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网安安 发表于 2019-8-27 09:40:13

一丰:一堂太极拳公益讲座讲稿

各位老师们、师兄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群主三一老师给我提供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印证所学所感,共同学习提高。
    我是来自四川省叙永县一名普通体育教师刘宏,也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从小习武,大学时代开始接触学习太极拳、气功及佛道等相关知识。并深入学习了人体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空气动力学等专业知识。对武术,对太极拳痴爱几十年,初心不变。借此机会,将这些年对太极拳修炼的感悟与大家慢慢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余才疏学浅,占用大家宝贵时间,敬请原谅。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想简单阐述一下中华武术的发展简史与太极拳的发展简史​。
    武术首先是产生于我们的祖辈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与野兽搏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搏击技术;第二点就是在历史战争中,在民间的格斗之中总结的攻防经验和绝招技巧;第三呢,也是历史的名人,如精忠报国岳飞九要论,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的拳论,六合大枪论等。
    而武术其中一支在古时代就已经分化发展成了娱乐生活中的舞蹈,比如项庄舞剑,太白舞剑,宫廷舞,戏班子杂技之类等等,到现在完全演变成了各种舞蹈与杂技类。现代社会国家推广的武术套路与太极拳套路,其实这些都可归为舞蹈体操类。​
    而武术的另一支发展成为真正的传统武术格斗,攻防,搏击技术。历史上曾经出现了铁砂掌,铁布衫,金刚腿,罗汉拳,绵拳等等。到明末清初,中华武术发展到哪一个历史的高潮出现了,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为主的内家拳法,而这些拳法结合了阴阳五行八卦理念,完善了武术的指导理论系统,并且技击与养生并行,开创了中华璀璨武术文化的新局面。
    其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拳论出现。例如张三丰拳论,王宗岳拳论,陈鑫太极拳论。出现了一大批的历史代表性著名的武术家,形意拳祖师纪隆峰,八卦掌祖师董海川,太极拳创拳祖师,传说不一,有人说是张三丰,有人说是许昌平,有人说是王宗岳,也有人说是陈王庭。总之,无论是谁创造的,太极拳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的高度结晶,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不仅能够技击格斗,更能够养心健体​,修身养性与格斗并行。是这些先辈们把中华武术文明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潮。清末武术家杨露禅更是把太极拳的搏击术与养生功能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太极拳名扬天下,王侯将相,寻常百姓,争相学习太极神技。现在我们国家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上亿人。
    事物发展有利有弊,物极必反,我们看看当今太极拳界,乱象横生。太极拳给人们带来了身体的健康,让人们懂得了以太极的内功促进阴阳平衡提高功力,以太极的原理舍己从人养身养性。但是也有很多假太极,太极操,让很多人练出了软骨病,甚至变成了膝盖杀手,更有人练10多年不懂太极劲为何物,也不懂推手化劲,有甚者更是震伤五脏六腑,震荡出脑溢血, 更不明白太极攻防散手为何物。
    很多人对太极拳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有人把太极拳搞得高深而神秘,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今天我就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一下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当然层次有限,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我们知道现在太极拳有陈氏、杨氏、武氏、孙氏、赵保、三丰太极等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太极拳虽然外形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特点,就是软绵绵轻飘飘的。人们也常说松松松太极功;拳论曰: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舍己从人,四两拔千金。那么是不是说所有软绵绵的,轻飘飘的就是太极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家知道太极拳曾经是很能实战的武术,真正的太极拳肯定还有他相同的能攻防内在的核心在里面,那么究竟隐藏在外形里面的东西是什么呢?拳论中有一句话叫“虽变化万端,而理贯唯一,”那么我相信这个1就是所有太极拳的核心秘密。再让我们先回头,看看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核心就是阴阳。我们也知道一生二。这个1里面生出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松松松,轻飘飘,软绵绵,另一个东西是什么呢?
    我们再看阴阳在动物界分为雌雄,在人类分为男女,在科学名词分了正负电子,DNA双螺旋,量子纠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人体分了上下,左右前后,气与血,骨与肉,一切都是对立而统一的。在拳中我们分刚柔,动静,开合,松紧等等。既然要对立而统一,那么松柔对立就应该是刚劲。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太极拳必须应该有松柔,也要有刚劲。极柔软而极坚钢,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称为太极拳。那我们就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的太极拳不变的核心就是刚与柔。





