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轩 发表于 2013-1-20 15:55:44

中国武术真相:真正的大师名气不大

   中国武术混杂着民族情绪和电影特技,又沾染着东方神秘主义,被一步步推向神坛。

   马运芳交代徒弟先把刀拿走,短棍装在刀盒里,顺便带走几根,免得搬家那天东西太多。他任教的武馆位于北京繁华的朝外大街旁,这是由商人投资的“传统武术体验中心”,面积不大,每月2万元租金。开馆不到一年,只有十余个学生,而且大多是来学拳击、散打等现代搏击术的,没几个人对传统武术感兴趣。武馆赔钱开不下去了。

       武馆搬家的当天夜里,电影《一代宗师》上映,深受好评。电影中的武打动作更接近真实,虽然效果依然做了特效。

   传统武术圈的人并不认同叶问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了多大的贡献,但近些年关于叶问的几部电影着实在刻画人物时,比较忠于人物使用的拳法特点,不再像南方武师黄飞鸿腿法无敌,也不像龙少爷式的市井杂耍般胡打。观众似乎已经厌倦了中国武术在电影中的过度夸张以及与真实情况的脱离。

   轻功水上漂是不可能的,降龙十八掌也是不存在的。

    关于中国武术在影视、小说中被夸大到何种程度,大多数人都心里有底,只有期盼奥特曼打怪兽的年纪才会当真。小说和影视剧让中国武术有了更具象和更瑰丽的展现,在几十年间,艺术作品混杂着民族情绪,利用特技效果和体操动作将中国武术推到一个神话般的高度。

   1982年,电影《少林寺》刚放映时,刘家良眼前一亮。当时从小练洪拳的刘家良已经入香港电影武行十多年,深谙武术电影的制作奥妙,但仍觉得大陆武术选手身手漂亮。这部电影票房超过1亿元,当时国内普遍的电影票价为1角。

《少林寺》制作方银都机构曾请京剧演员出演,但效果不佳。而早期中国武术电影的拍摄,大多都请梨园武行出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飞鸿》系列电影初创时,曾着力表现南派武术,打斗场面焕然一新。70年代,李小龙的出现将武术电影推上高峰。在很多内行人眼里,李小龙的电影已经把虚假降到了最低。

   《少林寺》剧组到少林寺采风,但寺庙已残破不堪。但在国家体委的协调下,剧组可从全国各级武术队挑人,最好的武术套路选手几乎都被选走了。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开始挖掘、整理中国武术,1957年竞技武术套路被列为国内体育竞赛项目。裁判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难度、套路编排进行打分,这类比赛追求“高、难、美、新”,和武术发源之初的“打”完全无关。

   霍元甲、陈真是武术题材电影中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不但功夫了得,更是在列强袭扰中国的年代爱国保家。历史上,霍元甲的传奇只是口口相传,陈真更是个虚拟的人物。

   但在电影中,霍元甲打败俄英大力士的桥段,陈真单挑虹口道场以及踢断那块“东亚病夫”的牌匾,都让观众热血沸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很多人对其深信不疑。

   “武侠片、电视、网络、新媒体打破了武术的神秘。”这些年商业类搏击擂台,被看成是检验能不能打的一个标准。在国外的擂台上,中国选手的身影罕见,即使有,也和很多人认为的所向披靡完全不同,中国武者常常很狼狈。在一次次中国武术对抗泰拳、对抗柔术等炒作中,很多人愤于中国武术不争。

   其实,中国武术和现代综合搏击项目很难公平的比试,因为规则不同,甚至武术有天然的劣势。

    现代综合搏击类的项目国内也有,是散打。这种对抗性武术比赛项目1979年就开始实验,1989年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散打鼓励选手使用各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法,但不许攻击喉部裆部等规则,被一些习武之人看作有悖传统武术一招致命、一招制敌的初衷。经过多年研习,散打已成为基本脱离中国传统武术的另一拳种。

散打项目兴起的几年,传统武术也和散打比试过,常常吃亏。“人家现代搏击类一开始训练就是为了击打,练腿上、拳头的力量。”教合气道的程亦军一直也在练传统武术,他说,“传统武术一开始练架子,比如站桩,一步一步,需要练习很多年。这样盲目上台和现代搏击比,也对传统武术的声望有影响。”

   但如果练过武术,再从事现代搏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马连芳曾在拳击队当教练时验证过。程亦军也坦言,自己教合气道时,很多手法变化都参照了传统武术的内容。

   中国千年武学,真正的大师都在哪呢?

    魏珉担任《武魂》杂志主编时,曾不时有练武之人上门介绍自己的功夫。编辑部不单要看来者打拳的套路和听他描述宗派历史,更重要的是,编辑部专门请了练过武的人任职,用试手等方式考验来者的功力。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魏珉曾走了很多地方寻找武术高人。“肯定是没有飞檐走壁的,不能用这种神乎其神的事情来说武术的事情。有一直在练的,但不一定是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我们带去的人和他们试力,可以试出某一方面不错,但是都年纪大了,徒弟又都还没把功夫学全。”魏珉说,“有些武术家没文化,写字都困难,总说他师爷多厉害,你也就是只能听听了。”

    通过当年的探访和日后在武术圈中的口口相传,魏珉认为现在较好的传统武术师傅还有百余位。其中很多人和商业利益离得很远,即使是开武馆也是徒弟资助,在圈外也毫无名气,功夫更遵祖训不大范围传授。还有些人都已移居国外授课。

      门派之间,甚至是师兄弟间都少有交手切磋,和当年民国武术兴盛时习武者相互走访切磋取各家所长大为不同。

   “我理解的高手间对决,就是一个照面,就三五秒钟,就是致命的。我见过的高手间的切磋,是点到为止的。离小说电影更加遥远了。两个人就一个照面,一个搭手,试力量,不是比力气大,就是自己的平衡打破对方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推手。没练过武的人不理解。”《武魂》前主编魏珉说,“其实民间交流很困惑,真打要是伤了怎么办?现在大师们更多在一起交流,更愿意说道说道。”

    但对于这种武术不便随意出手,也不仅是技击而是有更高深意和境界修行的说法,也有很多人不认同。

    “传统武术缺乏实战的训练。说武术出招是致命的,不合适对练切磋,但真正厉害的应该是收放自如的。每招都控制你出手,都让你每招打空,这也是功夫。” 练过形意拳、通背拳、拳击的马运芳说,“现在一提传统武术,骂声一片。年轻人说武术不好使,也太盲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武术真相:真正的大师名气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