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武术 推进中学素质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在近三十年的中学教育教学生涯中,张森生老师始终站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2000到2012年常年执教高三语文,曾担任八年语文教研组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他坚持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个性化。张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业务水平上,更体现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上。他把责任感作为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命名,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在精神上的自我追求。张老师的语文课、武术课一直在追求一种风格,一种神韵,那就是静如山岳的书卷气和动若江河的张扬力,实践着他独特的教育理念——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
从80年代初的高中时代开始,张老师就喜欢上了中华传统武术,在大学求学期间(1984.7~1988.7)和1988年8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拜师习武,先后师从符润涛、李成山、苏根生、严承德、倪宝厅、张兴洲、金根声、钱月宝、弓缘、殷勤、王才德、王安平、徐国昌等老师习练多种传统武术套路及武术内功如少林桩功、长拳、八极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苏氏八宝金刚功、杨氏太极拳、道家伍柳派内丹功法、赵堡太极拳、中华浑圆功、吴氏方架太极拳等。张老师作为一名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教育工作者,每个学期都要订阅十多种报刊杂志,进行广泛涉猎。张老师深知:教师所涉猎的文化领域愈多,就愈能以开放从容的心态进入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双休日里,张老师会约束自己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或带者学生去附近的书店和图书馆选书,买书。读书,写文章,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他撰写了《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语言•思想•文化的积累》、《浅议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新世纪班主任教育工作十种意识初探》等二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学校的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如《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高中发展作文》、《中学生百科知识竞赛大全》以及《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特级教师教你作文上台阶》等学术专著的编写工作。一个语文教师的生命是需要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的,学校图书馆和家庭书房是最适合老师,也最应为老师所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张老师好像是一个全无牵挂的行者,把自己的灵魂十分熨贴地安顿在文化之中。他可以自由地、静谧地在书卷中发挥抚摸自然,抚摸岁月,叩问灵魂。他深刻地体会到气质需要培育,情操需要陶冶,身心需要锤炼。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这样慢慢地形成与塑造起来的。为此川沙中学的师生们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别有意趣的戏说:“他们的武术是语文老师教的,他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2013年2月,上海市川沙中学成为上海市普教系统首批体育专项教学试点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陈忠新慧眼识英才,大胆起用有武术专长的张森生老师,兼任学校体艺组武术专项教师。张老师在担任新疆内高班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了体艺组的武术专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张老师开设了拓展型课程《中华道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型课程《太极拳与中国文化》,同时还担任学校武术健身社团指导教师。通过四年多的武术专项教育教学实践,张老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他认为,中华传统武术在中学的普及与推广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武术在改革开放中的标志性意义,中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华民族昂扬的、开放的、勇于拼搏的一种精神是通过一部电影《少林寺》张扬出来的。再往前推,当中国的海外移民向全世界表达中华民族的气势时,也是武术巨星李小龙通过中华武术去表达这种精神。基于这些理由,张老师强调,中国民族的复兴,一定要尚武。
武术育人功能不可忽略,尚武绝对不意味着轻文,但不尚武,文根本没有物质基础。当代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先生说,现在中华武术是放在体育的范畴去认识,但他认为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比较好。中国的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我们要把体和育分开来解读,武术有健身强体的功能,这自不必说,但它更重要的是有育人的功能,武术既能强体,又能育人。育人通过一整套武术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文化支撑,我们知道武术有独特的礼仪,有独特的境界观——武者止戈为武,武的最高境界是平和、是不争,这些都是它有一整套育人的东西。而现在在体育的范畴,我们过多倾斜于它的“体”,忘了它的“育”。
