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老雄风 发表于 2004-12-21 12:51:00

<P>转贴:</P><P>近日在香山结识一练太极拳老者,老者是一位清净的隐者,不愿公开其姓名。我问起孙门的五心说,老者竟然知晓,并问我从何处知道的,我佯称得自张大辉先生。老者不认识张先生,问张先生师承,我说张先生是孙剑云的徒弟。老者连称:有缘。我问老者学于何派,老者只称是太极门并不愿多谈师承。我又转到五心说,老者略做解释如下:<br />五心是体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之分合调运以及接换断续之窍。<br />体心是指自己施于对手的重量和自身运动惯性力的合力点。<br />形心是指把自己和对手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平衡点,就是自己与对手两个体心的平衡自主点。<br />意心是指对手体心欲动时,其开合的节律和着意点位置。<br />神心是指在彼此接触中,形意二心变化的预控点。源自身体上丹田。<br />天心是指彼此在尚未接触时,心神对形意二心的预控力,源自浑圆罡气能布于体外。<br />体心要活,形心要准,意心要灵,神心要牢,天心要清。<br />体心、形心、意心的把握要从架子、打轮、散推中找,神心则要在上述基础上,化精、固气、凝神,至气足神完,才可致用。天心之练法与前四步相反,前者由自己体内练起,这一步,全是从身体外练起,孙老先生谓之借天地之法。虽是从外练起,却要以前四步功夫为基础,方可能成功。<br />盘架子求重心之意,求规矩入手,继而规矩由有意而无意,由实而虚,虚则得真意,进退顾盼定,自身无不如意。<br />单推手求体心之意,达到一挂即得彼开合节律,利用彼之体心直串彼中线。能借用彼之中线,谓之接。<br />双推手求形心之意,达到我随心而动,而彼只能相随,听我驱使,不随即跌出。谓之换。<br />发劲找意心,体心、形心达到身知,亦是由有意而至无意,有为纯熟,方能进入无意,无意才能客观,才能得着真消息,无意是得意心之法门。得意心,则得发劲之消息。发劲之能,全在一气循环,开合起落。<br />得意心之用则得断续之理。当断则断,当续则续,全在无意间,又在真意处,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br />我又问起神心、天心。老者说:神心、天心,全在虚境中用功夫,非文字可达者。<br />我问有人练到吗?<br />老者说:前辈中孙存周先生得神心全境,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等先生亦入是境。孙禄堂先生则得天心全境且尤更上之,遥遥不可测,空古绝今。其实,各派诸前贤中能得意心全境者,代不数人。非有德者而难近。<br />老者又说:太极一门唯孙禄堂先生探究得最终全法,造诣最高,周身体用全化为虚无一气,已臻空化神境。次之有陈长兴、陈清平、杨露蝉、武禹襄等人登堂入室,只是未得全法。近代的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陈发科、吴鉴泉等仅入太极偏门,各居一偏而已,离正观尚远。<br /></P>

桃谷大仙 发表于 2004-12-13 16:17:00

关于孙福全功夫传承的一个看法

<P>孙福全的功夫,在现在与当时的人评论起来说,是好得不得了的;</P><br /><P>但是,如果仅仅就太极拳功夫说的话,又是传人最少的一派。</P><br /><P>为什么?</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3 16:19:43编辑过]</font></div>

亦人 发表于 2004-12-14 01:28:00

孙氏太极是以形意为基础的, 练孙太要先站三体式.

学子 发表于 2004-12-18 14:59: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桃谷大仙</I>在2004-12-13 16:17:25的发言:</B><br /><br /><P>孙福全的功夫,在现在与当时的人评论起来说,是好得不得了的;</P><br /><P>但是,如果仅仅就太极拳功夫说的话,又是传人最少的一派。</P><br /><P>为什么?</P><br /></DIV><br /><br />推广功夫作得不够,名师少、明师又不以教拳为业。<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11.gif" />

学子 发表于 2004-12-18 15:10: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松大软</I>在2004-12-17 23:13:43的发言:</B><br />曲高和寡,练起来难。我师说,最好入门先学陈式,将劲走出来,然后学杨式,求大松大软,虚灵之意,以后练杨式小架或武式,把拳圈收小以近于无,最后练习孙式,求动静合一,虚无一气。太极一理,但是各家立意有别,层次确有不同。</DIV><br /><P>你的老师是体委派的么,怎么会建议你学那么多派的太极拳?!应该从一而忠嘛,各派都有自己的大、小、快架啊,除非那位老师只学过一种架子而已。而孙式的劲是靠形意拳练出来的,身法灵活靠八卦拳,然后求动静合一、虚无一气就靠太极拳了。所以练孙式必然会兼习形意和八卦,除非只想强身健体那太极就足够了。</P><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43.gif" />

火葫芦 发表于 2005-11-19 09:07:00

<P>“老者又说:太极一门唯孙禄堂先生探究得最终全法,造诣最高,周身体用全化为虚无一气,已臻空化神境。次之有陈长兴、陈清平、杨露蝉、武禹襄等人登堂入室,只是未得全法。近代的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陈发科、吴鉴泉等仅入太极偏门,各居一偏而已,离正观尚远。”</P><br /><P>这个说法,不妥吧。 </P>

吾识传人 发表于 2005-11-21 18:25:00

<P>有什么不妥?难道你还能把先辈请出来较量吗?</P><br /><P>整个啥?年头到了还不是双脚一蹬。</P>

余国庆 发表于 2005-12-13 11:03:00

呵呵,花太多的精力去推这些陈年旧事,真是虚度年华啊,还是多练几趟拳吧......

山岳江河 发表于 2005-12-15 11:56:00

<P>我又问起神心、天心。老者说:神心、天心,全在虚境中用功夫,非文字可达者。<BR>我问有人练到吗?<BR>老者说:前辈中孙存周先生得神心全境,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等先生亦入是境。孙禄堂先生则得天心全境且尤更上之,遥遥不可测,空古绝今。其实,各派诸前贤中能得意心全境者,代不数人。非有德者而难近。<BR>老者又说:太极一门唯孙禄堂先生探究得最终全法,造诣最高,周身体用全化为虚无一气,已臻空化神境。次之有陈长兴、陈清平、杨露蝉、武禹襄等人登堂入室,只是未得全法。近代的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陈发科、吴鉴泉等仅入太极偏门,各居一偏而已,离正观尚远。</P><br /><P>----------------------------------------------------------------------------------------</P><br /><P>从上诉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个老者实质是几千年以来最高的。 </P>

空虚 发表于 2006-2-7 08:54:00

孙福全老前辈看了后人对他的评价会不高兴的,老前辈曾有言:凡求道艺者,务要虚心,虚心则心明,心明则性真,有若无,实若虚,远浮名。。。。。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孙福全功夫传承的一个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