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生:跟师爷学拳的那些日子
作者简介:郑敏生,198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武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永年武氏太极学院连云港分院院长。
自幼喜欢武术,曾习练太祖长拳,三战拳,朱砂掌等,皆无深入。后在习练形意拳的期间,于2014年机缘遇到武氏第六代传人丁俊杰老师,随丁老师习拳两年后,于2016年拜丁俊杰为师正式入门。略有基础后,又得武氏太极第五代传人孙建国师爷的赏识,悉加指点,多番鞭策,终在武氏太极门功法上登堂入室。
前言:本文原是为记录跟师爷练功的一些日常功法与心法,只为便于自己日后查看回忆。曾未想到师爷心胸远大,不保守。让我发给他看看,也让门内的其他真传弟子看看,真是汗颜了。忐忑间只好作个简短说明:师爷真心教导,无一句虚言,无一字失真,唯恐讲之不明,解之不白,把每一个动作掰开了,揉碎了,分解了,让我反复的理解了,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武氏太极的每一个动作的原理,用意,用法。然在下笔拙,难以完全表述出师爷的教导,况涉及身法、拳意文字更难描述,难免有失偏见,请各位师伯师叔,师兄弟们多海涵。若是有门外高人、武林前辈不小心看到此文,还请一笑而过,无须费神阅看。毕竟只是末学后进的晚辈一些粗浅学拳日记。师爷往事部份,已隐姓名。
文章共三部份内容:
1. 跟师爷一起的日常练功生活;
2. 师爷对我们练功疑问的解答及所传授功法的秘诀;
3. 师爷讲的故事及自身早年教拳的经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源起
本想跟丁俊杰师父在2022年国庆期间去拜访师爷,后听说师爷在浙江仙居教学,便竭力邀请师爷来连云港指点,刚好前段时间要成立「连云港武氏太极协会」的计划,也需要师爷莅临指导、认证。
师爷赠字
一:坚持党的政策,听党话,跟党走!
二: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寻根求源,传承有序;
四:本门箴言:技艺苦练,武德當先,衣钵相传,宁少勿滥;
五:以静待动;后发先进,随曲就伸,与时俱进。
六、说话是谁(是谁说话;话是谁说;谁说是话)等辩证哲学。
2022年9月27日下午17:45分到连云港灌南高铁站接孙建国师爷(后文统一称呼师爷),后直赴约定会所与灌南两岸青年创业园创业导师李伟,原灌南教育局党委书记封昌虎,及灌南交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伯等几位领导与企业家会面,于觥筹交错中商议了「关于筹备连云港武氏太极协会暨武氏太极学院连云港分院」等相关事宜,大家欢喜异常,一拍即合,一致通过。宴后筹委会成员与师爷一起合影留念。
从左往右,第一排:孙伯,李伟,孙建国,封昌虎。
第二排:孙鸣,蒋依标,张良才,刘军国,郑敏生,杨柳,刘秀清,叶卫,杨凤琴。
(李伟:灌南两岸青年创业园创业导师,灌南县桥牌协会主席,灌南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灌南中专校长,原灌南教育局副局长。
封昌虎:灌南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原灌南教育局党委书记。)
2022年9月28日上午10点接到江苏盐城丁俊杰师父后,直接来拜见师爷(师爷在鄙人4楼工作茶室)。丁师父行拜见师爷礼节后,背包地面一放,便迫不及待的向师爷请教摸劲,看看我功夫长的如何?刹那间,地板「砰砰碰」作响,打的桌椅凳子相撞。吓得我赶紧把墙边的古琴,古筝抱回内室。推手搞完后,师爷说了句:「不错,功夫涨的很快。」,丁师父才危襟正坐,一边喝茶,一边向师爷汇报近况及平时练功体会。重点是向师爷请教怎样「化劲」问题,师爷专讲「化劲」问题十几分钟进行详细解答,还不时的站起来演示多次,让师父亲身体会。
中餐后,我们仨便动身往连云港灌南兴鑫钢铁有限公司,与总经理王元挺、副总经理陈书标会面,共同就武氏太极的渊源传承,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友好交谈。交流期间,师爷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氏家传太极拳》一书,并题词分别赠送两位老总。两位老总非常高兴,当场认真阅读,有不解内容,还向师爷请教一番。王总经理还表示,以后要认真拜读好好学习。为表示对师爷的感谢之意,王总特别挽留师爷一定在钢厂用餐体验生活,好好感谢。并特意安排人事部蒋文泽部长,带我们参观兴鑫钢铁生产厂区,观看「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的过程。
