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太极 发表于 2004-11-7 13:13:00

练杨氏的快来看:杨氏快拳世稀传

<TABLE><br /><br /><TR><br /><TD align=middle><B><FONT face=黑体 size=5>杨氏快拳世稀传</FONT></B></TD></TR><br /><TR><br /><TD height=10> </TD></TR><br /><TR><br /><TD align=right><U><FONT color=#cccccc></FONT></U></TD></TR><br /><TR><br /><TD align=right></TD></TR><br /><TR><br /><TD height=10></TD></TR><br /><TR><br /><TD><br /><P><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P><br /><P>  现在传世的各家太极拳,除有速度较慢的拳架外,陈氏有快拳“二路炮捶”,吴氏有“吴氏94式太极快拳<FONT face=宋体>”</FONT>,武氏有《廉让堂》<FONT face=宋体>“</FONT>两路炮捶<FONT face=宋体>”</FONT>。而广泛传世的杨氏太极拳,极少见有演练太极快拳的。当代杨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先生说:<FONT face=宋体>“</FONT>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套拳。”(见《精武》)1998年第8期《杨式太极长拳》一文)笔者亦曾访问过一些杨氏太极拳传人,他们也持和傅先生一样的看法,以为没有杨氏太极长拳,都把以快速度练习的太极拳称为<FONT face=宋体>“</FONT>快太极<FONT face=宋体>”</FONT>或<FONT face=宋体>“</FONT>快架子<FONT face=宋体>”</FONT>。<br /><br /><br /><p><br /><P>  杨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杨禄禅(1799年~1872年),自幼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向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中兴大师陈长兴(1771年~1853年)习拳,前后达数十年。杨禄禅约于1849年离开陈家沟,后将其所练的陈氏太极拳传给儿子杨班侯、杨健侯。杨班侯(1837年~1892年)曾创杨氏小架太极拳,现在太极拳界仍有人演练,杨健侯(1842年~1917年)<FONT face=宋体>“</FONT>性格较兄温和,从其学艺者甚多,教授大中小三种架子”。杨健侯将太极拳传长子杨少侯(1862年~1930年)、三子杨澄甫(1883年~1936年),现风靡于世的杨氏大架太极拳,即为杨澄甫所定式流传。杨澄甫幼时不甚喜欢拳术,<FONT face=宋体>“</FONT>年将弱冠<FONT face=宋体>”</FONT>(即近20岁)才开始从父学拳。杨澄甫在其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即30多岁时),才顿起觉悟,日夜苦练,功夫由自研而得。杨健侯所传的大中小架什么样子,今已不可见。杨澄甫所传的大架子,要求姿势大开大展,与其父风格迥异。<br /><p><br /><p><br /><P>  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门生和女婿,杨澄甫于1936年去世时,他已35岁。杨氏兄弟与吴氏过从甚密,马岳梁说:<FONT face=宋体>“</FONT>我经常看见杨澄甫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眼看见过他打杨氏快拳。他死后,杨氏快拳也就失传了。<FONT face=宋体>”</FONT>(见《武术健身》1992年第6期)。<br /><p><br /><p><br /><P>  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是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马岳梁在谈到吴氏快拳的来源时,就杨氏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曾说过:“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改变为轻灵柔和、式式均匀的慢架子,而在一些课程中还传授快架子。杨澄甫的哥哥杨少侯坚持不改,说:“要改你们改,我不改,要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按原来的练法来练。”他教学生都教原始拳路。由于杨少侯脾气很暴,教学时,学生一下子领会不了,他就动手打,人家受不了。所以虽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学的人很少。杨澄甫脾气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开始教慢架子,也教快架子。据说后来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故现在还未见杨氏快架子整理出来。”(见严翰秀著《太极拳奇人奇功》)马岳梁先生这段旨在说明吴氏快拳渊源的谈话,同时亦把杨氏太极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归之于因为杨澄甫后来身体发胖,不再传快架子的结果。这种分析有一些道理,从署名杨澄甫著的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上的杨氏拳照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体态的确已经很胖。<br /><p><br /><p><br /><P>  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1908年~1990年),生前为收集前辈太极拳家史料、轶事,曾做过大量工作。在《太极拳奇人奇功》一书中,严翰秀写道:<FONT face=宋体>“</FONT>他(顾留馨)首先谈了他所认识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和杨少侯的情况。他说,杨澄甫功夫很好,体态魁梧,大约有300多磅重(编者按:1磅=0.4536公斤),个子高大,脾气很好。我的太极拳老师叫武汇川,是杨澄甫的学生,我和武汇川经常有机会接触到杨澄甫,得到过他的指导,跟他练过。他说:<FONT face=宋体>‘</FONT>在我所认识的前辈太极拳家中,很少有人练到杨澄甫这样的功夫,我那时个子小,身体轻,一碰到他就腾空而出了。’”顾留馨先生这段话,说明杨氏晚年体态的确很胖,达一百三十余公斤。身体如此重,加之杨氏非凡的太极拳功夫,无敌于当世是没有疑问的。杨澄甫1936年去世时,顾先生已28岁,顾先生对杨澄甫这段描述的话,当是言之有据。<br /><p><br /><p><br /><P>  杨澄甫未到上海前,曾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地授拳,20年代末应陈微明之邀去上海授拳,后又去广州授拳。杨澄甫何时不再传授快拳,已无从查起。傅钟文在上海向杨氏学拳时,大约杨澄甫已不传快拳了。杨氏去世时,除长子杨守中20多岁外,另三个儿子年龄都在10岁上下,同傅钟文一样,他们也可能没有得到杨氏快拳的传授。从本文开始的引文中可以得知,傅钟文先生及杨氏后人都不否认,欲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一些快速练习仍是必要的。但由于杨氏快拳传世不多,他们只不过把慢练的架子进行快练而已。<br /><p><br /><p><br /><P>  杨氏太极快拳的存在,有诸多可以引之为据的资料,兹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就这些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1.杨澄甫早期不但练太极快拳,而且亦传授太极快拳,2.杨澄甫晚年因身体发胖或其它原因,不再练、亦不再传太极快拳。<br /><p><br /><p><br /><P>  杨氏太极快拳虽传世稀少,然而并未失传。1994年和1997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孙南馨和张楚全编著的《杨氏太极长拳》。作者于书中各叙述了其源流,为太极拳爱好者增添了新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手段。现代高科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太极拳的普及水平,如能将杨氏快拳尽早出版发行,杨氏快拳世稀传的局面将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改变,笔者盼望长于此道者有此善举。</FONT></P><br /><P>_________________</P><br /><P>(转帖者的话:这是杨氏的福音,也是太极界的福音。练杨氏的可以学到真正的太极了,也可以少了杨氏到处和人争吵辨论的事情。)</P></TD></TR><br /><TR><br /><TD vAlign=center align=right height=50></TD></TR></TABLE><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7 16:42:17编辑过]</font></div>