钱文忠教授分了五个层次澄清武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他说,非常有意思,如果从汉语词的角度,练武之人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武夫——贬义词,只会打打杀杀;武人,还是偏贬义,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新闻宣传、影视、学术研究都把习武之人停留在武夫和武人的级别上,把练武和粗鲁等同于刚强,暴力等同于坚强,这是不对的;武师,比较中性;武士,这是我们所忽略的,其实武士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主体,要有武的技能、有士大夫的担当;武侠,这是最高的境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侠义精神。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文武吟》: “既为文士,必有武备。文武之道,皆吾家事。”也明明白白地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早已通过文武的修习,践行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近十年来,张老师撰写了《宗岳故里行绵绵太极情》、《赵堡古镇行 绵绵太极情》、《往事如烟成追忆太极如水道永存》、《谈谈太极拳的真松与假松》、《太极文化润身心一腔热血报故园》、《一位语文老师践行武术专项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等十多篇武术文章发表在《武当》、《武魂》、《上海武术》、《教育教学论坛》、《搏击》等杂志上。2011年8月荣获中华太极拳优秀传承人称号。2013年4月荣获第十一届香港国际武术节赵堡和式太极拳男子单项金牌。2014年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对川沙中学的武术专项教学作了多次专题报道。2014年7月22日《解放日报》记者李爱铭撰写了《你的太极拳是语文老师教的?》,2016年12月26日《解放日报》记者龚洁云撰写了《他们的武术是语文老师教的》,两文先后介绍了张老师在川沙中学探索推广武术专项教学与科研的情况。张老师的习武经历也载入了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大型武术工具书《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中国当代武术人物志(下卷)》中。2017年10月27日张老师以上海赵堡太极拳研究会队员身份赴湖北丹江口市参加第六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在个人套路、集体套路、推手对练三个项目中分别荣获二等奖银牌一枚,一等奖金牌两枚,并荣获武当赵堡太极拳当代优秀传承人称号。
川沙中学武术专项教学班的学生来自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有六个班,每班人数30人左右,采用混龄教学形式,每班每周安排一次80分钟大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杨式田传太极拳及太极推手、太极内功,同时还穿插传授少林武术,形意拳,长拳,弹腿,道家养生功、《太极拳源流与传统武术文化》理论课等其他内容,在每节课上还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松柔训练,速度训练,加强体能素质是学好武术的根本保证和重要环节,要常抓不懈。
通过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的习练,武术运动中的动与静、快与慢、内与外、刚与柔、开与合等充满哲理的运行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细心,也调控了他们的自律力与意志力。学生们渐渐懂得了中华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被太极拳的神奇与丰富所折服。有学生这样描述到:“张老师常说,你们这个年龄是学习武术的最佳时期。武术的开展与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传统哲学、文学、美学、中医学、艺术、科学等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在中学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就是想传授给学生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与终身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我希望能多几个像张森生老师这样的优秀太极拳传承人,希望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文化能普及到全市甚至全国的中小学,并作为体育必修课程。”张老师就是基于学生们的喜爱、肯定和鼓励,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经常向市区的武术专项同行老师学习,同时遍访全国武术名师,虚心求教,不断鞭策自己,无怨无悔,披肝沥胆,一如既往地传播着中华国粹——博大精深的武术及武术文化。
在四个学年里,张老师与他最出色的弟子朱文武老师精诚合作,在六个武术专项班中精心挑选了五十位多学生,连续四年在学校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集体武术表演,获得了市教委、区教育局及学校领导与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张老师还为七所市武术专项试点学校、内蒙古海拉尔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开设市级武术专项教学观摩课,为来自英国、法国、丹麦、韩国等中学师生传授中国武术。
张老师执教高中语文、传统武术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究,特别是经过四年多的武术专项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设武术专项课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高中时代是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和武术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历史教育使命。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祖国的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前进方向。
2013年2月川沙中学开始把武术教育教学纳入全校体育课程,它不仅贯彻落实了教育部下达的两纲教育——《生命教育纲要》与《民族精神教育纲要》,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武术教育纳入中学体育课程是大势所趋,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层改革的重要一步。武术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改变气质,增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学武术教育能够像星火燎原一样,在全市乃至全国慢慢普及开来,迎来中学武术专项教育教学更加美好的明天。也相信张老师能够继续为语文教育与武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生存与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关怀与生存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安安动动,乃文乃武的复合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森生老师习武三十余年,十多年来坚持在川沙中学及浦东新区川沙镇的文广中心、川沙古城墙公园等地传播与弘扬传统太极拳 ,还应邀去浦东新陆中学、宝山大华中学、浦东洋泾东校、浦东开放大学东校、浦东美国学校、川沙文广中心、浦东嘉民康桥物流中心、浦东洋泾街道党建中心、浦东金高公交公司、浦东平安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设太极文化养生与国学讲座,传授传统太极拳,为浦东教育改革,为上海市全民健身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