在参观过程中,师爷看到钢厂一个标语:「细节决定成败」。马上就拍照跟我们说:“你们看如此大的钢厂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也上升到决定成败的高度。我们练拳更是要注意细节。练拳时一定要「慢练」,留意细节,火候到了自然就成钢了。”找行拳中的细节,在转折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囫圄而过,使我非常受教育。
结束厂领导的热情款待后,随丁师父、师爷到酒店喝茶聊拳。丁师父与孙师爷谈到兴致处,照常动手验证。其中一次印象比较深的,丁师父说:“对方力大怎样化解?”突然猛的抱住师爷,但只听「刷啪」的一声,丁师父便爬扑倒在地板上。而我当时只觉眼睛一花。后来听师爷解析说,他当时也没怎么想,就觉丁师父力量很大,硬顶不过,便一个转身化劲而去。
2022年9月29日早餐后,我便厚颜请求师爷教我武氏太极龙凤剑。到小区广场上。我先把之前跟着视频学了一段时间的太极剑演练一番,得到师爷善意的肯定。而后师爷亲自演练三遍,让我跟在他后面一招一式的跟着练,并让丁师父看书念名称,说是嘴念招名,眼观我们练剑,也是一种练习方式。在跟师爷身后练习时,师爷时不时的纠正我有失偏颇的动作。一次又一次纠正完之后,我才醒悟之前师爷的肯定是多么的「善意」,同时也惊叹那时跟着视频、照着书本能练拳的人,是多么天才,付出多少汗水与心思揣摩。
午后,照例讲故事,说典故。到傍晚时,丁师父请师爷再教武氏太极二路十三杆。我心中大喜,又可以蹭一套功法了。迅速准备好白蜡大杆,到楼下开练。同样师爷演练三遍后,让我们跟在后面学。师爷一边纠正我们的动作,一边向我们分析所练杆招式的用劲方法,如何才能实现正确的杆法效果,遇到难练的招式,还特意用杆在树上演示,比如:风扫梅花,掤一杆,青龙出水的用法。
师爷教我们发劲,并亲自反复做桩,喂劲。想方设法的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发劲方式与规律。
2022年9月30日由于丁师父今天要回去开船运货工作了,师爷结合昨晚的训练效果与丁师父本人的发劲情况,专门教丁师父一门「千斤坠」的行拳方法,师爷双手抓住丁师父的一只脚腕让其走步。迈步如千斤,千斤不变身形。
而后与灌南实验小学音乐老师孙鸣交流古筝伴奏武氏太极音乐并亲自反复实践。
(孙鸣:灌南县实验小学体卫艺主任,灌南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2022年10月1日下午,在我的请求下,师爷在灌南小区的小树林里教我练武氏太极秘传的摈杆、摔杆。师爷演练时,把摈杆、摔杆的用杆长度、粗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强调两者虽都是用腰胯力,但用力方向不一样。一种是前后用腰胯劲,一种是左右用腰胯劲。
晚上请师爷教在武当山秘传的丹田胎息功。演示完后,师爷仔细的讲解的其中的窍门,对有可能产生的身体反应做了说明。
2022年10月2日早餐后,喝茶时,师爷就开始给我讲些故事,及练拳的原理,其中讲到拜祖师像与练功的道理,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顿觉还真是万法归宗,大道同源。
特意提示:我平时坐姿,脊柱一定要竖直,意念要在心!在丹田!!如此自然气势不凡,不怒而威。
上午又讲武氏太极龙凤剑二十四式,师爷每一式每一式的分实用架与表演架的帮我好调架子,并亲自对调好的架子进行拍照留存,以便我后期学习、揣摩。
2022年10月3日早晨,师爷起床后看我在练「八部金刚功」(前两天跟师爷说练此功法,原以为师爷在武当山教学三年会知道的,不曾想师爷未知,让我练给他看,只是这几天忙还没来得及练给师爷看),看完之后,首先肯定了这功法好,特别对某些动作的突然发力非常认可,但对我练「五劳七伤向后瞧」、「两足顿顿饮嗜消」这两式提出建议。
「五劳七伤向后瞧」我是低着头跟着身体向后瞧,师爷建议我头不要低,跟着胯转,特别眼睛要转动,而后再向后对下面的脚跟瞧,这样可以把眼睛都练上。因为按照这个运动轨迹,可以调动「肝经」运动。
「两足顿顿饮嗜消」我还是保持着低头顿足。师爷问我说:“你学的就是低头的么?”我还挺确定的说是要低头,师爷说:“把头顶起来更好”。随后我就将张至顺道长及他弟子许理慧道长的演练视频对比,果然是我练错了,而师爷的建议却是符合原始动作的总旨,是符合人体健康运动轨迹的。
虽然师爷没见过这些动作,但按照练功的原理及要达到的功效,也能进行指点。最后,师爷还传授了一套武当山老道长放松肌筋骨的「松抖功」非常受益!
