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风 发表于 2005-5-19 15:55:00

看来叫和式太极拳只是还历史本来面貌。再说赵堡只是地名,杨式、武式太极拳没人叫邯郸、永年太极拳的。陈式太极拳没人叫温县太极拳的。这个流派叫和氏太极拳既符合历史又符合当前实际。

xbtzww 发表于 2005-5-19 20:47: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判官</I>在2005-5-19 13:57:56的发言:</B><br /><br /><P>“和氏太极拳是由郑悟清、郑伯英、候春秀这三位名家而起”</P><br /><P>侯大师,你凭什么说我侯春秀宗师传的是和氏太极拳,我从未听说过!我师父,师爷都从未讲过,从来都叫赵堡拳,或赵堡承架,或三合一!</P><br /><P>张杰同和有禄之间的问题,别把我们扯进去,武当大会我们肯定会去,阻止大家参加是狭隘的小农思想。</P></DIV><br /><P>也曾学过候春秀宗师那派的赵堡太极拳,可以肯定地说,我学的这一派并不属“和式”。作者<br /><P>搞模糊没啥,可也不应该违背事实,应该郑重更正一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br /><P>和兆元那一枝的传人占了当今练赵堡架的差不多九成,人数已经足够玩的了,我看还是绕了候<br /><P>春秀那派吧。</P>

和式 发表于 2005-5-19 20:52:00

我随师学拳时的拳架名称

<P>&nbsp; &nbsp;&nbsp; &nbsp;我随柴玉柱、和庆台二位老师学拳时,师傅对此套拳的称呼就是和式太极拳,并没有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承架、拳道等这些名称,只是当时赵堡村内有人随着一贯的传统习惯称之为赵堡拳,至于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承架、拳道等这些名称都是这些年来,各同门师兄弟出书立传时各人取的名字,武当二字是取武当太极张三丰鼻祖,延祖重道之意,究其根本仍然是和式太极拳。出书者各人的称呼是其个人的事,并没有事先征得得到老师的同意,更没有经过同门师兄弟大会的认可。</P><br /><P>&nbsp; &nbsp;&nbsp; &nbsp;而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体管局,河南体管局,温县体管局在温县开会后,摘了赵堡太极总会的牌子,没收其行政公章,其时,赵堡总会吴会长等人亦在座,并没有特别的表示,这些事实都表明:以后没有赵堡太极总会这个组织了,只有赵堡和式太极拳这个流派。</P><br /><P>&nbsp; &nbsp;&nbsp; &nbsp;赵堡二字,是取尊重赵堡历代名师、继承赵堡习武传统名望、秉承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之意,同时还能让大家团结一致,为今后的发展加强凝聚力。而自和兆元老师以来,传统的赵堡腾挪架与领落架并没有流传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和兆元老师所传下的代理架,亦是当今的赵堡和式太极拳。</P><br /><P>&nbsp; &nbsp;&nbsp; &nbsp;如有其他不同意见,或还存在疑义,欢迎提出,共同磋商。</P><br /><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和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侯尔良</P>

和式 发表于 2005-5-19 21:31:00

关于侯春秀一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判官</I>在2005-5-19 13:57:56的发言:</B><br /><br /><P>侯大师,你凭什么说我侯春秀宗师传的是和氏太极拳,我从未听说过!我师父,师爷都从未讲过,从来都叫赵堡拳,或赵堡承架,或三合一!</P></DIV><br /><P>&nbsp; &nbsp;首先我介绍一下侯春秀老师与我的关系:论太极拳,我可以称其为老师,论我们侯氏宗谱传承,我侯尔良是侯春秀老师的叔辈。 <br /><P>&nbsp; &nbsp;&nbsp; &nbsp;和庆台老师在我随之学拳时谈过,赵堡街东西两头,名义上看都来自于陈清萍老师,一脉相传。但是不得不提到的是和润芝与张敬之。东头的和润芝乃和兆元之子,西头的张敬之则是陈清萍之师张颜后人。二人在一次友好的切磋中结为莫逆之交,所以有了后来的很多交流,据和庆台老师所说,当时为了赵堡村内团结,和式一支将很多东西传给张敬之一支。而侯春秀老师则是出自张敬之一支。 <br /><P>&nbsp; &nbsp;&nbsp; &nbsp;另外,不知道侯春秀老师给你们讲过没有,郑伯英是大架,郑悟清是小架,而他称自己所传为中架,这些难道不是特别的默契吗?你们不知道各代老师之间的复杂关系,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不愿意给你们讲,二的可能是传承下侯春秀老师自己也不清楚,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听和庆台老师讲过。对于各代老师之间的关系典故,我侯尔良还是知道的比较清楚的,不是哪个人想承认或者不愿意承认的问题,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就从侯春秀老师讲大中小三种架,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承认了是和式中架一支。</P>

