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昆 发表于 2004-1-28 09:55:00

再谈太极拳的盘架

再谈太极拳的盘架<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陈太平<p>立如平准,活似车轮<br> &nbsp; &nbsp;初学者入门之后,应深入体会各项动作要求的内涵,细细揣摩运动时周身的旋转、折叠、开合。学者对于各项动作要求的微妙之处,应细心体察,深入领会,不可偏执,以免在理解上产生谬误。谱云之:“立身中正”但中正绝非铁板一块,要与起落、虚实的转换相对应。我见到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中,身体是很中正的,但是忽略了另一方面,拳架呆板,缺乏变化,很难体会到吞、吐、开、合,周身缠绕,折叠转换。如太极名家唐豪、顾留馨所著《太极拳研究》一书所言:“现在有些人以中正安舒为呆板,以摇晃歪斜为灵活,以遗弃精华而自矜独创,中正不偏之理转晦。”在太极拳盘架与推手时,训练八门五步要让自身的八条线以中定为根基,要做到瞻前而必顾后,同时也要兼顾上下左右等方面,才能做到立身中定。对于立身中正,应该辨证的去看,即不能所谓的中正缺乏其内在的变化,又不可所谓的变化使宗气不畅,据我几位恩师所讲和笔者的体会,立身中正是指中脉而言,中脉相通才能更好的作到神贯顶,气血才能更顺畅。中脉中正当然也离不开肢体和其它方面的配合,太极拳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转换,而转换离不开圆的运动,这种圆的运动周身都应该是整体的相互运动,如果躯干是铁板一块的话,那么如何能进行圆的运动呢。缺乏身法的变化,如果仅是四肢人为的划圆,就有背于太极拳立身中正神贯顶的本意了。习者不可不知。古人云: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一镬之调,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渗透着太极拳理,拳法的运用。 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背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不懂折叠周身则如铁板一块,难以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陈氏太极前贤早有明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真正的内涵。<br>&lt;2&gt;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br>在盘架中学者还要注意虚实的转换,太极拳法中虚实无处不在,有动静就有虚实,无虚实则无变化可言,而无变化则不能称之为拳。虚实是相互渗透的,也是相对立的, 古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从太极拳法整体运动角度上讲,主要分三个阶段:一、以身(腰)带手(足)。二、以手(足)带周身。三、以神带周身。必须指出的是,带并不是分节,而是在每个阶段都起着枢纽、领带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修为层次也不同,必须按规矩每一个阶段逐步掌握,切不可选择一种而忽略了其它的层次的训练方法,这样是很不全面的。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历代验证出来的,初学者切莫以点代面。从初期阶段而言,腰为周身之主宰,全身动转之枢纽,以腰为轴,一枝动,百枝随,一动全身皆动,如轴心不动怎能周身旋转(指是微动,轴心不可起伏过大,以免失去平衡),失去了周身旋转,何谈虚实变化。<p>在太极拳盘架与推手时,训练八门五步要让自身的八条线以中定为根基,要做到瞻前而必顾后,同时也要兼顾上下左右等方面,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如果虚实不分,根本谈不上八面螺旋力。太极拳从其自身整体而言,人体无处不分虚实,无论上下、前后、内外、小到任何一个关节,甚至每一个点都分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盘架时不要刻意地讲究在实脚和虚脚中变化,无论虚脚和实脚,其本身就分虚实,无非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选择而已。无论虚脚和实脚,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利弊,太极拳根本就没有绝对的虚实,只有相对的虚实,如果有它就不是太极拳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阴阳参半,返回先天,则为无极。虚实中含轻重浮沉,每种又可分为双、偏、半三种情况,其中最常见的弊病是双重和双浮。有虚无实为双浮,有实无虚为双重,半为不及,偏为太过。重和浮为病,沉和轻则不是病。太极拳讲究含胸、实腹,含腹为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降必有升,升必有降,“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二者是协调统一、密不可分的。<br>&lt;3&gt;十三总势莫轻视 &nbsp; &nbsp; &nbsp; &nbsp;八劲五步显神奇<br> &nbsp; &nbsp;在陈氏太极拳中,八门劲法可以说是核心的劲法,是在形体运动符合要求后,逐渐地摸索太极八法--堋、履、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如陈氏太极拳中“金刚捣碓”一式,两手一起一落,即分堋、履、挤、按; 一个左旋左转,包含採、挒、肘、靠,仔细揣摩每一式的技击作用,掌握劲力的运行轨迹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步一个脚印,进行自我验证。在行拳时要处处以意为先,做每一招、每一式时意在与人实作,盘架时始终意想有人在前后左右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变化,进行攻防转换,可提高盘架质量。<br>陈氏太极拳的八门劲法简称八法,细分的话,人分三盘,手分八法,身分八法,足分八法,无论头、肩、肘、手、胸、腰、胯、膝、足各有其用,至于爱好陈氏太极拳技击的人必须要详细的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的应用,但必须指出的是上中下八法合一,整体效应才是八法的核心,之所以提出三盘分八法,也就是说在实际运用当中,而不是某一局部的攻防转换,应是三盘同时进行的,不是局限于两只手或者两只脚,同时可以进行多点式、全方位的进攻和防守。学者必须了解的是,太极八法-- 堋、履、挤、按、採、挒、肘、靠不是局部运动,而是一个周身整体的运动,拳谱中说堋在两臂,或履在掌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决不是某个部位的运动,应是人体上中下三盘无处不在的整体运动,这种整体的运动有助于形成全方位的立体进攻和防守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应变能力。