下午,灌南县光明实验学校董事长兼总校长刘明,特意赠墨宝给师爷,师爷也将《武氏家传太极拳》一书题字回赠。刘明校长非常认同我们武氏太极是「书香太极」的理念,并坚定礼貌请客吃饭,要求亲自送师爷去飞机场送行。
(刘明:灌南县光明实验学校董事长兼总校长;灌南县政协第八届常委;国家级书法教官;中书协创作会员。)
2022年10月4日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在福州长乐区好友卢学义的开车带领下,我们一行登山,登临首石山。首石山,(亦称拇指山,状云峰,皇帝帽,其中典故很多在此不表)乃长乐第一景——首石凝云。揽山川之胜,仰首石气魄,忆古人情怀,叹时代安康。
下山后,师爷得到福建省电影公司老总的邀请,我陪同到福州会面。与李总的聊天中得知,其对师爷非常钦佩,办公桌上还放着师爷以前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的《武氏家传太极拳》书和国家体育总局监制的《中华武藏》(武氏太极拳)教学光盘,并言平时每翻阅间,都有新所得体会。在得知我们准备在连云港灌南准备筹建「连云港武氏太极协会」时,李总建议,既然做就做好做大,如果有机会配合我们打造个「连云港太极文化影视基地」,并把正在筹建的泉州安溪影视基地的项目书给我们借鉴。
晚间,四川的吕文贤师伯从厦门赶来与我们汇合。
2022年10月5日早餐后,在福州酒店旁边的白马河畔公园闲逛,看到身边的一棵棵榕树,师爷突然有感说:“一种树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性格,也代表本地的精神面貌。也可说一个城市的哪种树多了,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这个城市的人文性格。你们看榕树,同根共生,却又盘根错节,枝干交织,像不像福州人一脉相承,紐带相连的强大凝聚力。正所谓: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怪不得全世界都有福州人的影响力。”顿了一会,师爷又问:“你们从榕树中又看到什么?”我突然灵光一闪:“是不是跟我们练功有关。”“不错,”于是师爷说了大榕树与身法的相同处。榕树在自然生长时,枝干会长出长长的榕须,榕须在末与地面相连时,整体都是柔柔的松飘在空中,可是一旦落地就会再生根,整个榕须变树杆上拉下抓,非常笔直,且具有弹性,这跟武氏太极的身法要求相似。盘拳时脚抓地,重心下沉,这样可以保持力从地起,节节上传;头领拔,立挺有力,可以使得身体中正,发劲时力有所依,更快更整。正所谓「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随后师爷望着满树的榕须,又感叹道:“刚的少,柔的多;真的少,假的多。”
谈拳后去三坊七巷,重点参观了林则徐故居。为响应邯郸永年政府推广太极文化的号召,师爷还特意在林则徐故居前殿的空地上指导我们练拳。面对着林则徐公的雕像时师爷也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不管何时,不管何身份,都要做到「忠臣孝子」。我们的祖师爷武禹襄公亦是如此教导晚辈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2022年10月6日早晨,我与师爷、师伯相约去拜访一位精研神学、哲学的郑老师。十点半左右,到了郑老师家,刚喝了会茶,不知是何话题,郑老师突然引用了一个关于「自由」的哲学语录,「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康德」,师爷则大受启发,说:「这句话太好了,很有哲学意义,我要回去研究三天」。(本以为师爷是客气话,后来几天师爷还真一直琢磨,还时不时的分享到弟子群。)一时间气氛热烈,师爷赠书,郑老师赠字,并合影留念,宾主皆大欢喜。
(补充:几天后,吕师伯要回厦门,师爷给吕师伯一盒茶叶,师伯死活不要,刚开始师爷很生气,后来突然想起「自由」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的表述,师爷气也消了,又把「自由」念叨了一遍。)
2022年10月7日下午,约师爷、师伯来长乐,逛长乐和平街(俗称小三坊七巷)。和平街凝聚着长乐海丝文化、士绅文化、笔耕文化,是闽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展现长乐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我们重点参观了跨越明清,保存完整的陈氏故居,现辟为「长乐士绅文化馆」,共设立五个展厅,以凝练的历史笔触绘制了一幅长乐从古至今的历史图卷,展现深植于长乐的海耕文化、笔耕文化、士绅文化。
在参观蒙学馆时,则大为震撼。不说从和平街林立的书斋走出去的学子里,有状元两名、进士六十六人,单是现存的众多书斋扁额都令我们惊叹不已。
虽天公不作美,起了风雨,但也到了饭点,于是乎,就约了一家人及若干朋友,一起聚聚。
2022年10月9日早晨,师爷福州事办完之后,我便邀请师爷、师伯来长乐居住。下午安顿好了之后,便请师爷、师伯参观有着明清古建筑独特风格的「九头马古民居」。民居共五进五落,最显眼的就是古大门四个大字【文经武纬】千百年的历史依然保存完好。我随即有感就像我们武祖师故居【文人武圣】的历史文化及其相似的历史背景。部份院落里还居住着老人家,到了其中一古院落参观时,有个阿婆说他老伴会介绍。于是我们就跟着阿婆就去旁边的菜园里请她老伴回来给我们讲解。老人家非常高兴讲解古院落文化,说年寿八十有八,年轻时也是村里的干部,之前中央、省、市领导来时都是他介绍,现在年纪大了,平时都是村、镇里的小年轻来介绍。今天看到师爷也很高兴,于是带着我们一座连着一座古建筑讲解,介绍精巧别致木雕,古代福建手工木雕全国驰名、藻井、壁画、书法、浮雕、门窗、户扇木作、青石柱础等雕刻,并给我们讲解了这些画、雕、刻等背后的故事。一下子让我们穿越几百年前古代文化,仿佛置身于当初鼎胜时期的「九头马故居」。
