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qing1901 发表于 2017-8-12 10:17:49

预览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十四)

论筋:骨头本身不会动。筋就像木偶的提线一样把人体的每一块骨头串连在一起,人才能够运动。强壮的筋就像粗皮筋,粗壮有力弹性也好。柔弱或受伤的筋就像糟面条,松软而懈泄。因此,筋若无力,骨架的结构力就松散。筋要有劲,骨架就绑的紧实又有力气。所以肉可以松但筋光是放松还不行,必须要把筋练出弹性劲。筋有劲了,所有骨骼才能被约束并团结在一起,成为捶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的整体力。筋有弹性了,才能发出生生不已之蠕动之动。筋有弹性了,筋上面的一些筋疙瘩就会被抻开,从而减轻疼痛。俗话说筋长力大,筋强壮了可以显著提高男性功能,可使男性每日晨起时宗筋暴怒,昂然若角。带脉统束一身上下之筋,就好像人一把攥紧许多根皮筋一样,这样全身的筋才能都绷上劲儿<包括宗筋>。许多男人练仰卧起坐、蹲起等练出了"公狗腰",男性功能超强,就是这个道理。

论桩法的简化:正身撑抱桩和扶按桩练S形身法和腰腿,为技击准备桩兼具养生扶正作用;伏虎桩为单重进退左右闪战身法;降龙桩为双环套月无隙可乘的身法和手法。这三种桩法于行住坐卧时皆可练习,且并非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其他桩式可以一概不练。站桩要以舒适得力为度,如果感觉不舒适不得力的话就要动一动,调整一下间架结构,放松放松筋肉再继续练习。

五行正解:五行相生相克,互为运用,但终究不能离中土之孕育。其相生者,土生木,土生火,土生金,土生水;其相克者,木病克土,火病克土,金病克土,水病克土。中土之生四子乃自损,四子病则克土乃损其父母。四子之间,也皆有相生相克之义,金病克木,木病克水,水病克火,火病克金;水旺生金,金旺生木,木旺生火,火旺生水。四子之生<供养>父母者,质也。父母之生<哺育>四子者,气也。土为器物,内含金木水火四子之性,四子之所生乃器物所产生的气质之化生物。四子之气质秉性相生相克,而一旦金木水火之质作成,便不能生克了。[苗注:此处讲的不能生克是指物性间的不能相互转化,即金不能变成木火水,水不能变成火木金,火不能变成金木水,木不能变成水火金。但从其用途来讲,金伐木荣,火能烁金,水能克火,火发克木……]。

沾粘连随要诀: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两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两人对战,都是直冲面门,目标一致,想法一致,出手方向一致,在中途两人的拳脚就能相遇在X形交点处而自然而然地碰在一起,自然也就能有机会做到沾粘连随,也可以守住上下左右中这五道关。如果两人各有各的想法,进攻的位置高低上下都不一致,方向也不一致,速度也不一致,怎么能叫沾粘连随呢?如果你硬要追上对手的拳脚去沾去粘去连,那你就上当了,一瞬间对手动作就变化了,会让你的手法扑空,沾、粘、连这3个技术怎么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因此也就更别提还要随着对方的动向发力攻击了。对方一定、马上会以极快的速度变着花样儿攻击你的要害。别忘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几十下。如果犯了招架,你永远会比别人的变化慢半拍,战斗中就会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所以,实战中永远不要去主动沾粘连随别人,直接打就对了,沾上之后当然可以用控制术,但也可以不用。因为并不是能控制别人就不会挨打,电视遥控器也有不好用的时候,更何况在对方也想控制你的时候,你凭什么保证可以绝对控制住对手而决不被对手所控制。自信心爆棚有时不是什么好事,也不要太相信技术,再好的技术也有失手的时候。唯快不破才是真理。当对手的思想还在纠结于使用何种手法时,你的拳脚就应该打上他了。李小龙创截拳道,出手快如子弹(闪电),试问谁人能破?霸王举鼎之力横扫天下,试问谁人能破?玩心眼儿除外,但玩心眼儿最终也得有实力打败对方才行。玩心眼儿为的是让人上当受骗落入陷阱后,再以自己的综合实力取胜,但同样离不开实力和速度。慢了,菜就凉了。没力气,还是去练太极操比较好,免得挨了打都不知道为什么。