    那么我们抓住这两个字去研究太极拳,就不会走弯路与偏路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太极桩是太极拳的入门好东西。站桩为什么好呢?我们可以作一个阐述和比较。虽然体育锻炼也能够增长体能,但是是通过燃烧糖元脂肪释放我们的肌肉的cp和atp能量,记住是释放能量,从而让细胞新旧替换更快,体育运动之后是非常的疲惫,但能产生超量恢复,也能获得身体健康,但是缩短了细胞的寿命。
    而站桩呢,外静内动,外形肉松柔神松内骨劲支撑,气息生生不息,通过燃烧糖元脂肪,细胞就像海绵宝宝一样,吸收更多的能量cp,ATP,储存细胞里,让每一个细胞让全身都充满着活力与力量,站完桩是神清气爽精气神满。注意站桩是储备能量,减缓了细胞衰老。高境界的桩功还能够燃烧精液,炼精化气,回精补脑,从而实现了真正开智开慧健康长寿的目的。
    那么怎样掌握正确的站桩功就非常重要了。只有正确的掌握了太极桩功才能够为学好太极拳打好坚实的基础。首先我们用刚柔这两个字去研究太极桩功,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站桩,而且都能够知道放的很松很柔。站桩的一些细节要求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但是这样的桩究竟对不对呢?我在此引导大家怎么样找到桩功中的核心东西。既然大家知道柔了,那么另一面就应该是刚。站桩中松我们都看到了,那么这个刚在哪里呢?既要放松又要坚刚,是怎么做的呢?有人站桩,站得两大腿打颤,站桩把臀部肌肉站得很粗,屁股也变得很大。那说明他大腿的肌肉是没有放松的,有一句话“玉树挂宝衣”。其实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什么?很多人把古人的论述讲的玄乎又玄,不知所云。其实大道至简,我多年的体会就是肉松骨撑而已。而怎么样做到骨撑,就像修房子一样,我们要把这个房子的房梁框架架牢固;另外大家知道,我们古人智慧修建的石拱桥世界闻名,在拱桥上面越重越压桥越稳越坚固。我们反过来看一看,我们两条腿和人的胯是不是形成一个拱桥。如果人这个拱桥你真的能够承受100斤或300斤担子压你,而身体不变形。那你就真正的找到了骨撑了。同时站多长时间的桩,大腿的肌肉也不会颤抖了,不会把屁股站大,不会把大腿站粗了。这个时候全身的肌肉才真正的都放松了,刚和柔都有了,恭喜你太极桩功真正入门了。当然高级的站桩方式还有意动伸筋拔骨,需要老师面传心授方能入道,避免出问题。

