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子杰 发表于 2017-10-8 11:14:45

聊一聊练习太极拳所注重的五个字

本帖最后由 若水子杰 于 2017-10-8 21:21 编辑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大道至简”,这句话同样适合用在武术及太极拳中。其实在中国武术中人们所注重的东西用五个字就可概括,它们就是:“力、功、劲、炁(读:气)、意”。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经过无数人的社会实践而提炼出来的,本身就直指本源。只要充分理解这些字的含义,就可为武术训练提供一条清晰的途径。在工作劳动中以及武术打斗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力”字,离开了力那就什么都不用谈了,五个字中就有三个字带有力字,这三个字就是“力、功、劲”。而“炁、意”两个字中没有力字,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属于哲学范畴。中国字“力”被创造出来时,就是指人通过筋的伸缩、肉的松紧而使肢体生成的能够移动物体或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所以古代的“力”字被画成了弯弯曲曲的人筋的形状,现代已把弯弯曲曲并有圆角的字变成方块字了。“力”的形成:人体通过筋的伸缩、肉的松紧使身体产生了运动,形成了加速度,再配合身体本身的重量(质量),这样就产生了“力”, 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F=ma)。在力字前面加一个内字就成了“内力”,是指人体用“力”作用于物体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又对人的筋骨、肌肉进行压缩或拧转,筋骨、肌肉必然回弹而形成的由内向外发出的“弹性力”。筋骨与肌肉的柔韧性越强,形成的“内力”也会越大。“内力”对于破坏被打击物体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为它具有弹性,使得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不会立刻消失,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形成了一种叫“冲量”的东西。冲量等于力乘以力的作用时间(I=Ft),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冲量就越大。冲量可是个了不起的东西,计算炸药爆破的爆破力都要用到这个东西。再写一个公式就很清楚了,物体动量的变化=物体受到外力的冲量(mv1-mv0=I=Ft),动量就是被打击物的质量m乘以被冲击而移动的速度v,冲量越大动量的变化就越大,物体被击出的速度就越大、物体被破坏的程度就越大。在武术格斗中,所有的拳种在对敌打击时,都会有“力”与“内力”同时起作用,只是不同的拳种,“力”与“内力”各占的比例不同而已,而内家拳对“内力”特别注重。世界上所有的武术和格斗术练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会产生“内力”,不是你说你没“内力”就没有,内力也不是那些很神秘、很诡异的的东西。中国有句著名的武术谚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说明“功”是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么“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祖先在造这个字的时候也直指本源地告诉了我们:“功”字是由“工”字和“力”字组成,“工”字既有“工作、做工”的意思,又有“工整、工巧”的意思。“力”字的意思在前面已经解释过。“工”和“力”合在一起就是“功”,意思就是工作时需要用到的“工巧的力”和“工整的力”。用在武术打斗时同样也是“工巧的力”和“工整的力”。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人的手、脚、身躯都可以产生力,并具有方向性,所以人们把武术中训练人身各肢体的柔韧性、力量、运动速度、发力方向等等的一些辅助训练叫练“基本功”,也就是把身体各肢体练得基本上都能发出“工巧的力”。无论是工作还是武术打斗中,最后“力”都要作用到某一点,也就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点”。也就是说身体各肢体共同发力时,所发出的力的方向都必须尽可能指向作用点(古人用了工整、整齐来表达),这样才会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合力。通常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身体各部发出的力量是分散的而且方向各一,力量发出的方向没有尽量对准被打击点,这些力不但不会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力,反而会由于方向的不同相互抵消而变成一个更小的力。通过“练功”就可以把这些分散的力整合起来,做到工巧和工整,所以“练功”就是练出“工巧的力”和“工整的力”。当我们把“练功”两字的概念搞清楚了,就可以知道:练“基本功”就是训练人身各肢体基本上都能发出“工巧的力”的一些辅助训练。练“外功”就是把通过筋的伸缩、肉的松紧使身体产生了运动再配合身体重量(质量)而形成的“力”训练成“工巧的力”和“工整的力”。练“内功”就是把筋骨皮训练得更有柔韧性,便于产生更大的“内力”,同时也尽可能地把身体各部所发“内力”的方向都对准作用点,这样就可以练出“工巧的内力”和“工整的内力”。所以,“外功”就是“工巧的力”和“工整的力”。“内功”就是“工巧的内力”和“工整的内力”。在“力、功、劲”这个家族中,还有一个字就是“劲”字。那么“劲”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看它的繁体写法就知道了,劲字的繁体为“勁”,是在“功”字的工上面用一横压住巛,就是上下两个平面对中间的三根弹性杆进行压缩,使它们弯曲成弓状,而弓状弯曲的弹性杆又由内向外对上下两个挤压它们的平面产生反作用力(弹性力),这个力由于是从内向外的,又叫“内力”,把这个用一横压住巛再同功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勁”字,实际上就是“内力”的意思再加上“功”字,所以“劲”意思同样是“工巧的内力”和“工整的内力”。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人眼里“内功”和“劲”是同一个东西,“劲”就是“内功”,只用一个“劲”字就指向了本源,比用两个字来表达要高明得多。所以,从武术的本质来讲“内功”就是“劲”。但如今“内功”这两个字被各行各业引用,变成了一个叫做“内功”的名词了,连读几本书都可以说成在修炼个人的“内功”,练练书法弹弹琴也可以说成在修炼个人的“内功”,实际与武术原指的相去甚远。