因为在技击中对方是不会按你的想象去行拳的,你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是对方进攻的目标,对号入座只会使自己在技击中受挫,太极拳要求周身无处不太极目的即在于此。<br>堋劲为太极拳八法之首 ,无论捋、挤、按、采、列、肘、靠,也可以说是在整体浑圆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堋劲不应局限于两臂,在推手与技击中你身体任何一部位都可能成为对方的攻击点,对方可以通过你的手臂或不通过手臂去攻击你,所以说:堋劲是一种不固定的劲,又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劲。它是通过周身缠绕,无论进退,中定,左顾右盼,在缠绕中承接对方的来力,在通过与对方来力的接触点上,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或使对方的来力没有接触点,使其突然失重,如何解决接触点得变化是训练堋劲的关键所在。另外我们也可以说堋劲是在一种相对矛盾中训练而成的,如你用堋力把对方的来力堋住,制之于门外,但太极拳要求“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说引进才能落空,引不进来怎能落空呢?如果堋不住对方,使对方的劲力作用于我身,则反受敌制,就等于失去了自身的一道防线。如何把握无过而无不及这种火候正是太极拳习练者应当注意的问题。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正确和错误常常在毫发之间,望读者明察。不单堋劲如此,其它的劲法也是整体运动,各有其玄妙之处。<p>&lt;4&gt;中正安舒 &nbsp; &nbsp;三盘一体<p>骨架结构,如同房屋的大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拳术的高低,没有好的刀身,哪来的锋利。传统的陈氏太极拳每一式自身的拳架结构,都是有很细微要求的,在具备一些根本共性的前提下,然后才是个性的发挥,决不是一些太极拳初学者所说的拳架的大小根据爱好而定,大架有大架的要求,小架有小架的准则。拳架结构的要求体现在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八面支撑,周身平衡,整体浑圆。太极拳的规矩,是非常细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也是多少前辈心血的结晶。以几何而论,当一个三角支架,在一个平面圆中形成等边三角形时,它接触地面三个点应当是最稳定的,所占据的面积也是最大的,这个三角支架可以吊起千斤重物,如果这三个点过于随意的话,是任意的三角形,很可能连自身的平衡都把握不了,何谈能撑起千斤力。太极拳的拳架结构也是如此,太极拳是一个圆的运动,把周身上、中、下三盘有效的形成一个整体,但是无论任何拳法要想真正的有效的激发人体的内在潜能,并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那么人体的骨骼、间架、精神和意识、运动力学等方面怎么样合理的去研究与融合,前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太极拳法不是一个机械的运动,而是一种理性的运动。在没有充分的了解与研究前人的宝贵经验,就在太极拳法中随意的去改变传统拳法的内在结构,将会使传统太极拳的精华逐渐的遗失于后人。传统的东西并非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应该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如果在自身就不知内在的拳架结构及内在的潜能,从架子上来改变,那么就有失于拳法的本意了。<br>人体的拳架结构是有一定细微要求的,每一式拳架如果能够充分的体现它内在的结构,它的内在的机能往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效应,这在传统太极拳中叫做定架。在陈氏太极拳中,正确摆一式拳架只要符合人体骨骼在运动的原理并且与其它的要素相互配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浑厚的劲力,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它都会自然的产生出浑厚的劲力。道不可须臾离也,我们训练就是要要找出自己最佳机械特性的最佳结构。在这种好的结构下,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在形体不特意用力的情况下,按照太极拳合理的要求,人体内自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力,具有最佳的结构强度和应变能力。拳架的结构是传统太极拳盘架的重要的要点之一,需有其它的要点相配合才能如虎添翼,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但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有些初学者训练太过于随意,大大的影响了盘架的效果。<br> &nbsp; &nbsp;同时太极拳拳架结构对太极拳里面实质的训练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从陈王庭创立至今,经过历代的沿传与完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关注。但是从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迁,今人练拳的目的,生活的方式以及追求的目标与前人有所区别,但也不乏及少数人积极的探索,追求前人的原传之学。有一些太极拳的传人致力于传播与表演,把太极拳的拳架有所改动朝着美观、舒展、大方等发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另一方面考虑,这种改动是否对传统太极拳的继承有利呢?传统的拳架每一式都具备了攻守兼备,都经历过几百年实战的洗礼,当代的改革能够体现会使拳架的结构内涵,是否会使自身的防护能力漏洞皆出呢?在攻防转换中是否能够做到攻防合一呢?从初学或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来讲,拳架的结构起不到决定胜负的作用,但起码要能够防护自己门户,否则门户都开了,漏洞百出,那也只有挨打的份了。至于武学上乘的人,也就无所谓门户了,很可能打开的门户就是给对方设的陷阱。但是从初学者,这个门户还是需要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笔者的观点并不是说传统的东西必须是一成不变的,在真正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去改进和完善,这样对自己和后人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p><p><br>以上是摘录陈老师太极盘架的一小部分,以后有机会再把后面的继续摘录下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谈太极拳的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