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发表于 2012-8-17 09:09:04

武学与“意识”

本帖最后由 清风 于 2012-8-17 09:48 编辑



动作与“意”要有关系才行。
    我们练拳的总是一遍遍打来打去,别人问,总是自豪的笑笑:五遍了。还有的这样说:两遍24式,一遍56,两遍陈式,一遍剑,呵,都赶上一场武术表演赛了。这是当前练拳的通病吧?
     说这个,我的意思是:打拳要有思维,不要没脑子,这就是形意拳当中“意”字。
    思维大家都知道,一休哥就喜欢“想一想”,不过这个思维与“形”关系不密切,我们一般不用它,一休这种意识的连续性,有人用流动的水来比喻,很恰当,意识流就这样来了,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这些东西,您打坐的时候肯定会体验过,繁杂燥乱的思绪你想没想过要是有个黑板擦子多好啊,一抹就是干净的,空空无物,这就是虚灵了,与天地共呼吸真好啊,这样的修炼很难,有人坐不住。
     我们说“武修”吧,内家武学离不开“意”字,内家的“用意”,我想与佛学中的各种觉识应该有关系,与各种“法”也有干系,我没深入佛学,只是猜测,这都是渐修的范畴,也就是性命双修法,这是道家大道哦。
     精气神三要修炼与意识的结合,是我们武者的核心,思维与动作的关系是切切关联的,离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气”与“功”都是镜中花月哦。
     说到这里,思维的过程有人想过么?
     “想想”这是意的开始,这个开始与外形还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我们这是从初期学武的观点来论述的,思维的开始确定了“意”的主题,这个很重要,譬方说,打拳要想拳的事情,您要是在想今天中午吃什么,那就跑掉了,唱歌的时候跑掉了,我觉得大部分是走神的结果,也就是心不在心上了,这与打拳是一个道理的。
    有了想法,我们继续维持思考它,我起了个名字叫“思意”,就是分析自己这个想法的来源与去处,这是思维的范畴,尽管与动作关联还不大,这可是很重要的东西哦。
    “思意”是“思意”,动作是动作,其中有个桥梁要搭起来,内家武学就有“劲”了,我们的思维要是与动作有联系,还要加上一个词语才好,我抄来一个词觉得很恰当,现代运动学知识里常常用起“动作思维”这个词句,好了,这个词可真是妙得很,“想一想”一下子就与运动武学有关联了。都说打拳要思考,要用意,看来,不学习还真是很难哦。   动作思维也叫直觉动作思维,顾名思义必须有动作有思维,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思维与动作是同步的,它是一种纯人体动作意识,包括操作行为时的一种动作表象意识,也包括内心世界中,动作表象的连接运动意识。这种思维是在人的一切感性的实践生活中实现的,譬方说:我们做白鹤晾翅这个太极动作,白鹤晾翅的动作外形变成了影子印在了我们的脑子了,这是形象思维在活动,人的行为和做出白鹤晾翅时姿势的调节,身体的内外部感知程度与白鹤晾翅的动作表象意识的差距是怎样的,这就是动作思维在发挥作用。如此类推,从这最简单的生活动作,到较为复杂的物质生产的技术动作,还有体育运动,高级的艺术技巧表现等等,在这些简单的,或是复杂的动作行为中,无一不是在动作思维的主要作用下而发生的,因此,动作思维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动作或运动都是在大脑指挥下所产生的,来自大脑思维的指令,在这里它只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性或目的性指令,只是一个开始的命令。在许多熟练的行为动作,或是习惯性动作中,高级的大脑思维指令并没有贯穿始终,这就与思维定势有关了。运动的思维,除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在起辅助作用外,主要是直觉动作思维的机能,在起精神性的支撑作用。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曾提到过“实践精神”的概念,我们理解,这个概念与直觉动作思维有同样含义。可见,“实践出真知”不是随便说说的哦。
     上面这些道理一时消化不了的要多看几遍,到了这儿我觉得我们必须还要再加上一个词语才能把动作思维说得更加明白一些,因为,我们的这些研究必须与“武学”有莫大的关系才是有意义的,那这个词语应该就是“感知觉”,形态,思维,与感知,我觉得这是“体验”拳架规整与顺通最好的三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运行的搭配,开始与结束的明确性,使我们不得不在“战战兢兢中”体悟一切,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来对待的。
     知道是怎么来的,要知道是怎么走的,这是知识的认证过程哦。
     “感知觉”是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其中的工程非常庞大,我们摘取其中对于内家武学有意义深刻的东西用能够理解的话来表述一番,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在过去是不能这样明目张胆的说出来的,说出来不见得练出功夫来,不说出来我觉得会越来越没谱了,这个实在要不得的。
     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比较低级,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就高级了,是信息的深入加工。我们一般把感觉和知觉放在一起说,统称为感知觉。这个知觉有空间,时间,运动三个重要知觉,这三个知觉对于武学是至关重要的,它有明显的层次供学子们拾级而上,从最初的本我本体感知到最后的机体对外力影响形成的正确的自动化反射,带手喂劲就是比较高级的知觉训练,这似乎离我们学子很远,我们一步步来好么?身体感悟冷暖是有过程的,信息加工大概要经过组织、知觉与辨认三个阶段。我们把瞬间的时间拉长了,为的只是说明白这个问题,好叫大家快些进步哦。
     感知觉应该有两层,一层是肤浅的,也就是大家知道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很简单,香臭,冷暖,花花世界麼,看得见摸得着,另一种就麻烦些了,这第二种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的,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运动觉反映我们四肢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收缩的程度,运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上的感觉神经末梢。
 平衡觉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它的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它器官
     看看吧,我们的武学不在外在内哦,看来这门学问还真是不简单哩。
 武学的内容真实可靠才能把虚无带到实体的身上去,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体工程,一旦走入岔道,我们就迷路了,我们上面说了这几点就已经杂乱不堪了,需要我们捋一下子才能清晰起来,我们说了几个关键名词,大家还能够挖出来么?
 意,打拳要存意
 思意,打拳要思意,要知道拳的来龙去脉,
     动作思维,要知道“意”与动作的关系。
     感知觉,动作与身体感知觉的层次关系,远近深浅的立体框架图。
    。。。。。
     这是每一位武者最初洗练传统武学的根本之路,离了此,我想那是泥盘喝糊涂哦,怎么说?
 胡闹台。
     先到这里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学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