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应改名为“太极道”/张耀东
因朋友引荐,三个月前跟大连天罡武馆阎树栋馆长学练太极拳。几年前和居住小区的部分业主练过太极拳,也买了一些书籍及李德全老师的带子。但直至见到阎馆长,才真正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在这里,第一次认真学习王崇岳的《太极拳论》,第一次知道气沉丹田意在脚下,第一次了解阴阳松沉的涵义,第一次会做“开档圆胯”、“虚灵顶劲”等。三个多月了,一直坚持和阎馆长练习基本功,并且愿意终身研习太极拳。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深切感到其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而我们这些后代太渺小、太不争气了!太极拳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大多国人只把它当成“拳术”了。太极拳非术乃道,太极拳应改名为“太极道”。
中华古代文化的载体很多,琴棋书画、斧钺钩叉,每一个都构成道法术器独立体系。但每个载体的核心与重点是不同的。如果说“长拳”是术,太极拳就绝不是拳,绝不是术。古人云: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字都叫错了,还谈什么内容?
就以中国武术为例,“武术”这个大概念开始就归到“术”的层面,旗下的各种类别连“术”都不能叫了,只能叫“拳脚”了。故此,南拳、北腿、八卦掌、旋风脚等等,太极道也只能跟着叫“太极拳”。既然是拳术,千年延续下来,就真的只注重“技术技巧”,不讲“道德法度”了。而没有道法,就没了“武魂”,如果拳术只讲“术器”,在手型腿型上下功夫,在服饰器械上动脑筋,中华武术的衰败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
而日本韩国却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日本的“柔道”、“茶道”、“花道”,韩国的“跆拳道”,名副其实、立意高远。首先注重的是“道”的层面,注重古典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其次注重“法”的层面,注重制定各种礼仪规则和动作规范标准,“术”和“器”的层面的东西反而不复杂,简洁明了,易于习练。因此才能变成奥运项目,走向世界,并为许多外国外族人民所喜闻乐练。承担了本应由我们承担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原因找到了,就要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修正。就太极拳而言,首先是改名:树立起“太极道”的大旗。汇集现存的业界悟道之人,首先塑造武道武德,其次规范礼仪标准,最后是规整技术技巧器械服饰。这才是老祖宗留下的真正的“太极武道”,才会原滋原味源远流长,为国民所喜爱,为外人所效仿。
很好的建议/ 建议楼主直接把自个儿名姓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