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24式太极拳拳谱(一)
为适应太极拳运动广泛普及的需要,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出版了《太极拳运动》一书,汇集了24式、42式、48式、88式太极拳和31式、42式太极剑的技术内容及套路介绍。本人习拳十年有余,为求一招一式更为准确,仔细对照24式太极拳技术内容及套路介绍,以期能有新的提高,但深入学习后发现,书中有许多值得较真的地方,现将其一一罗列,希望有助于推进24式太极拳的发展。以下按《太极拳运动》1996年2月第2次印刷版本,谈个人看法。一、姿势问题第32页,“(一)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图1)。要点:……(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本动作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但书中未列此拳照,仅列两脚开立后的拳照(图1)。然88式(一)预备式与本式(一)起势,①文字相同,且有立正姿势拳照(图1),两脚呈人字形站立。按标准,立正姿势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若预备式呈立正姿势,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则起势时左脚向左平行迈出,两脚尖不可能平行向前,呈开立式,除非两脚进行调整,但实际上没有这个动作过程。因此,预备式时,身体自然直立,脚尖应微张,不宜立正姿势,而要像书中42式、48式起势(图1)一样。二、姿势问题第33页,“(一)起势,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2、3)。”本动作要求定式时,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然而在相应的图3中,两手平举时,两手在肩外。产生的原因是,开立时,两手放在大腿外侧,此时手与肩有一平拳的间隔,然后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仍与肩有一平拳的间隔。因此,本动作当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时,两手应有一个延大腿微内旋向里再延足尖方向向前向上平举的动作过程。此时,脚与肩宽,这样的动作过程才能确保手与肩同宽。三、姿势问题第33页,“(一)起势,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脚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图4)。”两掌下按,此时两臂略弯曲向外,两肘下垂不可能与两膝相对,只能是两掌与两膝相对。图4展示,两掌下按,两肘处在身外,并未与两膝相对,而只是两掌与两膝相对。因此,本动作应两掌轻轻下按,与两膝相对。四、姿势问题第33页,“(二)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图5、6)。”图5展示,此时,右掌收在右胸前,右臂则平屈在身外。若右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掌需收在左胸前。因此,本动作应右臂上抬,右掌收在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五、姿势问题第37页,“(三)白鹤亮翅,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与四相同,本动作,左掌应收在左胸前,左臂则平屈在身外。六、姿势问题第39页,“(四)左右搂膝拗步,图26”图26展示,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时,习拳者眼睛死盯右手。在习拳时,眼睛要先于动作提前做出反映的,而不是死盯着手,打拳要用眼神,既要顾已,也要观人,要根据对方的动作随机应变。因此,当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习拳者眼睛应往前转向,而不是盯着右手。七、姿势问题第42页,“(六)左右倒卷肱,①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图41、42)。”接上式,右手翻掌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左手随即翻掌向上,两手有个时间差,造成左手翻掌过早,空等着右掌前推。此时应左掌稍内旋,掌心向右下,稍向前伸;当右掌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时,左掌再外旋,掌心渐渐向上,使两手相互呼应,确保动作连绵不断地相连接。八、姿势问题第42页,“(六)左右倒卷肱,②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图43、44)。”本文,右倒卷肱,左腿提起是在动作2)中,即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时。然在实际中,左腿提起应在动作1)中,即右手向后上方平举时。此时,右手拟有个上托,手脚相系,带动左脚提起。而当右臂屈肘折向前时,相应地左腿向后退,动作上下相连,步调一致。因此,综合七和八,(六)左右倒卷肱,应为:“①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掌微往上托,左掌稍内旋,掌心向右下,稍向前伸;同时,左腿轻轻提起;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图41、42)。②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稍外旋,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图43、44)。”另图42中,左脚应提起。图43中,左脚应向后退至右脚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