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岳门:從裏裹外翻看太極拳樁法
<a href="http://home.pchome.com.tw/sport/zongyue/perfect2/pe_30.htm" target="_blank">http://home.pchome.com.tw/sport/zongyue/perfect2/pe_30.htm</a></P><br />《內家拳舊聞》記載,北京老武術家赫壽岩七十大壽,很多武人都去捧場:「由於去的大多都是些練家子,話題自然就談到拳上,沈家禎、雷慕尼與其他的人討論起纏絲勁,談的挺熱烈。話音兒傳過來,赫壽岩就問陳發科有關纏絲勁之意,陳略作講解,眾皆稱善,時孫存周與陳發科和赫壽岩同在一桌,孫存周睥睨眾人,不作一言。赫壽岩是老江湖 ,看出孫存周的意思,趁著興頭兒就故意問孫存周:“你們家的拳裏有纏絲勁沒有?”孫存周說:“什麼纏絲勁,我只知道裏裹外翻就夠用了。”後來聽雷慕尼講,孫存周與陳發科曾有過接觸,陳發科說,我纏不上他,就是纏上了也沒用。」 </P><br />孫存周先生是孫祿堂的公子,孫祿堂精通內家形意、太極、八卦三大內家拳,人稱獨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敵手,被時人譽為「獨步當時,超越前代」。孫存周先生繼承父親的武學,「弱冠時,曾北勝臂聖張秀林,南贏妙手謝鐵夫,壯遊南北未遇其匹。」</P><br />《內家拳舊聞》的記載中,孫存周以不作一言,睥睨眾人對陳發科「纏絲勁」的稱善。而他對陳發科「纏絲勁」的睥睨,則是對之以:「裏裹外翻就夠用了!」</P><br />孫存周睥睨陳發科當場講解的「纏絲勁」,用「裏裹外翻」來對應,言語中顯然有「裏裹外翻」勝過於「纏絲勁」的意味。</P><br />「裏裹外翻」是內家武學中非常重要的技術,王宗岳太極拳的肘和靠進入斜角,時自然會形成「裏裹外翻」的纏法。「裏裹外翻」確實是整個纏法中的靈魂,如果不知道「裏裹外翻」的技術,所謂纏法只是騙人的花樣而已,根本沒有孫祿堂說:「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本質,所以說即使是談纏法,不知道「裏裹外翻」也是依草附木的「野狐纏(禪)」。</P><br />陳家太極拳的「纏絲勁」是一種明勁技法,而孫存周的「裏裹外翻」是一種「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非明勁技法,「纏絲勁」和「裏裹外翻」本質上是有很大差別的。</P><br />「裏裹外翻」這種纏法技術,一般人很少能夠了解其全貌的,內家武術要練成「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對「裏裹外翻」是絕對不能忽視的。</P><br />纏法不是兩手在身前繞圓圈這麼簡單的,尤其是纏手的手法更是必須精確到不能有一絲偏差,因此我們很難用言語說明是纏手的手法,但是我們可以就樁法來討論「裏裹外翻」的兩種樁形。</P><br />一般人不了解「涵胸拔背」的意義,以為把胸部凹下去,把背凸出來,或者把近於直立狀的凹胸凸背當成是唯一的「涵胸拔背」,於是每一個人都練成只有凹胸凸背的太極拳,而他們的樁法就全都只有凹胸凸背的樁法,那無法近於直立狀的,就形成了全面低頭哈腰的「羅鍋樁」了。</P><br />其實內家拳的樁法,確實有一種是直立狀的凹胸凸背樁,這就是「裹形樁」,但還有一種更重要確被忽略的凸胸凹背「翻形樁」。「裹形樁」和「翻形樁」在「涵胸拔背」的要求,是一樣的,但其形態卻是完全相反的。</P><br />「裹形樁」是胸前凹的,「翻形樁」是背後凹的,真正內家武術「裏裹外翻」就是利用「裹形樁」和「翻形樁」作「裏裹外翻」的。</P><br />當前很多太極拳大多數只知「裹形樁」而不知「翻形樁」,所以我在教學中,教「翻形樁」作為纏法「裏裹外翻」的樁法時,很多過去長期學習其他知名太極拳的學員都面面相覷,竟不知內家拳法中有這種樁法,而他們竟然對這種樁法技術完全一無所知,更別說是鍛練了,所以說現在的太極拳教學,真是令人匪夷所思。</P><br />不用「翻形樁」只用「裹形樁」是根本練不出「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裏裹外翻」纏法的,頂多只能練出一些初淺的繞圈技術罷了,離真正的纏法還遠得很。</P><br />大凡一種高明的武術,一定有它特殊的技術讓它成為高明的武術,否則它就只能和一般武術同流同品。