹抖之力化劲并攻击,随时以头向前撞的惯性力和失重力带动身体和前脚"进步夺位制敌并同时发力。头部是最重要的打击部位之一,因此要像飘在水上的球一样来回上下左右晃动而没有定位,躲避攻击。进攻时最好是把头向前撞藏在对方怀里,可使身体形成攻击形态,还可以随时用头撞击敌人头面或胸部。这时,步已过人,身已夺位,敌人重心必失。此种身形还方便了使用肘肩和摔法,并克服了顶头悬太过的毛病,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配重)和进行下一步的变化。另外,还可以把头闪到对方肩外,通过转腰和偏法形成敌我双方互换位置的落空之势(咬耳朵、附首贴耳、脱身化影)。
释顶头悬与腰腿配重的关系:做为支撑结构,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例如:把绳子的一头拴块儿石头挂在树枝上,绳子就会从树枝上掉下来。但如果在绳子的另一头儿也拴上块儿相同重量的石头,绳子就可以挂在树枝上而不会落下。前一种情况就好像你的顶头悬太过了而没加配重,别人一拉你你就过去了。而后一种情况是加了配重以后,别人就拉不动你了。所以,千万不要刻意用头去使劲上顶,因为这根本就不算顶头悬,而是领过头了。真正的顶头悬是只要增加了配重,自然就是顶头悬的状态,求上必须要从下面找,才能做到力量均整合适且具备内在的支撑效果。头只要不软不塌就可以了,稍微用意念向上领住不低头仰头和左右歪斜就够了。
完整且运动中的SX△□◇lZ十等形具有强力的支撑结构,可以用来攻破外围时空间中一些散乱无规矩的结构。
无形无意专论:孤阴<内中之意>不生,独阳<外面之形>不长,上个台阶抬个腿你不还得想一下呢吗,干什么事情都是先想一下再动,既使受到惊吓后的本能肢体反应和动作,也是由于恐惧的念头形成的。人在被绊住摔倒时的一瞬间,是不具备主观意识的本能反应,但这只是由于太仓促了,太突然了,根本来不及反应而已。所以,人在面对快速而突发事件时出现了两种情况:1.摔倒了,有些纳闷,不知何故,虽然摔倒了但不害怕<既成事实,靴子落地也只能坦然面对>。2.没摔倒但吓一跳,还有一丝庆幸的心理,然后再回味一下刚刚没摔倒的过程,分析想一想没摔倒的原因。另外,也许有人会认为走路是人最自然的本能反应,不用意念支配,一边聊着天或听着歌或想着别的事情就会自动向前走了。这是由于双脚一虚一实的运动结构造成的失重移位,但这种一虚一实的运动结构同样也受意念的支配和指挥。人在单脚站立时十分不稳定,但为什么还是能站立,这是由意念在调整外形的结构稳定,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既使身体很累很乏,但如果意识不让你休息,你也会因失眠或多梦而休息不好。所谓的无形无意不是没有形也不用意的意思,要不干吗叫"形意拳"呢?无是"无限的时空",形是"物质在时空间中运动的形态“,意是“绝对运动的时间与相对静止的空间之间摩擦产生的知感以及对感知的加工和反映"。万事万物都在永恒的运动中存在,只要有空间就能生存,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潜意识,而潜意识要想成为有条理的思维就需要时间的辅助,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连思考也做不到。无形就是"无之形",是大是整是无限空间无拘无束;无意就是"无之意“,就是"头脑中要具有全面通透无任何拘束和限制的意识形态”。[无我就是无之我,无他就是无之他,天意就是天之意。悔意就是悔之意。杀意就是杀之意……]因此郭云深讲的无形无意,其实是在说打人时"动作要快“得使人来不及反应,要把全部力量和技巧整合成一个动作发出。格斗中的人在来不及反应的仓促情况下,什么最好使?无非就是在挨打前先抢到了适合的方位,在第一时间闪避开了对方的拳脚,同时重击到对方。如果没闪开的话,又凭什么能力能够守住自己的防线呢?这就是强大而严密的立体三角浑圆型的支撑防守结构。拥有了方位、速度、力量、支撑结构这些能力就叫实之力,即硬实力。缺少这些能力就叫虚之力,即虚弱的力。最好的心法就是见景生情,随机应变。最好的招式就是在实战的当下能用得上并且打得狠的技巧,用不上的全是浮云。
意识的产生:意识是时空间运动所积累的量,量是一个积累或减少的过程,意识有消沉无主的时候也有意气风发的时候,不需要的时候就减少以作休息,需要的时候就增加以作思考。意识在积累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就会作功进而产生质变,质变是量的外围,数量隐含在内部。那么请问:意识不是时间又是什么?意识不是空间又是什么?意识不是数量的变化又是什么?意识不是时空间的运动又是什么?意识不是时光光速又是什么?
功夫会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而相应的改变。练习功夫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脑子里的想法在不同的阶段对拳法拳理的认知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会直接反映在训练中,使人感觉技术时好时坏,水平时高时低。所以,意念活动还是非常重要的。
身法:步法一定是由身法(腰)带出来的才行,所以步法好不如身法好。还要以身法的腰腿整劲发动为先决条件才能赢人。方法:想要赢人,正身一定要相错而开才能完全避开对方的攻击,可以正面相综(正面相对)但双方这种形态属于旗鼓相当,双方比快和臂展长短。绝对不能只错开半边身子,正身斜身都不行,因为会出现空当(隙)或漏洞。双方身体完全错开后,立起前手臂以肘向内裹至中线作为防守,后手出拳从正面打击对方,前手可从侧面进行协助打击。裹肘的位置正好是进入两人中线的中间点,使对方中线与裹肘落点和我方中线形成三点一线的双环套月之势(由横∞竖8前后8组成十字螺旋的立体防护网)。实战中的身形大概有15种,但只有抢占"△▽"这种身形或">▽"这种身形才能做到后发先至。“△▽“方位是闪避,“>▽"方位是闪战,其它13种身形都属于双方以拳换拳的方位形态。万<卐>法归一,身法做到了S形支撑就能懂劲也能神明。以筋的蠕动之动为圆,以骨的斜面三角支撑为方,以三点成线护住中线区域。双环套月,无隙可乘。三角〈三才>错综,立体攻守。四象循环,阴阳动静。五行变化,中济四维。六合方圆,方动圆静。七星北斗,守中用中。八宫游走,杠杆闪战。九宫定位,一击即溃。谁人解开无极法,保证到处得成功。身为十字,手脚为环,有双手环、单手环、双脚环、单脚环、手脚环……身环合,手环合,腿环合,身手腿三环合一,体整如铸,天下无敌。[丹田十字周边是四个三角也是四个圆环,即双手环和双腿环。双方交手沾粘即是合击时的双环套月之形,双臂需要往中线合住劲才能守中用中。双方身体左右错开即是身法的双环套月之形,前手要裹臂滚肘顶肘立在两人中间,才能封住中线守中用中。守中用中就是七星北斗之意——因为"斗"会永远指向北方的北极星。此处是指永远像北斗一样指着敌人中线不放的意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