惜乎,时间有限,没来得及全部参观,听老人家讲这些对生活充满美好希望与寓意的建筑艺术,那就留个美丽的遗憾吧。
饭后,我们就到附近的南山,一面观长乐夜景,一面就练拳上的疑问向师爷请教。在南山的经纬桥旁,师爷再次纠正了我「懒扎衣」的身形,同时还教了定步推手,与活步推手。同时还教了能快速涨功的「鸭子步」。可惜有点难度,我一个标准的步都走不出来。
2022年10月10日晨起,我与师爷师伯到南山「九龙瀑」前练拳。师爷指导了我一会拳与剑的动作后,望着九龙壁,有感而发说,教我个「降龙」桩。于是师爷亲自演示几遍后,让我跟练,在纠正我的动作同时,并讲解了练「降龙」桩的目的与意念。
练了「降龙桩」,在休息的时,我就问师爷,既然有「降龙桩」,有没有「伏虎桩」。师爷大笑,还真有。于是,趁着兴头,师爷又把「伏虎桩」传给我。
练功后,请师爷、师伯到长乐里仁老家吃午饭。听闻师伯在武当山上住了很多年,会看山川地理走势的风水,于是我们就带着师爷、师伯开车上山,登高俯看长乐地形。我们登高望远,心胸与山风云雾共同激荡,一时间颇有指点江山的味道。
2022年10月11日一早起来,师爷就问我们这几天有没心得。然后就开始指点「文经武纬」与「降龙伏虎」桩功的联系,细讲了「降龙桩与伏虎桩」的意义。
「文经武纬」直言跟我们武氏拳的理念经很像。武氏太极拳里边儿的武禹襄祖师,本身就是个文人,他创造出来了武氏太极拳,名扬天下。武禹襄故居书房里边有个扁额「文人武圣」,九头马门口写了一个「文经武纬」,就是横竖的意思。随及又联想到了太极,和形意、八卦都有共同的道理。
而「文经武纬」与「降龙伏虎桩」的拳意又有联系。师爷直言一大早醒来就在琢磨两者的韵味。
师爷对我们练拳的答疑:
问:太极拳何为「化劲」?怎样体现?
答:举例:「懒扎衣」。在「懒扎衣」这一式中,「化劲」就体现在"转腰磨胯"上。标准「懒扎衣」两腋可放苹果,指尖齐鼻尖,小指齐脚尖,肘使劲下坠。肩与胯"焊死",没有肩膀,没有肘,整就一块木板,一面墙,完全固定,同步转动。如此可实现脚劲一下「窜」到手上。注意:意念在小指外缘。
说明:在举例做「懒扎衣」过程中,师爷一看我们"转腰磨胯"就让我们定住,说:「这就是我要的。你们要的化劲就在这里找」。我们自己做"转腰磨胯"时用劲比较松懈,劲像涌动出去的,而且胯、肩、肘不同步。每当师爷让我们定住时,就在我们身上很形像的用一根虚拟的钢筋从肩膀插到胯,同时在肩与胯各使劲的旋上螺帽,一直强调要"焊死"。
师爷演示「懒扎衣」时,干脆利落的两下,一下「刷」往斜上方打,一下「刷」往侧后方打。全身就是腰胯转动,其它肢体一律不动。这就像拳谱曰(一动俱动。一静俱静)
重点:逢转必沉(转腰必沉劲);
问:如何「拔劲」?
答:前腿绷直,脚尖上翘,后腿弯曲,后脚抓地。意念脚下有几百斤的力阻碍你行动。蹬起的方向是直上,身体不要有任何弯扭。
重点:迈步必跟,退步必随
问:何为「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
答:咱们门派的左右是在对方击打处为参照,方寸内分左右,分虚实,很微小,别人是看不出来的。
问:如何才能「坠肘」
答:「坠肘」的关键在头「顶」。肘下坠的秘诀在于头使劲上顶:实领顶颈,肘尖用力下坠,要用力与意下坠(不要光看外形,外观坠不是真坠)。肩、肘固定不动!!!
问:何为「双重」
答:我师父(李锦藩公)当时说:我们门派的双重是看「股沟」深浅。左右要一深一浅!一样的深浅辄为「双重」。
问:如何看待太极拳的「放松」
答:我师父(指李锦藩公)教我拳的时候,从没说过「放松」!只说「撑劲」[贯劲]、功夫上身了可以「抽劲」了!抽劲就是世面上所谓的放松吧!!但练功如修行上山,路线虽不同,目标一致就好。按照各自的师门练就好了。
问:什么样的「发劲」才是「好劲」
答:保持身法不变(或不坏),「发劲」距离越小越好!可以理解为是通过「胯」发出的寸劲。要的是一瞬间一微毫的惊颤劲。如此才能达到古人曰「打人不露形」的状态。(打人不露形,露形不能赢)。上身任何部位都不要动。有没看小孩子打架,就是梗着脖子。记住:宁可头拧掉,脖子也不要弯。
重点:师爷身传口述时,一直强调:发力时身形越小越好!一再让我们再小点,再小点,再小点。
问:「胯打人」是什么意思
答:「胯打」是指用胯骨的内劲贯串到身体某一个部位反击敌方,并非用胯部位来打击敌方。
问:「摈杆」、「摔杆」的要诀是什么
答:「摈杆」长2.0-2.5米,头尾等粗。刚开始练摈杆时,选择的树与杆差不多粗细,功力深了可变选粗些。「摈」法是杆头紧贴腰胯,杆尾1/3处紧压树身,用胯的前后移动来带动树身的移动。主要练胯的前后劲。
「摔杆」可选用3.2-3.6的大杆,头微细尾尾粗。选间距一个跪步的两棵树,方便用力。「摔」法是杆头紧贴腰胯,通过腰胯的左右摆动,让杆尾在两棵树间反复压打。主要练胯的左右劲。
不管「摈」还是「摔」,在练功过程身法都不能变,脚趾用力抓地。
问:为达到拳论要求,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等等,老是顾此失彼,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的达到这些要求
答:脊柱竖直,眼看前方!!!不用想太多的理论要求,这身法就已达到要求。
问:世面上的哪些书对我们练拳有帮助吗?