翻花舞袖 发表于 2004-11-7 13:26:00

<P>  </P><br /><P>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1>过去杨氏的前辈们在外面传授简化陈氏太极拳的同时,却关起门来偷偷练“炮捶”。原来如此,嘿嘿,好玩。</FONT></P><br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1>  但是,实在想不出现在练杨氏的“大师”、“高手”之流的又将骂陈氏什么?还是静观吧!看看又有什么新花样。</FONT></P><br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1>  不过,练杨氏的再骂陈氏的话,杨无敌前辈会不会为他的徒孙孙孙们忘记祖宗的师傅是谁、无知无能不争气和杨氏的失传与没落而“泪水顿作倾盆雨”呢?</FONT></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7 13:38:02编辑过]</font></div>

xushitj 发表于 2004-11-7 18:39:00

<P>据我多年考证,精于老杨式太极大、中、小架(快拳)者,非王成杰前辈莫属!</P><P>师承:杨少侯--田兆麟--王成杰</P><P>他的拳架与网、碟上能看到的大不一样,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P>

小场面 发表于 2004-11-7 19:06:00

&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未见杨式的到处与人争吵啊,这个论坛上练杨式给我的感觉大都涵养很好。

xushitj 发表于 2004-11-7 20:48:00

<P>到底是谁“误导”?难道是否失传是你说了算吗?你没看到真实的东西,只能说好东西、真东西与你无缘!你没这个福份!也蛮可怜的!但事实终究是事实,瞎嚷嚷没用!</P>

mmmm 发表于 2004-11-7 23:15:00

<P>太极拳武技岂是几个大、中、小架就能表达得清楚的?没有懂劲什么架都等于零。</P><P>孙禄堂说过:无论太极、八卦、形意,无非不过是内功,身法,以及步法的综合运用。不是架势的多少。</P>