    那么这时候你可以选一个山清水秀芳草鲜美的环境开始站桩了。
    紫气东来洒满天,
    清风拂面飘若仙。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面带微笑,心情愉悦,放空身心,与天地相融。心胸如山谷之幽静,如大海般广阔,如长空般深邃,内气生生不息,绵绵荡荡。站桩站得力能撑天,气势如虹,站得百花盛开,芳草鲜美,站得长空万里,风月无边。
    接下来我们也从太极拳的刚与柔这两个核心字入手分析太极拳行拳走架。大家都知道轻飘飘软绵绵,是太极拳表象,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那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呢?
    拳论中有句话叫由着熟而渐懂劲,这个劲代表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外家拳与体育运动都是有劲的,那是肌肉之劲为主。还有的人说是丹田劲气劲,因为有一句拳论不是说“命运源头在腰腺”吗?形意太极八卦之所以称为高级拳种,太极拳之所以是我们祖宗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这个劲肯定与他们有所不同的。拳论中说:用意不用力?怎么样去真正的弄明白呢?如果我们不用科学来阐述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就误入歧途,大讲丹田气劲,让很多人悬而又玄,迷迷糊糊,一辈子不入太极拳之门。我的理解呢其实太极拳之劲,一不是肌肉劲,二不是丹田气。气虽可以养筋骨,但是劲力却是骨与骨之间的大筋之力,是人体的手筋脚筋之力。人们不是常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吗。其实古人这句话就是说的是有内气滋养的筋骨之力到老了也不会退化,据说甚至人死之后,肌肉腐烂完了,骨与筋也还是连在一起的,这个筋就是人死了也还在很强健。而肌肉力到30岁逐渐就会下降,七老八十之后,肌肉完全退化。而练太极拳的人,老的时候他的筋骨力也还在,化劲更是高深境界了。 所以才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只有用现代科学物理学阐述,才能让我们直指劲和化劲之核心。劲与力离不开我们三维时空力学原理,所以说我们必须既要明白杠杆、支点、圆切点、动能、势能、作用力反作用力、速度、加速度、质量、惯性以及螺旋等等力学知识,更要明白在力学原理中有两个重要的原理,就是超越器械原理,莱福线螺旋原理。大家知道所有传统拳尤其是内家拳都有这些劲,表现为鞭杆径,螺旋径,龙虎纵劲横劲,明劲暗劲,寸劲尺劲,掤劲,弹簧劲等等。太极拳也有这些所有的劲力,但是太极拳练习方法有所不同,开发这些劲要肌肉不参与的情况下练习发筋骨崩弹劲。这样就不会整伤五脏六腑,出现脑溢血这种情况了。内加拳内劲入门的一个标准就是筋骨齐鸣。就是没有肌肉的参与状况下,关节缝里面的气压产生的气压崩弹出现的声音。所以太极拳劲力的那些练习对松柔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没有老师当面指点可能很难进入更高境界。
    太极拳讲有劲而不用劲,那句话就叫:用意不用力。懂劲了只叫知己,还要知彼,所以说我们还要学会化劲。化劲简单的说就是接化拿法,舍己从人,沾沾涟随,不丢不顶,四两拨千斤。化劲与高级化境最重要的就是明白支点和切点的把对手和你互为阴阳的运用,人是活得,随遇平衡,骨劲不丢棚动不丢而又能做到就像弹簧一样突然撤劲没劲这样的化境才是高境界的,必须要老师面传心授方可登堂入室。另外呢,当然要真正的明白太极拳八法五门真正的含义。高境界化劲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必须要真正的明拳理师傅摸手,通过不断的刻苦训练才能够让你明白的。
    通过以上诠释,那我们现在就可以总结出何为真太极拳了,一看行拳中有没有骨撑肉松,行拳走架过程中骨架散没散。二看行拳中是有无暗藏暗劲,棚劲,螺旋劲,蚕丝等等各种劲力与化劲的接化拿发意识。所以要想真正的学会太极拳,就要首先明白太极桩,骨撑松肉,明白太极拳的所有劲力和接化拿发,分清双重单重,明白八法五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去学习的套路才是真正的太极拳。而一开始只学套路的,只能是太极操和太极舞蹈了。有了骨架支撑的拳打起来才是真正的如风摆杨柳,飘飘洒洒,内气鼓荡开合,阴阳动静随机,如空气中游泳,似淤泥中行步,外似安逸内固精神,绵绵荡荡,天人合一,绝妙享受。



    学太极拳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练得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并能学到太极拳的一些技能技巧。能把太极的理论融入到生活中,修身养性。
    三丰祖师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作技艺之未尔。舍已从人,随曲就伸,守中用中,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要学会以太极拳的理念为人处事,不争强好胜反而推手能有所成。真正的推手并不是软绵绵的,表面上看起来软滑,里面的整体骨架是非常硬的,重心是无差别无缝的转换,并不是像普通人练推手,重心明显的移动,其实架已经散了。空空静静最难求,但是我们还是要先掌握了内在刚与劲,没有内在的刚劲支撑,空静就是徒有其表,而没有灵魂的太极拳。然后我们走过这个过程反过去,再走空柔那就对了。也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那座山,但最后的层次不一样了。


