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19 14:41:30

10.技与击老师祖为了适应学者需要,把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拳架以及身形手式予以区别分开,其中养生之道普遍传下来,而技击之道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技与击必须分开来学,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功能和用途,要有准确理解和相当功夫,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实战,久而久之,经历越多,越能体味出其中奥妙,增加功力。技技者,技巧也,技巧是“懂劲彼阶级神明”的一种表现,必须在懂劲基础上通过不断研究熟练使用才能求得。技巧是功夫和实战的结晶。技巧的运用是无止境的,其主要功能是要解决与对方一接手时所产生的问题,接点不接面。在与对方接手时,要接点不接面。面就是对方出劲的面积,点就是对方出劲的集中点。不论对方所出劲的面积有多大,它必然有一个集中点,该点就是对方的中心。重心集中点,是对方的实点,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实点的侧面,并及时把本身功夫渗到对方的劲源处,或引或擎,均在于此。所谓引,就是顺对方来劲的方向,引向自己的空点,使对方出劲落空,陷于失中状态。所谓擎,就是在当对方所发出的劲落空一半时,向其实点的侧方击之。此时应注意,不要让他完全落空,(因)为完全落空就无法借力了。此即拳谱所说“引起彼身借彼力”。总之,一接手,先应使对方不合适,继而失中,如果在接手时,对方不给我们所要的点,或是变化非常快,可任其自由自在的去变换,不要追随,等他再向外出劲时,重新按上述点接点的方式接手,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的实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对方既不容易听出我方发劲的点,即劲源,又不容易听出我方劲的方向。二、不容易引起我方自身的失中。三、不受对方来劲的欺压。四、对方向我方进击时,找不到发劲的方向。可见接点不接面优点多,但是难度大,须有名师指教,自己也要下苦功夫。如果只根据个人所好去用,势必偏差丛生。接手的问题,乃是练拳一生的结晶,既要求具备知己之功,也要求具备知彼之功。接点是在懂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接点必须渗入。渗入的深浅,渗入的时机,是否能渗入到劲源处,是否能影响到对方的失中,这些都要很好的解决。起码要能引起对方感到身体不合适,此时对方找到的合适就是就是对方的中心,因为对方从不合适中找合适,自然会把他的中心送到我们手中。这时正是出击的时候。但要由接点渗入到对方劲源处,是要具备劲渗透劲功夫的,功夫纯熟后,还要把渗入的功夫由向劲源渗入而进一步向劲端渗入。也就是说接梢也能渗入,这样才能达到轻灵变化的境界。待续...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20 15:26:56

11.接点不接面汪永泉老师曰: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一接点中求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有几种情况:一、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二、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力已发出一半时,则应当把对方的劲端引向自己的虚点,使对方失中。三、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已完全发出时,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中心,则应当错开对方的劲头,由实中找出对方虚点,把自己的劲贯通到对方的落点而击之。为此,必须做到:灵机于手、灵活于腕、劲发于肘。这样才能懂劲,才初步具备和对方接手的条件。灵机于手于对方一接手,在这很小的接触点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听出对方的劲源。若接的点不合适,要及时变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点,也就是能贯通的点,谓之懂劲。灵活于腕腕要与手协调一致,听出手接的劲合适与否,判断要或不要。如果不要,腕一动,把对方的来劲引向其它方向,使对方失中。谓之化。劲发于肘要用肘给腕、手做后援。手若问通路线,肘就要及时把劲输到手:腕若把对方击来的劲头化开,肘就能及时出劲还拳:若腕一活把对方的来劲引向虚点时,肘就应及时配合去路,引出方向。一接点中求歌诀上下含于内,往返在其中,漂浮求奥妙,混元易理通。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偶遇面碰面,及时松开变。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20 15:27:08

12.点劲原理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点得球皮混无转,难得球心莫追求。欲得球心不非难,刺破球皮球难转,球停自有重心在,再等球动刺位还。点到重心要漂浮,听出彼劲是要求,点劲原来为懂劲,一切全在下手求。下手得点如新接,变何方向要识别,要何点法须慎重,变换虚实要灵活。点劲虚点不过腕,实点一贯串,点到重心时,换点位不变。点劲如针刺,刺皮不刺骨,皮骨本相连,刺骨皮自堵。点劲若遍千斤重,点位不移待敌动,敌动虚实必自露,扭转方向返回刺,再次仍过重心时,屈指引起加弹刺。点位面中寻点点有面,面中点,点中面,面中得点待敌变,点中遇面即时断。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若能一接就是点,屈指引起再点断。面中点,点中面,面中有点点有面。面即点,点即面,点面混合不须换。点变面,面变点,悟透点面理难辨。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纵让你能千着变,此时也难在转换。点是螺旋的结晶,面是意气的边垣,若在外形求下去,枉费功夫莫猜疑。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20 15:27:26

