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整劲的提取
在练拳过程中,要求动作完整,“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关键都在于“以腰为轴”。只有在腰的统带下活动,才能做到“完整一家”,才能“劲整”。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三个字,腰松开沉下有助于气沉丹田,上体气不上浮,下肢沉稳,两足有力。腰直表明中轴不弯,才能转换灵活,发劲完整。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必须要有沉胯、屈膝、敛臂相配合,沉胯屈膝才能充分发挥腿部肌肉的效能做到“胯随腰动”。胯不沉落腰就松不开,裆也不能撑圆。敛臂(臂部自然下垂,不可向后厥,尾骨微向前舔)即有利于调直身腰,尾闾中正,维持全身平衡,腹肌也容易放松,更有利于气沉丹田,呼吸深长舒展。腰的松沉配合敛臀沉胯屈膝,既是练出腰裆劲的关键,也是全身上下完整灵活的枢纽,上下身的虚实变化,发劲的完整透达,都在于腰裆劲的灵活转换。拳论指出“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在练拳过程中有不合适处,不得劲时,问题主要从腰、腿上去寻找原因和调整解决。
直就是要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沉肩坠肘。
不挺胸即为含胸,挺胸则气血上涌胸际,以至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下盘不稳固。含胸自然背拔,拔背的“背”,不能只理解为后背,它不仅包括后背、背肌,而且还包涵全部脊椎,因为脊椎同内脏诸器官息息相关,同整个身体神经也休戚与共,协调着内脏各器官的生理机能。而且脊柱两侧排列着各脏腑的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会,脏腑的经气都由腧穴相互贯通。太极拳很重视脊椎,尤其是腰脊,要求脊椎能练到“节节松开,虚虚拢住,对拉拔长,节节贯穿”。太极拳锻炼之所以能对多种慢性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而延年益寿此即其理之一。含胸拔背是指两肩松开外张的同时背部也向左右微张,使胸宽背阔、肺腔舒展的基础上后背脊柱在意领大椎略有向上向后提起,使后背略有拔起的味道,与此同时背部肌肉也在外张的基础上向前微微卷裹略有绷紧的感觉,使胸背在开展宽舒的同时略有内含的意思,这种练法既有利于增大肺活量,同时促使横膈膜的伸缩活动,使腹腔和肝肘受到腹太的按摩,对促进血液回泫和肝脏机能很有帮助。前辈拳家称“能拔背就能含胸”足见两者一体的关系。再要说明的是含胸拔背不是机械地存在于每招每式之中,而是广泛用在蓄发、走化和身法下降之时。
虚领顶劲指头部用意念虚虚往上领起,有如悬挂起来的意味,要求头部正直,下颏微收,不许左右偏歪,前俯后仰,或者随便晃摆,用意念虚领向上,精神就能提得起,动作才能虚灵中正。即《十三势歌》中称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在此要特别注意“虚灵”二字,即“虚”且“灵”,颈部不可强直或使劲,强劲则脖筋涨起,血管贲张,脖子发硬,气血上涌,行动就不能轻灵,更不利于全身放松,致形于僵滞.
沉肩坠肘指两肩分别向左右松开、肩关节放松有外张下垂的意思,松到两肩轻松到没有任何负荷的感觉,肘关节松沉下坠、肘不坠则肩不能松沉,意气难以贯达四梢,放劲也不以透达。大臂与小臂通过肘关节要保持浅弧形,不可伸直。两大臂及两肘总须与肋保持一拳之隔,如此才能在意气指挥下有松沉、圆活、灵变的意趣。初学者易犯端肩翘肘或耸肩扬肘,影响气沉丹田,不利于健身养气,也易被人所乘,且上肢运转不灵。
{:soso_e179:} {:soso_e179:}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义。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合乎人们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运动,勤练太极拳,健身又能治病。好! {:soso_e179:} 太極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終藝不高。 好,受教了,谢 腰想做到整劲,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 太极拳练的就是一阴一阳;
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沉肩垂肘、松胯圆裆;
还须合乎动静开合、根实松趾、立身中正、用意不用力等规范。
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理论;
拳架中不规范,意念仍难以上身。
按规范的操作如下:
松动左右脚:
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
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
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
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
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
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
这就是:偏沉则随!
如此操作,日久则太极意念自然弹出。
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