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ongde 发表于 2014-2-26 10:15:03

与傅清泉大师商榷《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二)

与傅清泉大师商榷《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二) (五)描述第37页,第四势 单鞭,五、易犯错误,产生原因,纠正方法“10.……在整套太极拳中,不管方向、角度如何,没有两脚站在一条直线或横线上的。”有例外,在第14页,第三势 揽雀尾,(甲)左掤,二、动作过程,2.中,“右腿继续微下蹲坐实,左足向左侧(向南)迈出一步,脚跟先落地,足尖斜向里约45°(足尖向西南,左足尖与右脚跟在一条线上)”。另外,还有十字手、云手、收势,两脚是站在一条横线上的。(六)动作第40页,第五势 提手上势,二、动作过程“2.……同时,两掌向前合拢,右掌在前,指尖高与眉齐,掌心向左,立掌坐腕;左掌在后,指尖高与胸齐,掌心朝右稍斜往下,正对右肘关节,上体略左转。……”本著作图26拳照中,右掌指尖高与鼻尖齐。在本著作第五势 提手上势,一、用法中提到:“两手提到对手的肘和腕相衔接时,要含蓄其势,以待对手的变动。”在本著作第五势 提手上势,五、易犯错误,产生原因,纠正方法,4.中提到:“错误:两手高、低、里、外的位置不合要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用法不够了解。纠正:提手的要求是使自己的两腕与对手的肘、腕相接,这就可以理解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手略高、左手略低、两手前后距离约一小臂的要求的原因。为此,可以用对手的肘、腕来纠正我两手的位置。”相对对手的肘和腕的高度,一般会在近肩位置,如用手去挡、去接、去推、去戳,也就是这个高度,因此,本势,指尖高应与鼻尖齐。(七)描述第44页,第六势 白鹤亮翅,二、动作过程“2.右脚向前仍在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约成45°踏实。腰渐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到右腿,右腿屈膝坐实;在转腰上步的同时,右臂上提至上腹前,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面向东南),眼关到(应为关及)右臂。”前势,第五势提手上势,两掌向前合拢,右掌在前,指尖高与眉齐(鼻尖齐),掌心向左,立掌坐腕;左掌在后,指尖高与胸齐,掌心朝右稍斜往下,正对右肘关节。本势,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此时,左掌高度应仍在胸部。因此,当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时,右小臂高度应高与胸齐。本著作图29拳照中,右臂基本与胸平。因此,本势,在转腰上步的同时,右臂上提至胸前,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八)文字第51页,第七势 左搂膝拗步,二、动作过程“3.……同时身体渐渐左转,左掌随转体向下向前弧形,经左膝以弧形搂到左胯旁。”此中,多了个“弧形”,应为“……同时身体渐渐左转,左掌随转体向下向前经左膝以弧形搂到左胯旁。”(九)拳照第56页,第八势 手挥琵琶,二、动作过程“……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于眉齐;……”本著作图37拳照中,食指高度在鼻下。(十)文字第69页,第十二势 进步搬拦捶,二、动作过程“5.……同时,身体渐渐左转,随转腰右拳向前打出,拳眼渐渐朝上;左掌微向胸前回收,坐腕,指尖斜向上,掌心向右,移在右小臂中间较近腕部处,似贴非贴。”本著作第68页图59拳照和其左下特写已明确示意,左掌移在右小臂里侧。傅钟文著作对本势指出:“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因此,本势,左掌应移在右小臂里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傅清泉大师商榷《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二)