mmmm 发表于 2004-11-7 23:17:00

<P>如果用王芗斋的说法,不外发力与步法足亦。</P><P>用那么多的大、中、小架干嘛?不过是用来唬弄学生的东西罢了。</P>

tjabc 发表于 2004-11-8 06:56:00

<P>可悲可怜!</P>

heruifeng 发表于 2004-11-8 19:13: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初识太极</I>在2004-11-7 13:13:39的发言:</B><br /><br /><TABLE><br /><br /><TR><br /><TD align=middle><B><FONT face=黑体 size=5>杨氏快拳世稀传</FONT></B></TD></TR><br /><TR><br /><TD height=10> </TD></TR><br /><TR><br /><TD align=right><U><FONT color=#cccccc></FONT></U></TD></TR><br /><TR><br /><TD align=right></TD></TR><br /><TR><br /><TD height=10></TD></TR><br /><TR><br /><TD><br /><P><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P><br /><P>  现在传世的各家太极拳,除有速度较慢的拳架外,陈氏有快拳“二路炮捶”,吴氏有“吴氏94式太极快拳<FONT face=宋体>”</FONT>,武氏有《廉让堂》<FONT face=宋体>“</FONT>两路炮捶<FONT face=宋体>”</FONT>。而广泛传世的杨氏太极拳,极少见有演练太极快拳的。当代杨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先生说:<FONT face=宋体>“</FONT>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套拳。”(见《精武》)1998年第8期《杨式太极长拳》一文)笔者亦曾访问过一些杨氏太极拳传人,他们也持和傅先生一样的看法,以为没有杨氏太极长拳,都把以快速度练习的太极拳称为<FONT face=宋体>“</FONT>快太极<FONT face=宋体>”</FONT>或<FONT face=宋体>“</FONT>快架子<FONT face=宋体>”</FONT>。<br /><br /><br /><br /><P><br /><P>  杨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杨禄禅(1799年~1872年),自幼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向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中兴大师陈长兴(1771年~1853年)习拳,前后达数十年。杨禄禅约于1849年离开陈家沟,后将其所练的陈氏太极拳传给儿子杨班侯、杨健侯。杨班侯(1837年~1892年)曾创杨氏小架太极拳,现在太极拳界仍有人演练,杨健侯(1842年~1917年)<FONT face=宋体>“</FONT>性格较兄温和,从其学艺者甚多,教授大中小三种架子”。杨健侯将太极拳传长子杨少侯(1862年~1930年)、三子杨澄甫(1883年~1936年),现风靡于世的杨氏大架太极拳,即为杨澄甫所定式流传。杨澄甫幼时不甚喜欢拳术,<FONT face=宋体>“</FONT>年将弱冠<FONT face=宋体>”</FONT>(即近20岁)才开始从父学拳。杨澄甫在其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即30多岁时),才顿起觉悟,日夜苦练,功夫由自研而得。杨健侯所传的大中小架什么样子,今已不可见。杨澄甫所传的大架子,要求姿势大开大展,与其父风格迥异。<br /><br /><P><br /><P><br /><P>  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门生和女婿,杨澄甫于1936年去世时,他已35岁。杨氏兄弟与吴氏过从甚密,马岳梁说:<FONT face=宋体>“</FONT>我经常看见杨澄甫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眼看见过他打杨氏快拳。他死后,杨氏快拳也就失传了。<FONT face=宋体>”</FONT>(见《武术健身》1992年第6期)。<br /><br /><P><br /><P><br /><P>  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是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马岳梁在谈到吴氏快拳的来源时,就杨氏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曾说过:“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改变为轻灵柔和、式式均匀的慢架子,而在一些课程中还传授快架子。杨澄甫的哥哥杨少侯坚持不改,说:“要改你们改,我不改,要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按原来的练法来练。”他教学生都教原始拳路。