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兴:习练陈金鳌小架太极拳十三式的感悟
这个夏日,我与陈金鳌小架太极拳十三式展开了一场炽热的邂逅。五天的学习时光在人生长河中不过如白驹过隙,却在太极 "教、学、练、悟" 的循环中刻下了深刻印记。作为一名习练多年的太极爱好者,本以为对拳种已有足够认知,直到接触陈金鳌小架十三式后才惊觉 —— 此前窥见的不过是太极世界的冰山一角。一、“小架不小”:于细微处见真章
初听“小架”,总以为是动作幅度的收缩,直到亲身体悟,才知“小架”的“小”是内蕴的凝练——拳理中的“缠、开、合”并非机械摆动,而是以丹田为轴带动肢体的螺旋缠绕,指尖翻转间藏着“开则引劲、合则蓄势”的玄机;“心、意、劲”的贯通,与《周身大用论》中“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不谋而合。当沉肩坠肘时,意念顺着手臂沉到指尖,周身气息如溪流般自然流动,这正是“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的生动写照。
最震撼的是对“沉、松、旋”的体悟。结合《十六关要论》,初学者常执着于外形工整,却忽略了“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的深层要求。“松”并非松懈,而是周身关节如齿轮般精密配合,让气“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沉”不是僵硬下压,而是气沉丹田时,身体如古树扎根大地的沉稳;“旋”更不是简单的旋转,而是以腰为轴,带动“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的螺旋运动,让每一个动作都暗含“后击反力”的巧劲。这种从外到内、从形到意的融合,让我真正感受到太极“表里精细无不到”的博大精深。
二、团队传承:炽热夏日里的太极精神
五天的学习恰逢酷暑,近二百人的团队却无一人懈怠。闵宝兰师傅与助教们顶着烈日示范,一招一式拆解时,汗水浸透了衣衫,却始终耐心纠正每个细节:“喉头永不抛,气息才能沉得稳”“腰胯旋转时,要像《十六关要论》里说的,活泼于腰,带动全身”……他们用身教诠释着“善言传、重身教”的传承精神,让我们看到,太极不仅是拳术,更是一种“克厌倦、勤钻研”的生活态度。
团队里,有鬓角斑白的老者学拳闲暇之时认真记录笔记,有年轻人追着老师问“劲路”走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因太极相聚,在切磋中探讨“小架”的内涵,在互助中凝结情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让我忽然理解:太极的传承从不是一人之舞,而是一群人携手将“小架”的精妙带向更广阔的天地。正如老师所言:“无论你记住与没有记住套路,打的好与不好,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就有我在,你一定行!”
三、人生转折:太极路上的重新“站位”
多年来,常困于“形似”的桎梏,而陈金鳌小架十三式结合《周身大用论》与《十六关要论》,让我懂得“悟”的重要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过去对“松沉”“缠丝”的误解,更让我明白:太极的进步不在招式数量,而在对每一个细节的琢磨。就像人生,有时放慢脚步、沉下心去钻研某一处“小”,反而能在“小”中窥见“大”——小架的“内涵奇妙”,恰如生活的智慧,看似平凡的日常,若用心体悟,皆藏着豁然开朗的契机。至此,感谢汉滨区老体协及太极拳分会搭建的平台,让我们得以在专业指导下精进;更感谢“小架”团队用热爱点燃的传承之火。如今再练拳,指尖划过空气时,仿佛能感受到缠丝劲的流动,心与意合、意与劲合的瞬间,身体与天地仿佛融为一体。我想,这便是太极的魅力:它不仅强健了体魄,更让我在“小架不小”的哲思中,找到了人生新的“站位”——以沉松之心面对浮躁,以螺旋之智化解困顿,让这门古老的智慧,真正成为伴我终生的修行。
“小架不小”,此言不虚。它是拳术的精妙,更是生命的哲学,值得用一生去体悟、去传承。最好的自己,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心性与意静”的沉潜,每一回“全体发之于毛”的通透之中。
作者:陈家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