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内涵 二
太极推手的内涵 二 二、内劲在太极推手中的应用 太极推手,实际上是双方劲路、劲法的较量.外形看似随意运动,这是表象.在你进我退、随曲就伸.内劲运行过程中,每一动都含有规矩。从人则顺,随己则滞,时刻调整自己重心稳定.使对方失稳为第一要务,所以“攻方”的劲总是瞄向对方失重点上.而“化方“在臂掌的掩护下,身体以“太极∞运行”方式.将来力化解。典型实例:当对方感觉到给力后,被我引向右侧倾斜,遂改为向左给力.发向我中心部位.我身体仍按部就班运转.即可将他引向左侧。这是因为太极∞运行路线的运转方向到了两侧都是向后转的,因此,当对方用力向正面推来.我的身体就可以左右逢源,将彼劲引进落空。由此可见,太极拳不是不用劲,关键是要掌握运劲的路线和方式。太极拳的放松,是指心理上的松与静,身体由松练到柔.柔则显活,活中含劲,刚柔相济。 1、太极的以柔克刚 太极推手,控制为本,以和为贵,不主动进攻,看似墨守成规.保守无为.其实,只要对方出手.随时可化,处处都能还击。 二人过招,两目相视,观察动向,判断意图,待彼一出手.我以臂腕迎住来臂之侧面,前节棚紧,后节松开,接触部位之劲以不脱离为度。此时.精神专注,内气贯穿,”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我先动.我劲在先”。依靠接触部位的感觉,只要彼一动.我就可知其动向。即使彼突然快速拿腕折臂,由于我全身即松开又含着整架不散,亳不与彼较劲,这样他无论动作多快,被拿部位都依附于彼,随之而动,柔活的身体迎合被拿的手臂转动,增大了手臂的运行幅度,造成对方始终拿不实。他擒拿必须用力,身体就会成为刚架,运转幅度必然受限,这样我就化解了擒拿。他拿人速度越快,产生惯性越大.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前倾.此时,我仍在连绵运转,只需顺势即可将彼发出.如果捎带绊别或反擒拿更出彩。 如果对方用双手向我推来,我仅用一臂即可接住来手,这是由于我全身具有内劲贯穿的柔整劲,称为太极拳的拥劲,臂膀具有弹性.起到缓冲作用,无论他多么快速度和多大力给到我臂上.都不会牵动我的身体。若我以右臂应对.借彼推力向右转身.臂向后捋.将彼力引向我身右侧外.与此同时,我以太极运行方式,重心向左前移动,右腿变虚,左腿变实,使他来力落空。然后.根据现况.临场发挥。 (a)一旦对方身体前倾.若极力扳正,必出犟劲。我乘对方来不及上步跟身时.顺势发劲,可使彼向前扑倒。 (b)他用力推我,必出直力,一旦被我化空.迅速回撤,但是,向前产生的惯性.就会在突然回返时出现停顿.造成身体僵滞.而我此时已折转回身.以正面顺劲发彼呆实之躯侧面。这方位发力,相当于竖力打横力,彼无法抵抗,自然毫不费劲.将他放出。 (C)如果对方给力不大进行试探,没推到我身上实处,马上回抽,我仍然粘着他顺势随曲就伸,以太极转身法的来回劲,导致彼根起,身前后晃动.此刻,顺其来回劲,扩大彼重心倾斜度,致彼摇摇欲坠时,我一给劲,彼应声而倒。 综上所述.当我以太极螺旋转动的身臂与对方身臂接触.螺旋劲如千斤顶作用将其身扭转中带起及足跟拔起,谓之“沾”。双方缠转产生摩擦力,起到“粘”的作用,二人如同“连”威一体.“随”他力而动,总保持使他失稳状态,使对方无法用力挣脱,如同被约束。同时.利用这种“沾粘连随”方式.在肢体接触中感知彼力的动向,行话称为“听力”.利于随机应变。 无法用力挣脱,如同被约束。同时.利用这种“沾粘连随”方式.在肢体接触中感知彼力的动向,行话称为“听力”.利于随机应变。 2、太极推手后发制人、以慢制快 ”快手打慢手”.是武术常识。太极推手“后发先至”的特点,似乎与常理相悖。透过它的现象看本质,太极没有违反客观规律。辩证法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可以转化。“求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由于太极推手通过接触部位“听力”在先,对方一动就可预知他的劲路,因此,虽然他先出手.只要他发力.身必成定架如靶,当力还没作用到我身上时,我心意一动.内劲就先发到他身上.反而将他放出,这称做”打闷劲”。可实践验证,二人互相双手按胸,一方先发力.会太极内功者,后发劲,就可将对方发出。这个时间差说明,先动手者发的力慢于后发的太极劲,就是说.后发制人是太极的方式,出手晚.不代表它发劲的速度慢。这里要阐明,太极不是不能快.平时慢练.利于养生和提高功力。需要时,可迅雷不及掩耳。举一例。一天.我在中山公园练拳.看见两只比麻雀略大的鸟.从空中向下盘旋.进行换气。我为了试验内家功夫的速度.绕到大树后面,一探身,眼前看到黑影一晃,伸手抓去.两只小鸟同时落在我的双掌之中。鸟在挣扎中发出很大叫声,引起围观。有人说,以为谁在练口技学鸟叫呢。得知原委后,皆感惊奇。当场一个练武的熟人,予以证实后.我举起双手松开,两只受惊的小鸟,略微停顿.一只鸟先腾空,绕向一侧飞去:另一只乌呆了一会儿,直上云霄。我体会到,内家功夫意识一闪,感应就有,身动,步到,眼到,手到。 (未完待续顾新法) 郑州陈正雷太极拳馆 政六街馆www.tjczl.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