由于杨少侯脾气很暴,教学时,学生一下子领会不了,他就动手打,人家受不了。所以虽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学的人很少。杨澄甫脾气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开始教慢架子,也教快架子。据说后来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故现在还未见杨氏快架子整理出来。”(见严翰秀著《太极拳奇人奇功》)马岳梁先生这段旨在说明吴氏快拳渊源的谈话,同时亦把杨氏太极快拳现在稀传的原因归之于因为杨澄甫后来身体发胖,不再传快架子的结果。这种分析有一些道理,从署名杨澄甫著的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上的杨氏拳照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体态的确已经很胖。<br /><br /><P><br /><P><br /><P>  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1908年~1990年),生前为收集前辈太极拳家史料、轶事,曾做过大量工作。在《太极拳奇人奇功》一书中,严翰秀写道:<FONT face=宋体>“</FONT>他(顾留馨)首先谈了他所认识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和杨少侯的情况。他说,杨澄甫功夫很好,体态魁梧,大约有300多磅重(编者按:1磅=0.4536公斤),个子高大,脾气很好。我的太极拳老师叫武汇川,是杨澄甫的学生,我和武汇川经常有机会接触到杨澄甫,得到过他的指导,跟他练过。他说:<FONT face=宋体>‘</FONT>在我所认识的前辈太极拳家中,很少有人练到杨澄甫这样的功夫,我那时个子小,身体轻,一碰到他就腾空而出了。’”顾留馨先生这段话,说明杨氏晚年体态的确很胖,达一百三十余公斤。身体如此重,加之杨氏非凡的太极拳功夫,无敌于当世是没有疑问的。杨澄甫1936年去世时,顾先生已28岁,顾先生对杨澄甫这段描述的话,当是言之有据。<br /><br /><P><br /><P><br /><P>  杨澄甫未到上海前,曾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地授拳,20年代末应陈微明之邀去上海授拳,后又去广州授拳。杨澄甫何时不再传授快拳,已无从查起。傅钟文在上海向杨氏学拳时,大约杨澄甫已不传快拳了。杨氏去世时,除长子杨守中20多岁外,另三个儿子年龄都在10岁上下,同傅钟文一样,他们也可能没有得到杨氏快拳的传授。从本文开始的引文中可以得知,傅钟文先生及杨氏后人都不否认,欲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一些快速练习仍是必要的。但由于杨氏快拳传世不多,他们只不过把慢练的架子进行快练而已。<br /><br /><P><br /><P><br /><P>  杨氏太极快拳的存在,有诸多可以引之为据的资料,兹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就这些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1.杨澄甫早期不但练太极快拳,而且亦传授太极快拳,2.杨澄甫晚年因身体发胖或其它原因,不再练、亦不再传太极快拳。<br /><br /><P><br /><P><br /><P>  杨氏太极快拳虽传世稀少,然而并未失传。1994年和1997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孙南馨和张楚全编著的《杨氏太极长拳》。作者于书中各叙述了其源流,为太极拳爱好者增添了新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手段。现代高科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太极拳的普及水平,如能将杨氏快拳尽早出版发行,杨氏快拳世稀传的局面将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改变,笔者盼望长于此道者有此善举。</FONT></P><br /><P>_________________</P><br /><P>(转帖者的话:这是杨氏的福音,也是太极界的福音。练杨氏的可以学到真正的太极了,也可以少了杨氏到处和人争吵辨论的事情。)</P></TD></TR><br /><TR><br /><TD align=right height=50 vAlign=center></TD></TR></TABLE><br /></DIV><br /><P>收起架势问狂生,<br /><P>颠连倒翻何为凭?<br /><P>指鹿哪因些许事,<br /><P>自夸我派是祖宗。</P>

蛰心 发表于 2004-11-24 10:38:00

孙南馨和张楚全编著的《杨氏太极长拳》都看过,前者是崔毅士先生传下来的,后者据说是陈月坡传出。比较一下,两者有很多式子相同且是杨式太极拳中所无的,更有趣的是一些式子的名称也都改了,如海底针都改为海底珍珠。我猜想杨门嫡系弟子中,大概都有快架流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练杨氏的快来看:杨氏快拳世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