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太极拳的来历(3)
本帖最后由 tinghmak 于 2014-1-27 23:14 编辑谈谈太极拳的来历(3)
麦廷禧01-12-2014
2002年,河南省博爱县,唐村退休农场记委,李立炳负责重新编纂李氏家谱.说他从住在陕西省西安李氏族人李大存的夫人王桂英找到仅存的一本过去家谱. 这本家谱原件还在,但有些部份已经残破.家谱是一部非常严格的文件,不能作伪,不能夸张.否则族人是不会批准认可的. 这本家谱的真实性有其它文献来佐证.2004年, 他在一次有关移民的会仪上,发表李氏家谱有关唐村李氏家族迁移的历史(1371-1716年). 受到有关李自成( 1606-1645年)历史的学者和太极拳人士们的极度关注. 家谱由李元善(1642-?,父李仲, 继祠李岩,)在 1716年编成.说李氏族人李岩(1600-1644年),李仲(1598-1689年),和陈王庭在1636年唐村千载寺宣誓为结义兄弟,创太极养生功谱. 此谱已失掉. 李岩,李仲的父亲李春茂 (1569-1667年)写无极拳论,在千载寺跟道长博公和董秉乾学文武,把十三势通背功传给李岩,李仲和陈王庭. 无极拳论是以道教无极的思想来讲养生之道, 没有提到搏击的拳术. 太极养生功谱亦可能以太极的思想只讲养生之术. 千载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年(0067年),原名无极寺,后在东魏武定三年(0546年)才定名为千载寺,弘扬三教(儒,佛,道)合一. 信徒众多. 唐初方丈李道子(614-751年)在此寺创立无极养生功.千载寺后因李岩事故,被请政府摧毁,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又再进一步拆除, 继后因要修理水利公路等又被整理. 所幸遗流下来的破石碑还能佐证李氏家谱记录的真实性.
说继李氏家谱发现后,李立炳再在唐村收集古文物.2004 年,他在李立朝家又找获有关太极拳的文献, 通称李氏拳谱,说这些文献是他祖父辈们 (1750-1837,1788-1875 年,李鹤林时代,)留下的.内中有李春茂曾孙李鹤林(1716-1808年) 写(1787年)的太极拳论, 打手歌和打手要言. 李春茂写的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和无极拳论, 李仲写的十三势释名和十三势行功心解。 这些有署名的文章,只不过是作者用来表达对拳术的认识,理解和指导. 还有无作者的十三势名目.这十三势名目和李亦畬的十三势架,和后来的扬氏太极拳都是拳套和有很大的相同,但比较早,在李鹤林时代或以前已经存在.无作者的十三势名目说明十三势拳套不知是谁创造的,没有太极拳名, 表示太极拳的前身是十三势拳套. 拳套的理论基础就是这几篇十三势文章和太极拳论. 这几篇有关十三势的文章的内容是注重如何狠狠地打击他人,不是如何段练自己,使自己能达到修心养生,延年益寿的境界,是违反道教的原则. 因此张三丰不可能创造扬陈流派的太极拳. 十三式或势是指道教的乾坤艮巽坎离震兑金木水火, 十三种因素. 前人普遍用它们来表事态的各种因素,设计一套因素互相运行的程序,用来解释和找出各种事态的情况. 练功和拳的人也用在拳和功方面 (要知拳的意义和功的是不一样, 不能当成同意字). 前人用五行和太极的八卦思唯来指导构造拳架. 用进,退,顾,盼,定 代表五行,掤,捋, 挤, 按, 挒 采,肘, 靠 代表八卦,. 手的动作是掤,捋, 挤, 按, 挒 采.肘, 靠是手肘和肩膀的动作;进,退是步法. ,顾,盼,定代表神态。 在十三势架拳套中,这十三势是由十三势架拳套中的第一拳架览察衣 {懒扎衣,懒插衣,揽雀尾,揽擦衣}和第二拳架单鞭来表达。因为这两个拳架是拳套的首位,因此这拳套叫十三势架拳套。十三势架的其它拳套是由后人从各种流行的拳套中选编而成。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方法,不是某人说十三势,他就是太极拳十三势的创始人.李仲写的十三势释名只说十三势代表什么,不是说十三势拳套.其它十三势文章都是阐明十三势的含义. 十三势拳套亦有可能是由李仲, 李岩和陈王庭共同创立.他们都有深厚的武术基础, 热爱武术, 学会十三势通背拳,考过武举, 定必念过戚继光著的” 记効新书” “拳经捷要”中的”拳经三十二势”和内容, 熟悉当地流行的武术.这样在十三势定义和含义的指导下,他们可能於1640前几年编成了十三势拳套. 假如他们真的创造了十三势拳套, 而拳套是拳论的最高和最终成就.李元善必定会把他们(尤其是李仲是他的亲生父亲,而李岩是他的过继父亲)卓翘成就记录在李氏家谱, 如记录他们成结拜兄弟一样. 假如陈王庭在创造贡献上比较多,他定会,在结拜兄弟的观念上,和他的结拜兄弟分享,不会据为己有. 李元善亦会记录的.但这些记录都没有, 加上有这么多有署名的功和拳论文章,但完全没有关于拳架的构造和来源的署名文章,唐村的其它历史文物也没有, 表明十三势拳套不知是谁创造或编排的. 不过”十三势”拳名最早出现在唐村.
