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feng
发表于 2005-11-29 20:56:00
<P>我先不管是不是什么看家拳一说,就从你的拳架上来看我只看到了你的两个手在不停的画圈圈,全然看不到腰的动作.</P><br /><P>不管是什么,你说是太极那就要遵循太极的规律来练才是.手随身转,步随手转呀.</P><br /><P>还有就是有点跪膝拉,有那么一点象是跪着练的.</P><br /><P>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年轻人要练就练低一点,当然不要"跪"低一点拉!上身要中正,象陈兆奎老师的拳架就好低,那样才出功夫.</P><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17.gif"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17.gif"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17.gif"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17.gif"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49.gif" /><img src="{$root}/max-assets/icon-emoticon/Dvbbs/em49.gif" />
qxsr
发表于 2005-11-30 11:30:00
<P>{“这不是洪洞通背,他们和我打的不一样,如果你见过了就知道了”}</P><br /><P> 确实是和通背缠拳不一样,不过你却是个不懂装懂的“行家”。因为你根本就不懂得长(缠)拳的真正内容,更不知道长(缠)拳和洪洞通背缠拳是甚么关系。所以你今天才敢在这里横充假冒一番的。不过你敢根据陈氏十三式的演练法来想象演练长(缠)拳,那也说明你又有不怕知情者耻笑的勇气。这种精神似乎只是因了某种利益的驱使吧?要不然一旦被别人揭穿这种把戏之后,又如何再有脸面面对一帮认识你的人呢?我想你也可能要骂别人如何如何的无知,然而在你心里也将一辈子抛不开这种横充假冒的阴影。所以最好不要耍小聪敏,要大聪敏才好,大聪敏是去自主地发展自己的东西。这与有人硬要不懂装懂的去解释别家拳法的秘要一样不被看好的。你觉着你聪敏,但似乎有点过头。</P>
qxsr
发表于 2005-11-30 11:40:00
陈家沟长(缠)拳一百单八势,已于清朝乾隆年间由陈家第十四代的陈有孚传于山西洪洞县。此后陈家沟便没有人再会练此拳了。后由陈家第十九代的陈立清于1975年的春节去太原,以交流的方式学回了陈家沟遗失已久的长(缠)拳。次年陈立清又邀请洪洞县的通背缠拳名师许方庆先师到西安授拳。但我再次见到她所练的通背缠拳时,已是大有不同了。通背缠拳的一百单八势,共分为九个排子,每个排子相当于其它拳种中的一个套路。因此,所谓的长拳并非是一路。而长拳与缠拳是否音误?或是字误?尚需待考证。而列为通背缠拳谱首项的则是陈王廷的《拳经总歌》,其次是二十四势,又称大四套捶。亦即陈家十三式五套中的第三套。再其次是一百单八势;之后是行拳,行拳实际上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法;之后是一百单八势短打;六六三十六滚跌;三十七滚跌;散打三十六着以及各类不同的器械等。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完善的武术体系。因为就一百单八势九排子中的技术招势,如果连过渡性的小势子加在一起的话,就有近500个技术招势了。无怪乎有人见此拳后,惊呼此拳为万拳之母呢。这当然是因为技术招势多所招致的美誉了。--清玄散人
chentj
发表于 2006-11-6 10:53:00
和都老师的拳动作基本相同,风格相差太大。可能你仅仅是在演示吧。
我爱米芾
发表于 2006-11-13 22:02:00
抽扯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