    故不懂内功气血滋养筋骨养生的拳,不懂筋骨内劲的拳,不能圆转四两拔千斤的拳,不悟以武入道修命正性的拳,不是正宗太极拳。假太极十年不出门,神神秘秘,云里雾里,忽悠你一辈子不入门;真太极一个周可以让了解初步掌握真正的内在核心,而踏入正门,三年可小成。
    如何辨别真假太极拳?不要把太极拳练成七伤拳。
    1.太极操变成膝盖杀手,解决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就解决了:定膝转胯。要明白人体的膝关节只能前后运动,不能够左右运动。两膝盖不同时动的,真正的做到重心腿定膝松腰(髋)活跨,你就明白什么是双重了,也就解决了双重问题,也明白了杠杆支点的原理了。
    2.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真正的行拳走步是用跨骨大筋带动的。这样古人一天打七八个小时的太极拳不但不累,而且越打拳精气神越好,能量满满,你就可以理解了。太极步伐不能够太大,是最多一步半。大家可以参考参考,现代搏击散手中的步伐,足球篮球,乒乓球中的步伐。思考思考动物界虎狼扑食,猫捉老鼠的步伐等等现象。
    3.骨撑才是太极拳的灵魂和核心,弓步马步蹲的太低的肯定找不到骨架支撑,都是太极操而已。
    行拳走架,弓步马步压得很低的,那肯定是没骨劲的,手脚舒展很大的,很漂亮的怎么可能做到内外三合,把一切守中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呢?那也许只能叫太极舞蹈了。而且这样行拳大腿会练的很粗,屁股会练的很大,我想你肯定不愿意这样子。当然,中低架贴底架适合少儿功底练习,成年人绝对不适合的,跨压的死死的,根本就不可能步法灵活。
    4拳架很高的,动作很小的,外形也不是很好看,就像狮虎猫一样行走步伐,里面可能随时发出惊弹力,这才是骨撑肉松的表现,这个可能就是真太极拳了。
    5.冲拳如射箭,冲拳中能不能听到筋骨齐鸣,这是内家劲入门标准。看冲拳起不起重心,还要看冲拳发力是用的筋骨力还是肌肉力,劲是否从筋骨里面节节贯穿,是否松沉下去借了大地的反弹力?太极劲只能在松柔中求,用意不用力,放下肌肉,用意指挥筋与骨节节贯穿。
    6.外三合中最重要的一点,肩与跨相不相合,跨动多少肩就随着只能动多少。
    7.无论是谁,行拳走架要看他的脚底是否呵风,也就是脚底是不是经常半边不着地,如果是这样肯定是有问题的。
   
    今晚我在这里抛砖引玉,胡言乱语。祖宗之法博大精深,而我自己也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二,多有不正之处,请各位老师师兄多批评指正。当然很多细节的技术必须要当面方可印证真伪。如有疑问,各位老师师兄,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交流,我定向大家虚习。同时我也欢迎各位朋友前来文明切磋交流技艺,共同传承国粹弘扬太极拳!
    大家可以感受的到,也许其他老师教你需要你去悟,云里雾里去悟。在这儿不需要你去悟,我把会的,懂的东西全部交给你。太极拳里面的东西全是技术,很多东西语言是讲不明白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法不传六耳,是因为用语言讲不清楚,必须要你亲身的体会感悟,手把手的接触中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正确的东西。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功夫高当然要在正确的道路中刻苦训练了。研究招式,繁杂千万,必走向死路,弄懂筋骨与用意不用力,时间空间距离才是根本。粘粘连随,不丢不顶,本欲舍己从人,多是舍近求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在错误的道路中,你会离道越远。就像现在篮球足球,田径技术是全世界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放在那里了,只要是好的教练都能够教授。需要你去悟的是高境界空柔与控制了,以武入道是后面的修行了。
   今天这粗浅的阐述,不成熟的理念请大家多提出批评。但也是呢希望能够引导初学太极拳爱好者们少走弯路。
    最后再次感恩各位关注支持,占用大家宝贵时间,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赛后留影(黄衣服右3)
一丰联系电话:18608213989,微信:LH4117457522019年8月24晚于修道天群讲座         2019年8月26日整理 【作者简介】   刘宏,男,汉族,出生于1975年,四川永叙县人。6岁开始习武,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育专业。大学期间就开始学习气功与太极拳。工作后自编自创三套太极武术操,用于学校1000多名师生大课间活动。其中一套被书面文字图像视频化,列为学校校本课程。 2014年参加全国太极拳比赛,荣获太极剑一等奖,太极拳一等奖,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丰:一堂太极拳公益讲座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