13.击击即打也,当发现对方劲源后,必须使用粘连劲,在粘随情况下一离,也就是一断,这一断很重要,拍劲,断劲都由此产生,断开以后再回去。击劲击劲分五种:(一)问送、 (二)断拍、(三)点断、(四)弹劲、(五)冷劲。这五种劲互有关联.待续...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21 16:31:15

14.汪永泉老师论发劲:太极拳发劲有两种:一种是静发,又曰定发。一种是动发,又曰活发。定发:定发是以对方不懂脚步谓之定。学发劲必须先学定发,定发乃学发劲之基础。定发有五种:(一)问送劲、(二)断拍劲、(三)点断劲、(四)弹劲、(五)冷劲。学揉四手时必须先学掌握对方的旋转和开合的内外相合,方能懂劲。初学发劲者应先学问送劲,再循序渐进。因为问送劲是学习各种发劲的基本功夫。(一)问送劲汪永泉老师谈问送劲:试用悬挂之古钟为例,因钟的中心有一条垂直线,下有钟锤可以旋转。钟线可以上下纵伸。因此用此例代替人的身形而说明之。下有钟口即是胯圈;上有钟蒂即是肩圈;中有腰圈。现在把垂直线分成五段,即五点示图和说明如下:(以上只是为定步揉手而言)一、钟内钟锤的垂直线分为五点部位和名称如下: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如下:三、点和点得互相关系和变化如下:四、点和点相连五、垂直线仍生孤,但孤线松软应如何问发? (原文是孤)六、接触点部位的变化及路线方向:七、接触点必须掌握分清敌我,若有变化时怎样掌握如新接:八、三不打(二)断拍劲汪永泉老师曰断劲的意思是断开、不等于离开。故拳谱讲要“劲断意不断”,断劲必须是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开始断劲。断劲的距离只许在中指尖与中指根之间产生断劲。例如发断劲如投石,断时形势好,故发断劲时往往带有拍的意思。所以拍到他身体上不允许伤皮,而要伤内。(三)点断劲点断二字紧相连,其中奥妙仔细研,灵活应用须口授,学通点断是真传。汪永泉老师曰:因拍劲影响他的内气,他必有反应。要借悖反出之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和去路吸引,谓之断吸和断引的手法。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断劲如断得机得势,如要发劲还必须用手法一动,找出他的缺点而发之。断法有各种情况:1、断离点劲在接触点证上一离。这一离要求在末离之前,必须把点劲渗入到对方身体各部份,突然一离,使对方感觉一空,必然失中,此即“劲断意不断”。2、断吸在对方发劲前,根据对方来劲的方向,用断吸将他要发出的劲全部吸出,只是把对方的劲吸在手中,含于掌心。3、断引把对方要发出的劲,引向空点,要在对方劲端之前引之其实延长。在断引时,随时都要控制住对方。4、断含5、断移6、断分7、断截 汪永泉老师曰: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8、断拍9、断弹10、断冷11、断发(四)弹劲按字意解释是在用时要要(衍一要字)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要有弹簧力。弹劲是在姿势被动,不得已时突然弹出。要有力,但是要伤皮不得伤骨。弹劲必须要带动中心。(五)冷劲冷劲属于击劲之内。发冷劲是突然的,是在对方不得已和不能防备之处突然击之。发出击劲时到对方身体上不伤皮肉而击到内脏,使脏腑损伤。若击到四肢上,使外边不伤而伤骨髓。但是,自己在身上多偏于用手背发击冷劲比较顺利,不可轻易用之。(例如用手击豆腐,只许豆腐碎,不许豆腐倒)。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21 16:31:27

15.平劲平劲分实平、虚平两种1、实平实平是有形式的练习,在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由起式,运行到姿势的终点,都要以平为主,不论身形手式和姿势高低,都要平线对准要去的方向。这是有形的平线,谓之实平。2、虚平虚平是无形的,一切都是假设的。在练习拳架时,每一个动作的外面都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平点:随着姿势高低和转动,在手外也都要有一个平点。手和平点当中是意,即似接非接,似连非连,忽隐忽现。主要是要把平点放到虚点上去,不要让平点碰到实物上,因此平点必须轻灵变化,但平点虽轻,却要无坚不摧,使出要有力。平劲的使用方法1、平引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不要使对方劲力完全落空,手中掌握的平劲,应保持存在不变。2、平纵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旋迥逆流,朝对方劲源击去。3、平横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的方向引之。4、手得到平劲后,要时时掌握住对的劲源,随时寻找进击对方劲源的机会。去的时候,竖起自己的手肘,变为立圆就能发放出平劲。手得到平劲后的击引放松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9-21 16:31:40

16.击引若遇到对方掤劲的浮点上涨,必须击引手法,为了保持接触点轻重适宜,以不失平劲为要。必要时可将平劲位置变更(如新接)继续平引。放松若遇对方双手松放下后沉,最容易失去平劲。必须根据对方未下沉前的平劲位置不变,仍继续向原平劲的方向推进。此时对方下沉之劲会自然反应向上接手,我方就可把平劲位置移动(如新接),再向原平劲的方向放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汪永泉留给我们的好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