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随的练习方法
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腿,通于脊背,形于手指,曲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则能得机得势。”上下随是锻炼整体劲的关键之一。“上下随”的核心在于意气的灵换,以腰为轴,周身协调一致。人的脚好比植物的根,能使身形稳固。这种稳固性的要以腰裆控制,腰是一身的主宰,是总枢纽,由腰发出的劲,向下可以通过腿而到脚下;向下可以通过脊背、肩臂灌注到手指,故此不论做任何动作,都要全身上下各部位协调一致,完整一气,使脚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形成一个整劲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以腰脊为中轴,使周身九个主要运动关节,劲、脊、肩、肘、腕、腰、胯、膝、踝,依次贯患起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不静无有不静,才可称做到了上下相随。上下随的另一个关键要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也就是说在练拳过程中的上肢与下肢,尤其是相互对称的关节要相互配合,互相呼应,同时身躯各部位也都要同时与之相随,使身、手、步和眼神都须对准一个方面,使力点和注意力都集中,周身一家。拳论称:“上下相随人难侵”。拳谚云“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手到步不到,打着也不妙。”
这就好比骑自行车,初学时不稳,熟练之后则人车一体,身形动作虽似无心而能随心所欲。初学者易犯的手病往往是脚先到,手后到,或手先到脚后到,脚(手)的动作很快完成而手(脚)还在运行中,或者在屈膝坐腰时不能与身形一起运动,或者两手各做各的动作,达不到“两膊相系(相吸)。”或四肢的运动与身腰脱节。因为在练拳过程中的四肢百骸有的动度较大、较快而有的动度却较小,较慢,有的动距较长,有的动距却较短,互相配合不起来,顾此失彼。解决这个问题就须用意来掌握,以腰脊来控制。试以钟为例:秒针走的间距长动度大而快;分针就较短、较慢;而时针的间距更短,走的更慢甚至看不出它在走,但是它们是经过内部间机件和一扣咬的一扣的齿轮群,通过中轴,不先不后协调一致走向一个钟点。练拳则在意的指领下,通过腰脊这个中轴,把各大小关节和各肌肉群的各自不同程度的运动,以不先不后,上下随的整体劲去完成一招一式,以致整个套路。大道至简,六合归一。时钟原理。
又明白了一点。O(∩_∩)O谢谢 太极是需要交流的,通过相互了解彼此特点,就某些拳理进行探讨、总结。求同存异、共同提高,把传统太极拳发扬广大。 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着我。对于过去,不可忘记,但要放下。因为有明天,今天永远只是起跑线。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学会简...
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着我。对于过去,不可忘记,但要放下。因为有明天,今天永远只是起跑线。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学... {:soso_e183:} 学习了,有机会能向杨老师当面请教。 练拳至少三个圆 :这“三个圆”是什么?
一个是手脚运行自身要螺旋式走圆;
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运行也要协调地走曲线;
三是造型态势也要棚圆。总之八门五步,进也螺旋(如野马分鬃),退也螺旋(如倒卷肱),慢也螺旋(如白鹤亮翅),快也螺旋(如连珠炮),用螺旋运动把阴阳之劲合二而一;用螺旋之劲,达到阴阳平衡。螺旋式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其运动之妙,就像一堆圆形巨石从高山翻滚而下,其惊人之势,所向披靡,锐不可挡。
阴阳消长,圆活应变。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鱼恰处于“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挤”小了.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挤”成了“鱼尾”.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圆”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认清此理,练拳时就可进退自如,顾盼有序。如果推手,就能“因敌而变”,“能吞能吐”;你进我化,边引边进,上引下进,左引右进。正如拳论所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双方交手虽沾连粘随,却不丢不顶,从容应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