进攻意识、防守意识、无意识:进攻意识要放在主动进攻方面,防守意识则只能体现在本能反应方面<主观上刻意去防守没有任何实战意义>,无意识状态就会挨打,被打晕了就会暂时丧失意识。所以拳谱说的"技到无心始见奇"是不可能的。也可以开玩笑的解释为技到无心始见被打倒下了或技到无心始见躲闪(怕挨打却被打懵了只知道躲闪了。)打人者何以无耻到如此地步,什么狗屁技到无心,如果别人把你打坏了,就可以用"无心之过"来开脱了?那还要法律干什么?所以千万不要上当。要记住,推手玩儿时可以放份儿、可以无心,真打架时绝对不能无心,一定要意意相连,快速连珠炮发,不能断续。别人没认输就不能停手。所谓的技到无心绝对是在与别人友好交流时或独练时臆想出来的。而在实战中,一心一意进攻和闪退还怕慢了呢,谁敢分心去想多余的招式?这才是无心(无心顾及其他)的真正意义所在。至于技术练到无心的地步,想想也就罢了别当真。真打起来就没时间想技术问题了,脑海里就是一个"打"字。如果你不打别人(推手交流),又不用心全力发挥实力,那只能挨打。一心之用,贵在不急不躁,心若急躁狂乱,很快就会感觉呼吸急促而困难,心跳加快,筋脉肌肉酸痛,大脑失氧了,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打顾之要:上来就要打,要以打换对方来接手,绝不可去主动接手。若敌人手奸且又灵妙无比,你又如何能接得住?只要你的出手落空(没接着),就一定挨打了,还不如直接了当和对方换拳痛快呢。所以打就是顾,不是两件事。而在打顾之前最关键的要领,不是去接手,而是将头身闪入奇门,才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你一拳没打到人家形势就会逆转(他会打到你),别人一拳没打到你形势同样会逆转(你会打到他),这就是打时间差的技术,同时也是打空间差的技术,合称打时空差技术。即以时间换空间(快速打中)或以空间换时间(闪开打到)的技术,用好了可以使二者效益相等。(玩股票要在空间上谷进峰退,时间上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谷买峰卖的时机。)打顾之要是先动手的窍门,是说给先动手的人听的,所谓先动为师,后动为弟。后动,就看你闪不闪得开,打不打得中。先动,就看你打不打得中,所以必须要先用神意和步法把对方控制在一定的狭小空间范围内,不让对方闪避或逃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可以换拳。蚍蜉撼树,以卵击石,就得学会悠着点,动手之前先要动动脑子。

如果我们再活的真实一点,不再自己骗自己,那么从更严格和苛刻的意义上来讲,打时空差的技术其实根本就不能算作技术,因为我们天生就拥有这个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本能(抬手就打或闪开再打的本能)。而整劲只能算作是本力,本力是需要通过后天努力重新找回来的原始力量(婴儿蜷缩在母腹中的状态是个S形,拥有的是原始力量,人长大以后间架力量就分散了,但通过锻炼可以重新找回来聚在一起成为本力的整劲)。所以,大猩猩的走路姿态才是最接近人类的,而人类应该模仿的也正是大猩猩的各种生活姿态,才能练出像大猩猩一样完整而轻灵的本能活力。傻站桩、站直了站桩作用有,但不到位。

以身体撞人时,双方手臂根本就用不着接触过招,你自己用双臂护住胸腹,弯腰叉腿护住裆部,用身体一撞就可以诱使敌人抬手,敌人一抬手就好办多了。他一抬手打你,你双臂护着胸腹他打不着,他打你头部你就用身法闪开把头藏进奇门中同时迅速出手还击,打出一个时间差(你一闪,让他打你的拳头落空的同时,你打他旧力已尽而新力未生的一瞬间)。如果他一抬手但没打你(说明他还没准备好,内劲还没上听),那就直接干脆的打他呗。所以用进步抢位和身法一撞才是诱敌的最好用的办法。好的拳击手一般都是用身法逼进的。如把前手拳做为引手是基本上没什么作用的,既使有实际上也是有限的附属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身法的左右X型转换进攻和闪躲的技术。闪躲靠单重和猫腰(俯身哈腰)实现,以腰为劲源,以头作为方向指引。君不见小猫小狗等四肢动物,爬着的时候躲闪快速而及时,而站立起来以后就不会躲了,狗熊打架时也是如此,站立的两只狗熊谁也不躲互相攻击,为什么,因为一躲就得四肢着地的趴下,而只有趴下(两只熊形成十字型或Ⅹ型)才能真正实现躲闪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中正的站直了以后就不能迅速躲闪的原因。因为躲闪靠的是倾斜、单重、斜面、十字型、X字型、弧线或圆型。单纯的直线后退躲闪时不利于同时还击,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闪躲,而是溃逃,闪躲的同时应该即是闪击才行。同时具备攻即守、守即攻、进即退、退即进的才能叫闪躲,实际上应叫“闪击"。斜向的钝角进步闪击和锐角退步闪击打的都是时空差(时间互换、空间互换、时空互换)。锐角和钝角的变化可以组合成钻头的螺纹型态。此即"X“型闪躲技术,也是峨眉派的错中更错技术,其实质是把要害和实力(头部及身体)都闪藏到奇门中,从奇门出手以正门之正力从斜侧面攻击对方身体侧面之重心。(这样一来,于己则是以实当(入)虚而隐蔽,可以以虚(斜)打实(敌人身体是实但也是空虚之处),即以X型斜面中之正力打敌人之左或右的斜侧面。也就是用自己在'虚‘中藏着的实力,向对方'实‘的身体头面之空虚处进攻,因此敌人的这个'实'其实也是虚。而最好不要用我们的实力去对抗对方的实力。实际上这就是以十字相错,以实对虚之法,即以虚(斜面弦)应对对方的实力,以(勾)向钝角或锐角方向的变化为闪进闪退之进击法,以藏在奇门中的正门实力(股)攻击敌人空虚的身体要害及重心。)。以奇门(斜)打(正)的好处是,奇门之斜具备单重的惯性力,可以促使身手变化快速而灵活,而正门之中正因太端正而无惯性的加速度,因此移动和变化就明显会迟缓很多。这就是泰森移动闪身式的野蛮打法——全攻全守。因为泰森也怕挨打,他知道应该躲开来拳才能不被揍趴下,因此泰森是在恐惧或无意中练出了这种灵性,而并没能把这个躲闪方法形成理论指导,他在经过几年的牢狱之灾后,在狱中苦修毛泽东思想自省正己后,复出的他脑海中已充满了正能量,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已经完全不屑于躲闪也找不到当初那种感觉了,所以泰森也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泰森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预览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