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谈太极
吴文翰老先生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幼年曾拜“武术家邢台国术研究社”社长李圣端先生为师,学习武式太极拳。曾任第二、三届世界太极修炼大会武式太极拳导师。河南省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美国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北美洲武(郝)式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曾应邀出席1986年第一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和1988年第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传人研讨表演会。1998年被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大会授予“特级大师”称号。2001年以武式太极拳专家名义赴港参加万人“太极拳大汇演”,对传播太极拳艺弘扬中华文化再次贡献力量。吴老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级武式太极拳的领军人物、卓越掌门人。吴老文武双修,德才兼备,造诣极高,著述颇丰。吴老曾先后应聘《武术健身》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太极拳》杂志编委,《太极》杂志特邀编委,《香港武艺》顾问,《武魂》杂志编委,热情地联系海内外资深作者,审校、编发了大量有一定水平的太极文章,培育出一批青年作者。 吴老说,中国的民间武术命名一般有几种:以动植物的名称,比如猴拳、螳螂拳、梅花拳;以神仙小说人物名字,比如二郎拳、大圣拳、燕青拳等;还有就是以历史人物的名字,比如子云枪、岳家枪、罗家枪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命名拳术是从太极拳开始。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十三势”。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 》,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1812-1880)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式新架太极拳,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由于武家是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这就是为什么武式太极发展了太极并自成一家却流传不广的原因。
吴老今年86岁高龄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问到有什么养生之术时,吴老说这个是有系统的,除了练习太极拳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首先是环境:大的环境是安定的社会,国泰才能民安,以前动乱的时候人们的寿命普遍较低,现在社会安定了,才能有人们寿命的整体提高。小的环境就是家庭的和睦。个人的原因主要是心态,宠辱不惊。吴老说他曾经有长达二三十年的不顺,但是看开了,多看事情的光明面,就能保持乐观。还有就是居安思危,充实自己。吴老说自己现在86岁了,有了一定的名气,但是还坚持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保持平常心。
吴老说,自己从小练习太极拳,基本功为腰腿功夫。练腰腿并不是如今常见的扎马步,而是练习弹腿功夫。正是多年的腰腿练习,才给身体打下了坚实基础。现今太极拳练习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也要因人而异,注意保护腰腿,不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练习太极时应保持较高姿势,不要将身体压得过低,保护膝盖。还有就是练习太极拳要保持气息顺畅,不要强行试图用意念来疏导气息,只要顺其自然,身体会自然调节。
老前辈的高风亮节也体现在传承方面。现在吴老已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布国内外,但吴老先生教拳纯粹为了武术传承,没有从收徒方面获取任何经济利益,无论穷富,只要练习者有心,都愿意交流传授。
好!支持! {: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