说李岩,李仲因为陈王庭在考武举时受到不平评选,杀了考官,逃靠(1640年)李自成( 1606-1645年)反清.1644,李岩因得罪李自成,被李自成杀死; 李仲逃落它乡. 陈王庭留在陈家沟, 决断与李家的来往,继续发展他的拳艺,用十三势的观念和李家十三势拳来改良在陈家沟的拳术.所以后来陈家沟的拳才有付加十三势名的几套不太齐全的拳套. 他最后的成就可能是十三势头套拳.他没有把他从唐村学到的十三势拳套在陈家沟广泛传授,可能是外来拳的原因吧, 只传到陈长兴和扬露禅. 扬露禅也没有学到陈家的家拳十三势头套拳或其它拳套.
李春茂,李仲, 李鹤林等人写的文章和武澄清在河南省舞阳获得的王宗岳署名的武术文稿有很大的相同. 这些文章以前被认为是 王宗岳所作. 问题是这些文章是谁传给谁.李氏村人解释说王宗岳跟李鹤林学拳,记录了李鹤林的讲义.於1793 年曾为李鹤林祝寿. 文献说李鹤林有官方关系,在河南省舞阳县开了一家盐店,交给他的儿子李永达管理; 说王宗岳和李永达有深交,有可能王宗岳因教学或经商去探访李永达,和他与他的拳友们谈起拳艺,便把他记录的李鹤林讲义交给他们;这些记录后来便交给武澄清. 王宗岳不能经历李家三代分别传给李春茂,李仲, 李鹤林; 他们也不可能把王宗岳传给他们的分开记录在他们自己的名字下. 因此只有李鹤林收集祖辈们的文章,才能全部传授给王宗岳.如是真,那就是说王宗岳生存在李鹤林时代.亦即是说赵堡镇说张三丰, 王宗岳, 将发,邢喜怀的太极拳传承是不可能的.
李氏版的或王宗岳版的武术文章都是几句文字,全不关接.各自独立, 好像是作者一时领悟的总结, 不是广泛深入长篇大论如陈鑫的著作和戚继光著的”记効新书”.”太极拳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与其它”十三势”文章一点关连都没有.没有提十三势,”十三势”文章亦没有提”太极拳论”或太极拳, 写这些武术文章的人是有写作能力.如是一个作者写的,一定是一篇有系统和全面的文章, 不是几句文字;亦没有对拳架和拳架来源的描述, 这表明这些武术文章不是出自同一的作者和作者亦不是拳套的创造人.假如太极拳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他必会详细地记录下来他的得意成就或训属他的门徒,望他们也会详细地记录下来.
到现在,中国国家体机构都未有对河南省博爱县唐村发现的李氏家谱和李氏拳谱作出任何评论.这家谱和拳谱亦没有被公开发表,譲各界考核.又说李元善是文武双修,一生以习拳教书为生,在村中开办武学堂,应知拳论对拳套的重要性.他不可能在 “李氏家谱”只记录他祖父李春茂的无极拳论而没有记录祖父和父亲李仲的其它武术文章. 这样家谱和拳套就得不到武术界广泛的认许. 因为没有确实的历史依据,学术界对太极 拳的始源也没有一致的认可.为了平息争论,管辖多个有可能是太极拳发源地的河南省温县就被认定是太极拳的发源地. 无可否定的,没有杨露禅把他从陈家沟学的拳术在北京传播和中国国家体育机构的推广,太极拳就没有今天被广大群众喜爱的武术.(完)ting_m_1999@yahoo.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