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11-5 08:46:10

中国功夫不战泰拳很明智 未战先怯“呵护”名声

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功夫明智面对来自泰拳的终极挑战,竟然未战先怯,这是刚刚从泰国回国的“2010中国武术散打对职业泰拳争霸赛”组委会负责人透露的消息。很显然,这个消息对于很多人而言不啻于当头一棒。
中方怯战的理由十分简单:因为泰方为了给泰拳正名,这一次选拔了顶尖高手出战。这些年我们见到的中国功夫与外国的搏击术较量的场面多了,无论是对欧洲散打、美国拳击还是跆拳道、泰拳,我们都是胜多负少。一开始人们还相当自豪,认为这足以证明中华武术是搏击术之宗。可慢慢就有些怀疑:一是觉得规则好像总对我们有利,二是觉得人家可能没有动真格的,出马的多是二三流选手。这一次泰拳的顶尖高手要出马,我们未战先软,证明怀疑有些道理。好奇心驱使我又继续查了一些资料: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华武术确实与泰拳有过多次交手,不过大都惨败,有些参战选手甚至被打残。这些残酷的历史不得不让人对武术重新认识。
国人对于武术的认知,大体上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金庸和李小龙们给予的,在他们的演绎下,武术不仅是无敌的,而且是唯美的,可以飞檐走壁,可以凌波微步,可以快意恩仇,可以笑傲江湖,可以有内功、可以点穴甚至摘叶飞花毙人于无形。我们亲眼能见到的版本大抵如此:小时候还能在大街上看到用硬气功劈砖碎石的,可是这些高手们的醉翁之意总是在卖些狗皮膏药或者大力丸;这两年武术上了电视,甚至有了职业联赛,可电视画面实在丑陋,搂搂抱抱、摔摔打打的“王八拳”与化子打架一般无二,实在看不出高明,当然更与美无关。武术在现实世界和文学作品里的巨大反差使人们只能相信:真正的高手都在江湖,真正的大侠都归隐山林了。
可是这一次泰拳上门挑战,我们竟然准备高挂免战牌——是高手不屑与旁门左道过招,还是武术与泰拳在搏击方面确实有差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网友的评论窃以为很有道理:武术强调点到为止,泰拳讲究招招要害;武术强调观赏性,泰拳讲究实战性,本来就不是同一个项目,为什么非要比出个高下来呢?怎么能比出个高下来呢?要说上课,其实真正需要上课的不是武术,而是那些总以为中华武术能包打天下的人。

tangjingbiao 发表于 2010-11-5 09:54:41

本帖最后由 tangjingbiao 于 2010-11-5 09:55 编辑

世上没有绝对的常胜将军,武术切磋,应该把取长补短,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作为目的,这次不战泰拳正是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D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10-11-5 12:03:37

應該是訓練強度於時間的問題
泰拳選手是自幼職業性的訓練
是基本訓練加上每日實戰訓練
再一關關淘汰
如果以相同的強度與時間訓練
中國武術不會輸
反之拿業餘去與職業打
要不輸也難
若要拿養生的東西去與技擊比
那更不必了

手机hand 发表于 2010-11-5 15:34:51

中国武术有些人也是从小练习,但限度有差距。泰拳以赢为目的,够狠;中国武术没有那么大的极限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10-11-5 17:28:52

手机hand 发表于 2010-11-5 15: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武术有些人也是从小练习,但限度有差距。泰拳以赢为目的,够狠;中国武术没有那么大的极限

練法不同
中國武術與泰拳的練法相比
只能算是"業餘"
古時候那種練法才能算是"職業級"

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0-11-5 17:33:50

古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练习太极拳的

逸湘居士 发表于 2010-11-6 08:34:29

本帖最后由 逸湘居士 于 2010-11-6 08:36 编辑

問題不在古時候人們怎麼練太極
而是古時練武有甚麼出路
古時候
仕農工商
當官的最大
古人要當官
文人可考文舉文進士
武人則是武舉武進士
當官不成
還可當鏢師(幾位太極祖師爺就當過)
護院
教頭(楊式祖師爺做過)
都是收入豐厚的行業
直到民國時期
中央國術館時代總教練月薪300大洋(約當今幣值百萬,楊澄甫當過)
所以是絕對職業的
而且競爭激烈
有時還要玩命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功夫不战泰拳很明智 未战先怯“呵护”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