所謂「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武術,就是因為它包含了「裹形樁」和「翻形樁」的技術,使它的「裏裹外翻」之纏法,成為孫存周先生說的:「裏裹外翻就夠用了!」的神明之技。</P><br />因此,想要徹底了解真正纏法的人,「裹形樁」和「翻形樁」的轉變技術,是絕對必須了解的。</P> 这说得是不是 胸腰折叠?? <P>宗岳门要贬低陈发科先生及陈氏太极拳来抬高自己,<br />显见自信心不足,其潜意识实认为陈发科先生是高手,<br />而陈氏太极拳乃是好拳术。</P><P>缠丝又岂止于裹翻。凸胸凹胸只是胸腰摺叠的一部份<br />而已,小见多怪,何必拿来大做文章。</P>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孫祿堂精通內家形意,独步武林50年,为什么最后归结为太极拳?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zbssl</I>在2004-10-8 12:52:41的发言:</B><br /><br /><P>照理说,孙禄堂先生见识过“太极一人”的工夫,但是,他的拳术中,尤其是他所创造的孙氏太极拳里头,怎么就没有一点太极一人特备的使劲“跺脚”之类的痕迹呢?</P><br /><P>而且,在他的书里头,也没有见过他对于这些东西的论述?</P></div><br /><P>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不拜师是不可能见到任何人的功夫的。只有交流的机会而已。<br /><P>孙和陈没有交过手。<br /><P>顺便指出的是:不是“跺脚”,而是震脚,孙氏行意打刚劲时也是震脚的,<br /><P>没有正经练过希望不要随便评论别种拳,没有最好的拳法,只有最好的人。任何一家拳法都可以练出顶尖的人才<br /><P>这里讨论缠丝,不要涉及门派之间无聊之争。</P>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chengou</I>在2004-10-8 14:22:35的发言:</B><br />><br /><P>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不拜师是不可能见到任何人的功夫的。只有交流的机会而已。<br /><br /><P>孙和陈没有交过手。<br /><br /><P>顺便指出的是:不是“跺脚”,而是震脚,孙氏行意打刚劲时也是震脚的,<br /><br /><P>没有正经练过希望不要随便评论别种拳,没有最好的拳法,只有最好的人。任何一家拳法都可以练出顶尖的人才<br /><br /><P>这里讨论缠丝,不要涉及门派之间无聊之争。</P></div><br /><P><br /><P> 没有最好的拳法,只有最好的人,chengou兄讲得好! </P><br /><P> 孙式拳自从出了个孙禄堂之后,孙门中的人的尾巴就翘上了天,成天只知道吹孙式拳,贬低其它拳种,这一点进入孙式论坛就可以看出来,什么追魂煞气、点死穴又解开,好像是孙门弟子能打遍天下无敌手。</P><br /><P> 可现在看看孙氏一门,除了为掌门之位争得不可开交让人们知道孙氏一门尚存之外,不知道他们现在都在干些什么,真是让人感慨:当年的“虎头少保”后继无人哪!</P> <P>孙氏拳将拳的道理隐藏的比陈氏太极深了许多,如果没有特别明白的老师,一辈子都无用。</P><P>孙氏太极拳是孙录堂先生对武氏太极修改后的结果,是他武学思想的结晶。</P><P>所谓3拳合一,就是将缠丝运用到全身,无微不至。形意缠丝圈太小,易使人误解为知劲,八卦又太大,太极正好,中和之道在其中得到集中体现。所以他就创编了孙太。说到底,孙太是孙氏形意化劲的锻炼套路,不太适合一开始就练,除非你对武学有天生的灵性。</P><P>就说说孙家的2兄妹吧,他们对八卦变掌都情有独钟,为什么?就是缠丝而已。</P><P>陈氏太极将这一核心的劲法大咧咧,明白白的摆了出来。就是没有明师指导,练习时间长了,自能总结出来。比单纯讲内翻,外翻,故意隐晦武学道理的拳术要好些,</P><P>因为他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想孙拳是个封闭的体系。</P> 开放好!开放的拳法好!开放的拳师好!惟大宗师能开放!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