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福全功夫传承的一个看法
<P>孙福全的功夫,在现在与当时的人评论起来说,是好得不得了的;</P><br /><P>但是,如果仅仅就太极拳功夫说的话,又是传人最少的一派。</P><br /><P>为什么?</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3 16:19:43编辑过]</font></div> 孙氏太极是以形意为基础的, 练孙太要先站三体式.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桃谷大仙</I>在2004-12-13 16:17:25的发言:</B><br /><br /><P>孙福全的功夫,在现在与当时的人评论起来说,是好得不得了的;</P><br /><P>但是,如果仅仅就太极拳功夫说的话,又是传人最少的一派。</P><br /><P>为什么?</P><br /></DIV><br /><br />推广功夫作得不够,名师少、明师又不以教拳为业。<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11.gif" />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松大软</I>在2004-12-17 23:13:43的发言:</B><br />曲高和寡,练起来难。我师说,最好入门先学陈式,将劲走出来,然后学杨式,求大松大软,虚灵之意,以后练杨式小架或武式,把拳圈收小以近于无,最后练习孙式,求动静合一,虚无一气。太极一理,但是各家立意有别,层次确有不同。</DIV><br /><P>你的老师是体委派的么,怎么会建议你学那么多派的太极拳?!应该从一而忠嘛,各派都有自己的大、小、快架啊,除非那位老师只学过一种架子而已。而孙式的劲是靠形意拳练出来的,身法灵活靠八卦拳,然后求动静合一、虚无一气就靠太极拳了。所以练孙式必然会兼习形意和八卦,除非只想强身健体那太极就足够了。</P><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43.gif" /> <P>“老者又说:太极一门唯孙禄堂先生探究得最终全法,造诣最高,周身体用全化为虚无一气,已臻空化神境。次之有陈长兴、陈清平、杨露蝉、武禹襄等人登堂入室,只是未得全法。近代的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陈发科、吴鉴泉等仅入太极偏门,各居一偏而已,离正观尚远。”</P><br /><P>这个说法,不妥吧。 </P> <P>有什么不妥?难道你还能把先辈请出来较量吗?</P><br /><P>整个啥?年头到了还不是双脚一蹬。</P> 呵呵,花太多的精力去推这些陈年旧事,真是虚度年华啊,还是多练几趟拳吧...... <P>我又问起神心、天心。老者说:神心、天心,全在虚境中用功夫,非文字可达者。<BR>我问有人练到吗?<BR>老者说:前辈中孙存周先生得神心全境,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等先生亦入是境。孙禄堂先生则得天心全境且尤更上之,遥遥不可测,空古绝今。其实,各派诸前贤中能得意心全境者,代不数人。非有德者而难近。<BR>老者又说:太极一门唯孙禄堂先生探究得最终全法,造诣最高,周身体用全化为虚无一气,已臻空化神境。次之有陈长兴、陈清平、杨露蝉、武禹襄等人登堂入室,只是未得全法。近代的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陈发科、吴鉴泉等仅入太极偏门,各居一偏而已,离正观尚远。</P><br /><P>----------------------------------------------------------------------------------------</P><br /><P>从上诉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个老者实质是几千年以来最高的。 </P> 孙福全老前辈看了后人对他的评价会不高兴的,老前辈曾有言:凡求道艺者,务要虚心,虚心则心明,心明则性真,有若无,实若虚,远浮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