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十五载传武熏陶心得,倾情奉献,立志发扬传统武术,弘扬国粹(二十一)
武术理论同各种文化知识一样,作为潜移默化的洗脑工具之一,也是为特定阶级和群体服务的。武术理论是指导练功的方法,实战是不能往理论上硬靠的,反之亦然。
懂劲难,何为真正懂劲?看完以下内容,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一挤一削闯天下)
立志不高者,不足教也。也耽误不起那个时间和精力。
天布网罗地施泽,心死神活便是佛。古今真知无中看,半世浮生半世佛。苗庆作
两个人对决,一方总是想直接一拳打到对方才好,但这之间的障碍(对方两臂的防守)重重,该如何破解呢?
武禹襄所說的技術,就是利用「折疊轉換」敵我的「空間」來改變「時間」的技術;這就像科學家設想要改變
兩個星球的距離,就會思考要利用重力加諸在兩星球中間,如此就像一個鉛球放在一個有彈性的布上面,讓這
塊布形成下陷,讓布的空間折疊,而形成兩個星球間的距離縮短,而使太空船在兩個星球間來往的時間,變得
更短的方法完全一樣,如此就不需要加快太空船的速度了 。两个人搭手,往下一降,入于胸腹之间的位置就是
往复须有折叠的意思。提按挤撕都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左重则左虚(左提按挤撕),右重则右杳(右提按挤撕
),仰之则弥高(上提撑抱挟撕),俯之则弥深(下按俯仰掌挤撕),进之则愈长(分挂偏旋),退之则愈促
(进步进身头撞小臂前钻)。进退须有转换,是指小臂的进退要有螺旋离向的钻劲。钻劲的作用就是破坏和拔
根。它就像给运转的齿轮中塞了块石头,给大堤上投下了一颗炸弹。武氏太极称其为"差米填豆“。
大个儿打小个儿就像一个大齿轮与一个小齿轮的咬合运转,大齿轮转的要慢一点小齿轮要转的快一点才能合拍
而跟上大齿轮的节奏。相同大小和齿数的齿轮间配合最容易。(如同选手被分为各个重量等级分别打比赛,不
同级别的选手一般不允许在一起比赛。)
实力相当的两个人的手臂都处在高位间架桩的位置(肘手与肩平),这时候力量最大,所以极容易顶抗对方,
没有斜面的螺旋钻法根本就打不进去,因此控制人的方法就是让对方手臂离开撑抱桩的位置而下落于胸腹之间
(使之落在扶按桩的位置)或开翅与别翅的位置。而在双方水平面等高的四正间架的顶抗中,力量较弱的一方
属于抵抗,力量大的一方则属于压制并可成为控制攻防转换的主宰。同样一个型,成为主控方劲就顺遂就可以
发动攻击,被控制(压)住了的型劲就不顺遂就只能在防守中做螺旋变化,劲转顺了以后才能进攻,所以说攻守
是"同型异用"。力大能压制力小这个道理永远都不会错。若以小力压大力一下子就会被挑飞了。
练传统内家拳的人都知道,内家技术讲究接手后的贴身近战,不会像拳击运动那样两人离的很远,既使纠缠在
一起也会马上被裁判分开。故前贤有言:吾善以静动胜动静。原理:静能克动,动亦能克静。以静制动也是动
,不动如何能静。此静也是相对之静,要先有动再有静,要在动中求静(一出手就要压制对方并利用离向力挤
挂对方重心,让对方僵滞动不了或因失重导致脚下无根,身法和劲力也都散乱不整。即把对方的间架给拉散了
。对方间架一散,就无法也无力反击了。)。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原来古人所说的以静制动是讲在双方接手后
的战斗方法。而成败在于动静先后转换的运用时机,谁掌握并控制了动与静的主动权,谁就占了先机。方法:
我先以两小臂的动作缠住敌臂,再用整劲静合压制住对方之动,令敌方双臂被困不能轻易变化动作,然后我们
就可以随着对方动作的微小变化,时刻以压制应对其所有的变化,使敌人进入被我控制住之相对静滞状态,同
时我再以整体之动,牵动其僵硬之静,令敌微动即失重溃败,此乃控制人的最高级技术,能如此则沾粘连随即
得之矣。这样看来还是鹰捉的控制法最为高(居高临下用双爪死死按住猎物不让其逃跑),鹰捉法其实就是沾
粘连随技术概念的真实出处和源头。练传统拳的人应该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始终以意念指挥外形而动,
才能做到以形追意、以意打人,并且出手快速变化多端。而在实战中所以形不能用,究其原因,也绝对在于其
