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未燃尽 发表于 2011-8-4 08:15:38

温县:太极故里麦飘香

    温县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6000年前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居住、生息、耕耘。

  约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产国,以境内有温泉,称温国。置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商、周两代为畿辅腹地。春秋时期(公元前635年),晋国在此建县。春秋战国时期,温县先后属晋、郑、魏、秦、赵等国。当时温城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

  温国古城在今温县城西南13公里的招贤乡上苑村北的一片高地上。它南濒黄河,面对虎牢之险;北依沁水,背负太行之雄,位于黄河与济水的交汇之处,这里也是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石器(包括新旧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鹿角、猪骨化石等。

  县城西南隅,有一神农涧,明万历五年《温县志》记载:“神农涧,在县境内。相传炎帝神农采药于此,尝五谷,以杖画地遂成涧。”

  温县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和传奇故事。

  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氏家庭,从司马懿(今温县东招贤村人)始,祖孙三代,都是我国三国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著名的国画大师郭熙的《山水训》等作,精辟地论述了“三远法”等,登上了国画艺术理论的巅峰。

  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乃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民国年间,温县人董作宾与罗振王、王国维、郭沫若一同被誉为“甲骨四堂”,成为世界考古学界的大师。

  除此,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赵氏孤儿的传说”也发生在温县。

  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传统对温县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使勤劳智慧的温县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粮食高产示范群
  温县位于中原地区黄河、沁河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温县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温县的群众始终保持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70年代,温县就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县。

  温县在1991年率先实现了全国黄河以北第一个小麦、玉米亩产吨粮县;1996年实现了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县;2006年以“豫麦49—198”亩产717.2公斤的水平创造了我国三大主产冬麦区单产历史之最;2010年41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540公斤,4个万亩方平均亩产达650.6公斤,其中万亩方平均亩产创河南省历史新高,秋收亩产700公斤,全年粮食亩产1350多公斤,成为河南省的粮食高产县。如今,粮食高产已经成为温县的主要特色。

  2010年冬季及2011年春季,连续的干旱天气给小麦生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大旱之年,温县小麦却再夺丰收。

  2011年6月1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廷积带领河南省农业厅、科技厅、农大等单位的专家对温县20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测产。胡廷积抚摸着颗粒饱满、上下均匀的麦穗,禁不住连声赞叹,“温县今年的小麦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做得很好,领导重视,良种先行,技术到位,加上群众精耕细作,才能旱年大丰收。你们的经验和做法对全省都具有借鉴和推广作用!”

  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副主任郭天财在考察时称:“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温县。”

  “温县的优势是农业,粮食高产更是一张名片,要确保这张名片不褪色,关键是要抓好粮食高产创建的落实,抓好温麦系列种子的研发,抓好农业先进科技的普及,抓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温县县委书记魏曰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粮食高产创建得益于规模化经营,培育粮食高产示范群在温县成为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在温县,大型农业高产基地比比皆是,农业功能产业区格局清晰、职能明确。目前,温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到30.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0万亩的61%。 温县把粮食高产示范群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了创建粮食高产基地的长期性。

  为确保高产创建,温县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方式把粮食高产产业群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以“定人员、定地块、定面积、定目标任务、定奖罚”为主要内容的“五定”目标管理制,确保了粮食高产基地的稳定。其中,县乡镇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人员每人联系50亩高产示范田;农业部门抽调12名科技人员,分成4个小组,蹲点包村,承包高产示范点建设任务,做到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实现粮食丰产的一项重要保障。近年来,温县积极整合国家粮丰工程、良种繁育基地、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综合开发、抗旱灌溉等项目资源,重点扶持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强化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县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安排专项经费,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进行资金扶持。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一批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该县总投资9100万元,重点实施了引黄补源、引沁灌溉、蚰蜒河综合治理等重大农田水利工程,发展以灌代补24万余亩。此外,该县农机部门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7.97千瓦,亩均1.37千瓦,在全省名列前茅,实现了小麦生产过程的耕、耙、播、收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

  温县财政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近5年,温县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高达17866万元。这对财政收入不多的温县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从中看出温县县委、县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小麦种子繁育基地
  “农以种为先”,高产优质的奇迹无疑萌生自优良的种子。

  1981年,小麦杂交优良品种“温2540”诞生,创下亩产620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进入新世纪,温县实现了从全国商品粮基地向全国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的战略转型。温县的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之路已经成为全国典型。

  依托温麦系列品种和小麦栽培技术两大优势,温县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温县农民农业种植水平都很高,经常被调派到别的县市做技术员。有个女青年被派到驻马店做技术员,由于能力强,又勤劳,被当地的农民留了下来,从此就在那里安家落户,最后还做了县里的农业局副局长。这个故事我们无从考证,但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出温县一直以来的科研氛围十分浓厚。这给温县民间育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温县农科所所长薛世跃向记者介绍说:“温县的育种有着自己的特色,不仅仅是农科院的专家在搞育种工作,目前,在民间自己从事小麦育种的农民育种家就不下10人。这不光是温县有着民间育种的传统氛围,与政府部门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

  据了解,温县每年拿出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支持新品种培育和审定工作,去年以来共投入小麦良种繁育专项资金300余万元;今年又引入总投资640万元的国家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目前,温县先后组建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种子龙头企业3家,温县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温县温粮种业有限公司。

  温县坚持走“专业科研单位与乡、村农业科研站相结合,专家育种与农民育种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利用离子束、生物分子标记等先进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继豫麦25号、41号、49号、58号先后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之后,2004年以来由温县农科所培育的温麦18号、19号和平安种业公司培育的豫麦49-198系、平安3号、平安6号亦先后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温9912”、“温96394”等6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和省区试验,新培育小麦新品种均以其高产、优质、高抗等优良特点享誉黄淮麦区。

  全县年建立小麦种子基地28.8万亩,2010年外销总量6180万公斤,平均亩增收50~80元,温麦系列种子畅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省区,年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为促进全国粮食丰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怀药瑰宝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钟灵毓秀的温县所产的四大怀药更是以药材地道、疗效神奇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文化的瑰宝。

  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

  温县所在的焦作市,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焦作市(《中华文明怀川寻根》)。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

  “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庇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

  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

  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佳。”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

  四大怀药的药效高,当年胡锦涛总书记来视察的时候,温县农科所所长薛世跃这样向总书记描述:“古医书上记载,怀府地黄三钱,相当于洛阳地黄九钱,汝南地黄一两二钱。”

  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8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最少5年不能重茬。

  据温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温县目前以四大怀药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0.43万亩,其中铁棍山药种植面积发展到3.3万亩,怀药标准化种植面积6万亩。全县拥有保和堂、焦作伟康等20多家怀药生产加工销售企业、36家怀药专业合作社。全县常年从事怀药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的农户近1万户,平均亩增收6000元以上。

  2008年,温县“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分别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

  为挖掘“四大怀药”的独特资源优势,近年来,温县围绕“10万亩怀药生产基地”建设目标,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示范带动、培育龙头、扩大市场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使怀药生产逐步呈现出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闪光点。

  凭借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显著的特色农业优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勤劳智慧的温县人正在用双手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书写一个又一个奇迹。温县这叶黄河之滨的小舟,必将乘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在打造高效农业县、生态宜居县、文化旅游县的航道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县:太极故里麦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