三尺罗衣 发表于 2005-5-20 09:13:00

<P>谢谢侯尔良先生的说明。</P><P>这也解开了我们多年的疑团,也证实了一些传说。我们一直在考虑,侯春秀既是赵堡太极拳可为什么与杜元化书上记载的拳架不同,而与和式太极拳几乎一样。后来听西安和赵堡的人讲,侯老四曾跟和庆喜先生之子和学敏(抗日战争时迁居宝鸡)学拳,并在和学敏老师处得到一些拳理。现在又知道“和式一支将很多东西传给张敬之一支”的情况,这就不难理解后来侯老四为什么要向和学敏老师学拳拉。</P><P>本来很简单的事情,硬是被一些人搞的乱七八糟。</P>

xbtzww 发表于 2005-5-20 14:01:00

<P>拳友之间的交流纯属正常。也许和润之真的跟张敬之说过一些和家的东西,和学敏也许也跟侯春秀说过一些东西,可是反过来,张敬之是不是也跟和润之说过一些张家的东西呢?侯春秀是不是也跟何学敏说过一些张敬之教的东西呢?绝对有可能!是不是我们可以说:过去西头的张敬之教过东头的和润之,侯春秀也就教过和学信呢?同理可知,这样讲绝对也合理。交流嘛,就是互相切磋讨论学习。无论如何,人家张敬之侯春秀的源流清清楚楚,总不能就这么猜想一下,就成了和家的了吧。一边倒的言论总是令人怀疑的。</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0 14:02:52编辑过]</font></div>

和式 发表于 2005-5-20 19:45:00

<P>&nbsp; &nbsp; 小孩子,你可知道世,云,顶,祚,如,尔,经,邦,子,建,永等辈排列,我侯尔良是“尔”字辈,你师爷侯春秀他是“经”字辈,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故人称“侯老四”。你这样不懂礼数,不知老小,没有教养,老爷我不给你一般见识。我们侯家辈份是很严肃的,不论年龄,只论辈分。你回去问问你爹爹,你爷爷是不是这样。</P><br /><P>&nbsp; &nbsp;&nbsp; &nbsp;按你的原话我来问你,侯春秀老师是中架的代表,那么何人是大架的代表,又有何人是小架的代表?如果你找不到大小两套架的名人,那就说明你不懂这个流派的渊源,请闭上你的臭嘴。和氏太极拳二郑(郑伯英,郑悟清)在西安号称一个是大架一个是小架,只差一个中架,那么就这么巧合侯春秀老师是中架?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三种架吗?他的拳不是和式太极拳又是什么呢?</P><br /><P>&nbsp; &nbsp;&nbsp; &nbsp;我所介绍的是和润芝与张敬之而不是和敬之,你连名字都没搞清楚,你懂得啥?</P><br /><P>&nbsp; &nbsp;&nbsp; &nbsp;我的证据是和庆台老师所说。你所说的,证据在哪里?从和家套路上来看,侯春秀老师打的套路确实与和家套路相合,没有与和家套路有明显区别,这说明了什么?</P><br /><P>&nbsp; &nbsp;&nbsp; &nbsp;他们两个人切磋时,所在现场的人都已经去世了,现在的人已经没人知道了,你能提出什么证据来证明张敬之功夫高于和润芝呢?我没有说和润芝高于张敬之,你怎么想我不管。咱们可以交流,但你不能骂人!观众自有公论。<br /></P><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0 19:49:50编辑过]</font></div>