形中用意之错误以及与真意对应的腰胯背的间架之形的错误,故吾曰:动静转瞬之间,必有一真意,必有一真
理,必有一真形应为所有其它意识和外形之先决主宰,此一意此一形正确,方可动在其它意形之先,方能以此
意形克制其它意形,此真意真形虽后动,但此意此形却能先于其它之意形到达目的地并打击对手,如此才能克
敌制胜,百战不殆。否则,始终难得技击运动之真髓。此意形为何?曰:静中求动(闪),以静制动(战)是也
。此意形之作用: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知此真意真形后,才是形意拳。然后
,心肺五脏功能强弱及体能又成为先决条件,所以知形意之内涵实为必要,经年累月的练养用功尤为重要。否
则,即使得到正理真传而功力欠缺且屡战屡败,亦必被他人误解与耻笑。(详细技术在以下内容中列出。)
小臂以斜向杠杠出击,用肘找肘与对方形成X形才能避免两人的胳膊出现双轨式的平行,这样对方的拳头才能不
顺着胳膊滑进来打到自己。
过去气功大师总说自己气场强,电流比普通人高。其实人体安全电压是36V,超过36V人就玩了。并且有些身体
敏感的人根本承受不住36V,可能10几伏就难受的不行了。而且气是形容力量要像空气一样灵活而喑含无穷的力
量,所以把力不叫力而叫作气。什么气功治疗,内气外发无非是一种按摩手法而已。所谓的用气功隔空发气治
病100%是假的。这些人总爱吹嘘自己身体的电流比别人大,别忘了电流太大了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把神经的绝
缘物(神经管)击穿了,大脑就短路了,人就烧傻了。其实经常锻炼的人身体电流是比不锻炼的人大一点儿,
这就是锻炼完以后气血流通加快,身体产生的温暖舒适的感觉。但正如夏天一样,太热了人也会受不了。
整劲的严密完整性:人体结构上的四肢(在这里主要讲手臂)与身体并不能形成完整封闭的空间,以使身体处于
绝对安全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最佳防守而没有漏洞和破绽呢?其奥妙就在于能够练出沾粘连随的“听"劲,
即整劲。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接触点上的劲都要和身体、丹田、腰胯之劲合在一起,一块往脚底合住劲,但头要
上领。也就是说身体的间架虽然是开放的,但间架上内在的力却是闭合的,那么在外力遇到接触点上的力以后
,就会融入到接触点上的力当中,被接触点上活动的力通过肢体导到脚底,或者把来力偏开也行,所以来力就
不会打到自己的身体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站桩时特别强调要“抱"住在一起的原因。当然,如果肢体出现了物理
上的空当(肢体无接触,力也未接触而直接打击头面身体),整劲严密的防守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整劲的作用
就会突出体现为强劲的攻击力。以上说明,只要自己的劲力是完整而饱满的浑圆力,在力的劲线上没有出现任
何软弱或断续的空当,就相当于是"体整如铸"的金刚之体,敌人的力量就始终攻不进来。需要注意的是,站桩
功夫不到家(腰胯之劲还没沉到脚底),用意念抱也没用。腰如果能下去了,腿脚有根了,全身的力自然就抱
住在一起了。否则,用意念楞想也是妄想,反而会使全身更加紧张,腰腿更下不去。抱住的感觉是练成了以后
才能体会出来的一种身体感觉,而不是靠用意念想出来的。要知道,功夫是耗出来的,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经验
的积累并不断修正错误得到的内证体认,不是想出来的,想法和意念引导是过来人对自己过去练拳经验的总结
,不是对什么人都管用。而正确的内功理论(具有科学定义的方法),才是出功夫的关键要素。而一般来说,
普通老师能告诉你的全是感觉而非方法(方法论)。
曲直的作用:曲(斜面)可以增加防护面积,也能创造出更多接触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斜面上进行卸力。而在
不接触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打击敌人出现的空当时,没有比放长击远,快速而直接的直拳、直肘打击更好用的