答:我练拳时,师父(李锦藩公)说:“老前辈的书都很对,都很好,但不能看。”我就不明白所以的问:“书很对又很好,为什么不能看。”师父(李锦藩公)说:“中国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各有各的理解,你的理解是你的理解,不是作者著书的理解。你的文化再高功夫不到是理解不透的。而且就算是你自己,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理解还不同。要想练好拳,就听师父的口传、身教。师父本身就是活拳谱,而且是因人施教,因时施教的拳谱。”
而且现在有些拳谱,以讹传讹,反倒成为大众的「正确」认知。比如太极八法中的「掤」,现在都念“朋”音,老拳谱写的的「掤」,应发“兵”音,意是「箭筒盖子」,又有用手覆箭矢之意。你看跟现在发的「掤」劲,意念能一样么?!再比如「裹裆护臀」,而拳谱是「裹裆护肫],「肫」,音“谆”,是指胃部,意即下护裆部,上护两肋。一音之别,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踏踏实实听师父口传身授才能不走弯路。
重点:师爷特别强调:“功夫没上身,不要看文字(拳谱)。”
问:太师爷(李锦藩公)有没说他,或者前辈们是怎么练功的。
答:除了基础的抻筋拔骨,练红拳、长拳李家自有的功法之类的,由于历代前辈都是文人,以教书为业,平时练拳基本不露行迹,练武氏太极都是在书房一招一式的单练,武式太极37式,每一式都是桩功。而且我学拳时也在书房,二路炮锤,甚至学剑、学刀也在书房,就很小的空间,一招一式的学练,但我师父(李锦藩公)说:“你到外头练时,能放多开就放多开,能跳多高就多高,能窜多远就多远,按自己的体能来练。 ”当时我我师父(李锦藩公)还讲了他小时练拳时,他爷爷(李逊之公)跟他(李锦藩公)说:“咱家拳好啊,是文人拳,书房能练,动手不露形,迎拳对方跌。”
我们师兄弟10人,我师父(李锦藩公)就没让我们在一起学拳、练拳,有时我们师兄弟同时到师父家,师父都不教我们练拳,只给我们讲故事。
当在说前辈练功典故时,丁俊杰师父说了句“好久没练套路了”。师爷马上就说:“没练套路就对了。套路是过江船,目的是为了到达对岸,如果已到了对岸,还要背着船走吗?”
问:「为了不练拳而练拳」如何理解?(此句师爷常提起)
答:很简单,就是要把练功运用到生活中,工作中。
如何运用到生活中,举例:拿杯子,要举轻若重,意念贯注,如捧千斤;搬凳子,双手持住凳子,上身不动,运用胯、行步来实现移动(此例丁俊杰师父也经常举);切菜,动用胯的上下移动来实现;
如何运用到工作中,师爷举了三个弟子的实例:
江苏的丁俊杰,以开船为业,平时开船时按照练拳的身法要求,意念在掌根或指尖,用胯带动来转舵;双腿微弯曲走路。
山东的吴同强,专业是跑长途大巴车,没将身法运用到开车时,全身都是松懈的开车,经常觉的累,又没时间练功;后来将练拳的身法运用到开车中,虚领顶劲,上身竖直,后背不靠座位,全神开车(不是一直保持,紧松配合),遇到服务区休息时,到卫生间时全神贯注的打两三个「懒扎衣」,反而越来越有精神,功夫也见涨。
浙江的张光林:以前是搬铁块装卸车时,亦是经常用顶颈直脊,背不弯,全靠腿蹬发力,胯转调整方向,也可以涨功夫的。
问:如何「走路」?(鉴于练功生活化有感而问)
答:走路要「蹬」着走,不要「拖」着走。上身的身法也要保持不变,「蹬」走的同时,脚趾抓地。
当年1995年到1998年我在武当山教学时,有个老道长,走路又快又稳,经常领我们上山,我们一批年轻人走路都走不过他,后来私下问他,老道长才说「五趾抓地走」如猫行。
问:要练多久才能功夫上身,或者达到师爷的七、八成功力
答:门内弟子传人真正的听话,照做!5年时间功夫就能上身,超过我也是有可能的。就像清河的夏常富跟我说:“师父,我拜师晚,但功夫不能落后,你说的对的或错的,我都听,都照做。”当时我就说:“对的要听,错的就不要听了。”但同时给我自己一个警醒,徒弟练对练错都是我的责任,那我就更不能教错。清河的夏常富是这么说的,也真这么做了,他有时候打电话汇报练功体会长达一个多小时很多次,按目前他给我描述的体悟,我觉得他功夫涨的很快。
问:那对年龄,以及每天练功的时间如何要求。
答:年龄16-50岁间,早晚各练一个小时。重点是练功生活化,工作化。之前某杂志主编采访我师父(李锦藩公)时,问说每天练功多长时间,当时我也在现场,只听师父(李锦藩公)答说:“练功不是按小时要衡量的,练功没有固定时间,但要固定意念,不练空拳,随时保持要求严格的身法感。身体感觉要发劲时,就按要求打几个单式也可以的。”
而主编之前采访傅忠文老师时,得到的回答是“规律练功,早晚各1小时,一趟套路20分钟,练三趟”。
还是那句话:按照各师父的要求做。练功就像登山,目标一致,每个人走每个人的路,都能到达山顶,但是不要爬错了山迷失了方向就好了。
问:为什么要推手呢?推手有什么作用?
