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上海PK北京
当然不是组织拳友PK,而是突然看到一点宝贵的视频资料,联想了一下,就有了这篇文章。一直在网上陆陆续续看视频,看名家的拳,这个应该来说是跟酒一样,越老的越有味道。而看了之后免不了要联想,要作对比。练武之人虽忌动口不动手——早些时候也是犯了这样的毛病,听风就是雨,瞎写八瞎,惹得不少朋友来我这拍板砖,在此一并致歉——但有时确实口痒,所以还是文章上客观些吧。
两套视频很宝贵,一套是以北京方面为代表的北体院拍的79年的拳,另一套是以上海方面为代表的**拍的**年的拳(*代表我不知,望知情者告之,呵呵)。
列表:
北京 上海
陈式太极拳 田秀臣、雷慕尼 顾留馨
杨式太极拳 刘高明 傅钟文
武式太极拳 欧阳方 郝少如
吴式太极拳 李秉慈 吴英华
孙式太极拳 孙剑云 王禧奎
第一个感觉就是亏了,人家国外60年代时已能拍出007了,而我们却把这么宝贵的东西拍成这样。可惜啊可惜。因为等我们能拍出007这样的电影时,我们看到的拍出来的东西就很少是宝贵的了。我现在看一些网上的某某拳师的视频(很多还是有点名气的)时都不会超过一分钟就关掉,因为不值钱,没什么东西。其余的我看过更加值钱一点的就是杨守中的视频。再上一代就只能看到部分拳照了。科技和国力的悲哀在这时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呢,整体感觉上海这边要比北京朴实许多。北京的比较花哨,有背景音乐,还有解说(这个难听的普通话超不标准的声音绝对是其中的一大败笔!怀疑24式的声音是不是也是她配的?),离奇的是陈杨吴都要穿表演服演练。给人感觉北京就像武术挖整,急吼吼地好像太极要失传一样,就拍套路;而上海这边更加全面一些,还有推手器械之类的。
第三,从传人辈份角度上来讲,北京这边略逊一筹。陈式都是发科先生传的,只可惜没有照奎先生拍成视频;杨式刘高明比傅钟文差了一辈;武式是郝为真传的两条线,但辈份都一样;吴式的李秉慈比吴英华差了一辈;孙式的王禧奎不是很了解,估计是孙存周的弟子(望知情者告之)。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是拳架的水平,这也是最难说的,说的不好就被人骂。总之一句话,那个时候能被请来拍成录像的,水平都不会差。老实说拳架好看不好看,并不能反映出功夫修为的好坏。除了一开始的一些基本的训练,身法之类的要领,一旦切入正题之后,个人在拳架上的发挥是很大的。因此以好看不好看来衡量,是不全面的。然而北京这边总体还是“好看”一些,因为演练拳架的这些的就是学院派的雏形了。田秀臣的学生阚桂香编了陈式竞赛套路;欧阳方直接是北体院的老师,武式的那个竞赛套路很大一部分也是受到他的影响;李秉慈后来走的也是学院派的这条路;孙剑云则一直在体院派内“德高望重”。上海这边更实际些,加上年龄普遍比较大,有些地方比如摆莲什么的做不好没有办法。顾留馨的拳不好看,但打得很地道;傅钟文不说了,上海练杨式的大多是他传的架子;郝少如的架子应该是郝月如后来修正过的架子,与郝为真早年传给李香远的早年的架子有所区别。但也绝非简简单单的顾式所谓考证出来的“修改过的健身的高架子”。
喜欢太极拳的,这两套视频要看,《太极拳全书》要买。其他的什么都可不要。 ;P搞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