技术了。所以,伸直胳膊打人不但不会一无是处,反而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手法,只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
里被练传统内家拳的人们轻视和误解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职业拳台上,经常能够看到被重重的一记直拳KO的情
形。
整劲的身形及肢体感觉:龟背蝙蝠肢。后腰背如龟壳平而鼓,四肢有像蝙蝠一样被蹼连在一起的感觉,同时又
和躯干也连为一体。有些人平时总是喜欢把整劲挂在嘴边,但是却又不知道整劲是怎么练出来的,由于身上的
劲根本就不整,所以始终也用不出来这个整劲。练用整劲的要点:腰后躬,拧腰背,挟胯提膝,会使用惯性力
和刹车力进退,这样才能脚下有根,浑身力整。整劲不是靠意念抱出来的,是头上领臀下坐,上下对拉配重后
松沉出来的。
身体的化劲:用身体化劲是最难的,但同时又是最简单的。为什么?因为只要你的身体间架对了(主要是腰腿的
间架),身体就灵活了,身体灵活了,遇到来力就会自动化开,根本不用分心去想怎么化对方的力。而之所以身
体会不灵活,就是由于脚下无根。而之所以脚下无根,就是由于腰腿没练到位。脚下无根本应身体灵活,但这
种灵活是身体整个移动位置的灵活,而脚下乱动的越多,身体却反而不易灵活转动。所以,要以腰转带动步法
而动(进退),要以腰转带动手法而动(上下支撑),要以腰转带动钻挂而动(左右拧腰),要以腰转带动全
体之动。腰动即是肾动,肾动即是丹田动,丹田动就是整体的运动。不会用腰的人会认为定步时以身体化劲最
难,会用一点腰的人会认为动步时以身体化劲最难,而完全会用腰的人则认为无论是动步还是定步时,以身体
化劲一点儿都不难。
螺旋运动的实质:其实质是避开顶力并向周围空间做圆形移动并连续不断前进,即以闪进的向心力向顶力的后
方做闪中有进的攻击〈钻挤>或在连续不断的后退中,以闪退的离心力做反向的以退为进的拉动式攻击〈勾挂〉
的一种做功运动。螺旋运动在做功的过程中,不但要避开前进或后退时的阻力,还要以时刻贴住阻力侧翼这种
方式尽量缩短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即面对顶抗不畏缩,不逃跑,遇到阻力就绕个圈钻过去制来力之根源,钻
不动了就斜向往回勾带。以△形的两个斜边为轨迹做往返来回的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就可以摇散、拉散、挤散
并摧毁阻力之根源(这是一种像晃动手中盛有一半水的水瓶一样来回冲击的劲,能把水摇散了。把水摇散了就
相当于是把人体间架结构和间架上的整体之力给摇晃散架了)。
上下手:上手即手在上,下手即手在下。上手要点,俯仰状态中的扶按压制手法要点在于合挤住对方中线;下
手要点,前手要拧钻,重点在钻。后手要勾挂,重点在偏。而且前后手都要有旋转(翻掌法或揉掌画圈法)。
接骨斗榫:1.是交手中以自己的肌肉与对方皮肤、筋脉与对方肌肉,骨架的重力配重与对方筋脉,神意与对方
的皮肤相对接并测量其功力强弱、凹凸、断续等缺陷的方法,就像和对方连接在一起,用自身整劲这把测平尺
贴在对方肢体上进行测量,对方的缺点会了然于胸,这就叫"神明"。2.气通了就是力通了,力通了血脉就通了
。这样才能全身筋骨肌肉气血细胞全部与力量合一,所有地方贯通为一个整体。这是全身的接骨斗榫。3.像做
木工活一样,把上下(脊椎)、左右(两肾两腰胯)、前后(丹田至命门)这三条横线卯榫相连接在一起组成
立体的十字型,凝聚成形意拳的核心实力——横(一身备五弓。)总之,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个强横的横字,拳术
之道毕矣,拳术之道无他矣。这个十字型的横就是拳谱中说的:肾乃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神明出焉。什么是
技巧?技巧就是规矩,就是测平尺。什么是神明?神明就是测平尺的作用,即朗朗乾坤明察秋毫。横就是强弱
的分水岭(分界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