答: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套路身法是不是正确的一个重要过程和考验。就像学校考试一样:期初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考,小考,大测试,小测试。只有考试经验多了。才能知道自己那一方面知识不足!向那方面努力补课,练功也是一样道理。搭手后:便知双方的,手,眼,身法,步法,劲路大小,方向,速度,距离,俩人的差距如何?下次另有对手如何注意事项了。古代时期,有缘师兄弟,见面先推手,文推表示是友好的意思,也像握手一样!您好!您好!文明问候。
天下所有武功都离不开「米」字形,在空间运动的「米」字,推手亦是如此,整体是平圆、立圆与斜圆的表现。但不管横、竖,点,终归是时间、方向、速度、功力的问题结合点,要想把这四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必须在长期的推手中找到节奏规律,找虚实,找露洞。我们的武李太极的功法,要先在门内弟子间互相推手,找劲,相互提高。初期不建议与外门推手。以后经验丰富了可以与各门各派推手来验证自己的功夫,最后再上升到散手!!!
问:在你众多弟子中,你有没有觉得谁的功夫已上身?
答:可能有,或没有。几年没见了,很多弟子都是通过电话交流,来判断其功夫的深浅。目前感觉功夫好的有:重庆的陈明,东台的丁俊杰,日照的魏本发,清河的夏常富等等。
问:如果都是通过电话来交流,那有些弟子不打电话,如何教拳,纠拳?
答:医不叩门,师不顺路。只有弟子问了,我才说,不问我就是看到你练错了也不说。有心练拳,心中有疑,自会主动发问,比如夏常富有时为了问一个问题,开车来回二百多公里,就问了一句话,得到回答后,说:“我满足了。”马上就开车返回。有些弟子觉得拳练的不好,不敢发拳照,也不敢问,觉得难为情。但这些弟子也不想想,就是练的不好才需要我来指点,纠正,如果都练好了反而不需要我了,我也是行万里读万卷书,在全国各地向老前辈学习,向老拳师学习,向老道长学习,向老中医师学习,我与我师父李锦藩学文习武二十年,他临终时讲:“你要虚心学习全国各家老前辈之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问:「降龙桩」、「伏虎桩」的要诀是什么。
答:「降龙桩」意念是将「龙」前推后拉,将龙骨拉直,从而达到制服的目的。「龙」的身形跟蛇类似没有直的,都是弯曲缠绕,要制服就必须将其脊骨拉直。双手的意念是将「龙骨」拉直,而身形却是要抻拔自己的脊柱。
「伏虎桩」意念也在前推后拉。想像有头猛虎伏在你身下,准备起身攻击你,你为了不让老虎攻击就得把老虎压住不让它起身。那如何才能压住老虎?老虎起身是向上的力,如果你也向下按,那肯定按不住,必须前手推头,后手拉屁股,破坏了它的向上力,才能压住老虎,达到「伏虎」的效果。只向下按是作用不大的。
问:能不能一句话概括中国太极拳7大门派的有什么特色。
答:武当太极:蛇形鞭梢劲;陈氏太极:缠丝螺旋劲;赵堡太极:环环相扣劲;杨式太极:舒展大方劲;吴氏太极:空松灵活劲;孙式:开合有致劲;武氏:短小紧凑劲;还有国家套路:优美漂亮劲;
问:对武氏太极发展的规划。
答:全面普及,重点培养。以文为经,以武为纬。
我师父(李锦藩公):“名誉是「修养」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应该以文化为主,武医同源,济世利人。
故事一 :日积月累
古时有个小伙子一心想练功,家贫父母实在拗不过,只好跟他说:后山的深山里有个老道长功夫很好,你可以去跟他学,看他有无缘分愿意教你。这个小伙子就收拾了几件旧衣服,带了点干粮就往山里去找。走了两三天,终于找到老道长。起先老道人不肯教,但小伙就以长跪不起,按小说套路来硬拜,老道人见状不置可否地说:「你就先在这住一段时间吧,但不能白住,每天要去砍材,劈材以备做饭时。」
老道人对如何砍材提了两点要求:第一、每天烧的材都必须是当天劈的;第二、每天劈好的材,用不完就码在院子里;第三、每天劈的材要比前一天多一点,感觉不能再多了也要与前一天持平;
于是小伙的劈材生活就开始了,每隔一段时间小伙就要求老道人教他练功,每次老道人都到码好的材堆转一圈,然后就小伙继续劈。直到三年后,小伙再次要求老道人教功夫时,老道人看了劈好的材,给了点盘缠,让小伙下山。