古代的武术高手大多数没有太高的文化,会认几个字,能读完三字经就很了不起了,也不会左思思右想想地把“内功”想得天花乱坠,但同样能练出高超的武艺,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只需要理解“内功”的本质是“劲”就行了。直观的来表达,“劲”这种东西大概以三种方式出现:第一种是把柔韧杆件弯曲成弯弓状回弹时产生内力的组合,第二种是把柔韧杆件拧转成麻花状回弹时产生内力的组合,第三种是把柔韧杆件即弯曲又拧转回弹时产生内力的组合。明白了产生“劲”的三种方式,就可针对性地去训练了。在太极拳里被归纳出来的“劲”主要有八个,那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把这八个“劲”练出来,就入了太极拳的门。不管是练什么武术,只要首先把“力、功、劲”练到了高的层次,就可以在打斗中取得极大的赢面。这个高的层次就是人们常说的“功力深厚”,一个“功力深厚”的人即使没有掌握太多的打斗技巧,去打赢一个没有“功力”的人也是轻而易举的。就好比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就是再聪明、学问再高、再灵活,也打不过一个没有文化、不太聪明的成年大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力、功、劲”的家族,那就是“炁、意”这两个东西。它们与“力、功、劲”不是同一个阶级的,如果“力、功、劲”是工人阶级的话,“炁、意”就是领导阶级。其中“意”的官更大一些。如果把修炼“炁、意”也说成是在修炼“内功”实在是一种荒唐的误解,大大地降低了“炁、意”的身份。接下来说说“炁、意”这两个字,“炁、意”都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它们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炁”字读气,并且现代已用“气”字替代,使得很多人对“炁”是什么产生了误解,把“炁”当成了“气”,但实际上炁与气不是同一个东西。在中国古哲学里“炁”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在中医学里“炁”就是在人体中存在的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炁”这种能量越多身体就会越健康,寿命也会越长。“炁”是先天物质,这种物质是一个健康人生下来就有的,而且很充足,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地用掉,等到把“炁”这种能量用光了,这个人也就完蛋了。如果一个人注意通过“养炁”的方法减少“炁”的流失和通过“练炁”的方法来增加体内的“炁”,那么这个人就会身体更健康、寿命更加长。现代用来替代“炁”的“气”是后天的东西,气的繁体写法是“氣”,是一个“米”字在“气”字里面,这种“氣”中国古人称它为米谷之气、是后天之“气”,不是中国人要在身体内加以提炼和保养的先天之“炁”。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发现“炁”这种东西在人体放松和安静的状态下可以用意念感受得到,并且可以用意念去导引它,让“炁”按自己所需的路线在体内运行,并且经过不断训练还可以感觉得到“炁”的量会不断增加。这也是在练习太极拳时为什么要动作缓慢、身体松静、用意不用力的原因之一。由于“炁”能够被感受到,并且可以用意念去导引它从那一处开始运行到那一处结束,这样“炁”也就必然可以成为“力”和“内力”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炁催力、以炁催劲”。也可以说,“力、功、劲”这三个东西可以在“炁”的正确领导下,走上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事半功倍地变得更加强大。“炁”的概念搞清之后,就可以知道,“炁”不是“力、功、劲”,“炁”是“力、功、劲”的领导者。“炁”的存在仅仅是使得多出了一条训练“力、功、劲”的途径而已。古代有武术家还认为:当“炁”这种能量填充于肌肉与皮肤之间时,还能够增强人体的抗击打能力;当“炁”这种能量充实在身体内时,也能保护五脏六腑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不受伤害;当“炁”这种能量充实于“筋、骨、肉”时,可以让“筋、骨、肉”变得更具有韧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内力”。由于“炁”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它到底是怎样起到上述的作用、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至今根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力、功、劲、炁、意”五个字中级别最高的是“意”字,它有“意念、心意”的意思,也有“意境”的意思。“意念、心意”这种东西,只要是人就有。无论是高贵的人还是低贱的人、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会武术的人还是不会武术的人,所有的人在日常行为中都会用“意念、心意”来指挥行动。在武术的训练和格斗中同样是靠“意念、心意”来作统一指挥,也就是说,“力、功、劲、炁、意”这五个东西中,“意”是总司令,是最大的官。“意”和“炁”一样,不是“力、功、劲”,也不可能降低身份去变成“力、功、劲”。“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意境”,意境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界”。所以“意境”这两个字就要比“意念、心意”还要高级一些。因为“意境”高低指的是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所产生的“意念、心意”的好坏。在太极拳的修炼中,人们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明”。 有人把太极拳的“神明”境界说成是武功达到天下无敌,这是很不正确的。如果一个人只懂得也只会打斗,境界再高也高不到那里去。而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天下无敌的格斗术。太极拳真正的“神明”境界是指:无论在武技的一伸手一投足方面,还是在“精炁神”的内在气质方面都达到了返璞归真的状态,并且有极高的武德修养。通过对“力、功、劲、炁、意”这五个中国字的本质意义的分析,就可使得我们在练习武术时分清主次、抓住要点,找出最好的修炼途径。渔民在用渔网打鱼时,只要把“纲”控制好,就能“纲举目张”地把网撒好,才会有最后的丰盛收获。武术及太极拳的训练同样如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一聊练习太极拳所注重的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