和式 发表于 2005-5-20 20:29:00

<P>&nbsp; &nbsp;&nbsp;&nbsp;</P><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判官</I>在2005-5-20 17:32:20的发言:</B><br /><br /><br /><P>不至于侯大师没读过《太极正宗吧〉???<br /><br /><P>1924年杜元化在《太极正宗吧〉中明确提出赵堡镇太极拳的说法。回去好好读读《太极正宗吧〉!另温县政府的行为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文革时,刘少奇都被判为特务,可以证明什么呢?????你想出名,可以,我们支持你,可别违心讲话!!!!<br /></P></DIV><br /><P>关于杜元化登发的《太极正宗》我粗略的拜读了一遍。他所谈的“赵堡太极拳”是赵堡传统口碑所自然的以赵堡地名来叫的。在以前赵堡各代名师在外地以武会友切磋时,武友问到他们时他们就说自己是赵堡人,从此外地人就称他们的拳为赵堡拳,是以地名代表了拳的流派名。现在,你看太极的六大门派,其中五派都是以姓氏代表流派,哪有地名来代表流派的呢?你听说过有永年太极拳的称呼吗?有陈家沟太极拳的称呼吗?杨氏就是杨氏,陈氏就是陈氏,武氏就是武氏,吴氏就是吴氏,孙氏就是孙氏,这五个门派都是这样。你对杜元化的书太迷信了,杜元化至今没有发展一个弟子在社会上走动,这又说明什么呢?而和氏太极拳不管哪些人哪种叫法都是和氏太极拳传人和庆喜的再传弟子发展到海内外,没有看到杜元化的一个弟子在社会上出现。为什么你对杜元化这一个人那么崇拜,而来打击和氏太极拳呢?现在,你要看到,再没有赵堡太极拳总会这个名字了,因为它的牌子被摘了,公章被收回了,再不要痴心妄想了,还是尊师重道,认祖归宗的好。</P><br /><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我侯尔良讲的句句都是实事求是,我不为功名利禄,我身为一个赵堡人又是和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我站出来,站在公正立场上说出我心里话,我没有想过功成名就的时候另立山头,另起派名的野心。</P><br /><br /><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0 20:45:16编辑过]</font></div>

和式 发表于 2005-5-20 20:38: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判官</I>在2005-5-20 17:53:37的发言:</B><br /><br /><br /><P>你说张敬芝向和敬芝学拳,既没有根据,也没有证据 ,完全是捏造!论功夫张敬芝高于和敬芝这赵堡人都知道。我看不知道谁向谁学的。</P><br /><P><br /></P></DIV><br /><P><br /><TABLE&nbsp;&nbsp;width="90%" border=0><br /><br /><TR><br /><TD&nbsp;&nbsp;width="100%"><IMG src="http://www.taiji.net.cn/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align=absMiddle border=0> <B></B><br /><br /><P>&nbsp; &nbsp; 小孩子,你可知道世,云,顶,祚,如,尔,经,邦,子,建,永等辈排列,我侯尔良是“尔”字辈,你师爷侯春秀他是“经”字辈,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故人称“侯老四”。你这样不懂礼数,不知老小,没有教养,老爷我不给你一般见识。我们侯家辈份是很严肃的,不论年龄,只论辈分。你回去问问你爹爹,你爷爷是不是这样。</P><br /><P>&nbsp; &nbsp;&nbsp; &nbsp;按你的原话我来问你,侯春秀老师是中架的代表,那么何人是大架的代表,又有何人是小架的代表?如果你找不到大小两套架的名人,那就说明你不懂这个流派的渊源,请闭上你的臭嘴。和氏太极拳二郑(郑伯英,郑悟清)在西安号称一个是大架一个是小架,只差一个中架,那么就这么巧合侯春秀老师是中架?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三种架吗?他的拳不是和式太极拳又是什么呢?</P><br /><P>&nbsp; &nbsp;&nbsp; &nbsp;我所介绍的是和润芝与张敬之而不是和敬之,你连名字都没搞清楚,你懂得啥?</P><br /><P>&nbsp; &nbsp;&nbsp; &nbsp;我的证据是和庆台老师所说。你所说的,证据在哪里?从和家套路上来看,侯春秀老师打的套路确实与和家套路相合,没有与和家套路有明显区别,这说明了什么?</P><br /><P>&nbsp; &nbsp;&nbsp; &nbsp;他们两个人切磋时,所在现场的人都已经去世了,现在的人已经没人知道了,你能提出什么证据来证明张敬之功夫高于和润芝呢?我没有说和润芝高于张敬之,你怎么想我不管。咱们可以交流,但你不能骂人!观众自有公论,事实胜于雄辩。<br /></P></TD></TR></TABLE></P>

和式 发表于 2005-5-20 20:43: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xbtzww</I>在2005-5-20 14:01:35的发言:</B><br /><br /><P>拳友之间的交流纯属正常。也许和润之真的跟张敬之说过一些和家的东西,和学敏也许也跟侯春秀说过一些东西,可是反过来,张敬之是不是也跟和润之说过一些张家的东西呢?侯春秀是不是也跟何学敏说过一些张敬之教的东西呢?绝对有可能!是不是我们可以说:过去西头的张敬之教过东头的和润之,侯春秀也就教过和学信呢?同理可知,这样讲绝对也合理。交流嘛,就是互相切磋讨论学习。无论如何,人家张敬之侯春秀的源流清清楚楚,总不能就这么猜想一下,就成了和家的了吧。一边倒的言论总是令人怀疑的。</P><br /></DIV><br /><P>答复你的,请参看上帖。</P>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和式与赵堡太极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