小伙是又气又恨,白白劈了三年的材,什么都没学到,下山走了两天又累又饿,就到饭店点吃的,因在大山里几年,衣着甚是邋遢,伙计没怎么理他,等了好半晌,发现还没人理他,小伙一气之下,随手一拍桌子,「哗」了一声,桌了散架了。小伙惊了半天,才醒悟自己原来已经练到功夫了。
重点:每天多一点;劈材要看纹路(每天对比)
故事二:因材施教
之前有两师兄弟,一瘦高,一矮胖,同时拜师,但师父教拳时,却把两兄弟分开教。教瘦高的弟子练下劈劲,教矮胖的弟子练上拔劲,师兄弟俩彼此不知道。等师父过世时,两师兄弟聚在一起,一交流,都觉得师父偏心,教对方是真的。
解析:真传是师父的口传身授,高明的师父会因人、因时而针对性教,每个弟子教出来的身形或有差别,但个中的心法却是一致的。
自悟:夏虫不可以语冰。对于不懂,也不愿意相信的人,说啥也没用。少争论,多自修。
故事三:武李太极英烈
斌儒堂的前身是斌儒学社(1933年-1937年)。1933年,李敬之(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太原回到家乡,与侄子李著前(原名屏藩)、李锦藩创办“斌儒学社”,以研习太极拳为名,习武收徒教拳,实质上是在进行秘密抗日救国活动,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斌儒学社用文武结合的形式,平常教拳练拳,每周六、周日就会在永年广府李家祠堂内开会,宣传抗日救国主张,逐渐发展为抗日秘密活动地点。
李敬之(原名李棠荫,字化南):出生于1909年,河北邯郸广府人。自幼习练家传太极拳,系武氏太极拳传人。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北永年最早的党员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敬之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之后,解散了斌儒学社,决心投身抗战一线,在邯郸县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十四纵队改为七十军,李敬之任七十军军部民运部部长,后任第二野战军第一纵队后勤处长兼兵站站长。解放战争期间,转战豫北。
1948年年底,正是新乡解放时期。李敬之在河南新乡东南参加战斗时英勇牺牲,时年39岁。
李著前(原名屏藩,又名介同、李腾):生于1920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任邯郸县抗日政府农会主任,1939年调任永北县农会主任兼民运部长。1941年底任邯郸县委副书记,不久任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4年7月,在河北邯郸县召开县委会时遭日军包围,光荣牺牲。
江湖往事往事一
某年,师爷与某师徒二人饭后坐沙发闲聊,其弟子身材高大突然提出想摸劲,其师也一直在劝说玩玩,师爷拗不过,也答应了。刚起身,其弟子就向师爷猛扑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师爷一转胯就将其弟子打到沙发上。其师一见,赶紧起身,跟其弟子连说好了,好了,别玩了,于是带着弟子匆匆离去。
往事二
某次,师爷应湖南衡阳某公司领导之邀去教拳,此领导很客气地跟师爷说他本身是学吴氏太极拳的,也教了不少弟子,现在请孙老师来教武氏太极拳,怕有些弟子不服气,到时可能要请孙老师想办法镇住他们。师爷到的当天晚上吃过饭,此领导特意安排一弟子送师爷到办公室喝茶,师爷刚坐在沙发上,此弟子表示想推推手,师爷推托不过,也就同意了。刚开始推手时,其人也是松劲缓推,推了两圈,刚想发力,「刷」就被师打到沙发上。师爷见其还有点不服气,就说对调个方向再试试。调了方向后,其人还按原来的方式推,同样刚想用力就被师爷打到沙发上。第三次,其人刚站起来,就向师爷扑抱过来,这次跌的更快,跟师爷一接触就被打到沙发上。于是他说好好,让师爷休息下,他去下洗手间。一去就好半天,回来时还带着个身材魁梧的人来。
其人介绍说也是个武术爱好者,目前在公安局上班,听说孙老师来了,也想推推手。同样跟师爷试了三次,三次都打到沙发上。
第二天,此领导带着师爷,领着弟子去公园踩点,看哪个地方适合教拳。到公园门口时,发现聚集了四五十人,大部份都是中老年人,不知从哪听到的风声,一看到师爷到了,就想请师爷合照、签名等。师爷婉拒后,入公园转了不一会儿,遇到一个身量高大、肥厚的人想要找师爷比试,一问才知,这人是练摔跤的,在当地圈内也有名气,但跟领导这一系没什么直接关系,纯粹是听说师爷要在这里教拳,就想来比划比划。师爷认为八杆子都打不一起的,直接拒绝了。领导带着师爷离开,但留下一弟子拦住此人。过了两个多小时后,师爷忽见一人衣衫不整,全身泥草的跑来,跟师爷说:「孙老师,那人不会再找你了。我帮你打败他了。孙老师,你要跟我比试比试。」师爷看了他一身泥,惊奇道:「你怎么打败他的?摔跤?」那人回道:「是的,孙老师,你们走后我一直跟他摔跤,摔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服气,不敢再来了。但孙老师,我帮你打败他了,你要跟我比比看。」师爷没同意,但第三天这人直接在师爷住的酒店门口等。
第三天,他一见师爷出门,就说是领导安排他全程接待师爷,并说本是在广州打工,听师爷来教拳,特意请假2个月回来,别人都要上班,就他比较自由。带着师爷吃过早餐后,就请师爷到他家喝茶。喝茶的间隙,他又提出来试试手,这次师爷没法拒绝了。他上来就想用摔跤的身法抱师爷,师爷一个胯打,直接把他打向茶桌,乒乒乓乓碎了不少茶杯。他说杯子碎了没事,再来。又试了二次,无不一触即跌。末了,他说这下对师爷心服口服了,且保证不会再有人来找师师爷试手了。
第四天,此领导才安排酒席,宴请当地的「武林人士」,共六桌圆满接待。
往事三
又一次,辽宁某人武氏太极拳学习者联系师爷说想跟师爷学拳,原来他是在央视电视宣传片中,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看到师爷打了搬拦捶,觉得很不一样,经过多方寻找,才找到师爷的联系方式。师爷与对方定下时间,约好在邯郸峰峰市区见面。对方来到邯郸直接订了个高级酒店的豪华包间后,就跟师爷联系。师爷带了两个弟子同去。到了酒店一番寒喧,对方亦是两人说是兄弟,之前练过戳脚门的功夫,后来在东北沈阳也练了武氏太极拳,虽与师爷练的不一样,但在当地公园基本也没对手。自从电视上看到师爷演练的武氏太极搬拦捶后,觉得好像能用,这次来也想试试是否可学。师爷一看没法拒绝,就说你平时常用哪招跟人搭手,对方说是「白鹤亮翅」。师爷就说,行,你就用这招来吧。两人站在床边,对方的「白鹤亮翅」刚出一半就被师爷打到床上,第二次,换了方向,还是才用到一半,就被师爷打到床上。第三次时,对方突然变招,戳脚出了一半,就自叫停下吧,认输了。师爷说幸好你没出脚,不然今天就得躺着出去了,按照你进攻的路线,我反击出去,你就会跌到墙边上,头撞暖气片,一定会头破血流的。
(后面几天,我随口向师爷问起这事,对方当时是如何用「白鹤亮翅」的,师爷回说,对方是右手先扬起,左手才推出,师爷趁这空档,一掌就打到对方的胸膛倒地。)
小结
通过这些日子跟师爷学拳,可谓收获颇多,一生受用不尽。首先,最直观的就完全改变了对「劲」的认知,以前老觉的发劲就要长、远,劲才大,经师爷亲自做桩试劲后,才明显体悟到师爷所说的「劲越短越好」;其次,就是正身法,纠正了之前练拳走架时,不合拳架的身法,调整后身体劲力的方式跟之前大不同;第三,对「真传」有了质变的认识,也认识到了真传几句话,假传万卷书的说法,不再迷信拳谱、视频之类的说法,还是要靠师父口传心授,对个人才有意义,才有针对性,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最后,这次跟师爷在一起,对师爷印象最深的事,并非师爷的功夫有多高,而是师爷对功夫的琢磨精神。师爷在不教拳的空闲时间,不管走路、坐车,还是排队,都时常的琢磨我们应该怎么练,包括他的弟子,甚至他自己的拳照,练功视频。同一个拳照,视频,师爷都是反复几百遍的观看,每隔一段时间就跟我们说哪里做得不对,或不到位,应该怎么做。对于这点自己真是太惭愧了,读书时知道学习、复盘、总结、迭代,离开了学校却忘了这套学习模式,练了这么多年的拳,都没怎么好好研究(复盘)过自己的拳照,而师爷却一直在践行着这套方法。今后一定多拍拳照,多琢磨,将学习的模式移植到练拳上,总结到这,好像不期然间暗合了武氏太极拳文经武纬,书香太极的特色。
师爷回到广府后又给我寄过来了1993年珍藏的武禹襄祖师爷瓷盘像,鼓励我坚定不移的继承老辈的文化遗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说实在,感动是很感动,这高度也太高度了,一下子感觉突然间压力有点大,我本来只想轻轻松松的练练功健身,未想到我任务又艰巨了。……无论如何,雄关漫道真如铁,吾辈自砥砺前行。
作者:郑敏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